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什么?

作者&投稿:豫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什么~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贴近的是《桃花源诗》中的: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这几句诗。

原文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年代:晋末年初
此文接渔人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二、问题研究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练习说明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简介
代表作品: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所处时代 : 晋代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是什么时代的诗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

陶渊的名句是什么意思
陶渊明的名句从句法结构、音韵节奏以及意蕴内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桃花源记》中,他写到:“初不觉有人居,而后听竹枝声。”这样简短的句子却将整个桃花源的神秘和安宁表现得淋漓尽致。诗句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安静自由的心态。可以说,陶渊明的名句是中国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深刻的文...

“世外桃源”中有没有错别字
绝对没有,这个出自陶潜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陶渊明在中国诗文坛上一直是以隐逸的形象屹立不倒,后人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作品构想出一个淡薄名利,并喜爱田园生活的隐逸诗人。这种超俗高洁的渊明形象,就从自古以来的传统延续下来。 南朝宋代的颜延之 (384 - 456) 在《陶征士誺》(征士:德高学博而无官位的人)一文中,哀悼并颂赞...

陶渊明是东晋陶渊明是东晋人还是魏晋人?
《诗品》说他的诗" 又协左思风力"。陶渊明在经历了长期劳动和日益贫困的生活之后,向往着理想世界。他的《桃花园诗并记》就是诗人晚年在田园诗内容上的新发展,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文章中最为传诵的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很高的散文,诗人在这里提出了" 桃花源" 的社会...

陶渊明改编成散文600字
7. 作文《我心中的陶渊明》600字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陶渊明...

求陶渊明的生平简介,代表作,作品情感,艺术特色,和后人评价
《桃花源记》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心中的陶渊明 一篇作文题目 谁帮我想象
桃花源不在其他,就在陶老的心中。因这一平和有了陶渊明,也因这一平和有了桃花源。纵是没那桃花满园,黄发老者,嘻嘻幼儿,无忧人世。可依旧是桃花源,安详平和,无争无夺。或许正是如此,陶老才是陶老。太明白了却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该如何。脱去了这凡尘俗世的混沌圈。正如陶老的诗...

桃花源记周记怎么写
读《桃花源记》 在陶渊的笔下,桃花源不仅代表着美丽,更代表着和平、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梦想的地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是在21世纪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战争,而造成人类迟迟无法完全进入大同的社会,其根本是在于人性的黑暗,并不是...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常识和文体,《桃花源记》原是《————》中的“——”,选自———————.陶渊明,又名————字———,————人,东晋时期... -
包锦保婴:[答案]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文. 选自于 《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原是什么中的什么 -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原是中《桃花源诗并序》的【序】(前半部分),也是成语【世外桃源】的由来.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 -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文章大概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
包锦保婴:[答案]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中的什么 -
包锦保婴: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选自什么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出处与作者 -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是什么? -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关系《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什么? -
包锦保婴:[答案]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贴近的是《桃花源诗》中的: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

三门峡市17826135388: 请问有桃花源记的出处吗 -
包锦保婴: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至于桃花源记》作者笔下的原型有多种说法:1,安徽古徽州的黟县. 2,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 3,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