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是怎么形成的?地裂后会恢复吗?

作者&投稿:容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震所造成的地裂如何恢复~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人类活动也可以导致发生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
一、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是曲江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1973年2月四川甘孜、炉霍地震(7.9级),是鲜水河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并在地震后在地面形成一条走向NW310°、长100多km的地裂缝。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地震也都属于构造地震。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8.3级)与圣安德列斯大断裂活动有关。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8.3级)与穿过相模湾的NW-SE向的断裂活动有关。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智利发生一系列强震(3次8级以上的地震,10余次7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南北长达1400km的秘鲁海沟断裂带上。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这个问题是地震预报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仍在继续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互相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从已发生的地震来看,它的发生跟已经存在的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有密切关系,许多强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这些边界实际上也是张性的、挤压性的或水平错开的一些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何以产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动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关的假说。
1.弹性回跳说
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是根据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发现圣安德列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总之,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产生的,来源于断层面。如图8-3,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B),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C),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地震就发生了。这一假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
2.蠕动说
蠕动又称潜移、潜动。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长期缓慢地向下移动,其移动体和基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并且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过渡关系,这种变形和移动称为蠕动。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人们发现建筑在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和活动断层本身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也有这种蠕动现象,即相对缓慢稳定的滑动。如在土耳其安卡拉以北110km处有一条安纳托里亚活动断层带,位于此断层带上的建筑物墙壁被发现有错断现象,其蠕动量每年约为2cm。也有人对中东一带发生地震以后的断层进行观测,发现有些地段伴有无震蠕动,其蠕动量每年约为1cm。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蠕动,还未十分清楚。有些实验表明,在高压低温,岩石孔隙度高(含水),含有软弱性矿物如白云石、方解石、蛇纹石等岩石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稳定蠕动。也有人认为在更高的围压或更高的温度下容易产生蠕动。
有一种现象逐渐为事实所证明,即岩层中长期蠕动的地段或在活动断层中蠕动占长期活动的百分比较高的地段,由于能量通过缓慢的蠕动而逐渐释放,反而很少发生强烈地震。在我国阿尔金山地区有规模很大的剪切断层,是正在活动的断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发现有蠕动现象,现代水系被切穿,位移明显,错距也很大,但是有史以来却少有地震记录,推测此断层的活动方式是以无震蠕动为主。
根据蠕动与地震大小关系的资料表明:蠕动占长期活动的50%以上的地段,最大地震只能为5级,而蠕动占长期活动的10%以下的地段,可能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
3.粘滑说
在地下较深的部位,断层两侧的岩石若要滑动必须克服强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盘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谁也动弹不了。但当应力积累到等于或大于摩擦力时,两盘岩石便发生突然滑动。通过突然滑动,能量释放出来,两盘又粘结不动,直到能量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下一次突然滑动。实验证明,物体在高压下的破坏形式,是沿着断裂面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断面发生断续的急跳滑动现象,经过多次应力降落,把积累的应变能释放出来,这种说法就叫粘滑说。
影响断层活动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温度,温度低于500℃,断层面两侧岩体易产生粘滑;温度高于500℃,则易产生蠕动和蠕变。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断层两侧岩石往往以粘滑为主;岩性柔软,则以蠕动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当然容易蠕动;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则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围压的大小也会影响断层的活动方式。如果断层两盘连续发生粘滑,便是地震频繁的时期。
实际上,同一活动断层在不同的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深度在4km以上为无震的稳定蠕动;4—12km则为伴随有地震的粘滑运动;12km以下(由于高温)又以稳定的蠕动为主。因此,圣安德列斯断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km。
4.相变说
有人认为深源地震是由于深部物质的相变过程引起的。地下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引起岩石的矿物晶体结构发生突然改变,导致岩石体积骤然收缩或膨胀,形成一个爆发式振动源,于是发生地震。此说未能从多方面给出具体论证,因而未能得到广泛流行。近年根据地震纵波在地下深部传播情况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样发生了断裂和错动,证明地震发生与断裂活动有关。同时,板块构造学说指出,当岩石圈板块向地下俯冲时,中、深源地震发生在向地幔消减的板块内部,而并非发生在地幔软流圈物质中,因此相变说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1.地震序列 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称为主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称为前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称为余震。
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发生。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粘滑开始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在地震现场,常可见到在破裂的地面上,又出现许多次一级裂隙,错杂其间,表明运动没有完全停止,直到使许多尚未破坏的地点彻底破坏,所剩余的应变能全部得到释放。这种情况类似压紧弹簧过程,当作用力消失后,所蓄位能即转化为动能反跳回来,恢复原来状态,但又难于一下复原,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颤动调整,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现象称为弹簧效应。岩石也是具有弹性的,所以也应有这种弹性效应。1920年宁夏(原甘肃)海原大地震,余震三年未消。其强度与频度时高时低,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衰减直到平静下来。
2.地震序列类型
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1)单发型地震
又称孤立型地震。这种地震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而且微弱,并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几乎全部通过主震释放出来。此类地震较少,1966年秋安徽定远地震、1967年3月山东临沂地震,均未观测到前震和余震,震级很小,只有4—4.5级。
(2)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主震震级特别突出,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无,但有很多余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发震前24小时内共发生了500多次前震,主震后又发生很多次余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则基本没有前震,但余震连续数年不断。
(3)震群型地震
由许多次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地震序列,没有突出的主震。此类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多而且较大,常成群出现,活动时间持续较长,衰减速度较慢,活动范围较大。如1966年邢台地震,从2月28日至3月22日,震级由3.6、4.6、5.3、6.8、6.8逐步升到7.2,发生大震。有时这种类型的地震是由两个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在一起形成的。
有时地震序列比较复杂,仿佛是由若干单发型、主震型、震群型组合而成。如1971年8—9月四川省马边地震。
地震序列类型可能与岩石和构造的均匀程度及复杂性有关。据实验,当介质均匀,且介质内应力不集中时,主破裂前无小破裂,主破裂后也很少小破裂;当介质不均一且应力有一定的局部集中或高度集中时,主破裂前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或很多的小破裂。
研究地震序列类型,可以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活动的趋势。如1967年河间地震,当主震发生后,根据其前震少和震级小(2.3级),被判断为主震型地震,主震后不会有较大的余震。事实表明推断正确。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1—10km,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A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km,影响范围很小,称为B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4万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3.4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四、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如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蓄水后,在库区周围地震频度逐渐增加,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8度,是已知最大水库地震之一。截至1972年,该区共记录了近26万次地震(图8-4)。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库,坝高110m,库容达165亿m3,1960年正式开工,1964年截流蓄水,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此地区在建库前历史上无地震,从1980年起出现小震、微震,于1981年11月在坝址西南60km库区发生了5.6级地震;于1982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5级和4.6级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1962年发生频繁的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如有活动断层、密集或交叉的断裂存在,或在升降差异运动的过渡部位等)下,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诱发地震。各种触发机理正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

两个方面 1地球自身原因 各种构造应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2人类活动 如开采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引起的地标开裂、沉降等

地裂是膨胀土地区特有的不良地质现象。它的形成与发育是由膨胀土特有的矿物成分和外部环境因素所决定。膨胀土富含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小于2μ粒径的粘粒,所以颗粒细,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强;再加上面—面叠聚体层状的微观结构,在非饱和状态下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往复变形的工程特性。在气候、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膨胀土分布地区地面裂缝的形成与发育。这种不良地质现象,给铁路、公路、水渠的路堤、路堑、边坡稳定造成危害;给部队营房和其他低层砖石、砖混结构的工业民用建筑损坏严重,而且难于防治,引起国内外工程界很大兴趣。我国最早从五、六十年代就发现了这种特种性质的土,70年代末国家建委和总后基建营房部正式立项加以研究。相继颁布了国家标准GBJ112-87和军用标准GJB2129-1994两本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为勘察设计提供了依据。但这两本规范都尽量避开了地裂发育严重的坡形场地。国家规范把坡地定为复杂场地,选址时要避开;军用标准GJB2129-1994明确规定仅适用于平坦场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少占耕地、保护农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必然逼着我们部队营房和有些工业民用建筑上岗上坡,岗坡膨胀土地裂的形成发育及其危害防治必须加以深入研究。才能为建设服务。
1 膨胀土地裂的类型
按成因可分为原生地裂与次生地裂;按形态可分为闭合型地裂与开放型地裂;按深浅严重程度可分为深大严重地裂和浅层一般地裂。我们常见到的地裂都是在原生地裂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开放型深大严重地裂和浅层一般地裂,属次生地裂。膨胀土地裂的形成与发育,都与膨胀土本身的工程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决定。
2 地裂的形成与发育
2.1 原生地裂
膨胀土因富含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和小于
2μ的粘粒,这些粘粒成分在膨胀土沉积过程中呈胶体状溶液高度分散于粗颗粒之间,后由于水分不断蒸发凝固形成凝胶状态,继续蒸发脱水使其表面干缩产生龟裂,继续干缩使龟裂缝隙不断加深扩展。在后续沉积中经水补给使其裂隙闭合,进行再次沉积旋回。这就是膨胀土原生地裂产生的全过程。原生地裂在膨胀土中表现为垂直节理,其裂隙面光滑呈腊质光泽。一般在不失水情况下呈闭合状态。
2.2 次生地裂
膨胀土大多属老粘土,沉积年代(Q2~Q3),后经地壳上升、河流切割侵蚀多出露于山前低丘、岗地、二级阶地上。在复杂环境地质作用下,再加上气候、人为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使膨胀土失去了原有自然平衡状态,需要重新调整,在重新调整过程中,部分原生地裂发展扩大形成我们所说的开放型深大严重地裂和一般浅层次生地裂。这种地裂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膨胀土对建筑物危害中最活跃、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我们常说的膨胀土地裂就是指这种次生地裂。影响次生地裂的形成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
(1)气候与地形地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气候与地形地貌自然地理环境是次生地裂形成发育的重要外部条件。众所周知,膨胀土在平坦地形场地上,随一年四季降水、蒸发、温湿度条件的变化,在大气影响深度范围内水分不断转移,含水量也随之变化,引起膨胀土以垂直为主的胀缩变形;但在坡及临坡场地就不一样了,除垂直升降(胀缩)变形外,还有向坡面方向的水平位移。而这种水平位移可逆性差,常保留残余变形,久而久之使坡面场地及临坡场地,沿等高线产生的地裂不断扩张和加深,形成开放型的深大严重次生地裂的发育。如再加上大气降水或其它水的渗入,对地裂进一步劈裂和软化,在被地裂切割的土体自重作用下,就促使边坡土体向坡脚蠕动,甚至产生浅层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2)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地裂发育成不良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膨胀土是老粘土,为不透水层。大气降水、农田灌溉、水渠、管道渗漏都是通过地裂渗流。膨胀土浅层地下水,都属于地裂中的裂隙滞水,没有稳定的水位。相距30cm两个钻孔,打在地裂上的就有水,没打在地裂上的就没水。同一个坡面上水位高差悬殊很大。坡顶钻孔中有水,坡腰钻孔中就没水。由此可见膨胀土浅层地下水是沿着等高线发育的地裂中流动的,地下水在膨胀土中特殊渗流规律,造成对地裂的劈裂、软化、侵蚀、淘蚀作用。结果除促使膨胀土边坡滑塌、滑坡形成外,溶蚀、淘蚀是产生膨胀土地区溶槽、土洞、冲沟、岩溶不良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3)人为因素也是次生地裂形成发育的主要条件
在膨胀土地区修路、挖渠、盖房、绿化、农田灌溉……人类生产活动使膨胀土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为适应新的环境膨胀土内的水分按新的环境进行转移,胀缩变形在新的环境下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差异变形,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地裂。例如:盖房子后室内外温湿条件发生变化;向阳面与背阴面;房前房后地表泾流条件;蒸发条件都不一样;这种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含水量分布不均,膨胀土胀缩变形幅度大小不一。实测结果也是向阳面变形幅度大,背阳面相对变形幅度要小。这种差异变形就会产生新的地裂,造成房屋开裂破坏。如在坡地盖房须半挖半填整平场地,更加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使其胀缩变形幅度增大,加上水平位移,导致产生新的地裂,还会使原有一般地裂发育成严重地裂,对房屋造成更大破坏。从膨胀土地区房屋损坏的形态上,除倒八字裂缝外,还常出现墙体开裂后错位,砼地面、路面开裂;路堑、渠道边坡滑塌。这些现象常是地裂引起的,往往地裂造成的破坏难于修复。
综上所述,膨胀土地区地裂的形成,从现象上看主要是膨胀土中的水分受大气蒸发,失水后产生的土体收缩,造成地面裂缝的发生。但地裂的发育、发展、扩大一刻也离不开水的参与。上面所提的三种主要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裂的形成和发育。膨胀土地区的地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地质作用的产物。但最严重的深大地裂的深度也不会超过大气影响深度。我国膨胀土地区在平坦地形条件下大气影响深度最深5.0m左右;一般浅层地裂都在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之内,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见GJB2129-1994表3*4*1,最深2.50m。这就给我们防治地裂对建筑物的破坏提供了依据。
3 地裂的勘察与评价
GJB2129-1994《膨胀土地区营房建筑技术规范》军用标准中明确规定要调查场地内的地裂、滑坡、冲沟、岩溶和土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并初步圈定范围。把对地裂的调查放在首位,可见对地裂勘察的重视。地裂按其大小、严重程度分为两类:一是深大严重地裂;二是浅层一般地裂。这两类地裂皆属开放型的次生地裂,其形态都是上宽下窄呈楔状垂直插入膨胀土层中。在野外鉴别深大严重地裂比较容易,因为严重地裂开口大,经风吹、水渗把一些含有机质粉土粒带入地裂中使光滑带擦痕的裂隙面蒙上一层灰色粉粒状物质。而一般浅层地裂因上部开口小这种物质就少。地裂在干旱季节和特干旱年份(大旱之年)在地裂开裂较大时或已开裂错位墙体、砼地面、路面才易被发现;一般情况下新建场地,地裂被松散的地表耕填土及植被所掩盖不易被发现。用常规的钻探也不易查明,因为钻孔不可能布置太密。笔者认为规范中用钻探和探坑不能搞清地裂的分布和发育情况。搞不清地裂分布与发育情况,就无法对场地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本文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实测剖面法”就可查清地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该法就是在勘察钻孔中,在坡形场地沿顺坡方向;在临坡的平坦场地垂直坡面方向,根据场地大小布置2排以上钻孔,如果是多面坡,每个坡面沿顺坡最少布2排钻孔,每排钻孔,钻孔与钻孔用浅探槽相连。沟槽深宽30~50cm左右,以挖去地表耕填土和姜石富集层到原始新鲜的膨胀土为原则,采用边挖边记录地裂发育分布情况,准确地标在图上。为了不至于把地裂遗漏掉,进行清槽后分段浇灌白石灰浆水,使浆水沿地裂缝下渗后,清除槽中残留白灰浆渣,这样在槽底与槽壁就很容易发现地裂缝被白色灰浆渗入的痕迹。把其标在沟槽展开图上,按宽窄大小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裂分布范围,对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4 地裂的防治
对地裂的防治,可依据GBJ112-87和GJB2129-1994两本技术规范所规定的防治措施执行。特别是GJB2129-1994规范提的防治措施更详细具体,它总结了我军多年来与膨胀土危害作斗争的经验,严格执行这两本规范就可减少膨胀土地区营建中的经济损失。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对膨胀土研究起步较晚,我们在执行规范中应不断探索试验积累新的经验。在平坦场地可按规范中介绍的方法,采用综合整治措施。在坡地可先治坡,用挡墙、护坡地锚杆、土钉各种有效措施,阻止坡体蠕动滑移,防治地裂的形成与发育。在基础设计上可选用墩基、桩基,加大基础埋深,再加上宽散水及综合环境整治办法防治膨胀土地裂的危害。对膨胀土地区一类重要建筑可采用桩基,桩长在平坦场地取1.5倍大气影响深度;在坡形场地根据坡度大小可采用2~2.5倍大气影响深度。大气影响深度可参照GBJ112-87表C确定。对室内地面可采用架空基础,防止膨胀土地裂对地面的影响。

5 结束语
膨胀土是一种非饱和土,所具有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工程地质特性都是在非饱和状态下才能呈现出来。如果膨胀土在完全干燥(充分收缩)或完全饱和(充分膨胀)的环境下就失去了特有的胀缩特性。1995年9月巴黎“国际膨胀土会议”决定更名为“国际非饱和土会议”,1998年将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会议。我们应以丰硕的研究成果迎接第二届“国际非饱和土会议”的召开。

地裂的威胁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地区,专家呼吁建立预报和检测制度刻不容缓
今年6月,福建漳平发生地裂,12户人家搬迁;今年7月,山西太原发生地裂,208人转移;同月,河北廊坊等地发生大规模地裂;同月,广东梅州发生地裂;同月;广东肇庆发生地裂……短短时间之内,“地裂”这个陌生的名词竟出现得如此频繁,而且其分布范围如此之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虑。
“地裂不像地震那么‘声势浩大’,但它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志新说,地裂的发生,不仅会破坏农业生产,而且对城市房屋和道路交通设施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可惜的是,这一问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赵志新疾呼:“建立地裂预报和检测制度刻不容缓!”
分布状况 有东西两大地裂带
在汉语里,“山崩地裂”往往用来描述巨大的灾难。但是实际上,地裂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志新说:“地裂和滑坡一样,是地表上的地质灾害现象的一种。由于地裂不是经常性、有规律的地质活动,所以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没有绝对远离地裂的地方。”
目前我国地裂相对集中的有西部和东部两大地区。“西部地裂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地裂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多的。但是由于大片的土地没有人的活动,所以影响比较小,关于地裂的报告也比较少。不过几年前发生在西安的地裂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陕西省地质部门对地裂缝进行了长时间的密切关注,并确定了陕西省境内的12条地裂带,掌握了初步的情况。“这样全面的调查在全国都是很少有的,他们得到的数据十分珍贵。”赵志新说。
相比西部,我国东部的地裂集中于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安徽、湖南等地,并向西延伸,与西部的地裂带相接。
“这两个地区,只是我国地裂缝较常发生的地区。就好像这两年我们看到的关于地裂的新闻一样,有些地裂并不发生在这些地方。这是因为除了自然地裂带造成地裂之外,人类活动也是引发地裂的因素之一。”
发生原因 天灾为主,人祸为辅
“地裂的原动力还是地球内部的能量。”赵志新说,“从根本上来说,地裂和地震等地质灾害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们是以截然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危害是相似的”。
相对于地震,地裂的变化要慢得多,慢到人们在发现地裂前完全一无所知。“这就是地球的力量,地壳好像并没有运动,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在你不经意中改变了地貌。”
相对于地壳的变动,因为人的因素而导致的地裂就要少很多。“绝大多数还是天灾,人的力量在地球面前还是很小的。”
“当然,由于长期的人的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破坏也是很危险的。比如长期的矿产开发,如果地底下掏空后没有及时回填,就很容易引起地裂”。
“开发地下水其实也一样。”这边的地下水抽干了,就到那边抽,抽到一大片地区都没有地下水,就拍屁股走人了。“不及时回灌,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地陷和地裂缝,华北和长三角地区就是这样。”
防治状况 预报和检测制度缺位
“由于地裂是地层中变化速度极其缓慢的一种地质蠕变,并且要结合包括人的活动等其他因素,所以地裂研究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观测需要系统地采样和大量的数据支持,因而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相当长的周期。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又没有将地裂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科目或者研究方向,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地裂的预报。”赵志新说。
“对于大城市来说,地裂的预报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大城市的高楼相对密集,地裂所可能引发的灾害也就越大。”赵志新介绍说,地质状况有问题,出现地裂,极有可能危及到城市房屋的安全。除此之外,地裂的出现也严重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架桥,亟须引起重视”。
为了说明预报和检测制度的缺位,赵志新给记者讲了一件真实的事情:曾经有一位开发商因为对买下的地块不放心,担心可能会出现地裂,于是想方设法,希望找一家单位进行一些事先的专业检测,可他找了很多天,都没有找到有能力进行检测的单位和专家。
“事实就是这样,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地裂课题的专家。所谓的地裂专家,其实是很多以自己的地质科目研究为主,带一些地裂缝的研究课题的专家,像我就是这样。”赵志新颇多无奈,“首先,国内没有专门的地裂课题;其次,国内关于地裂的资料实在太过贫乏,很难得到有关有用的数据;第三,国内有关部门对此重视度还不够,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是国内地裂研究领域的现状。”

地裂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造成的。是无法自然恢复的。


泰山地下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你觉得与东非大裂谷有什么不同
一、泰山大裂谷的形成 泰山大裂谷在最开始就是卡斯特地貌,泰山那就有股在那个时候遍布着钟乳石等,因为这里面是由石灰岩所形成的一个地壳,跟我国的桂林地貌非常的相似,但是这种地貌是在地底下进行隐藏的。大概在2.5亿年前,我国发生过一次我非常宏大的造山运动,这就造成了我国南方还有一些地区发生了...

泰山地下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与东非大裂谷有什么不同?你会选择去吗?
一环又一环的溶洞,宛若迷宫,让人流连忘返。置身于这里,仿佛忘记了尘世的喧嚣与灯红酒绿,用心感受这片难得的净土。每根钟乳石都有彩灯照着,五彩斑斓,梦幻有美丽,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像瀑布、有的像石人、有的像飞雁,令人惊叹之余,深深地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翡翠的裂怎么形成的
1. 内在裂纹: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质活动的影响,内部可能产生裂纹。这些裂纹可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2. 外在磨损:翡翠在长时间佩戴或遭受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裂纹。3. 人工加工:翡翠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硬度和稳定性的差异,或者加工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裂纹的产生。4. 渗透...

新贴的客厅大地砖开裂了,这是什么原因,看着不像是砖的质量问题两块一...
地板收缩、墙体开裂等问题这些都属于季节转换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因为夏季空气湿度大,墙、地面、木质家具中所含的水分都比较大。春季的空气相对比较干燥,墙、地面、木质家具水分容易流失。

商品房地面出现纵向开裂的情况是怎么回事?
总之,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要想准确地判断裂缝产生的原因,还需要做大量而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20 展开全部 楼主你好。你的问题不是很清楚,是楼板还是墙面开裂?是...

泰山地下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吗?
经过这些岩浆清运活动,最终形成了花岗岩,从而构成了基岩海岸。岩浆侵蚀的时候也形成了一些很高的山脉,其中就包括泰山。岩浆侵蚀的时候也形成了一些很高的山脉,其中就包括泰山。总结总而言之,我认为泰山地下大裂谷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侵蚀以及造山运动的影响。

为什么我家的房子的墙大片地开始裂开,会不会是外面裂了?(墙的外层
裂缝原因是两座房子沉降差异照成的 邻居是旧房已经成型不纯在下沉 你家是新改的 所以会下沉 墙体受到拉扯力所以产生裂缝 至于倒塌倒未必 主要看那面墙是否是承重墙了 如果是承重墙建议还是尽快加固把 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主要是你家附近靠河 土质含水分过大 季节的原因会导致土质变化 房子还会继续变型的...

从地质构造上看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泰山地下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与东非大裂谷有哪些不同?
1、泰山大裂谷和东非大裂谷相比规模不同。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上去犹如一条巨大的伤疤,气势非常宏伟,景色也相当壮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被人形象地称为地球,表面上的一条大裂缝,深达1000~2000千米,东非大裂谷的宽度有几十到200公里,就两个大裂谷之间的...

山西平陆大裂谷怎么形成的
这个裂谷位于中国中北部山区平陆,面积约40平方公里。它是由于地壳内部运动而形成的,长约10公里。大约一千万年前,由于构造力的作用,这个令人惊叹的山谷开始形成。欧亚高原和华北板块已经开始分离,沿着这些板块的边界,平陆裂谷现在找到了自己的家。平陆的大裂谷自古有之,传说是周仓持刀划地而成(一说是...

临县13593523044: 地裂缝是怎么回事? -
离仁依卡: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

临县13593523044: 地裂缝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有那些地裂缝? -
离仁依卡:[答案]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

临县13593523044: 地裂是怎么回事 -
离仁依卡: 地震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大陆板块的运动,板块的相互推挤会造成高山平原,轻者可以没有感觉,重者也会造成断层海啸火山爆发等等.地震也会影响生态,因为地震发生的同时,端看地震的大小也获多或少会改变当地的环境,像是海拔高度以及...

临县13593523044: 为什么会有地裂
离仁依卡: 自古以来就有天崩地裂的说法.先不说是不是有天崩地裂现象,但是地裂现象的确相当常见.日本科学家曾经发现过长2~5千米,深9千米的地下大裂缝,从日本本州岛然后向太平洋延伸.主要是这些地区常常会发生地震.我国西安某地区,在约8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共有7条地裂缝

临县13593523044: 地裂是怎样产生的?
离仁依卡: 地球内布运动产生!

临县13593523044: 为什么会有地裂
离仁依卡: 地球是几个大的版块组成,根据地理学家的证明,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对运动的,当两个相邻的板块远离时就会发生地裂现象

临县13593523044: 地震和地裂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它们的危害分别是怎样?拜托各位大神 -
离仁依卡: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

临县13593523044: 地为什么会裂开呢?
离仁依卡: 有两种可能:1.地壳运动相撞.2.二就是靠重火器!!!!!!!!!

临县13593523044: 地震中产生地裂 -
离仁依卡: 一般地震烈度超过7度的时候,地面就开始出现裂缝,而象唐山地震那样的正断层地震,主要错动方式是垂直错动加张裂,这种地震常常产生宽度巨大的裂缝,宽度有时候达到数米. 不过告诉楼主是不可能合上的,楼主动画片看多了吧,哈哈.人进去即是不合上也是死路一条

临县13593523044: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地裂
离仁依卡: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裂是由于地壳下陷形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