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之”、“于”的意义和用法,尽量精简(不要太少),谢谢。

作者&投稿:局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谢谢。~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引导人们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方面:惩戒作用 → 另一方面:保护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

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的预测。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行为预期的存在。而行为的预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

清炒(倒油 油冒烟了 放大蒜 放菜 好了就房盐巴味精 起锅)
爆炒 就是在放大蒜的同时放辣椒
烧菜 就是在大大蒜的同时放大料(三奈 八角之类的 少放点) 然后放入材料翻炒一会 加水没过材料 大火开后改中火
炖汤 清水加姜 烧开 材料过一下水 倒出来 换水 放入材料和辅料 大火烧开后改小火 炖两个小时

有腥味的 加点料酒就可以了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指“到”的意思。在地点前面做动词用,是说刘备曾经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三次上茅庐的故事。
2.受任于败军之际:指“在”的意思。在时间前面(败军之际:败军的时候)做名词用。
以:1.咨臣以当世之事:是“用”等意思。这里也是做名词用。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此”的意思,与“是以”合起来意思为:因此(是意思为“因”)
之:1.奉命于危难之间:意思为“的”,是形容词(危难的)的一部分。
2.愿陛下亲之信之:前面和后面的意思一样,都是做代词用,用来代文章前面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个“之”一般用来代替人称。
而: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的“而”是“而且”的意思,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句子(例如:他骂人。他打人。用而连起来就是:他骂人而且打人。)。
2.挺剑而起:这里也是“而且”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他拔剑(而且)站起来。用法和上面一样。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2.用作连词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望采纳

“以”
一、介词
①表示工具。把,拿,用
②表示凭借
③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④表原因。因为,由于
⑤表依据。按照,根据
二、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②表递进关系
③表承接关系
④表目的关系
⑤表因果关系
⑥表修饰关系
三、助词
四、动词
以为,任用
五、名词
缘由,原因
六、通“已”


虚词之,以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虚词之,以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初中的文言文虚词"之,以,为,者,其,虽,焉,于,乃,乎,则,或,然,所,故...
之:到;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以:以为;已经;这样。为:因为;作为;被。者:……的人。其:其他;代词。虽:即使;虽然。焉:哪里;语气助词,无意;怎么。于:给;和;在;状语后置标志。乃:是 乎:语气助词;吗 则:就;是 或:有的;或者 然:然而;因此 所:...

马说里的之,其,以,于的全部翻译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无意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

之于我是什么意思?
“以之于我”一词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先行实践,然后引导学生做出类比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终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同样可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此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比较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详细列出...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详细列出 展开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0613028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

文言虚词“之、其、而、矣、于、乃、则”用法、异义、例句(例句要是初...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

之于的意思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for,etc.〗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2.相当于“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例: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勉速行乎!无重而罪!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
闫山小白: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劝学中所有 之 于 焉 以 而的用法及意义 -
闫山小白: 而: 1. 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2. 转折 而青出于蓝 3.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假设 锲而不舍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文言文 “之”“其”“而”“则”“乃”“以”“于”意义或用法,举出符合的句子之:1.凑足音节,无意义 2.代事或物 3.相当于“去”“到”其:1.其中 ... -
闫山小白:[答案] 呵呵,有点麻烦啊! 之: 1.凑足音节,无意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2.代事或物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相当于“去”“...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于的意思和用法 -
闫山小白: 于 yú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古文中"于" "以"当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
闫山小白: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之的意义和用法 -
闫山小白: 用法: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意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往,到.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文言文,之其而以于各自的涵义 -
闫山小白: 你好!!!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
闫山小白: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伤仲永文中'之'与'于''其'的含义与用法 -
闫山小白: “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岳普湖县18023581060: 于的意义和用法 -
闫山小白: 古代汉语中于的用法和意义是: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等是介词“于”最基本的用法,可视情况译为“在”、“从”、“到”、“在„„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