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任选一个人的判词,要结合原著,人物经历和命运进行概述,不少于500字,可以网上找

作者&投稿:师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判词等等分析都要 急需!!!!~

1.那一段诗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好了歌》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在这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等等,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封建阶级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已大为加速的反映,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它的上层建筑也发生动摇,正趋向崩溃的反映。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然而,当他企图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企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自己也茫然了,完全无能为力了。他只能借助于机智的语言去重复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虚无广义滥调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老一套宗教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懑和失望。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先陷入了唯心广义的迷津。 《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还有一边送丧一边寻欢之类的丑事,书中也屡有不鲜。但要句句落实某人某事是困难的,因为有些话似乎带有普遍性。脂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便是自然规律,它可能是对大观园中一些女儿的概括描写。倘说白首孀居,则有指宝钗、湘云的可能。此外,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难对其所指下确切的断语。 当然线索还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贾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批说贾宝玉后来“寒冬酸齑,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我们又知道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蓬窗”换作“绿纱”的,脂批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两条脂批,乍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即批“两鬓又成霜”为“黛玉、晴雯一干人”,说“日后作强梁”是“柳湘莲一干人”。这些都是已知结局的,岂黛玉能够长寿,睛雯死而复生,湘莲又重新还俗?当然不会。其实,前者是批语抄错了位置,应属下一句,指她们都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后者则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写在外浪迹萍踪的柳湘莲所用的隐笔加以揭明。有这样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于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性命。我谢他又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这段话颇有含混之处。比如说“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我们终究不知柳是从何而来的,而且他一来,居然毋需挥拳动武就能“把贼人赶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点可疑吗?就算他这几年“惧祸走他乡”是在江湖行侠吧(书中对他在干什么行当讳莫如深),侠又何尝不是“强梁”呢?(《庄子·山木》:“从其强梁。”吕注:“多力也。”)可见,脂批在提示人物情节上都不是随便说的。 有一条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节线索的价值,即批“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草草读过,仿佛与“陋室空堂”两句同义,都说贾府败落,细加推究,所指又不尽相同,否则何不说“宁、荣二府”、“大观园”或者“蘅芜院、藕香榭等处”呢?原来,我们根据多方面线索得出的结论:贾府获罪,宝玉离家(或为避祸)在外淹留不归,时在秋天。此后,他的居室绛芸轩当然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经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忧忿不已,病势加重,挨到次年春残花落时节就泪尽“证前缘”了,潇湘馆于是也就成了空馆。“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到大观园时,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如今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红院也是满目“红稀绿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惨景象,而两处室内则是“蛛丝儿结满雕梁”。这就难怪宝玉要“对境悼颦儿”(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虽无脂批,但我们仍能从别处提示中得知的情节,如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当是贾巧姐。至于既无脂批又难寻线索的话,如“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之类,那就不必勉强去坐实了。因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首歌的精神实质的理解 。 2.那一段诗词的文学价值最大? 《葬花呤》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也正是为此。那么“玉兄之后文”指什么呢?指的是下一回即二十八回开头写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此诗时的感受那一段文字。其文曰: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解脱也)这段悲伤。 宝玉从听《葬花吟》中所预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然后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观园花柳等等,可见,说批书人“身非宝玉,何能下笔”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诗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宝玉那样能想到黛玉无觅处等等,才能理解诗中蕴涵的真意。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句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则“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让她作“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都难留”,幻想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到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潇湘馆更是一番“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宝玉“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 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该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似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现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她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3.那一段诗词你觉得揭示人物命运最晦涩难懂,理解的分歧最大? 《怀古绝句十首》 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不过,说《怀古绝句十首》都是自己所亲历的地方的古迹则未免是信口编造。且不说她北至内蒙呼和浩特、南至交趾是否可能,即如蒲东寺、梅花观本传奇作者所虚构,又何从去寻找古迹呢?李纨关于“关夫子的坟多”的解说只是替她遮羞而已。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何至于前来投靠贾府呢?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这一点,留待《真真国女儿诗》中去说。薛宝钗挑剔她妺妺做的蒲东寺、梅花观二首,说是史鉴中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她另做两首,几句话把宝钗卫道者的脸孔画得十分维肖。黛玉笑她“矫揉造作”,可谓一语破的。 《怀古绝句》是否真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制春灯谜儿呢?恐未必。《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如果硬从这方面加以论述,将是勉强的。我们把对这些诗的另一种看法也提出来,因为有待进一步讨论,所以写在“备考”里,以供参考。后面的《五美吟》也仿此。 4.那一段诗词你觉得揭示人物命运比较好理解? 《红楼梦曲》 《红楼梦曲》十二支,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尾声,共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寓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这些曲子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曲子是太虚幻境后宫十二个舞女奉警幻之命“轻敲板,款按银筝”唱给宝玉听的。宝玉拿着《红楼梦》原稿,“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但听了以后仍不知道它说些什么

判词是红楼梦全书的总纲,关键性的人物在开篇就通过判词有了大致的描述,然后各自交叉展开,从判词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已经是丘壑在胸,对全书大致的架构和走向已经做出了预先的安排,更能体现出来作者的功力。

贾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面里,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分骨肉》曲: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鉴赏]

贾探春虽然是庶出,但是他在十二金钗正册里排在了他的姐姐迎春、妹妹惜春、精明强干的凤姐姐和史湘云的前面。贾家四姊妹的名字“元”“迎”“探”“惜”是可以读作“原应叹息”的。作者对他们的命运一概感到悲惨可叹;不过单单把其中的三姑娘探春写成一个才能出众、不同凡响的人物。她的报复与才能哪有发挥的机会?论诗才,她不及黛玉和宝钗,但首先发起诗社的却是探春。从有了诗社之后,林、薛、宝玉、湘云、李纨等才会常集会,展开了青年人不以长辈为中心而自己活动的局面。这不过是探春具有组织才能的一点侧面表现而已。

至于探春他有个绰号叫做“玫瑰花”从此其中不难看出在娇艳的外表底下有着一颗不想受人摆布,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心。在四春中才能最为特例独出,理家,起诗社是他带头,抄检大观园时表现最勇敢,最特殊的是他烦宝玉到庙市上去买的小玩意,都是民间工艺,趣味盎然的小品杰作。可见他的审美水平特高,他批评那种富贵而俗气的“没处搁的”瓷器铜器(大抵宫廷风格)。都预示了他是一个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的三姑娘。

探春最后是远嫁,不是嫁给了一般的男人,去过一种平庸的生活,而是有其一番独特的作为。在这我就把前面提到过的。第五十五回,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赏银一事来跟探春聒噪,探春急切中有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做一个解释。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伏笔,她在八十回后,果真就像男人那样地出去了,但那是不一般地出去,那是一去难返的流放式的远嫁。但是,这个美丽、睿智而有管理才干的女性,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释放自己的才能来抗衡内心的痛苦。

探春最后的结局远嫁海外,不知所踪。探春这样的生存方式,也非作者之理想。贾探春最后远嫁到海外了吗?是利用前八十回中的伏线、暗示等,来推测八十回后人物的结局。因为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看法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稿,而是高鹗所续作。既然是续作,就是“假”的。“探佚学”,就是要探出曹雪芹的原意。梁归智先生在探佚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认为,探春的结局并非是嫁给了“镇海总制之子”,而是嫁到了“中国以外的一个海岛小国作王妃”。这种看法是不是有道理呢?第五回,探春的判词附有一幅画,是两个人放风筝,有一片大海,一支大船,船中有一个女子掩面涕泣。判词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幅画很明白是暗示探春要飘洋过海,像风筝断线一样游荡飘泊,远离故国。如果像程、高续书那样,仅仅是嫁到海疆,那是与判词不合的。《红楼梦》曲的《分骨肉》,也是咏探春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离家三千里之遥,而且还是水路,只能是海外。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姐妹在怡红院中行酒令抽签。酒签上的诗句,皆暗喻各人命运。探春的签上有一枝杏花,底下写着“瑶池仙品”四字,有一句诗,道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探春既是“王妃”,又要乘船远去,远离“骨肉家园”,除了去海外,是没有其它出路的。

二十二回,探春作了一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暗寓探春远适。

那是怎么回事呢?

“抄家”是俗常的口头话,官书上的文词叫做严“籍没”——即查抄造册登记没收的意思。在贾府真被籍没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发生,不是一下子直线发展,一泻到底的形势。先说元春死后,姊妹中能有作为、可望暂支危厦的人材,只有探春一个了。有她在,委以实任真权,还能转危为安,救亡收散。可是她也必须离开骨肉家园,远远地别去了。

探春是朵玫瑰花,又香又艳,只是有刺儿扎手,不好惹。她又是杏花,命中主得贵婿,嫁为某地的王妃,一去无归。她离去的时候是清明佳节,送行的在江边上,探春要乘坐一艘大舰远行了,彼此临别都悲怀涕泣。探春说,这些,孩儿已思虑再四,才敢出头的。因为,我一走,可换来特恩宽赦,家事可保;我自己虽远嫁不幸,总比抄家之后没入官家给人去做奴婢要强得多。所以我这一去,可望家里外头勉图各保平安,不致大灾大祸。如此,只得请父母暂舍不忍之心,别无他路可走了!这就正是所说的“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十个

就为了100,好累


1。红楼梦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

分别从《红楼梦》和《高老头》中任选一人物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高老头》人物赏析 伏脱冷:这是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副产物,一个冷眼观世的越狱逃犯,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出卖勾当之后,被警察带走了。他的戏剧性活动使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所查资料记载:1846年,有一位评论家就发挥了这个论点。巴尔扎克在十月号的《周报》上回答他的批评道:“来看下伏脱冷。再有几个...

阅读《红楼梦》在宝玉、宝钗、黛玉、熙凤四人中任选两人写关于这两人故...
以前回答过 网上只有这么多 1、薛宝钗聪敏机智,行事大方,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林黛玉才高聪慧,多愁善感,心地善良,可惜不会表现。 2、“木石前盟”: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棵,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灌溉,修成形体,后来神瑛侍者要下凡,这绛珠仙子就打算也下凡同历尘缘。也就是“还泪”的...

阅读《红楼梦》在宝玉、宝钗、黛玉、熙凤四人中任选两人写关于这两人故...
9、宝玉挨打: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蒋玉涵,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向贾政告状说宝玉逼死了王夫人的丫环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见三十三回)10、建海棠诗社:贾政出远门,探春起了兴要建诗社,赶上贾芸送了两盆海棠花来,于是取名“海棠社”,各人都取一个...

《红楼梦》,以宝玉,黛玉,宝钗,熙凤中任选2人,写10个小故事(每则250~3...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芙蓉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各签子行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还有一篇《芙蓉女儿诔》,这是描写贾宝玉悼哭晴雯的诔文,在这篇璀灿绮丽的力作中,作者把芙蓉与芙蓉女儿合而为一,予以了...

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或金庸小说里的主人...
猪八戒:文学创造活动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猪八戒的人物塑造来自于对社会生活某些片段的截取和在整合而形成的。他虽面相丑陋,但体现出了,作者想要通过猪八戒这个客体想要表达的东西,并具有一定的审丑价值,是一个很成功的角色。

帮忙,写一篇人物传记。金陵十二钗,任选一钗。写一篇人物传记~不要评价...
在《红楼梦》中,迎春出场的频率并不低,但基本上是“配角”。她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第七十三至七十七回,以及后四十回中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至死。第七十三回写贾母听说园中有人斗牌赌博,十分震怒,痛斥之后,责令对为首的几个人“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这其中之一恰恰是迎春的乳母。乳...

红楼梦不同性格的人,笑声也不一样,笑声中可见人物个性,选两个人物的...
四大名著每一本书都非常经典,其中也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性格和不一样的人生,即便是《西游记》中一个小妖怪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是纵观四本书,还是这四个人一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出场就不平凡的他们注定了生命有着无限的光彩。第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永远活在舞台正中央的...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
(1)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是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意对即可)(2)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宝玉很不高兴,便不再去观里...

急求<<水浒>><<红楼梦>>人物简评(50-100字)各6则,要不同人物的,望高手...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画册判词歌曲,分析他的命运 -
简崔孚舒: 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命运:贾府渐渐衰败时,为了弄点钱,巧姐的亲舅舅王仁和贾环、贾芸等人密谋将巧姐卖给外藩作下人,幸亏王熙凤生前曾几次救助过刘姥姥,在这关头上刘姥姥将平儿和巧姐...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红楼梦人物的判词
简崔孚舒: 正册判词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贾元春 画: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写出几个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判词
简崔孚舒: (一)钗黛合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三)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 ,住所,别号一览表 -
简崔孚舒: 判词: 其一:黛玉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二: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其三: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红楼梦里的判词!!!!!!!!! -
简崔孚舒: 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红楼梦》中人物判词 具体,要副册人物的判词, -
简崔孚舒: 副册原书只提到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又副册只提到晴雯,袭人二人判词: 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关于红楼梦的判词 -
简崔孚舒: 秦可卿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新版红楼梦选手判词
简崔孚舒: 新版红楼梦宝钗、黛玉分别花落姚笛和李旭丹,可谓是众望所归. 宝钗组 姚笛 生小香闺性自柔,也宜春色也宜秋. 平生万种缠绵意,都在金钗十二楼. 白冰 一支浓艳冠...

芷江侗族自治县18519973760: 金陵十二副钗判词《红楼梦》 -
简崔孚舒: 红楼梦第五章,副册,书里只提了香菱一人;又副册,提了两个是晴雯和袭人. 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晴雯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