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经典趣闻

作者&投稿:步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学经典之逸闻趣事~

  篇一:国学经典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篇二: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篇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1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康有为:“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康有为逃亡日本期间,有次应邀参加华侨梁渭家的婚礼。在闹洞房时,康有为即兴
做诗:“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并邀请闹洞房的亲友宾客在每个字上加一笔,组成一句
贺词。后在康的暗示下,新娘在“司月二大”四字上各加一笔,新郎在“旦牛住了”四
字上各加一笔。添加完后,康让新娘和新郎齐声读出。新娘新郎两颊绯红,难于启齿。
康朗声读道:“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引起在场宾客哄堂大笑。

不跟王先生同桌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
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
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将这
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
和,也不驳难。
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颇有些害怕。杨步伟是
个直爽的大嗓门,但见了王国维却总是噤不出声。王国维五十寿诞时,清华大学的同事
办了三桌酒席祝寿,赵太太硬是避让着不和王国维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
。”果然,王国维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语,而赵太太那桌却笑语不绝。

辜鸿铭:27岁研习中文成国学大师

辜鸿铭出生于马来亚,他10岁时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苏格兰之前,已经在槟榔屿的英国
王子中心学校学习了3年,主要学习英语。在欧洲11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他27岁之前
,中国话都说不好。1885年正式归国后,才开始闭门钻研中国语文。到张之洞幕府做了
“洋文书”后,汉文基础仍是很差,曾遍请那些和他同事的翰林、进士教他汉文,由于
不懂师道之礼,遭到拒绝,无奈只好自己买了本日本人写的《官话指南》,作为汉文读
本,但苦恼的是不会查中国字典,遇到生字,还是没办法。最后还是张之洞看不过去,
指导他系统阅读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学的课本,因此后
来所识汉字比一般人还多)。
梁启超:花事对联轶事一则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
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阔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
恰被教子甚严的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暗示儿子一番。为活跃气
氛,父亲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
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才
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
春色”。小启超听后恍然大悟,但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章太炎:“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苏报案”发,章太炎在法庭上嘲弄得审判员哭笑不得。对于他在《〈革命军〉序
》中所写“载湉小丑”四字触犯清帝圣讳一事,他说: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
圣讳”。而且按照西方的法律,人们是不避讳的,所以我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
对。再说,从字的意思来讲,“小丑”两个字中,“丑”字本来作“类”字,或做小孩
子解,所以“小丑”也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并没有诽谤的意思。章太炎从文
字学的角度进行辩说,听众席上掌声雷鸣,而无知的审判员如坠云雾里,非常尴尬。在
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雄辩滔滔的“案犯”前,他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审才好了。其中一位
审判员在目瞪口呆之际,突然悟出章太炎是海内外著名的学问家,肯定是科举正途出身
,便小心翼翼探身问道:“您得自何科?”
太炎听此问题,更觉可笑,故作糊涂,高声回答:“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科”与“窠”同音,“满天飞”即浙江方言“老布衣”的意思。

蔡元培:征婚启事

1900年夏,蔡元培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那时他才33岁。为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
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羊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
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
)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则征婚广
告曾经轰动一时。在旧礼教盛行的晚清,一位堂堂大清朝的翰林,居然公开提倡男女平
等和妇女解放,这确实是要有些勇气的。

胡适与黄侃

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
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赧然。过了一会儿,黄侃又骂道:
“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大怒。
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
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
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
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
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
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不管胡适,扬长而去。
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
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
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陈寅恪:既非博士,又无著作,如何成导师?

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已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
启超便推荐陈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的校长曹云祥还未听说过陈寅恪,问梁:“陈
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回答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也没有著作。”梁答。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大为生气,于是回答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
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曹云祥听后决定聘请陈到清华来担任导师。于是,没有什么学位文凭,也没有什么
著作的陈寅恪,凭着广博的学识,成为了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顾颉刚:被鲁迅戏称为“鼻公”

鲁迅杂文中频频出现调侃,在北大任教时给同事起的外号,都在丰富着他沉重之外
的另一个侧面。顾颉刚是鲁迅众多对头之一,他的一个面部特点是长了个酒糟鼻子。鲁
迅在给朋友的信上就戏称顾为“鼻公”,有时干脆在毛笔信中用朱笔一点以代表顾颉刚

多写少讲,遮掩口吃
当年在北大和燕大等校上课时,顾颉刚总是穿宽大长袍,戴一副白色金边眼镜,微
驼着背,显得不苟言笑。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仍然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再加
上有点口吃,所以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不易听懂。因此上课时他便扬长避短,很少侃侃而
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
声也就响了。

梁漱溟:既无家室,何言回家

1934年,梁漱溟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他矢志不再娶。没想到1943年,梁从香港避难
到桂林时,已经50岁的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次爱情。他偶然遇到了陈淑芬,并深深地
爱上了她。据说,当时满城都风传梁正在留胡子,以便能在爱人面前显得更像个男子汉

婚礼上,当时的一位名流白鹏飞讲了一段精彩而幽默的话:“梁先生原籍桂林……
抗战开始后方归故里。但他在桂林并无家室。既无家室,何言回家。那么最好就是着手
建立家庭。敞开的心扉自然容易被人占据。陈女士出阁甚晚,因为她一直要嫁给一位哲
学家……于是她就乘虚而入了。”

钱穆:不再和刘半农来往
当时在退学潮中(常州府中学堂)同为五代表的刘寿彭,聪明过人,在同学中名气
很大。一天,被舍监陈士辛召到屋里,出来后进入厕所,大声叫道:不杀陈士辛,我就
不是刘寿彭!他当时并没有和钱穆同时填退学表,但四年级考试后也退了学。之后,到
上海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星期六派,改名刘半侬。后又被陈独秀召去北京大学,再改
名半农,是提倡白话文的干将之一。
20年后,即1930年钱穆赴北平教书,登门拜访刘半农。刘半农客气地留他吃了午饭
,谈了两个小时的话,但一句不提在常州府中学堂时期的事情,也不问钱穆二十年来的
情况,也不谈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事情。钱穆感叹道:“不客气乃旧相识,无深语似新见
面。”他猜想,大概刘半农已经名满天下,不愿意谈那些陈年往事。而刘半农与自己意
气不相投,所以也不谈他的新思想。从此以后,钱穆便不再和他来往。
冯友兰:破例聘钱钟书为教授
1938年,钱钟书将要从巴黎大学回国时,许多地方争着聘他,最后还是清华大学占
得上风,聘得才子。促成这件事情的是时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
冯友兰就此事曾给梅贻琦一信,信中说:“钱钟书来一航空信,言可到清华。但其
于9月半方能离法,又须先到上海,故要求准其于年底来校。经与公超、福田商酌,拟请
其于11月底或下学年第二学期来。弟前嘱其开在国外学历,此航空信说已有一信来,但
尚未接到。弟意或可即将聘书寄去。因现别处约钱者有外交部、中山文化馆之《天下月
刊》及上海西童公学,我方须将待遇条件先确定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
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写道:“1938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据那时
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
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


【开心学国学】什么为“国学”?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

儿童国学启蒙必备丛书:论语内容简介
为让孩子们在早期阶段深入了解和受益于国学经典,我们特别推荐《儿童国学启蒙必备丛书:论语(注音版)》。这套图书旨在引导小读者通过阅读经典,获取宝贵的知识,并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产生深远影响。注音版的设计使得内容更为贴近儿童的阅读习惯,使得复杂的《论语》篇章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纳。书中采用了通俗...

国学经典名句名段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5、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张载《正蒙》1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18、功...

国学文化常识中的礼仪
总之,同学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演绎着国学的精神和内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学校营造了人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同学们也仿佛置身于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在感悟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同时,亦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同时也推动了国学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国学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

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好处
精神慰藉: 一些国学经典包含了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发。文化自信: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增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感,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个人品格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无论年龄如何,都可以受益于国学经典的诵读...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国学文化?
近年来,中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为什么现在中国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分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消退,因此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开心学国学】什么为“国学”?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

国学经典名句
10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1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1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11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1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甘德县17579091219: 名人读书的小故事 -
布倪力能: 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

甘德县17579091219: 名人读书的小故事.谁知道?????????
布倪力能: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

甘德县17579091219: 文学经典国学的感人故事作文400字 -
布倪力能: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

甘德县17579091219: 我与国学的故事 600字 急 -
布倪力能:[答案] 我们诵读过无数的国学经典,但是在生活中又能有几句国学和你发生了故事呢? 我在十二中上艺科学校.每次上语文课的前十五分钟,老师总会让我们背诵十几句国学,并逐句讲解句意.刚开始,我认为背诵这些国学纯属浪费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

甘德县17579091219: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故事450字作文 -
布倪力能: 国学伴我成长400字 一说国学,我就想起上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小朋友们都声嘶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我也大声的读着,当然却不知所云,直到现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

甘德县17579091219: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50字 -
布倪力能: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

甘德县17579091219: 有关立志勤学的故事 -
布倪力能: 1、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

甘德县17579091219: 名人小故事o字 -
布倪力能: 8.宋濂当衣求学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

甘德县17579091219: 谁能告诉我有关读书的故事? -
布倪力能: (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