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明朝那些事》为明朝的灭亡可惜,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时候半夜醒来都心疼!为什么?

作者&投稿:子丰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那些事儿》大明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是后来网友们自己编撰的,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
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被后世称为君王死社稷。

扩展资料:
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尔干都司,派驻官员以进一步强化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山海关以外乃非中原地区,仍属化外之地。
且关外主要是以满族为主的部落聚居社会,所以山海关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
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
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秦汉之后,中国不幸。唐失河北,汉儿习胡语七百载;宋亡河南,更有神州陆沉之恨。明太祖以天纵之才,提三尺剑跃马取天下。北击胡、南却越,尽复秦、汉旧观;恢复河套之地,纳吐蕃辽东入版图,使四夷知中国有人。
我华夏之正朔,自三代始,若非征诛,即由揖让。弱宋不能自守,遂令神器蒙尘。太祖驱逐鞑虏,廓清海内胡腥。光复中华神州,重塑汉家衣冠。
清军入关后,对关内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汉人为了恢复自己的政权,而为对抗清政府的高压统治而自发展开的民间运动。为了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清政府颁布了“剃发易服”等政策,使汉人被迫脱掉汉服而改穿满人衣冠、强迫汉人发式改为满洲发式。面对汉人的激烈抵抗,清军在关内,尤其是江南等地展开多次屠城,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等。此外,清政府还通过文字狱对汉族文人进行迫害。
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大明”一词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早就出现了。在易经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从明太祖尊崇儒学和中华文化,而且从大明一词在儒学经典中的意义来看,这种来源更符合情理。
汉族政权因为能传承共同的文化和思想,有着高度的文明,使人民有向心力,使周边落后民族更愿意融入我们,最终融合。而少数民族统治时,他们更愿意保持他们的民族性,压制占主导地位的汉民族和汉文化。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大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麋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这里所说的夷狄完全是一个判别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着野蛮。)清开国时期,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实际已揭开了关于“华夷之辩”和“夷狄”统治中国合法性思想交锋的序幕。迨明桂王被俘杀于昆明,特别是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凭借武力已确立了在汉族居住的中国内地的统治,但如何在思想理论上战胜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的“华夷之辩”命题,确立“夷狄”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则成为清朝皇帝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胜利地推进国家大一统伟业的同时,雍正和乾隆不失时机地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华夷之辩”命题和正统论进行了意义深远的论战。雍正的基本论点和论证逻辑是这样展开的:满洲是夷狄无可讳言也无须讳言,但“夷”不过是地域(雍正用“方域”一词)的概念,孟子所讲“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即可为佐证,如此则“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非中外之分别”,吕留良、曾静之辈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道理何在?雍正也不一般地反对“华夷之辩”,他举出韩愈所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由此证明华夷之分在于是否“向化”,即是否认同并接受“中外一家”的共同的文化传统。雍正进而理直气壮地说:“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今逆贼(吕留良)等于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时而妄判中外,谬生忿戾,岂非逆天悖理、无父无君、蜂蚁不若之异类乎?”雍正愤慨激昂,必欲将“华夷之辩”彻底颠覆不可,不得已也。“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中歧视周边少数民族的一面为历代儒者所发挥,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影响深刻。所谓“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主张对不脱豺狼本性的夷狄,要驭之以权诈。以夷狄未“向化”,不懂儒家伦理而加以蔑视和践踏,这是古代浸透着大汉族主义优越感的汉族士人士大夫对周边四夷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明清易代,在明遗民看来,是“夷狄窃夺天位”,其严重性岂止一姓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原陆沉”,“日月无光”,纲常名教荡然无存,整个社会沉沦于漫漫长夜。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的正义性与“华夷之辩”的偏执与荒谬纠结在一起,于是吕留良借宣传“华夷之别”高于“君臣之义”,暗中鼓动汉人起来推翻清朝统治。雍正为维护满族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势不能不挺身而起,挟专制统治的政治优势,向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辩”展开论战。但雍正通过辩论,真诚地向汉族臣民表示了对“尧舜以来”文化传统的认同,有助于化解与汉族臣民的文化隔阂。雍正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高标“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堂堂正正之大旗以对抗挟儒家思想优势的“华夷之辩”命题,志在颠覆大汉族主义自我优越的民族观,争取夷狄与汉人平等的地位。雍正一生好辩且雄辩,而大概这一番辩论最令人击赏。乾隆也辩华夷,但无非“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 之类乃父用熟之逻辑和语汇,只有针对汉人“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的偏见所讲的“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而私”,词气犀利尖锐,最见论战的锋芒。就大中国观念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而言,乾隆的贡献不在辨华夷,而在辨正统。从乾隆三十三年开始,乾隆开始关注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的问题,至乾隆五十年代,辨析正统的谕旨连篇累牍,核心在于清朝是否得中华统绪之正。古代史家最讲书法,而正统之归属,则首先必须分辨明白。中国历史上王朝鼎革、正统改易,屡见诸史,而由“夷狄”完成这一进程则惟元与清两朝。清朝统治者族属满洲,究竟能否承继明之正统?传统史家以“尊王黜霸”“所以立万世之纲常”的春秋大一统之义为依归,形成如下正统史观:周、秦、汉统绪相承,三国不以魏、吴之强,夺汉统之正,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承晋之正统,至隋统一中国,至唐之末季,藩镇扰乱,宋以前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宋则承五代之正统。朱熹《通鉴纲目》关于正统偏安即作如是观。麻烦发生在五代两宋之际,其时辽、金、元相继兴起于北边,梁、唐、晋、汉、周及南宋之主或称臣称儿称侄称孙,中华正统究竟谁属?元明之际的杨维桢著《宋辽金正统辨》,大旨以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四库馆臣揣摸皇上意旨,删去陶宗仪《辍耕录》所载杨维桢《正统辨》,在他们看来,女真为满洲先世,以清承辽、金、元正统,于理更顺。乾隆大不以为然,认为杨维桢“其论颇正”,理由是“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辽、金、元虽同样起自北方,同为“夷狄”一系,但辽、金未能“奄有中原”,而元“为中华之主”。乾隆认为“主中华者为正统”,故以杨维桢为是。关于宋以后正统所属,乾隆的结论是“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明朝承元正统,清朝较之元朝则统绪更正。乾隆驳回四库馆臣的意见,强调对“中华”地位的尊重,他自诩为“执中之论”。正统本来是与偏安一词相对立而出现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多个国家并立时,才格外讲究正统之辨。在清朝统治中国已逾百年,特别是大一统政治理想的实现,清朝的正统地位本无可置疑,乾隆为什么主动把这件事郑重地提出来加以讨论呢?表面上看是反驳四库馆臣以清承辽、金、元正统之说,实际上他要阐发的是“主中华者为正统”的观点。“中华”一词,清前中期诸皇帝一般都作为与“中国”同义词来使用,而细加揣摩,不用“中国”用“中华”,似乎更强调中原汉族国家的意味。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是在对大汉族主义“华夷之辩”的民族观的理论批判中明晰起来并最终确立的。雍正的辨华夷,乾隆继之辨正统,主观上在于争身为“夷狄”的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而在客观上,强调“中外一家”的逻辑延伸必然是昔日被视为近于禽兽的“夷狄”的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完全平等的地位,必然是把生存繁衍在大清版图之下一切语言、文化、宗教、习俗不同的各民族各部落视为一个大家庭,必然是把中国看成既包括中原内地,又包括广阔边疆地区的“中外一家”的大中国。这种理论勇气,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不分“中华”“夷狄”,“独爱之如一”的唐太宗可以与之前后相望,引为同调;而饶有趣味的是,雍正是纯正的“夷狄”,唐太宗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夷狄”(鲜卑)的血液。从唐太宗到雍正皇帝,从“华夷一家”到“中外一家”,中国和中华民族逐渐整合成型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辨。

只是个人觉得哈,不值得为一个专制王朝而那么惋惜,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一个姓爱新觉罗的地主代替了姓朱的地主。:-D
说实话,封建王朝的君主们都是为了自己王朝的延续才那么做,根本没有考虑任何人民的利益与生计,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就像现在的朝鲜一样。
而且,黄仁宇教授都说,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专制的时期,他们的阴暗几乎掩盖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创造的任何辉煌。
当然,当年明月的文笔还是非常好的,所以LZ感觉难受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年明月写的毕竟是他自己的历史,是写的基于历史的再创作。
如果楼主去看看钱穆,黄仁宇,顾诚或者是本来的明史后,可能就会对中国历史的本来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让这份兴趣继续激励你在这片天地里深入探索吧,说不定下个当年明月就是你哦。
O(∩_∩)O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中称八旗为当时最强骑
因为当时的满骑还保持着原始的习俗,他们生活的环境还很恶劣,所以体质还很强,并没有被腐化。再一个北方的骑兵本身就比南方强。所以当时就有那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满族的前身就是女真族。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它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是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共九部,由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但加入了小说的写法。首先我们要明确《明朝那些事》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体的小说,很多内容和故事,是当年明月结合史料和个人...

《明朝那些事》中将于谦评为综合人物第二位,请问第一位是谁?
第一位当然是朱元璋,明朝真真的王者,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手腕,徐达,常遇春一等一等的高手都被他驾驭,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贤者听命于他,总之有一颗勇敢的心。。。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太合适我们的朱前辈了。

十大最好看的历史书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读史书可以帮我们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好看的历史 1.《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

《明朝那些事儿》共几部,分别叫什么名?
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

《明朝那些事儿》共几本?
《明朝那些事儿》的平装本一共是7部7本。精装本由于厚度不同,做成了9本一套。内容没有变化,但装帧精美,绒面且限量发行,适合个人收藏.

《明朝那些事儿》里,丑化了哪个明君,美化了哪个昏君?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科普明朝历史的好读物,在年轻一代网民中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也确实有一桩明显的白璧之瑕,便是对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祸国害贤的昏君尽可能美化,对真正一代明君明宪宗朱见深,却又过分丑化,实为一大缺憾。 而“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并杀害于谦一事,该书的描述亦大体依据《明实录》中,由...

明朝那些事儿共有几部明朝那些事儿现有几部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一共七部,网上卖九本的都是盗版 一共有七部。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二部《万国来朝》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四部《粉饰太平》 第五部《帝国飘摇》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七部《大结局》 ?阅甏?途...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一看吗?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三百多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作品影响:1、作为历史类书籍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被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几部?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部。《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分别是:《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落西山》《大结局》。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儿小说读后感7篇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历代帝王将相所经历的辉煌与衰败,君与臣、... 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张居正、...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悟50字 -
素季注射: 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算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读完了,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

汝南县15666574720: 急求《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字 -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们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

汝南县15666574720: 读后感1500字《明朝哪些事儿》 -
素季注射: 7本《明朝那些事儿》篇幅是有些长,可是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更长.庆幸看完了还有些感触,于是想表达一下,怕不写下来,又会被其他的琐事所打扰,遗忘,然后就像一场梦一样,醒来后只记得做过一场梦,却再也想不起来所梦为...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第六卷读后感 -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第六卷读后感]《明朝那些事》第六卷主要讲的是万历年——天启年间的事,《明朝那些事》第六卷读后感.在这卷书中我最喜欢的首辅是申时行.他工作能力强,又是个老好人,在...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儿(一)读后感 -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

汝南县15666574720: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不值得看 -
素季注射: 很值得看呢!比清人写的明史好看多了! 明史是满清写得,对明朝进行大量的抹黑与污蔑!而当年明月写这本书是参考明史然后对明史明显矛盾的情节加了自我判断,于是被大量奉明史为正朔的“专家”批判! 另外明朝历史被清朝毁了太多,改了不成样子!与民间残留的书冲突很大!有些专家更是拿这些民间的书对其进行批判. 不过作者写到明末就明显偏激起来,为崇祯王朝歌颂!对义军的态度就是杀!看完你会很迷惑: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我当年也是这样迷惑好多年才得解得!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昨天在书店看到许多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朋友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于是就买了一本,回到家,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 壹》的读后感 500字 -
素季注射: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

汝南县15666574720: 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700字的谁有发给我 -
素季注射: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