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 弦上的梦

作者&投稿:鄞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找不到宗璞的《弦上的梦》原文?内容介绍?~

宗璞精选集 网上好像的确没有,但当当有一本《宗璞精选集》,里面收录这篇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58109

平普又名平普


笔名:宗璞原名:平普性别:女出生日期:出生的1928年地点:北京籍贯:河南唐河,出生于北京。女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大卫的家庭学习,学习,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去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 1945年回到北京。 1946到外语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系,1948年进入外语系,曾在中国侨联编辑部,与外国文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学养深厚,气韵独特的绘画精髓。主要作品:长系列的“野胡”等“红”,“关于梦弦”。

梦 西紫,不知能否借助这绿衣使者来传达我对你的敬意与爱慕之情,除了利用这古老的传递方式来表达我此刻的心境,其他似乎都无助于我。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很唐突,可我无法抑制自己。我想我有人本意义上的赋予,将我的“春之情愫”像对上帝那般虔诚地、毫不掩饰地向你坦白。或许这是一封永远无法投寄的情书,但无论如何它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之深处。
  情感在沉淀历史的岁月里封存。西紫,你知道吗?当我初次读了你的系列乡村作品时,就被你那质朴、清丽、柔情、机智的语言和晶莹剔透、温情善感、生机活泼的场景所陶醉了,那一幅幅画面有如微风吹拂杨柳掩映的小溪,在我心底荡起层层涟漪。你作品中的种种乡村意象以天然的灵性,质朴的神韵,不仅勾起我繁复缤纷的童年美好憧憬,更是给我带来了奔腾的诗情和温馨的遐想。诗情和遐想如同插长上翅膀踏波飞翔,悄然地来到你家乡老屋大院前那条弯弯碧透、你亘古依恋的小溪。我能想象得出,在明月映照的小溪边那一幅新古典主义的画面:有位浑身沾满露珠花瓣、轻轻撩动如瀑的秀发、衣袂飘飘的村姑对着潺潺不息的小溪在不绝如缕地幽思,还唱着一曲怎样令人迷醉的歌谣,是小溪如血脉般滋润了千年不变村姑金嗓子的晚唱啊……之后我才注意那个署名“西紫”女孩的名字,这温柔的名字如溪面上点点渔火美丽飘逸的意境。从此“西紫”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把“西紫”与小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只要见到溪流就想到了“西紫”;看到“西紫”的名字就想到了溪流。
  在模糊的而又清晰认识你的那一刻起,我似乎找到久违了的宛如隔绝一个世纪我少年时期的梦……
  于是我们相识了,相识在滚烫的文字海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美好、友善、真诚、和谐……
  再后来,感谢上苍能面对面的认识你——我心中的女神西紫。
  曾经有人说一分钟能认识一个人,一小时能喜欢一个人,一天能爱一个人。当时我却对此感到如此的可笑,而现在这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却踏踏实实地浸淫着我。不,这些都还不够,西紫,对于你来说——你便是我一秒钟就爱上的人。
  四月是个与星星月亮、花香蝶舞、欢歌笑语、青春浪漫约会的季节,在许多人眼里,把四月的每一天都看成情人节。“情人节”的日子一切都变得那么的温煦、那么的神奇。西紫,当你像一团火红的绚丽晚霞飘逸在我眼前的时候,缚住了我多彩多情的视线。瞬间你轻盈的身姿立即幻化成一只洁白的鸽子,云彩般地从我的眼前掠过,在蓝天上划过一道色彩斑斓的彩虹——是那么的纯美,似乎融合了人间所以的美丽、善良、温暖。顿时我那少年时期静谧的、朦胧的、唯美的;暗恋着那不知名“少女”的情结莫名地复活了。你质朴的美丽与天然造化的神情,圣洁而不可侵犯的美好与我年少时“感染上一种秋天情绪”和现在的“明媚四月的爱恋情怀”是如此的相似。就在那一刻我认定“给予我生命激情和艺术灵感的浣衣少女的那双眼睛;那是牵引我进入纯粹精神艺术状态的女神。”(引自拙作《心灵的祭台》)那就是你,你的形象就是我少年时代爱慕的纯美少女的形象。三十年过去了,终于在这个明媚的阳光下寻找到这种感觉——让我深深地浸泡在你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叮嘱和无微不至关怀的巨大幸福之中。你婀娜的身段桃花般的音韵柔媚,你情致风雅的嫣然一笑,你的聪敏、你的才情都显得那么的完美无暇,这一切也许对你来都是不经意的表露,或许是你与生俱来的淳朴与高贵气质的自然流露,正是你不经意的可感气息和温情的自然流露,才使得它那么畅然地沁入了我的心底,你的美丽、你的善良、你的与众不同的人文情怀,悄然地净化着我的灵魂。在你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人性之光辉与女性之完美,更是让我获取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给我带来永久的心灵静远和追求。
  感谢上苍让我走近你——我心中的女神西紫。
  西紫,还记得吗?那晚我们俩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在略带暧昧的灯光照射下,你清丽的容颜绽放出一朵朵羞赧的微笑,似乎还有点令人怜爱的矜持。我也显得有点儿慌张,心里却洋溢着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想,当时我的整个儿神情,完全失去了中年男子固有的镇静。那晚我全然记不清和你谈了些什么,只觉得世间的语言实在是单薄苍白无力。那片刻我孤寂了几十年的灵魂,犹如烛光下生命再次诞生而生机勃发起来,我的心渐渐地宛若从一座荒凉的十八世纪的古堡里走出。然而,在没有见到你之前,我似乎从未感受过这般强大的情感与灵魂慰藉的海潮,是你靓丽的光芒照亮了我干涸的心田。你的美,如海涅的《罗累莱》那首抒情诗,你的纯,像一块冰玉剔透的水晶石。你秀雅的脸上永远荡漾着春天般明媚的笑颜,在你一片深汪流转顾盼的眸子里,我捕获了你的宁静、你的敏思、你的灼热,你的聪慧,给予我无限向上的力量。我不知你是否感知了我在你的尽善尽美的精神宫殿里游历,是否接纳了我春心荡漾的爱意。在面对你时,总想把那种莫名的感觉、真诚之爱向你表达,可你太圣洁了,在你面前我完全迷失了所有的自信,丧失了所有的词汇,没有了思想,只有宁馨与幸福的体验!
2弦上的梦   梦总是甜蜜的,西紫,你知道吗?在杳梦幽处,三十多年前那条涓涓的溪水和浣衣少女的纯美,曾经承载了我多少年少的梦想。我“秋天的情绪”的艺术女神一直置顶在我心灵供台上,因你的出现,现在又感染上了“四月黄昏的惆怅”,如果说那时我初始的情感依托的美好形象带有模糊的广泛性,而现在更具明确性与象征意味,现在的我,完全能够用醇浓的情愫来诠释我对你的爱。寂寞的追怀是一种非常折磨的思念,酸、甜、苦、涩充塞心间;寂寞的思念又是馥郁的,它穿越厚厚的暗夜幕雾,那柔软的清香流经过我,弥漫过你。我知道我终究又要陷入到无边无期的思念海洋里,爱你而只能想你,想你却不能见你,我们在不同的小城,心很近,人却很远。西紫,你答应过我不日就会来看我的,说好我们再次相会在这条小溪边,可都大半月过去了还不见你人影。我惆怅的心一直纠结着一位纤柔女诗人“四月黄昏”美丽的哀愁:“……四月的黄昏/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也许有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啊/流啊,默默地。”难道我们的约会还尚未到期吗?难道我们的热恋真的永不能相许吗?
  在四月的黄昏下,一连几天,我来到曾经和你散步过的那条小溪,总以为你会在那里出现,无你的小溪不再风景如画,只能浑融在干瘪夕阳下或凄清的春雨里,对着溪水倾诉我对你无尽的衷情,耳畔不时地回荡着你凄幽哀婉的《罗累莱》诗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哀/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天色晚/空气清凉/莱茵河静静地流/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小船上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我知道/那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累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那时刻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谈起了充满诗情画意莱茵河两岸的景象:绿色的山丘,中世纪神秘的古堡,宁静的农庄和葡萄园。当你说到罗累莱山岩就矗立在岸边时,你的声音哽咽了。我知道你完全被传说中岩石上坐着的那位女妖,她是怎样唱着动人的歌曲;年轻的船夫被歌声所迷恋,翘首仰望美女,一阵狂想的痛苦之后,船夫不幸触礁而亡的凄美故事而深深地感动。是啊,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她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能征服世上一切假、恶、丑,为美而生为美而死成了亘古不变的永恒颂歌。是的,西紫,也许会有这样的一天,为了你的真为了你的善为了你的美,我会奋不顾身地像《罗累莱》里的船夫一头扎进你曾经浣衣过的、衣袂飘飘的小溪!
  西紫,也许你会发问——我如此执着“爱”的理由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我想前面说的已经足够了,世间许多事情的发生是没有更多的理由,如果一定要说最直接的理由,那便是我今生今世第一次被一位初逢的女子迷恋倾倒。而结局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今生已经寻回了我少年时期朦胧的、纯真的爱意。西紫,你是我灵魂的那一半变成了有质感的对应物,不再朦胧,不再抽象,我没有理由放弃我灵魂的那一半。正如徐志摩在追求陆小曼时所说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没有大诗人的哲思,无法道出如此煽情的话语,只能借用时下广为流行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生第一封或许是最后一封情书——西紫,我爱你,我已经等你一万年了!西紫,我等着你!



  大提琴的深厚的如泣如诉的声音在空中飘荡。这声音一时悠扬婉转,一时低回呜咽,如秋风飒飒地吹着落叶,如冬云黯淡地凝聚在天空。渐渐地,愈来愈轻,愈来愈细,好像要失去,再也找不回来了。忽然间,琴声又激昂起来,充满了渴望,流露了内心的希冀与追求。
  “这是慕容乐珺。”音乐爱好者可以分辨出拉琴的人,因为慕容的琴声,总像向你心窝扑来似的。
  慕容乐珺是一个艺术学校的大提琴教师。她终生与大提琴为伴。多少年来,她只要一拿起琴弓,自己似乎就化作了大提琴的一部分,和琴一起在发着声音,抒发
着乐曲的各种感情。今天她随意拉着琴,一首没有完又换一首,总是觉得心神不安。后来索性把琴放开,走到阳台上向远处眺望。
  这是一九七五年九月的一天,正是日落时分。夕阳的光辉把远处的红楼绿树镀上了一层金色,这光辉也照着乐珺夹杂在黑发中的白发,使那根根白发显得格外分
明。她虽已年过半百,容颜还很清秀。她向街的尽头看去,一有年轻女孩子出现,就留神看是不是向自己这幢楼走来,但终究都不是。
  乐珺要等的人,是她的一个好友的女儿。这好友和她也有一点亲戚关系,但这种关系从来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们还几乎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但
那并没有成为事实。他们只是好友,也永远是好友。现在一方已经永辞人世,这种友谊也并没有中断,而是延续到他的女儿身上了。
  “她,”乐珺想,“是怎样的呢?”
  在那抗日烽火熊熊燃起的年代,他和许多有志青年一起奔赴延安去寻求理想和未来。那时是燕京大学音乐系学生的她,则随着父母到了内地,以后得到一种助学金,到了国外,新中国成立后才回来。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她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全心地投入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那五十年代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多么丰富呵。乐珺觉得自己虽然平凡渺小,可就像大海中的小水滴一样,幸福地分享着海的伟大与光荣。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她回到室内,继续沉思着。
  解放后头几年,他在国外工作。六十年代初调回北京做文化交流工作。她听他做过几次报告,每次都深深地为党的政策所吸引,为他对党的忠诚所感动。她也见到过他的妻子,那是一位好同志,好妻子。她曾想:“也一定是一位好母亲。”
  至于他们的女儿,乐珺在她小时虽也见过几次,印象都不很深。只有一次,她使乐珺终生难忘。那是六十年代中期斗争最激烈的年月。巨大的风暴考验和锻炼着
每一个人,也把人世间最卑鄙最污浊的丑怪之物都翻了上来。有些人挖空心思批判文艺方面的“黑线专政”,像乐珺这样有一技之长、小有名气并且去过国外的人,
当然是批斗对象。有一次“造反派”头头们把文艺界的一些“牛鬼蛇神”集中起来开批判会,乐珺也叨陪末座。台上黑压压站满了人,好几位名家身穿各色纸衣,被
推来拽去,被逼着挨个儿到麦克风前报名,说自己是走资派、反动权威、坏人之类。正闹着,有三四个年轻人把一个中年人连踢带打推上台来,一面喊着口号:“打
倒贩卖封资修的文化掮客梁锋!”
乐珺心上一惊,侧眼偷偷看去,见确是梁锋站在那里。那些人要他去报名,他缓步走到麦克风前,一字一字地说道:“梁锋,中国共产党党员!”话音刚落,几个人
跳上台去,打了梁锋几个耳光。血从他的嘴角滴下来,落到地上。会场上每个人的心都揪紧了,满场静得连呼吸都可以听见。这时忽然有一个女孩子的清脆而痛苦的
声音喊道:“爸爸!我的爸爸!”
  会场登时一阵大乱,有人喊:“不准打人!”但是也有人向叫“爸爸”的女孩子冲过去,把她一把拎出会场,一路拳打脚踢。乐珺虽然弯着腰,却全看见了。只是看不清女孩子的模样。有好几天,她一直在想着这个叫“爸爸”的女儿。心里感到又酸痛,又温暖。
  这个喊着“爸爸,我的爸爸”的女儿,现在要来了。
  门外有人叫慕容。乐珺答道:“是小裴吗?”站起身向前迎了两步。进来的是大提琴专业的一个支委,大家都叫她小裴。小裴是比较年轻的老干部,六十年代初
本是大提琴专业的支部书记。多年来,一直是乐珺的知心朋友。她脸儿圆圆的,眼睛圆圆的,身材也是圆圆的。她其实和乐珺年纪仿佛,但到现在还是“小裴”。
  “从楼下过,就来看看你。梁锋的女儿这几天要来,是吗?”
  “说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可还没有来。”
  “我说她准是个好孩子。你记得——”小裴两眼直望着窗外。
  “我刚刚正想着那次批斗会。” 乐珺温柔的目光望着小裴。她还想起那时每次学校开批斗会后,小裴总要关心地悄悄和她说几句话(其实小裴的遭遇更艰险得多):“坚强点!这是考验!”“这不算什么,不要怕。”话虽不多,每次都给乐珺很大力量。
  小裴血压高,很容易激动。现在她克制着自己,沉默片刻,对慕容说:“慕容呵,你用心好好教她吧!”
  “我真想教出人才呵。可教材能扩大一些吗?”
  “照我的想法,教材完全应该扩大,可谁敢做这个主?我看咱们国家出了纵火犯,他们要把好人都整死,还要把几千年的文明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统统烧掉!”小裴声音有些发颤。
  “怎么对付这些纵火犯呢?” 乐珺小声问。
  “看吧。谁知道!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小裴用力敲着沙发的靠壁。她们谈了一会儿,小裴说要上医院看她的偏瘫老头子去,对乐珺皱眉一笑,走了。
  黑夜已经降临。乐珺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树丛中唯一的枫树,临近的灯光洒在树上,依稀闪出一些红色。她又思念起即将到来的小客人。
  “她,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不会来了吧?——”
  这时,就像回答她的思念似的,有人在敲门。
  乐珺“请进”两个字还未说完,人已经进来了。她身材苗条,举止轻盈,一面走进来,一面很急促地大声说话:“是慕容姑姑么?您这儿可真难找!我一路问了多少人呵,起码十个以上!您这儿真黑呵,可我进门就看见这把琴,知道我走对了。我是粱遐!”这就是乐珺等待的人。
  电灯开了。乐珺看见粱遐是个很美的姑娘,她上身穿着米色外衣,里面是黑色高领细毛线衣,下身是深灰近乎黑色的长裤。一头蓬松的短发,有些像男孩。脸儿
又红又白,唇边挂着微笑,眉毛很黑,很整齐(不少人以为她是描出来的),一双真正的杏眼,带点调皮的意味(后来乐珺知道,那其实是一种嘲讽的神情),正瞧
着乐珺。
  “她也打量我呢。” 乐珺心想,一面伸出手和粱遐握手,说:“我正等你——”

百度文库里有


大提琴的深厚的如泣如诉的声音在空中飘荡。这声音一时悠扬婉转,一时低回呜咽,如秋风飒飒地吹着落叶,如冬云黯淡地凝聚在天空。渐渐地,愈来愈轻,愈来愈细,好像要失去,再也找不回来了。忽然间,琴声又激昂起来,充满了渴望,流露了内心的希冀与追求。
“这是慕容乐珺。”音乐爱好者可以分辨出拉琴的人,因为慕容的琴声,总像向你心窝扑来似的。
慕容乐珺是一个艺术学校的大提琴教师。她终生与大提琴为伴。多少年来,她只要一拿起琴弓,自己似乎就化作了大提琴的一部分,和琴一起在发着声音,抒发
着乐曲的各种感情。今天她随意拉着琴,一首没有完又换一首,总是觉得心神不安。后来索性把琴放开,走到阳台上向远处眺望。
这是一九七五年九月的一天,正是日落时分。夕阳的光辉把远处的红楼绿树镀上了一层金色,这光辉也照着乐珺夹杂在黑发中的白发,使那根根白发显得格外分
明。她虽已年过半百,容颜还很清秀。她向街的尽头看去,一有年轻女孩子出现,就留神看是不是向自己这幢楼走来,但终究都不是。
乐珺要等的人,是她的一个好友的女儿。这好友和她也有一点亲戚关系,但这种关系从来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们还几乎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但
那并没有成为事实。他们只是好友,也永远是好友。现在一方已经永辞人世,这种友谊也并没有中断,而是延续到他的女儿身上了。
“她,”乐珺想,“是怎样的呢?”
在那抗日烽火熊熊燃起的年代,他和许多有志青年一起奔赴延安去寻求理想和未来。那时是燕京大学音乐系学生的她,则随着父母到了内地,以后得到一种助学金,到了国外,新中国成立后才回来。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她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全心地投入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那五十年代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多么丰富呵。乐珺觉得自己虽然平凡渺小,可就像大海中的小水滴一样,幸福地分享着海的伟大与光荣。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她回到室内,继续沉思着。
解放后头几年,他在国外工作。六十年代初调回北京做文化交流工作。她听他做过几次报告,每次都深深地为党的政策所吸引,为他对党的忠诚所感动。她也见到过他的妻子,那是一位好同志,好妻子。她曾想:“也一定是一位好母亲。”
至于他们的女儿,乐珺在她小时虽也见过几次,印象都不很深。只有一次,她使乐珺终生难忘。那是六十年代中期斗争最激烈的年月。巨大的风暴考验和锻炼着
每一个人,也把人世间最卑鄙最污浊的丑怪之物都翻了上来。有些人挖空心思批判文艺方面的“黑线专政”,像乐珺这样有一技之长、小有名气并且去过国外的人,
当然是批斗对象。有一次“造反派”头头们把文艺界的一些“牛鬼蛇神”集中起来开批判会,乐珺也叨陪末座。台上黑压压站满了人,好几位名家身穿各色纸衣,被
推来拽去,被逼着挨个儿到麦克风前报名,说自己是走资派、反动权威、坏人之类。正闹着,有三四个年轻人把一个中年人连踢带打推上台来,一面喊着口号:“打
倒贩卖封资修的文化掮客梁锋!”
乐珺心上一惊,侧眼偷偷看去,见确是梁锋站在那里。那些人要他去报名,他缓步走到麦克风前,一字一字地说道:“梁锋,中国共产党党员!”话音刚落,几个人
跳上台去,打了梁锋几个耳光。血从他的嘴角滴下来,落到地上。会场上每个人的心都揪紧了,满场静得连呼吸都可以听见。这时忽然有一个女孩子的清脆而痛苦的
声音喊道:“爸爸!我的爸爸!”
会场登时一阵大乱,有人喊:“不准打人!”但是也有人向叫“爸爸”的女孩子冲过去,把她一把拎出会场,一路拳打脚踢。乐珺虽然弯着腰,却全看见了。只是看不清女孩子的模样。有好几天,她一直在想着这个叫“爸爸”的女儿。心里感到又酸痛,又温暖。
这个喊着“爸爸,我的爸爸”的女儿,现在要来了。
门外有人叫慕容。乐珺答道:“是小裴吗?”站起身向前迎了两步。进来的是大提琴专业的一个支委,大家都叫她小裴。小裴是比较年轻的老干部,六十年代初
本是大提琴专业的支部书记。多年来,一直是乐珺的知心朋友。她脸儿圆圆的,眼睛圆圆的,身材也是圆圆的。她其实和乐珺年纪仿佛,但到现在还是“小裴”。
“从楼下过,就来看看你。梁锋的女儿这几天要来,是吗?”
“说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可还没有来。”
“我说她准是个好孩子。你记得——”小裴两眼直望着窗外。
“我刚刚正想着那次批斗会。” 乐珺温柔的目光望着小裴。她还想起那时每次学校开批斗会后,小裴总要关心地悄悄和她说几句话(其实小裴的遭遇更艰险得多):“坚强点!这是考验!”“这不算什么,不要怕。”话虽不多,每次都给乐珺很大力量。
小裴血压高,很容易激动。现在她克制着自己,沉默片刻,对慕容说:“慕容呵,你用心好好教她吧!”
“我真想教出人才呵。可教材能扩大一些吗?”
“照我的想法,教材完全应该扩大,可谁敢做这个主?我看咱们国家出了纵火犯,他们要把好人都整死,还要把几千年的文明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统统烧掉!”小裴声音有些发颤。
“怎么对付这些


平湖市18691624779: 宗璞 弦上的梦 -
薛栏长源: 梦 西紫,不知能否借助这绿衣使者来传达我对你的敬意与爱慕之情,除了利用这古老的传递方式来表达我此刻的心境,其他似乎都无助于我.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很唐突,可我无法抑制自己.我想我有人本意义上的赋予,将我的“春之情愫”像...

平湖市18691624779: 宗璞的短篇小说 -
薛栏长源: 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红豆》《弦上的梦》. 《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版语文初一教材

平湖市18691624779: 宗璞及其作品作100字左右的简介 -
薛栏长源: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野葫芦引》之一)、《东藏记》(《野葫芦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平湖市18691624779: 宗璞简介 -
薛栏长源: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

平湖市18691624779: 丁香结作者原名叫什么 -
薛栏长源: 丁香结的作者是宗璞,本名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中共党员,中国当代女作家.宗璞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平湖市18691624779: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中作者想象的语句 -
薛栏长源: 《丁香结》中作者想象的语句: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