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的世界格局

作者&投稿:秋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趋势~

一超多强的趋势(或世界多极化)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的。



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变化:简单说,就是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也就是所谓“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多强’:日本、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影响 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另外,它促进了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为了对付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艾滋病和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同时它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总体上有所增强,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知识经济也开始兴起.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原因: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但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进入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新的发展时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都在忙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已经取代东西方两大集团间的对抗,成为新世纪国际格局发展中的重要特点。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消极意义及其与政治多极化的不平衡状况,给国际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相互依存下的国际合作与单边主义并存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不断加剧,南北经济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矛盾与整合成了国际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将从文化、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集中分析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新问题,试图从新的角度把握新世纪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
  一、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矛盾与整合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了全球互动。在全球化打破了地区经济纬度的同时,触动了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的矛盾与整合。全球化不是纯粹的经济或政治的全球整合,“其目标甚至首先指向了文化价值方面”(注: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39页。)。
  冷战时期,全世界被意识形态所分割。当国际关系格局冲破意识形态的控制时,人们突然发现别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已经渗入进来。在全球范围内,各民族在首先做出排他性反应的同时,也遇到了文化认同的危机。然而,当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技术文明给当今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时,为了自身的发展,各个民族程度不同地从物质层面上接受了它,但也无法拒绝隐藏在物质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于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在世界格局的转型期选择了吸纳与排斥西方文明的双向行为范式。当两种不同文明相遭遇时,双方都表现出强烈的排他行为,并且加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认同,然后便进入了排斥与接受对方的两难境地。当西方推广其文化的普世性时,世界便在一种文化全球扩张与其他文化自我认同的张力中分离与整合。
  不同文化之间既有矛盾,但这种矛盾也加强了文化内部的融合的活力。从历史角度看,当不同的文化还未发生深层的互动时,同质文化内部的冲突经常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欧洲大陆的许多次战争大都表现为同一文化内部的物质利益层面上的冲突。当全球化进程将一种文化及其载体推向全球层面的互动时,文化内部的冲突开始减缓,乃至终止;文化内部的冲突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例如,冷战结束后所谓“西方民主”的胜利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给不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文化对立乃至冲突制造了诱因。从某种意义上说,“9·11”事件具有文化冲突的特点。此外,文化间的互动又促进了同质文化内部合作的加强,欧洲终于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走向一体化。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单向整合所带来的矛盾显现出来,加剧了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磨合,这既是一个自然发展、多元整合共生的客观过程,也是一个人为导向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掺和了人为导向因素,具有强势经济和政治外壳的“强势文化”就易于在全球推行文化单极主义。全球正在致力于营造一个多元互补、共存共荣的世界,但不排除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企图建立一个西方普世主义世界的可能性。文化普世主义就是“以某一既定的社会理念或社会观系统为前提预制的单极化或一元化普遍主义。也就是说,某种强势社会理念或者是由某些强势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所支撑的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可能被强行地确定为现代全球化运动的既定目标并加以强行推行。”(注: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42页。)这种普世化行为必然将世界推向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矛盾之中。
  苏联解体后,西方以为其经济、政治及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取得了全球性的胜利,于是就认为非西方国家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人权、自由市场以及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对抗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东西南北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对人权理解的差异性。非西方国家强调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包括发展权利优先;西方国家却推行人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优先的普世性。这两种观点都出于维护人权的最终目的。但是,人权的有效性在于将人权置于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性中,显然,西方国家却忽略了这一差异。
  尽管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确定的将来事物,并且能创造一个复合的全球文化空间,但现在就认为它已经到来却为时尚早。文化的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全球互动过程。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是现实的存在,而其根源在于西方价值观的全球性扩张。文化互动也具有两面性,差异是整合的前提,而对立则是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极端方式。整合不等于一种文化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优势互补、多元趋同共生的过程和状态。
  二、南北经济的矛盾与整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缩小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物质可能性。在财力创造财富的能力迅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的稀缺性便显现了出来,导致无限增长的生产能力与资源的有限供给之间发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实现资源在一个国家内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必须保证资源在任何时空点有充分的自由流动性,也就是经济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实现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下产生的,并且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着全球的任何一种经济结构和制度。
  资源能否实现合理配置,从经济学角度讲,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它会公平而合理地配置资源,因为自由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竞争的公平性。然而,公平竞争只要求竞争者不论能力大小,都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却导致了一种社会不公现象。作为国家,其能力大小有天壤之别,让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按照现有的发展状况以同等的游戏规则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社会中进行竞争,它必然会被这只“无形的手”无情地抛出公平竞争秩序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没有在全球实现公平而合理地配置,反而使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对称,国际经济秩序也因此更加不合理,不公平。
  导致南北经济发展不对称的原因很多,但总体上讲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一跃成为一个发达地区,拥有了向外部扩张的“铁爪”,并先后将世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置于其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之中。南方国家开始被北方发达国家殖民化。殖民主义使南方国家更加贫穷落后,并使整个世界陷入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配体系的“深渊”之中。在人类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贫富两个世界间的对立也在不断加大。南方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承担着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及经济自由化过程的高昂代价,而北方国家却是受益者,他们试图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经济机构来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将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政策强加给其他国家,并把南方国家的经济纳入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经济秩序之中。以强制的手段实现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手段的强制性越强,南北经济的对立也就越加剧。目前,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其次,知识经济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紧张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实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次转变速度快、波及面大、影响范围广,使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局面更为严重。“1965年,最富的7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最穷的7个国家的20倍,1995年已达到40倍(有些统计表明,现在已达到60倍)。1960年,世界人口中最富有的20的人比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多20倍,1990年已达到60多倍。”(注: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著:《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知识经济把世界再一次引入了殖民时代。所不同的是,发达的北方国家以知识技术殖民手段取代了“炮舰”手段。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同时,也进入了知识殖民时代。
  《知识与发展——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指出:“穷国和富国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少。”(注:转引自安维复《当代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走向知识垄断》,待发表。)缺乏知识和技术与资本匮乏互为因果,一些南方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陷入了缺乏知识的恶性循环当中。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南方国家在全球商品、劳务、生产、投资及科技开发等方面的组合配置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其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占人口总数20左右的发达国家拥有着全球总产值的86和全球出口市场的82,而占全球人口8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只分别占这两项的14和18。知识经济将整个世界向富裕和贫穷两个方向撕裂,不但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场灾难,也会为整个世界带来一场灾难。
  当然,南北经济间并不只是存在着矛盾,也存在着整合与相互依存。也就是说,没有南方国家广大的原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北方国家也不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强弱之间的不合理和不对称的合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北经济间的对立。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国家来说是一种不对等的全球化。所以说,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依然没有超越南北经济间的失衡发展。
  三、权力与公理的矛盾与整合
  根据华尔兹的体系结构理论,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导致体系内单位的变化(注:Kenneth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Politics(NewYork:RandomHouse,1979),chapter3.),然而体系内单位的变化同样也可以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改变了国际体系结构,对抗式的两极体系瓦解了,世界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的态势。迄今为止,国际合作仍在继续,并在有些领域有所加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世界格局依然是强与弱两个世界的对立,也就是权力与公理的矛盾,国际政治仍未摆脱无序状态。
  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日益缩小的世界里,各民族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在加深和加速进行,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又促使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依存的深化和扩大。在这个既竞争又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将整个世界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建立起一个单极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平等、正义和公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与以往国际格局变动不同的是,维持大国霸权也有了新的支点和内容。随着冷战体制的解体,唯一的超级大国失去约束力,也就是说,阻挡世界单极化的因素在减少。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使美国的单边主义有了生存和维持的历史机遇,军事上能够挑战美国单边主义的力量也难以在短期内出现。这样,美国的单极趋向与有多极化要求的世界之间出现了矛盾,导致民族主义四处泛滥。“世界变小但世界各国彼此并没有更接近。自相矛盾的是,当我们大家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只有承认我们需要相互依存才能解决时,民族主义恰恰在这个时候抬头了。”(注: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49页。)美国利用其绝对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中不惜以强权破坏公理,保护自身国家利益,其单边意愿在地区安全、人权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很明显。与此同时,国际政治中的其它力量在竭力约束美国强权。虽然这些力量与美国之间存在很多合作,但维护国际关系中的正义和公理、国与国平等的呼声在加强。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就是一种客观反映。
  对于权力与公益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之一是公益的“共享性”(jointness)。共享性要求不同的国家都能同时享受公益的同一种单位产品。从广义上讲,它则意味着国际体系中所有成员能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而强权机制除了维护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公益”外,“只有剥削性和不能满足‘共同享有’的特性,因为在这种状态,利益并不是所有成员共享的,而是从一国重新分配到另一国”(注:DuncanSnidal,“TheLimitsofHegemonicStabilityTheory”,TheInternationalSystemand
  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I,P.293.)。在存在强权的状态下,公共物品主要提供给某些更为特定的国家,比如垄断集团所制定的规则就只有利于垄断经济。在单极体系中或者在谋求单极格局的过程中,使用强权的国家会强迫其他国家遵循强权体系规则,甚至迫使他们提供公共物品。而通过强迫实现的公益就不再是真正的公益了,反而是对公益和公理的破坏。这样,国际格局就处在破坏公益的权力和维护公益的公理之间相矛盾的状态。
  美国及其盟国强调“全球社区”、“全球责任”和“世界主义伦理”,目的在于使世界政治西方化。正是由于贴上了人道主义的标签,“人们往往注意不到这些行动同帝国主义的旧目标十分合拍”(注: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人道主义的干涉”在一步一步地吞噬着民族国家的主权,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全球公理,并加深了权力政治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之间的对立。
  西方国家向全世界推广西方民主和价值观的同时,却在破坏国际社会中民主和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的共存。“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对国际格局的运行规则有相当的影响。国际政治的民主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和进步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行为主体的独立和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行为由野蛮向文明方向发展。”(注:戴德铮、阮建平:《国际格局与世界和平》,《世界政治与经济》2001年第3期,第27页。)国际政治的民主化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互为存在的前提。民主化的实现有利于遏制权力政治的蔓延,促进多极化的发展,而多极格局的构筑又保障了国际社会民主秩序的营造。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也基本维系着多极格局,但这种多极格局是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多极格局,它依然是对公理和国际社会民主的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国际体系中的单位逐渐成为成熟的政治行为体,国际社会民主化的要求成为国际政治的主题。但两极体系阻碍了民主化的进程。冷战后出现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新型的、进步的,它与国际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一致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旨在推动国际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维护代表公益的国际制度。可是,国际社会民主化及多极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进行中它遇到的最大的逆反力量是权力政治。可以说,当前国际政治矛盾是国际社会的多极化和民主化与单极化和等级化之间的矛盾。
  四、结论
  以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冷战胜利者”的余威,继续向全球扩展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历史的终结”。这种扩张性和排他性的文化扩张,很容易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在新的世纪还在不断地扩展和加深。虽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兼容和整合的情况,但是这种和平接触和融合有着长期性和渐变性,与当今时代中文化间激变性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经济全球化在使世界总财富增加和经济相互依存的同时,却又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达国家依然主导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是这种旧秩序的受害者。南北经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非常明显。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减缓南北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经济的融合和依存并不掩盖南北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冷战结束后10多年来,美国依靠其无可匹敌的国家实力推行单边主义政策,迄今没有遇到强阻力。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有一定的客观性,国际政治中的“搭便车”现象非常普遍,大国安全合作仍然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显著特点。不过,权力政治却与其长久以来追求的国际公理和正义发生了矛盾。“权力即是公理”的逻辑已经不符合国家安全相互依赖的现实。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依然表现在两个世界间的矛盾及其整合,即文化上的西方与非西方、经济上的南方与北方以及政治上的权力与公理的矛盾与整合。事实上,全球化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即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注: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参见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对立中孕育着整合,整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立。对抗的结果是多元共生的长久的整合过程。
  PS:以上是从网上得来的,我认为是一超多强,经济格局是经济全球化
  军事格局我只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最强的2个,,综合实力?应该是综合
  国力吧,这个我也不记得了,http://www.malpde.com/read.php?wid=2011

世界格局是否会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沈骥如

几个月来,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的形势发展表明,尽管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极大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体系,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历史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的逆转。

联合国是否会被架空、虚化、弱化甚至被别的组织所取代?

表面上看,美国绕过了联合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似乎表明联合国的权威地位被美国削弱了,以致无力制止美国的单边行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5个月来,美国一直在争取联合国的对伊动武授权,说明美国是知道联合国“通行证”的分量的。可是,美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图谋没有得逞,不得不撤回授权动武议案,恰恰表明联合国已不再是美国的“驯服工具”,表明美国号令一切的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联合国对美国仍然有震慑作用。此其一。

在联合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重大的分歧:苏联及其继承国俄罗斯投过120多次否决票,美国投过70多次否决票。美苏争霸曾使联合国陷于半瘫痪状态。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谁也无法抛弃联合国,因为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最具权威性和广泛代表性的全球政府间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即使在最困难的冷战时期,联合国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如裁军问题、难民问题、非殖民化问题、贫困问题等作出了许多努力,并制定了大量规范国际关系的法规。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走向缓和,联合国内的合作气氛随之加强,否决票大大减少。世界人民希望联合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又在伊拉克问题上制造了联合国的分裂状况,是大失人心的。世界各国纷纷要求美国回到联合国解决伊拉克问题,说明联合国的权威地位并没有因为美国的单边主义而有所动摇。最近,联合国通过了调整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决议。今后,要解决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全球反恐问题、防止核扩散问题等,美国都离不开联合国。此其二。

这次联合国没有给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授权,使美国的一些人物恼羞成怒,扬言要“改造联合国”,或另起炉灶,另立一个“听话的”全球组织。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联合国的改革,只能是向限制单边主义的方向发展。至于另立新组织,由于法、德、俄、中、印和许多中小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都不买美国的账,看来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一“听话的”全球组织的。可是,缺少了这么多的国家,这个新组织还能叫全球组织吗?此其三。由此看来,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权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大国的分歧和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否会导致对立集团的再现?

在伊拉克问题上,美与法、德、俄、中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美国有人扬言要考虑制裁法、德。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使各国利益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制约美国霸权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法国为例:美、法两国相互在对方有大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美国养老基金购买了40%的法国股票。制裁法国,就是制裁美国在法国的跨国公司,制裁美国的养老金领取人。这如何行得通呢?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对传统军事联盟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因而不得不采用一些新办法来推行自己的全球战略。如果说美在科索沃战争中还可依靠北约和欧盟的话,那么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就得依靠组织新的、松散的“国际反恐联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又临时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拼凑了“自愿联盟”。法、德、俄则组成了“反战联盟”。这种针对特定问题组成“暂时”新联盟的现象,表明大国利益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全球问题又使大国利益相互交错。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并不能影响在另一些问题上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意见对立的英法两国,最近表示要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密切合作”。由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都无法单独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而大国之间需要对话与合作。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在给各大国领导人打电话时,总要表达继续进行对话与合作的希望。可见,尽管大国间在伊拉克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尽管大国的各种重新组合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世界重新出现集团对抗的可能性不大。

高技术条件下的“不对称战争”是否意味着小国逃脱不了被美国征服的命运?

近年来,美国散布了大量美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不对称战争”中必胜的神话,影响了世界舆论。伊拉克战争10多天的进程表明,“一个星期攻占巴格达”的预言已经破产。于是,舆论界又在讨论,美军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取胜。但是,舆论界似乎忘记了在“不对称战争”中,还有强者不能取胜甚至失败的实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上个世纪美国全力进行的两场“不对称战争”,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使用的也是最先进的技术。战争的结果,美国在朝鲜没有取胜,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在越南,则是彻底失败。

这两个历史事实提醒我们,伊拉克战争可能还有另外两个结局:一个可能结局是,在伊拉克人民的广泛抵抗下,战争久拖不决,美国最终还得回到联合国寻求政治解决。另一个可能是,美国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但美国用美国式的民主改造伊拉克和中东国家的计划,很可能造成该地区长时期的混乱。达不到战争政治目的的战场胜利,能算真正的胜利吗?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我们还没有看到伊拉克战争的最终结果,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坚信不移的:发展中国家人民要独立,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是不可抗拒的。高技术条件下的“不对称战争”并不能保证美国能建立起它所希望的“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

世界将走向何方———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

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28日表示,美国等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的确如此。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造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大分化、大辩论。21世纪的世界事务,是美国一国说了算,还是由世界各国平等地商量着办?世界是走向单极化还是走向多极化?几个月来的事态发展表明,无论在联合国的会场内还是在各国民众游行的大街上,都发出了一个强烈的声音:美国无权充当世界警察和霸主。历史的进步和人民的意志已经不允许世界回到“拳头就是真理的石器时代”。迷信高科技武器只会给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需要,使用高科技武器的“不对称战争”是不可能改变世界多极化这一历史方向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
文化产业在中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文化产业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美国到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解除了通信业、传媒业 186893892 | 发布于2012-07-07 举报| 评论 0 0 改革开放在政治上的变革带动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带动文化事业发展。 fancool007 | 发布于2012-07-07 举报| 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杂院,水泥房,家里老老少少挤在一个屋子里,家具不齐全,没有什么功能。改革开放后,个人已成为购房主力军,乔迁之喜降临到越来越多百姓头上。我国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享受型消费时代的到来。4、行:从汽车少见到排队提车 。改革开放前汽车还是稀有物品,只有家里非常...

拥有欧洲大陆霸权的国家变化,及其变化主要历史事件。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

为什么90年代后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增长?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90年代后期俄罗斯国内的重大事件
另外,俄国内的政治斗争和苏联解体后造成的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向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过渡。21世纪以来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发展的势头。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经历了不少波折。自俄罗斯独立开国以来,实行...

电子政务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电子政务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迅速扩散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电子政务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有:\\x0d\\x0a(一)政府转型的背景\\x0d\\x0a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推动改革,改革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全球的现象,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下面从两条...

科学技术包括哪些领域
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二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中国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二●生命科学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

关于世纪、公元前后
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

从古至今已过去几个世纪了?过去的那些世纪叫什么?
23亿年前:蓝藻出现。7亿年前:一种类似蠕虫的小型软体动物出现。寒武纪:所有的动物门形成。志留纪:晚期出现原始鱼类、陆地植物(裸蕨类)和陆地动物(千足虫、蝎子)。泥盆纪:被称为“鱼的世纪”。石炭纪:爬行类出现。侏罗纪:哺乳类和原始鸟类出现。白垩纪:现代鸟类与现代鱼类出现。第三纪始新世:...

20世纪90年代,我国戏剧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
20世纪90年代戏剧的日趋世俗化、通俗化,催生了商业式运转的制作模式,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创作室”、“工作室”,这些“创作室”大多由作家、艺术家牵头,他们热爱舞台艺术,希望通过舞台来实现自身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抱负。如郑铮的“火狐狸剧社”、孟京辉的“穿帮”剧社、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牟森的...

荷塘区18016233640: 二战以后,20世纪,6、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
壹谈富马:[答案] 20世纪,6、70年代: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老牌资本主义的衰落,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荷塘区1801623364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分别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
壹谈富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准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荷塘区180162336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
壹谈富马:[答案] 世界多局化…由于经济发展与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变强,使之形成一个超级大国和多个强国

荷塘区18016233640: 右图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
壹谈富马:[答案] 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荷塘区1801623364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分别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是一道大题,请仔细答, -
壹谈富马:[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准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荷塘区18016233640: 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什么新的变化? -
壹谈富马:[答案] 变化,就是美国还是一样

荷塘区180162336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那些变化,具有什么特点?字数为500内 -
壹谈富马:[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来看,世界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即美、日、俄、欧盟、中国等.目前美国仍将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但从长远来看,世界将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荷塘区18016233640: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呈现的新格局怎样?时间范围内仍存在战争因素?
壹谈富马: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变为一超多强.爆发区域战争的额原因是资源、宗教、以及政治的集中体现.

荷塘区1801623364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对峙局面,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局面出现新变化,开始向着转变[ ] -
壹谈富马:[选项] A. 两极格局 B. 多极格局 C. 中美对峙D. “一超多强”局面

荷塘区18016233640: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
壹谈富马: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欧盟形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