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隋朝开始设立的呢?还是从唐朝开始的呢?

作者&投稿:表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省六部制是魏晋南北朝的还是唐期的啊!我记得三省六部是隋朝建立的啊!为什么后人说是唐朝的呢? 九品~

1.确实是隋朝建立的。历史书上说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朝时,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六官制。
唐朝的制度基本沿用隋,但是加以补充调整。两朝的制度其实是有差异的。其实隋代的中央机构有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不只三省。因为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所以才叫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才正式合并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的叫法也有改变这里不多赘述,后人之所以喜欢说是唐朝可能是因为唐朝的制度更完善,而且朝代时间长比较有说服力。
2.关于元朝。它的制度其实很简单。因为是少数民族侵略汉人建立的,他们的制度是模仿汉人的,但是又怕麻烦所以简化了汉制。中央设了中书省职能相当于三省的职能。你说的,元朝的行中书省属于地方政区,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直辖市而中书省是中央官制,不能比!
最后你要明白两点,古代的官职是逐步延续发展的,很少一个朝代凭空创立;弄懂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行政区域制度等的差异。
自己打的,有错误欢迎指正。
对了。楼下的不要误人子弟,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期,魏国陈群提出来的,曹丕采纳的,是一种选官制度。隋朝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科举制。

因为隋朝和唐朝都是由同一个军事集团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隋朝始祖隋国公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和唐朝始祖唐国公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都是西魏柱国大将军,效命于西魏。隋国公杨忠和唐国公李虎的祖父辈们又同时效命于西魏的前身北魏,在北魏国都大同以北的京北六镇中的武川镇做职业军人。西魏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一共创建了四个王朝,它们分别是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西魏禅让皇位给北周,北周禅让皇位给隋朝,隋朝禅让皇位给唐朝,表面上是改朝换代,实质上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其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制度同出一撤,一脉相承。府兵制是由西魏八大柱国之首宇文泰首创,是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基本军事制度。隋朝兴起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以及宇文凯设计的隋朝国都大兴城,都被唐朝完全继承下来。

而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皇室贵族内部互相联姻通婚,出将入相。比如长孙无忌兄妹本是北魏和西魏皇室成员,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李世民,隋炀帝之女杨妃也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唐国公李昺与隋文帝杨坚、北周明帝宇文毓都娶了西魏八大柱国独孤信的女儿。唐高祖李渊迎娶隋朝越国公杨素之女杨嫔,中书令杨师道迎娶唐高祖李渊第五女桂阳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外孙杨洄迎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咸宜公主。唐玄宗李隆基迎娶将军杨知庆之女杨贵嫔(杨皇后)生下唐肃宗李亨,杨皇后两个姐姐一个嫁给太子李重俊做了太子妃,另一位嫁给江王李元祥的儿子广平郡公画家李炅,江王李元祥的父母是唐高祖与越国公杨素之女杨嫔。齐王李元吉的齐王妃也是杨氏,中书令杨师道之子迎娶齐王李元吉之女。在唐朝弘农杨氏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宰相杨炎开创推行的两税法深刻影响了中晚唐。所以,不论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制度上,还是从联姻血缘关系上,隋朝和唐朝都是一脉相连,融为一体的。所以,隋朝和唐朝在本质上是不分来的,合称为隋唐。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而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北齐称之为“国子寺”。隋、唐、宋、元、明、清称之为“国子监”。清末改革学制,1905年12月6日设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1]

西晋晋
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
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
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
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
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
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
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

大学堂牌匾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宋沿唐制,分设南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商丘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
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
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
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
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辽代的
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
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
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
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
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南京国子监规模宏
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
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学生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十年
(1422)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
衰。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
定。


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
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
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国子监,又叫国子学,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与太学可以互称,经常以太学指代国子监。“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国子学出现很早,但是在隋大业三年(607)才改称国子监。


为什么太监起源隋朝,春秋战国时期宦官不是太监吗?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代名词了。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

隋朝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
至此 一个监生路过国子监(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门口,听到国子监祭酒(子监的主管官员)正在怒气冲冲地训斥、处罚两个太学生。监生便问守门人:“既然那两太学生有过错,那么,究竟怎样处罚呢?是打呢?还是跪石头、上锁呢?”守门人回答说他俩写命题作文。监生听了,脸上露出怪异的表情,叹息道:“咦,罪不至此...

进士和监生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设立时间不同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监生其名始于唐代。区别二、使用对象不同 进士指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监生指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隋朝后期把洛阳为东都。【隋朝政治】中央制度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

介绍下科举制度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

唐朝时的九寺、五监、十二卫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掌管什么?
五监 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少府监、将作监长官均为监,同为从三品;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军器监:长官为军器监,正四品上;掌造兵器、旗帜、戎帐、什物,依规定制作程式,按兵校工匠制作精粗利钝以为赏罚;作坊物料库掌收铁锡、羽箭、油漆等物;皮角库...

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
政治 1、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
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

从隋朝开始,古代就出现了科举制,明朝时期的秀才地位有多高?
从隋朝开始,古代就出现了科举制,明朝时期的秀才地位有多高?最先而言,秀才可以免室内二丁差役。明朝时期,差役压力是相当重,一个有着二十亩农田的中农,一轮到差役,都会负债累累。在明代徭役出现后,绝大多数建造城堡等大型工程,都是需要服现役的。这在人是铁饭是钢的古时候,是多么人羡慕的特权...

唐朝实行政治制度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不仅标志着关陇贵族的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和门阀贵族政治残余的最后扫除,也是从南北朝开始的、隋代基本实现的国家体制从皇帝贵族体制到皇帝官僚体制过渡的最后完成。 二、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隋和唐初所确立的体制及其它相关制度虽然具有很大...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一国子监始于哪一朝代? -
萧严海替: 隋朝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国子监始于何时? -
萧严海替: 答:始于唐代贞观五年(631)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古代皇子们几岁开始上学,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
萧严海替: 清朝是6岁开始上学.不同朝代上学的地方的称呼不同. 1、清朝规定,皇子6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六部九卿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作用? -
萧严海替: 六部九卿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隋炀帝设没设国子监 -
萧严海替: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 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 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国子监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
萧严海替: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大学府是拒绝抄袭 -
萧严海替:[答案]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太学最早设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和...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我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学校制始于什么朝 -
萧严海替: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

大渡口区13818348768: 列举我国历代的选官制度 -
萧严海替: 察 举 制 西汉 孝廉 岁举 每年一次 举孝、察廉 孝廉多在郎署供职,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为地方县令.贤良方正依对策情况,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