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的世界众生有富贵有低贱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是解脱之道?

作者&投稿:蔺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施法雨沐众生,生灵万物一等平;济世施为多普及,不论高贵与贫穷。,,,这个求健康,怎么解释~

zt【长阿含经】中有记载:佛陀说:『就像世间其它外道沙门、婆罗门,接食信众的布施供养,但却奉行障碍解脱之道的邪法,以此维生。譬如替世间男女瞻卜看相,断言吉、凶

、好、丑,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凶,以此博取名利,但沙门瞿昙(佛陀)绝不会作这种事。』其实佛陀反对占卜、算命、看相、观星的理由很简单,这些都是障碍我们解脱的方法,

当然应该摒弃。也因此,佛陀并没有告诉我们命运是否能算的准,风水是否能让我们身体健康,对于这些问题,佛陀没有兴趣来回答。但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三宝弟子对此乐此不疲

,这也是佛法衰微的表现啊。至于风水真的存在吗?当然可以肯定风水确实存在,因为风水指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好的环境肯定对人的生活是有益的。我们看看风水还希望因

此得到大富大贵,家宅安宁这些愿望,但是仅仅靠环境来得到这些是不现实的,因为通过风水得到的安康不过是消耗自己的福报而已,如果不创造福德,只享受福报,等到福报耗

尽的时候,便是灾难降临之时了。人心的善恶一直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大风水环境,当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求得经济利益的时候,整个世界的环境

已经遭到很严重的破坏,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家开始保护环境了,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的现状就可见风水的问题远远不如人心问题重要,人心问

题解决了,风水自然就变好了。再谈命运,学佛的人都知道,控制每个人的命运是业力,造作业力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由于业力的牵引,我们陷入六道生死轮回。凡夫因为不知

道命运是自己心的造作形成的,便会相信冥冥中有神在掌管我们的命运,于是便会开始迷信神的力量,这也许就是原始社会膜拜神灵的原因吧,这种风俗直到今天仍然影响很深,

可见无明的愚痴力量是多么强大。没有经过修行的凡夫,他的命运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实可以预知一部分,有宿命通的人和有道行的术士就可以知道前世和未来世的情况,这就好像

是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偷看未正式发行的电影,他看完之后再转述出来。命运是业力的集中体现,前世造的业,在这一世成熟,通过占卜、看相有看出的可能,但是只能算出来一部

分,因为人是在不停的造业,这就会造成命运也在不停的发展变化,除非你前世造的业太大,需要这一世都在受此一报,那么你这一世的命就都能算出来。在了凡四训中就记载了

袁了凡如何从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凡夫转变成一个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修行人,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立命之书。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风水和最好的命运,那么没有必要求助于他人和

外境,你自己就可以做到,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化自己的心灵,最好的风水、最好的命运一定会伴你左右的

算命不如改命
改命运有以下方法:
1. 多放生,戒杀,尽量吃素
2. 供僧,流通佛经,印佛经,抄写佛经(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
3. 多布施(钱,知识)
4. 每日念千遍南无观世音菩萨

  菩萨乘
  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教章卷一、观经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
  如果要行菩萨乘,我再给你家一下学理精要:
  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梵语,译为华语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萨道的行者,发过了菩提心后,勇猛精进向著佛道,为了证成无上菩提,为了广度无量有情,双管齐下,菩萨就不断的充实自己,广学博览世间出世间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

  菩萨道的行者,本身为了成就佛道,所以精进勤修,广学一切诸法,自度生死,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不得成就佛道,因为,菩萨道在利益一切众生中而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说,没有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菩萨完全在奉献当中,牺牲当中,燃烧自己当中,以求得自己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当中而自利,更可以说是在教学相长鞭策之下,不断的求进步,不断增长智慧,因而圆成佛道。

  一切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没有众生的话,菩萨就难得成就佛道,何以得知?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苦难,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心;众生迷妄无知,邪知邪见,不得出离三界生死,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之心,广学一切法以救度之;众生杀盗淫妄,犯五逆十恶,菩萨见之,内心不忍,自然生起大悲心,设法以救度之;众生沉迷五欲六尘,菩萨见之,哀悯众生无知,甚可怜悯,自然发露大悲心以救度之。

  所以说,众生一切的苦难,一切的无知,一切的造业,自然引发菩萨的大慈悲心所流露。因此我们说,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无知与造业,菩萨为了要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就无止尽的广学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来医治一切众生的无知与造业之病态,普让一切众生,能够正知正见,能够端庄不造一切恶业,踏上觉悟光明的佛道。

  伟大的菩萨道行者,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就了大智慧,众生有无明邪见,菩萨为了要解决无明邪见,菩萨不得不广学对治法,来治疗众生的无明邪见;表面看起来,菩萨好像吃亏很多,比方菩萨为救度众生,光阴牺牲了、青春牺牲了、体力牺牲了、财物牺牲了、名誉牺牲了、甚至生命牺牲了,样样都牺牲了……。

  如此这般的牺牲,对菩萨道的行者来说,丝毫也未曾亏损一毛,更未曾有牺牲过如芝麻许,这道理如何而说呢?因为菩萨牺牲的当下,反弹回来的,就是大慈悲心的复活,就是大智慧的复活,就是觉悟的复活,就是迈向佛道的步伐,步步觉悟,步步法身慧命的觉醒。

  菩萨道的行者,心里很明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朴鼻香;出世解脱的神圣使命,至大至刚,至中至正,至宽至深。

  菩萨道精深微妙,精深微妙的佛法,完全在经历一切人事物当中,历劫参与,所得到的真相体证,从中无迷无惑,如是信受与肯定,不动不摇,是名为般若波罗蜜。

  《菩萨乘六渡波罗蜜》
  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放生即是无畏布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二、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才发心持戒。

  三、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四、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
  功。

  五、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六、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
  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
  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不合根机,则不能令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
  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一、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
  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二、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三、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四、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
  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

  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
  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七、总结: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

  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心无妄想就不会追求错误的东西,心无分别那么贵贱贫富都一样,心无执着则不会抓住梦幻泡影当作真实不放。到了这个时候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是自在的。至于贵贱高低不过是轮回众生的偏见而已,生活本身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属性。吃肉和吃糠其实是一样的。你看中国人在吃大鱼大肉的时候国外却开始流行“吃糠咽菜”了,美其名曰健康饮食习惯。故知食物本身无高低贵贱之分,只因人类观念的影响而被赋予了相应的“相”,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众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明心见性即可得解脱。

阿弥陀佛!师兄,众生有富贵,有低贱,有种种的不平等,皆是因为各自的因果因缘不同。其实,各人的境遇,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各自的造作。只是我们不曾记得过去生的种种造作罢了!
众生每天所做的事都是不相同的,果报自然就是不同的。
若欲真正的解脱,离一切分别取舍有为造作,而入无为无漏之法,或契入清净妙明佛心,依无二慧而行一切因缘事,则得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生灭轮转!

佛讲因果:富贵,贫贱自有因缘,
富贵是:修善而得
贫贱是:修不善而得
比如:你善于勤俭节约积累,存款多点,现在就富贵
你铺张浪费挥霍无度,钱财不积,现在就贫贱
佛法中有你要的答案,去找吧!

是因果报应,修习菩萨道,或者修习四念住法之类的的尽量成为阿罗汉,

每个人都有过去的因缘,但是每个人的心性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清净,善良的心,只是被污染了。找回自己清净无染的心…


阿弥陀佛创建了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在地球上创建类似极乐世界的...
净土成就了,佛在那边即将示现时,众生业力所感,就生到那边去,然后那个佛土便成就了。譬如说:极乐世界,它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而是他过去无量劫以来(因为他比释迦牟尼佛更早十劫成佛)摄受众生的缘故,然后有很多众生听到别的佛说法,说有这么一个极乐世界:你要相信、你要发愿,然后你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

什么叫五浊恶世?
释迦牟尼佛即以脚趾一按,霎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  他说:“这才是我的世界,你所看到浊秽不堪的国度,那是众生业力所现。”佛陀是为了救度此界众生才示现婆娑世界的。【往昔因缘】佛陀出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

请教念佛的问题?
别的真言陀罗尼我们不反对学习古梵音,但是这一个咒,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其发音早已赋予了诸圆通大士的无上密义,不可轻易更改,老老实实依传统传承为是。当然,音节上这个密主要是义密而非形式之密,是为密义普传,众皆可修习。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

有哪位高人知道所有的陀罗尼门咒法,包天地一切有无情种性?
吾欲利益一切众生说陀罗尼。如过去诸佛受持守护。我亦护持。尔时佛放顶上螺发光明。现大人相遍照十方。诸佛世界靡不周遍。诸佛各各同声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善门陀罗尼。为诸众生而作照明。我等亦当受持守护。赞言善哉善哉。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善门陀罗尼者。当于晨朝一切诸佛常当...

极乐世界里的众生用什么语来沟通
极乐世界里有鸟吗 要是有的话 他们是无量寿吗? (鸟在地球上可是属 畜生道的) 要是在极乐世界的鸟 算什么啊?极乐世界有鸟,但那是阿弥陀佛法力变现的,不是我们地球上的畜生道的鸟,好比是全仿真鸟形播放器一样。建议楼主看看《认识佛教》一书,如果有兴趣进一步看看《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

关于佛的故事··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另外还有这么首诗,席慕容写的: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

喜欢老书的朋友大家好!有人天机书相信有人看过也有人没看过,甚至当做迷...
有人天机书相信有人看过也有人没看过,甚至当做迷信了事,什么邪书,实在是罪过,总之说谎者一样打入地狱,看不见的东西也算迷信,你对一万年前的人说飞机会飞... 喜欢老书的朋友大家好!有人天机书相信有人看过也有人没看过,甚至当做迷信了事,什么邪书,实在是罪过,总之说谎者一样打入地狱,看不见的东西也算...

假如没有佛菩萨度众生 法界地狱多 是不是
《大乘密严经》………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由是凡夫执为所作能作内我………地狱就是这么产生的,依我们这个小世界众生随缘成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佛菩萨度化众生,我们这个小...

佛法上说,一切法从心相生。又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现象都是心象变...
阿弥陀佛。无始劫所说的并不是说时间有一个开始,而是极漫长遥远的过去的意思。宇宙也好,人生也罢都是轮转不休的,每个世界都要经历成、住、坏、灭这四个阶段,总有破坏的一天,但毁灭之时也是重生之日,总在轮回中。佛陀说现在的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其间的...

世界上真的有佛么~
有,不过不显佛身,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释迦摩尼佛现佛身,而释迦摩尼佛已在两千多年前涅槃了,只是涅槃并不是死亡,佛陀为了让众生明白诸法无常,因此涅槃,但是却永存于世间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为什么要说众生平等?一个"平等",早已包含不平等了.诚请开示! -
乾侍益中: 师兄智慧深厚,赞叹.确实,只要有平等在,就有不平等在,这在佛法里称为相对法,有相对就不平等. 佛说法要随顺众生,根据众生的根机,说不同的法.说法首先要让众生能听懂,才能依教奉行. 实现无相,但实相是大菩萨的境界,对众生来讲,叫不可思议境界,根本无法契入.因此,佛教众生从相入手,观法无我,观身无常,依假修真,从有相契入无相,达到实相. 平等只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佛法无法可说,但众生听不懂.佛不得已而说法,但众生应明白佛法的真实义.佛法只是修行的方法,通过修行而证得的那个,才是真实的佛法.超越平等与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教宣传的众生平等是真的平等吗?这一教义对当印度那一等级有利?为何 -
乾侍益中: 众生平等 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误解.世界上一切众生之间、男女之间、甚至每一个兄弟姐妹之间,何曾平等过?有人穷,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贱如蝼蚁.佛法中所谓的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规律面前,众生平等,而非说众生的际遇平等,祸福平等.众生的差别,站在因果这个大环境下,就可以理解了,而且来得自然,也能让人心服口服.众生的不平等,是因为大家从无始以来,造的善业、恶业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恶多,有人作恶少.没有理由要求不论作恶行善,转世为人之后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转】

建宁县15512344859: 既然佛说众生平等那为什么佛得世界里不平等 -
乾侍益中: 众生平等是从佛性而言,佛祖成佛之日,就说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征得.”讲的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相同,所以“众生平等”,但是显现出来的外在不一样,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教是如何看待贫富和社会地位的?教育人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穷人和富人? -
乾侍益中: 佛教讲三世因果,不是一世,任何因缘果报都要有因缘聚散才能生起现行,法不孤起!这就像种作物,一颗水稻种子,要有适宜的阳光、水肥、种在地里、时间等等综合因素才能生长成熟,假如,没有这些附加的条件,也不会有收获啊,所以,...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说众生皆苦 -
乾侍益中: 佛说人生八苦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平等? -
乾侍益中: 地狱 鬼 畜牲 阿修罗 人 天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这十个法界的灵体都是众生,都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是指都有可以觉悟体察的真如本性,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众生自己的因果业力的关系,不得不在六道里轮回.就好比说,一个班上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大家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可是由于付出的不同,最后大家的成绩也就有了差距.又比如法律规定你有公民的权利,但你如果自己作孽犯了法,你照样会被剥夺和别人一样公平享有公民权的机会.所以,众生平等是指机会的平等,不是事实的平等.不平等的事实,来源你在平等机会下的所作所为.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祖说天下凡人,怎么说 -
乾侍益中: 佛祖说众生皆苦.但众生到底苦的是什么呢. 贫贱者为生活所苦,看不清. 富贵者为无尽的欲望所苦,看不清. 他们看不清这一切都是欲望,而为之所累. 动心起念皆是欲望,世间种种终将成空. 但是,僧呢,佛呢. 僧为成佛所苦,他们执着于佛,为众生处苦中所苦. 佛为为佛所苦,他们为更进一步所苦,他们为没有我执我见所苦. 世间之事没有对错,怎么走都是一条路,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路,所以我们只要致静,就足够了,祝你快乐.

建宁县15512344859: 为什么说众生平等? -
乾侍益中: 1、众生平等,指的是体性上的平等. 2、 菩 提 树 下 的 启 示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教讲的众生平等作何解?
乾侍益中: 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是在诸法实相基础上说的平等.也就是在真谛意义上说大地一切众生平等,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 首先说明的是,在真谛意义上说"众生平等",如果在俗谛意义上,诸法相状各自不同.山是山,水是水...

建宁县15512344859: 佛说众生平等 -
乾侍益中: 这个也能理解为,众生都可以信佛,佛对每个生命都是一样的.都可以成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