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所在的岳麓书院位于哪个省?

作者&投稿:良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所在的岳 麓书院位于哪个省?~

湖南省.
.
.
.
.
.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是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位置在长沙市岳麓山下。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相继有人建舍于此,或修道,或潜心学习,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岳麓书院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等,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在历朝历代的文教及知识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麓书院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扩展资料: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一、北宋时期

1、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

2、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

3、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二、南宋

1、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

2、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三、元明时期  

元明一代屡有兴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发扬于书院。正德年间守道吴世忠重新规划,“以风水未美,迁正学基”,更书院向,迁大成殿于书院左,并形庙制,拆毁道林寺,以其材修建书院。”因此形成了现存书院前部的基本布局。

四、清代

1、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巡抚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遗制。

2、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乾隆年间对环境风景建设又多有所创。院长罗典辟院旁隙地为园池,栽花木,标以“八景”。

3、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4、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学制,诏谕各省“于省城市改设大学堂”,因此次年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学堂仍以此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五、民国

1、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学堂,乃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2、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高师停办,又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仍就书院基址扩建,并创辟实习工厂(今址),从此麓山开始了工科教育建设。

3、1926年2月1日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在书院正式成立。

六、新中国时期

1、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于1979年开始着手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并于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设理学、书院、文物和古建筑四个研究室,组成了一支由历史学家、建筑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与文物保护队伍。

2、1986年修复工作陆续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2005年湖南大学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

3、2009年岳麓书院批准招收历史学本科生。至此,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基本完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麓书院



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所在的岳麓书院位于我国湖南,他的所在地正是在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的岳麓山下。

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简称“湘”。

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其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湖南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吉首),省会长沙市。

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湖南英才辈出,无论是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夫之、“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思想家,还是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胡耀邦等杰出人物。

都以其个人思想和行为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这一地域组合、构筑形成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从内容上讲,湖湘文化讲究义理,讲究经世致用,讲究人格气节和操守,讲究民本。湖湘文化的精神,首先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这种精神自屈、贾以来,到两宋,然后到明清,一直到曾国藩、毛泽东,湖南学人、士子,包括湖南的百姓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湖南人血脉中的一种东西和精神上的一种力量。

毛泽东把它改为新民学会的宗旨,叫做“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句话是谭嗣同说的。他说“敢为天下先”。后来就把它改为“敢为人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南





湖南省

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1]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出处a?
这是一副对联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楚国英才齐聚之会所。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古人常把对联镌刻在门扉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一副名联最有可能...
清朝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他撰题大门联,袁明曜以“惟楚有材”为上联让大家来对,大家正沉思未就,门生张中阶至,有人告以门联之事后,张中阶即应声对说:“于斯为盛”。众人皆赞好,师生合撰的这一联,就这样成了岳麓书院的大门联。这就是这副名联的由来。因此,B、C、D...

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才 于斯为胜”的出处以及含义?
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才 于斯为胜”1、含义:只有楚地人才众多,而在岳麓书院尤为兴盛。2、出处: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睥睨自顾。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 叫袁名曜,他从《左传》里面集了这个上联,惟楚有材,但《左传》里头是...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什么意思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解释
1、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2、故事来历: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3...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哪个书院
岳麓书院。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

门口挂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的是( )。
【答案】:B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B项符合。A项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旧城之东,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B项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D项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是什么 有关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解释
楚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2、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万年县17884922421: “唯楚有才,与斯为盛”是哪里的楹联? -
产嵇健朗: 岳麓书院 “唯楚有才,与斯为盛”是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 .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撰于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

万年县17884922421: 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特别意义?/ -
产嵇健朗:[答案]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对联,粗通古汉语的人,一眼就看明白这对联说的是,只有楚地有才子,而我这里最多.据说,为了这幅对联,还引起过人们的争论.按春秋战国时的格局来分,这楚地明明在湖北.你湖南什么...

万年县17884922421: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
产嵇健朗: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惟楚有材:唯有楚地有英才.于斯为盛:在这里最兴盛.

万年县17884922421: 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 -
产嵇健朗: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幅对联,粗通古汉语的人,一眼就看明白这对联说的是,只有楚地有才子,而我这里最多.据说,为了这幅对联,还引起过人们的争论.按春秋战国时的格局来分,这楚地明明在湖北.你湖南什么时候...

万年县17884922421: 你知道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
产嵇健朗: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万年县17884922421: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
产嵇健朗: 岳麓书院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撰于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尤以这里最为兴盛.

万年县17884922421: 惟楚有才故事 惟楚有才为什么在湖南 惟楚有才 惟楚 -
产嵇健朗: 惟楚有材,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唯楚有才". 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

万年县17884922421: 1.湖南岳麓书院有一对联,上联为“惟楚 -
产嵇健朗: 岳麓书院大门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横批:岳麓书院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

万年县17884922421: 唯楚有才,与斯为盛是哪里的楹联
产嵇健朗: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