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镜像理论具体是什么

作者&投稿:庄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精神分析是不是一回事啊?请问~

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在此概要地讨论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理路。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 也有人因此指责拉康所依托的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已经过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因为,科学家瓦隆的镜像试验对于拉康来说,至多是一个经验性的依托,仅此而已。我还注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
我以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如前所述,拉康对人的存在论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个人主体)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过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则干脆将此在(个人主体)直接认定为“在世之中”(通过上手物建构世界、与他人共在)的关系性存在。在此,马克思的关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在世关系论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为,这种主体确立中的关系本体论缘起于黑格尔。可是,拉康要进一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论。拉康的镜像说中,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识主体——心理自我。他肯定马克思-海德格尔对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基础,但又将这种关系本体论颠倒在证伪逻辑之中。
我觉得,拉康的伪自我理论很深地承袭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内里构架,同时却祛除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所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他自己说,那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体理论,是整个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假设”:“事实上他是被叫做这个进步的基质;他名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识,全意识的存在”。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正在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意识时这个验证的过程才真正触及主体”。 显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式的理性主体的否定,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拉康是要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走向现实的心理自我也一并否定掉。他声称,自己最有兴趣的正是那个“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自以为是个人自我主体的非主体。拉康要颠覆自笛卡尔以来一切思想文化传统。 这包括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种“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是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关系,以及深化于自反性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关系是拉康镜像关系的真正基础。在拉康这里,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原欲,这使得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无。这倒暗合了黑格尔人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黑夜一说,或逻辑学开端上的无。这样,本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镜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对自恋的规定——自我理想,即“个人主体期望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关系中指认,弗洛伊德的自恋成了水中的虚假幻象之恋,于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开端必是一个空无。 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这是幻象与空无的关系对“我”的奴役,这才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在这一点上,拉康是阴毒的。也是在这里,聪明的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n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将是物与人的不在场和死亡。
拉康将这样一个以对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关系为生存本体基础的“上手世界”称之为想象域。这不是一个婴幼儿心理自我的发生学建构过程的肯定性描述,绝不能把“自我看作居于感知-知觉体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现实原则’组织成的”。 正是在超现实主义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视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发生出来的感知实体,即他与达利达成共识的“构造主义”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构论地、批判性地揭露一种真相(truth):真实自我建构的不可能和现实自我的被证伪。波微说,“拉康的‘自我’(moi)是一种分裂的观点而不是一种稳定性的观点”。 这是正确的。当然,与超现实主义异质的是,拉康在这里颠倒性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性规定,达利表达真实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隐喻成一种奴役性的他性。想象关系的实质为形象-意象建构。形象(image)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外部对象,而是一种缘起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构形物,具体说,即是从人的镜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接受的一种非我的强制(或者叫“侵凌性”)投射。这种投射即形成作为小他者意象(imago)结果的伪自我。拉康说,他最早是在对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识到这种镜像伪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着来自于小他者的自居(认同)关系,这一误认则揭开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骗剧。拉康的想象关系实际上是以误认为基始的。
拉康这里的想象关系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分裂关系,“这种关系变成人(与一切‘他者’)的各种关系的基础”。 它也预示了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式的疯狂。很显然,拉康这里的想象是一个广义的规定,其中不仅是对镜像的意象性误认和他人言行的联想式认同,一句话,想象不仅是一个主观心理构成活动,它当然包含了感性行为操作中的现实模仿、类比和齐一化。与皮亚杰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建构过程不是从虚无的主客不分状态中开天辟地(确认主体自我和确立非我的对象性客体);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认人作为基始存在基础的本能原欲(“本我”),这使得个体主体的开端成了一个无,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变为无中生伪有。人走向现实的自我,恰恰是人生这个大骗局的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走向异化的“想象的功能”。这个所谓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觉在经验的技术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构成对象的功能”。 这种想象的功能关系就像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虚幻的想象关系则是这里不断吹进的空无一物“自我”的气体。后来,在象征域中,这种易碎的气泡变成了不朽的语言硬壳编织起来的空心人,而这个内里空无的东西被叫做主体。拉康的东西是让人晕头转向的,我已经发现许多学者被他弄得稀里糊涂。如伊格尔顿就将拉康的想象域说成是自我和客体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相互不断转化的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我们知道这种伪先行性的强暴特征与海德格尔的先行性之异质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后面所说的镜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之倒错式的意象,在这种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暴力性的伪自我建构的逻辑三段式。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质正是对那个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认同,自我是一种对篡位的小他者镜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拉康在逻辑层面上,之所以将这一领域指认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小他者的强暴性伪先行性是这种想象域的本质。杰姆逊曾经将这种先行性关系简单化为“形象第一性”, 其实,拉康这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幼儿性格的起源》(1933年)一书中。拉康对其的指认可见《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在此概要地讨论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理路。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 �也有人因此指责拉康所依托的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已经过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因为,科学家瓦隆的镜像试验对于拉康来说,至多是一个经验性的依托,仅此而已。我还注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
我以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如前所述,拉康对人的存在论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个人主体)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过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则干脆将此在(个人主体)直接认定为“在世之中”(通过上手物建构世界、与他人共在)的关系性存在。在此,马克思的关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在世关系论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为,这种主体确立中的关系本体论缘起于黑格尔。可是,拉康要进一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论。拉康的镜像说中,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识主体——心理自我。他肯定马克思-海德格尔对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基础,但又将这种关系本体论颠倒在证伪逻辑之中。
我觉得,拉康的伪自我理论很深地承袭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内里构架,同时却祛除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所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他自己说,那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体理论,是整个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假设”:“事实上他是被叫做这个进步的基质;他名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识,全意识的存在”。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正在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意识时这个验证的过程才真正触及主体”。 显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式的理性主体的否定,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拉康是要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走向现实的心理自我也一并否定掉。他声称,自己最有兴趣的正是那个“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自以为是个人自我主体的非主体。拉康要颠覆自笛卡尔以来一切思想文化传统。 这包括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种“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是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关系,以及深化于自反性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关系是拉康镜像关系的真正基础。在拉康这里,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原欲,这使得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无。这倒暗合了黑格尔人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黑夜一说,或逻辑学开端上的无。这样,本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镜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对自恋的规定——自我理想,即“个人主体期望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关系中指认,弗洛伊德的自恋成了水中的虚假幻象之恋,于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开端必是一个空无。 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这是幻象与空无的关系对“我”的奴役,这才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在这一点上,拉康是阴毒的。也是在这里,聪明的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n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将是物与人的不在场和死亡。
拉康将这样一个以对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关系为生存本体基础的“上手世界”称之为想象域。这不是一个婴幼儿心理自我的发生学建构过程的肯定性描述,绝不能把“自我看作居于感知-知觉体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现实原则’组织成的”。 正是在超现实主义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视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发生出来的感知实体,即他与达利达成共识的“构造主义”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构论地、批判性地揭露一种真相(truth):真实自我建构的不可能和现实自我的被证伪。波微说,“拉康的‘自我’(moi)是一种分裂的观点而不是一种稳定性的观点”。 这是正确的。当然,与超现实主义异质的是,拉康在这里颠倒性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性规定,达利表达真实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隐喻成一种奴役性的他性。想象关系的实质为形象-意象建构。形象(image)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外部对象,而是一种缘起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构形物,具体说,即是从人的镜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接受的一种非我的强制(或者叫“侵凌性”)投射。这种投射即形成作为小他者意象(imago)结果的伪自我。拉康说,他最早是在对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识到这种镜像伪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着来自于小他者的自居(认同)关系,这一误认则揭开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骗剧。拉康的想象关系实际上是以误认为基始的。
拉康这里的想象关系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分裂关系,“这种关系变成人(与一切‘他者’)的各种关系的基础”。 它也预示了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式的疯狂。很显然,拉康这里的想象是一个广义的规定,其中不仅是对镜像的意象性误认和他人言行的联想式认同,一句话,想象不仅是一个主观心理构成活动,它当然包含了感性行为操作中的现实模仿、类比和齐一化。与皮亚杰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建构过程不是从虚无的主客不分状态中开天辟地(确认主体自我和确立非我的对象性客体);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认人作为基始存在基础的本能原欲(“本我”),这使得个体主体的开端成了一个无,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变为无中生伪有。人走向现实的自我,恰恰是人生这个大骗局的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走向异化的“想象的功能”。这个所谓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觉在经验的技术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构成对象的功能”。 这种想象的功能关系就像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虚幻的想象关系则是这里不断吹进的空无一物“自我”的气体。后来,在象征域中,这种易碎的气泡变成了不朽的语言硬壳编织起来的空心人,而这个内里空无的东西被叫做主体。拉康的东西是让人晕头转向的,我已经发现许多学者被他弄得稀里糊涂。如伊格尔顿就将拉康的想象域说成是自我和客体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相互不断转化的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我们知道这种伪先行性的强暴特征与海德格尔的先行性之异质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后面所说的镜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之倒错式的意象,在这种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暴力性的伪自我建构的逻辑三段式。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质正是对那个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认同,自我是一种对篡位的小他者镜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拉康在逻辑层面上,之所以将这一领域指认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小他者的强暴性伪先行性是这种想象域的本质。杰姆逊曾经将这种先行性关系简单化为“形象第一性”, 其实,拉康这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幼儿性格的起源》(1933年)一书中。拉康对其的指认可见《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 10-0036-03
作者简介:张一兵,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在此概要地讨论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理路。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 �也有人因此指责拉康所依托的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已经过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因为,科学家瓦隆的镜像试验对于拉康来说,至多是一个经验性的依托,仅此而已。我还注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
我以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如前所述,拉康对人的存在论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个人主体)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过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则干脆将此在(个人主体)直接认定为“在世之中”(通过上手物建构世界、与他人共在)的关系性存在。在此,马克思的关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在世关系论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为,这种主体确立中的关系本体论缘起于黑格尔。可是,拉康要进一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论。拉康的镜像说中,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识主体——心理自我。他肯定马克思-海德格尔对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基础,但又将这种关系本体论颠倒在证伪逻辑之中。
我觉得,拉康的伪自我理论很深地承袭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内里构架,同时却祛除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所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他自己说,那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体理论,是整个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假设”:“事实上他是被叫做这个进步的基质;他名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识,全意识的存在”。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正在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意识时这个验证的过程才真正触及主体”。 显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式的理性主体的否定,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拉康是要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走向现实的心理自我也一并否定掉。他声称,自己最有兴趣的正是那个“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自以为是个人自我主体的非主体。拉康要颠覆自笛卡尔以来一切思想文化传统。 这包括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种“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是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关系,以及深化于自反性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关系是拉康镜像关系的真正基础。在拉康这里,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原欲,这使得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无。这倒暗合了黑格尔人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黑夜一说,或逻辑学开端上的无。这样,本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镜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对自恋的规定——自我理想,即“个人主体期望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关系中指认,弗洛伊德的自恋成了水中的虚假幻象之恋,于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开端必是一个空无。 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这是幻象与空无的关系对“我”的奴役,这才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在这一点上,拉康是阴毒的。也是在这里,聪明的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n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将是物与人的不在场和死亡。
拉康将这样一个以对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关系为生存本体基础的“上手世界”称之为想象域。这不是一个婴幼儿心理自我的发生学建构过程的肯定性描述,绝不能把“自我看作居于感知-知觉体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现实原则’组织成的”。 正是在超现实主义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视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发生出来的感知实体,即他与达利达成共识的“构造主义”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构论地、批判性地揭露一种真相(truth):真实自我建构的不可能和现实自我的被证伪。波微说,“拉康的‘自我’(moi)是一种分裂的观点而不是一种稳定性的观点”。 这是正确的。当然,与超现实主义异质的是,拉康在这里颠倒性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性规定,达利表达真实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隐喻成一种奴役性的他性。想象关系的实质为形象-意象建构。形象(image)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外部对象,而是一种缘起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构形物,具体说,即是从人的镜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接受的一种非我的强制(或者叫“侵凌性”)投射。这种投射即形成作为小他者意象(imago)结果的伪自我。拉康说,他最早是在对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识到这种镜像伪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着来自于小他者的自居(认同)关系,这一误认则揭开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骗剧。拉康的想象关系实际上是以误认为基始的。
拉康这里的想象关系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分裂关系,“这种关系变成人(与一切‘他者’)的各种关系的基础”。 它也预示了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式的疯狂。很显然,拉康这里的想象是一个广义的规定,其中不仅是对镜像的意象性误认和他人言行的联想式认同,一句话,想象不仅是一个主观心理构成活动,它当然包含了感性行为操作中的现实模仿、类比和齐一化。与皮亚杰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建构过程不是从虚无的主客不分状态中开天辟地(确认主体自我和确立非我的对象性客体);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认人作为基始存在基础的本能原欲(“本我”),这使得个体主体的开端成了一个无,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变为无中生伪有。人走向现实的自我,恰恰是人生这个大骗局的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走向异化的“想象的功能”。这个所谓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觉在经验的技术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构成对象的功能”。 这种想象的功能关系就像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虚幻的想象关系则是这里不断吹进的空无一物“自我”的气体。后来,在象征域中,这种易碎的气泡变成了不朽的语言硬壳编织起来的空心人,而这个内里空无的东西被叫做主体。拉康的东西是让人晕头转向的,我已经发现许多学者被他弄得稀里糊涂。如伊格尔顿就将拉康的想象域说成是自我和客体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相互不断转化的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我们知道这种伪先行性的强暴特征与海德格尔的先行性之异质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后面所说的镜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之倒错式的意象,在这种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暴力性的伪自我建构的逻辑三段式。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质正是对那个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认同,自我是一种对篡位的小他者镜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拉康在逻辑层面上,之所以将这一领域指认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小他者的强暴性伪先行性是这种想象域的本质。杰姆逊曾经将这种先行性关系简单化为“形象第一性”, 其实,拉康这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幼儿性格的起源》(1933年)一书中。拉康对其的指认可见《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镜像理论的主要观点
镜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反映和塑造社会现象与现实的关系。具体来说,该理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镜像理论的核心思想 镜像理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即社会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镜像,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与现实的映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结构与个人行为的互动和影响。这一理论...

理论分享 | 镜像理论 (image theory)
镜像理论挑战了传统决策理论的线性思维,它主张决策并非预设规划,而是源自内心的直觉。人们倾向于以简洁、直观的方式进行决策,即使面对重大决策,这种模式依然主导着我们的选择。镜像理论将决策过程细分为三种核心镜像:价值镜像,塑造我们决策的道德与原则;轨迹镜像,描绘我们追求的目标路径;战略镜像,具体的...

谁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用结构主义解释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过程
拉康·雅克 拉康·雅克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这是用结构主义解释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过程。拉康·雅克,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下拉康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尽量具体点,这是我的考试...
康在《罗马报告》中说:“我们这个学科的科学价值来自于弗洛伊德在其经验历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概念,这些概念还未经足够辨析,因此还保留着寻常语言的多义性,这些概念既得益于这些言外之义,又不免于误解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为与传统的术语决裂还为时过早。但是,在我们看来,只有通过建立起这些术语与人类学的时下...

镜像东方内容简介
这部名为《镜像东方——纪实主义:从伊朗新电影到中国新生代》的书籍并非专注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1936年提出的关于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的镜像理论。实际上,它关注的是电影这一第七艺术的独特表达——镜头影像在现实中的应用。书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纪实主义电影在伊朗和中国这两个东方文明古国的...

异化的镜子
镜子阶段的三个阶段揭示了自恋与身份构建的紧密联系。从认为镜像真实,到发现虚幻,再到认出自我,这个过程影响了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照料者的关爱缺失,如在罗西纳·勒福尔的狼孩案例中,可能导致自恋镜像的扭曲,而稳定的身体形象引导则成为关键。拉康理论强调爱与关怀对于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缺乏...

《镜子里的小孩》如何结合镜像理论和童诗,让儿童学习自我观照?
向阳在语言与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体现,他将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巧妙地融入十首童诗中,为孩子们提供了既有趣味又富含哲理的学习体验。对于那些后来才接触几米作品的读者来说,这组早期作品的风格轻快、自然且随性,无疑是一个新颖且惊喜的发现。

别人看我们都是镜像吗
“镜像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人们对待“自我”和他人的一种认知方式。该理论认为,我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自己的看法做出的推断。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会把自己放到他人的位置上去想象,想象如果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会怎样看待自己。在这个理论中,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往往...

鲁索镜像理论理论简介
鲁索理论中的“4”代表四种层次的距离,意味着理论上,你与你的镜像之间可以通过四个人的联系链达到。例如,通过兄弟、老板、邻居和侄子这四个人的关系,存在找到镜像的可能。而“8”则指代可能存在的“第八块大陆”,即南太平洋的一片区域,这里是理论上你最有可能遇见镜像的地方,虽然可能是个小岛,而...

求韩国影片<错爱双鱼座>的详细内容介绍
故事于一个video shop有关。郑爱莲是这家录影带出租店的主人,事实上,故事开始的时候, 她才刚刚接手这家店不到三天。她是热爱这份工作的,除却电影之外,大概也是因为热爱上看到顾客 找到自己心爱电影的表情。整家店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对于电影她有自己的理论:电影就像食物, 好的食物让人保持身体...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拉康的镜像理论具体是什么 -
扶咳仙林: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拉康的镜像理论(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基本详情介绍)
扶咳仙林: 1、镜像阶段这一观点可以从法国思想家拉康的理论中找到依据.2、雅克·拉康是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着名的“镜像阶段”理论.3、6—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子前面,刚开始会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另外一个孩子,这时孩子还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4、后来,随着长大,孩子认出了自己镜中的形象:“那就是我!”这一刻,孩子心中充满了狂喜.5、在拉康看来,镜前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双重的错误识别:当他把自己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将“自我”指认成“他人”;而当将镜中像认作自己时,他又将光影的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拉康的镜像理论
扶咳仙林: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如何理解拉康的镜子理论 -
扶咳仙林: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用大众传媒来解释拉康的镜像理论? -
扶咳仙林: 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镜像理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些方面 -
扶咳仙林: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拉康是一名法国的精神医生,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成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名词解释:镜像叙事(文学作品中的镜像叙事) -
扶咳仙林: 先通过大范围写一个故事,再从小方面细写,在相互交织,多线发展,整个是一个故事,分看也是一个故事,从一个角度看是正义的,另一个是邪恶的,成相对应,起矛盾感.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镜像阶段论和主体结构论对世界电影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扶咳仙林: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镜像阶段”概念来自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通过对动物和婴儿对镜像的...

沧源佤族自治县14764345329: 厌女症的成因和性状分别是?
扶咳仙林: 厌女症厌恶总是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其成因和具体性状.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自我”与象征秩序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标志着婴儿对自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