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下明朝状元八股文

作者&投稿:禤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帮忙找下明朝状元八股文~

这是光绪二年(1876),新科状元曹鸿勋殿试考卷。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状元赵秉忠殿试考卷,也是我国仅存的清朝以前的状元卷。


如今“状元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泽,作为礼物它的复制品已随处可见。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菼(清)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提比)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祇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元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关键词: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名家点评

韩菼文章全文解析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在当时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的特征:“没话找话”。韩菼的这篇文章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此题只能讨论“用舍行藏”、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字数。关于程式的名称在文中一一注明。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本文的破题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所谓“圣贤”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情态。起讲表面上只分析“惟我与尔”,没有讲“用舍行藏”,但它包含在“独得”“独处”这些话语中。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惟我与尔”,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提、虚、中、后”各两股,凑为八股。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虚比”遗意。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中比“主要讲”用舍行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束股”是结语。“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出题”中“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王学泰,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谓实政?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 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 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 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 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臣闻: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曰天位;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所都之邑,则曰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 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 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盖其浚哲温恭,曰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曰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 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 焉,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 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 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 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 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

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这是光绪二年(1876),新科状元曹鸿勋殿试考卷。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状元赵秉忠殿试考卷,也是我国仅存的清朝以前的状元卷。

如今“状元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泽,作为礼物它的复制品已随处可见。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菼(清)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提比)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祇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元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关键词: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名家点评

韩菼文章全文解析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在当时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的特征:“没话找话”。韩菼的这篇文章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此题只能讨论“用舍行藏”、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字数。关于程式的名称在文中一一注明。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本文的破题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所谓“圣贤”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情态。起讲表面上只分析“惟我与尔”,没有讲“用舍行藏”,但它包含在“独得”“独处”这些话语中。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惟我与尔”,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提、虚、中、后”各两股,凑为八股。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虚比”遗意。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中比“主要讲”用舍行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束股”是结语。“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出题”中“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王学泰,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帮忙找下明朝状元八股文
这是光绪二年(1876),新科状元曹鸿勋殿试考卷。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状元赵秉忠殿试考卷,也是我国仅存的清朝以前的状元卷。如今“状元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泽,作为礼物它的复制品已随处可见。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清)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盖圣人...

古时状元的八股文指的是哪八股?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

八股是什么?
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八股...

求一篇明朝的状元的八股文范文,要详细的。最好是有范文的翻译的。谢谢...
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

八股科举制度是什么
八股取士,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

“八股取士”始于哪个朝代?
“八股取士”始于明朝。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八股取士详细资料大全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

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八股取士的意思是: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取士”,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被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

求一篇明朝的状元的八股文范文,要详细的。最好是有范文的翻译的。谢谢...
[中股] 于是我尝试探索并寻找,心想诗书之中定有这样的人。因此我沉思并记下这一想法,然而我的学问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这样的念头竟然一直延续到今天,我长久地自以为了不起。我私下考虑,自从深入研究道理、观察变化以来,我多次亲身经历用舍之事的复杂交织,却依然充实而自足地自处,这一时刻也足以...

明朝特色的八股科举考试
明朝特色的八股科举考试 科举科场 陈腔滥调科举轨制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景象,陈腔滥调能够说是明代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代中期开展完美,影响了厥后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成不说。学子们的测验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测验考试适用体裁写作,第三...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求篇明朝那时候的前三甲的八股文状元榜眼探花的最好,当然是个名人的文章也可以. -
中党克非:[答案] 试题: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作者:严虞悙(康熙36年会试第2,著名散文家) 原文: 王者平天下之财,以道生之而已.(破题) 夫财不可聚而可生,而生之自有大道也,可徒曰“外本内末”乎?(承...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帮忙找下明朝状元八股文 -
中党克非: 这是光绪二年(1876),新科状元曹鸿勋殿试考卷.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状元赵秉忠殿试考卷,也是我国仅存的清朝以前的状元卷.如今“状元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泽,作为礼物它的复制品...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两篇明朝八股状元文 -
中党克非: 【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一篇明朝八股状元文 -
中党克非:[答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古时状元的八股文指的是哪八股? -
中党克非: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什么?顾炎武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他为社么要评击八股文? 字数少的 谢了!!! -
中党克非: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什么是“八股文章” -
中党克非: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钱鹤滩到底是清朝还是明朝的 -
中党克非: 明朝的钱福(1461—1504)明代状元,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归.诗文以敏捷见长,有名一时,根据文嘉诗文修改的《明日歌》流传甚广.著有《鹤滩集》. 钱福,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终年四十四岁.自幼天资聪敏,才思 过人,七岁即能作文.少年时即为名秀才,与同县顾清、沈悦齐名,人称“三杰”.曾游小赤壁,对客放歌:“六丁拔出天地骨,一柱镇压东江东.”那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奇句. 摘自百度百科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6763.htm?fromId=970700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
中党克非: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

注根据中发号文及其它相关规定大兴13770057568: 明清两代的考试制度!! -
中党克非: 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的称做“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的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延,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员”,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