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向陶弘景咨询表现了陶弘景什么的才华

作者&投稿:謇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因为看透官场险恶和人世的混浊且深受隐逸思想影响。
1、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远离尘世,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并遍历诸多名山,访求仙药,自号“华阳隐居”,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3、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扩展资料:
1、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2、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3、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

陶弘景辞官也是性格和信仰决定的吧,博学广识,格物穷理,志在山水、乐于松涛,一心去求仙的人,哪里会眷念于世间的名利和权位。
梁武帝登上皇位后,对陶弘景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自然的隐居生活,为官之时虽才华横溢,小心谨慎,但终不免差错,故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 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士、医学家、哲学家(道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精通棋术,善于弹琴,也是个书法家。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人。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自幼聪明异常,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养生之志。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时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陶弘景:“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用于天文历法。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一岁(一说八十五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对中医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心得经验,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如何养生,著有《养性延命录》。增补了葛洪的《肘后方》。
陶弘景对中医药物分类法做了改进创新。著有《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
陶弘景提出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他是道教中上清派的领袖人物,但兼修儒、佛、道。“他仿照佛经的格式编纂道经,他全面承袭佛教的科仪、咒术、梵呗等宗教形式,系统地改造了道教,如仿《佛说四十二章经》造出旨在规范道教戒律的《真诰》。”(融合二教)
民间有较多陶弘景的传说。有著名的“弘景改书”典故。
陶弘景的母亲霍氏,夜梦天神举炉至家,而生弘景。宋末,为诸王侍读(官职名,职务是给帝王讲学),齐时,永明年中,陶弘景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先后隐居于句曲、华阳、洞天等处。他与梁武帝有交情,梁武帝常入山,向他请教国家大事,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徒弟桓恺,得道飞升后,有一天,隐秘地出现他面前,说:“您所编撰的本草,用水蛭蚊虻做药,功虽及人,但害物命,上帝因此就要责罚您了。”陶弘景认识到罪过之后,立即忏悔,就用其他的药代替,另着《本草经集注》,以赎罪过。并且到郧县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临终以袈裟覆体,安然脱化,年八十五,谥号为贞白先生。
姚思廉《梁书》说他:“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酂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最后皈依佛门。
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东行浙越,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类慧明;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上虞)*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有深远影响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曾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形神双修,养性与炼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无不通晓,他也从事金丹烧炼。著作甚多。纂《真浩》、《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
康熙《温州府志》载:“陶弘景栖茅山,一日梦人告曰,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将广泛搜集到的杨、许三君(杨义、许谧、许翔)的遗迹,进行整理,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诘》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谢征)书》所描绘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过去人们以为这是陶氏写茅山的景色。现经查考,谢灵运的游踪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却写过《登永嘉绿蟑山》、《石室山》、 《过白岸亭》等多首诗篇。可见陶氏所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指楠溪江。
传说陶弘景尝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结草为庐,采药种药种甘蔗,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群众感其思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山称“药齐项”,甘蔗称“陶蔗”。他练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缭绕,陶诗有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故这一带旧称“白云乡”。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梁弘景号称“山中宰相”,所以自然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才华。


中山宰相的典故
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从他开始,上...

南北朝的山中宰相:揭秘陶弘景的传奇一生
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陶弘景咨询,鉴于此,总有达官贵人到陶弘景隐居的山里去拜访,所以,时人才给陶弘景取了个“山中宰相”的称号。虽然梁武帝对陶弘景恩遇有加,但梁武帝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笃信佛教的君主,因此,在南梁那种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不得不接受佛教。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的翻译
梁武帝(萧衍)继位后,(对陶弘景的)恩惠礼遇不断,还不停的(和他)传信问候。

红白文言文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

万柳堂文言文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

茅山温泉旅游景点介绍 茅山温泉旅游景点介绍词
梁武帝见诗明意,不再强求,但索性将太子送往茅山拜陶为师,而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每逢吉凶征讨大事均要向陶咨询,陶为方便起见,在乾元观内专门设立了一咨询处,后人便将乾元观称为"宰相堂",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抗战期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和政治部所在地就在观内的“松风阁”...

怀仁诗词
故应窃比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南朝陶弘景初仕于齐,入梁后隐居不出。梁武帝多次邀他出山,都被拒绝。但每逢大事,梁武帝还要向陶弘景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曾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狂客:1)唐李白《醉后答丁十八》诗:“一州笑我为狂客...

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事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

陶弘景是如何婉拒皇帝诏用的
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自然的隐居生活,为官之时虽才华横溢,小心谨慎,但终不免差错,故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陶弘景...

梁书陶弘景传表达了武帝对陶弘景的人生选择持什么态度
梁书陶弘景传表达了武帝对陶弘景的人生选择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从小勤勉好学,使他通晓天文地理、医药炼丹,琴、诗、书、画无所不工,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因在隐居时亦为皇帝出谋划策,被誉为“山中宰相”。

临清市19824996414: 梁武帝向陶弘景咨询表现了陶弘景什么的才华 -
兴阅西吡: 梁弘景号称“山中宰相”,所以自然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才华.

临清市19824996414: 山中宰相为什么是陶弘景 -
兴阅西吡: 因为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临清市19824996414: 现在对陶弘景的评价 -
兴阅西吡: 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至今还被世人所推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

临清市19824996414: 陶山的陶弘景与陶山的故事 -
兴阅西吡: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 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

临清市19824996414: 求《南史·陶弘景传》的翻译 -
兴阅西吡: [size=150]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当初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随后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龙却...

临清市19824996414: 在答诗和传记中陶弘景是怎样婉拒皇帝诏用的 -
兴阅西吡: 陶弘景辞官也是性格和信仰决定的吧,博学广识,格物穷理,志在山水、乐于松涛,一心去求仙的人,哪里会眷念于世间的名利和权位. 梁武帝登上皇位后,对陶弘景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

临清市19824996414: 在答诗和传记中,陶弘景是怎样婉拒皇帝的?
兴阅西吡: 据《南史·陶弘景传》记载,永明十年,作为诸王陪读的陶弘景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丝帛,传令地方上每月提供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供他服金饵丹用~

临清市19824996414: 陶弘景对山川之美能与奇其在答诗和传记中是如何体现的? -
兴阅西吡: 原文:山川之知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道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专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属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临清市19824996414: “山中宰相”指谁﹖ -
兴阅西吡: 山中宰相,成语,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南京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临清市19824996414: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
兴阅西吡: 陶弘景是一个不愿与世人争权夺利的人,他和陶渊明一样,只想隐居山中,这篇文章就表现了他的这种志趣和雅致、闲适的心情,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这种不与世俗争权,用发现美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