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墓里的水银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潜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银?古代的水银怎么来的?~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在自然界中,汞多以化合物的性质存在,汞亲铜和硫,故汞大部分以硫化汞(朱砂)的形式分布。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朱砂提汞的方法,即在空气中煅烧,收集蒸发的汞蒸气并冷凝既得金属汞。

扩展资料: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引起诸多的争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巴寡妇清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有着壮观巍峨的地下宫殿,也有着令世人惊讶的丰富藏品,更埋藏着众多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这些都让这座帝王陵墓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考古技术的不成熟,人们难以接触到这座地宫陵墓的核心部分,只能够靠古人对这座地宫景象的描述,还有现代科技的勘测进行凭空模拟想象。这次重点讨论的是关于秦始皇陵里面的水银,因为水银在这座地宫的设计、应用中,具有着非凡意义。
秦始皇陵
《史记》、《水经》、《太平预览》等历史文献中,基本上都对秦岭地宫中所存在的水银持肯定态度,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这座陵墓里面“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将这座陵墓里的水银描绘得神乎其神。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第1次进行了这座皇陵土壤汞量的测量,在这座地下陵寝封土层的最中心区域,检测到汞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了250PPd,这比封土周围的汞含量平均值高出了200多个单位,初步证实了史书中关于秦始皇陵墓中水银的记载。
秦始皇陵
2003年,关于这座陵墓的再一次考古研究中,再次测试了秦陵封土中的气贡含量,探测结果表明:地宫范围内确实存在超标的汞含量。不仅如此,考古学家还发现地宫每一侧的汞含量强度不同,地宫东北侧的汞含量最强,地宫北西侧基本没有汞含量。
根据这种汞含量的分布状况分布,考古学家还发现,秦始皇陵的水银分布与整个地宫的水系分布相对应。研究者通过水银的熔点、沸点、比重、蒸汽比重的数据得出,这些水银埋藏在地宫深处35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水银才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秦陵汞含量
在这座神秘的皇陵中,为何会存在水银呢?
这或许与中国古代对于水银的认知有关,战国晚期阴阳五行术盛行,方士们一直追求用水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也有些方士认为,如果将尸体浸泡在水银中,就可以长久保存。
而祖龙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的迷恋众所周知,一贯英明神武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沉溺于方士们的长生不老术,苦苦寻觅着长生不老之药。当然,秦始皇的梦想毫不意外地破灭了。不过, 在秦始皇去世以后,他很有可能将自己的尸体浸泡在水银中,以求达到防止尸体腐败的目的。
水银
当然,尸体防腐只是秦始皇陵中水银的用途之一,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秦陵地宫之所以有大量水银,更多的是其他作用:秦始皇在自己的地宫中建造一个广阔的大秦帝国版图,水银就是用来表达帝国版图中的江河湖海的水系。
而根据秦始皇一贯气吞山河的做法,地宫内的大秦版图必然十分磅礴,自然,版图水系所用水银的使用量也十分夸张。而这,正是水银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依然很容易检测出来的原因。

我前几天看的记录片只是说。已经探测到了陵墓下有水银存在。他们使用仪器测的。是中央台十套的探索。秦始皇地宫之迷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水银一般指汞(化学元素)

汞是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称水银。还有“白澒、姹女、澒、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子明”等别称。元素符号Hg,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第IIB族,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镓(符号Ga,31号元素)和铯(符号Cs,55号元素)在室温下(29.76℃和28.44℃)也呈液态)。汞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汞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用途很广泛。[1]  在中世纪炼金术中与硫磺、盐共称炼金术神圣三元素。

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防盗机关,其中暗弩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等。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剧毒,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可以防腐


秦始皇墓里的汞是哪里来的?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华阳国志·巴志...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所以当时巴寡妇只好把所有的水银都放进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以希望他在那边可以过的长久一点,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陵墓里有水银的原因。 在加上当时巴寡妇把所有的存货基本上都放进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所以堆积起来有将近35米之深。 只不过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水银是有毒的,如果知道了的话秦始皇可能能气死,自己的身体很...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毕竟现在陵墓都没打开就给陵墓中水银的数量就冠以“大量”这个词有些夸张。虽然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水银但历史中并没有对水银的来历做记载,所以我们也无从知晓这些水银的来历。但是依照秦始皇在历史中的地位来看他想要弄些水银应该不难,毕竟兵马俑他都能做出来区区水银又算得了什么?

秦国时期皇陵内的大量水银是从哪来的?当时的科技如何提炼出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秦始皇陵墓有大量水银是不争的事实,那这么多水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首次对这座陵墓进行了勘探,勘探出这座陵墓有35米深,地宫则有15米高。而这里最为奇特的现象则是贡元素严重超标,也就可以充分说明了这座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银,那究竟这些水银从何而来的呢?这要先分析一下为何会有这样多的水银,从安全角度来说,应该是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考虑到了...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又是如何得来的?
揭秘秦始皇陵的水银之谜根据考古学家的勘探,秦始皇陵则完全是按照咸阳宫建造的地下王朝。其分为内城与外城,占地面积足有56.25平方公里。陵中还伴有八千余件的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逝后的军队。既然秦始皇想要建立起一座地下王朝,按照他老人家的特点,自然是要做到前无古人,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证明了这...

秦始皇陵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银?
迷恋权利和尊贵地位的他在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着手派工匠修葺陵墓,工程浩大,直到驾崩之时陵墓才修建完成。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绝世雄风,他命人挖掘沟渠,倒入大量的水银,最终,形成了江河大海。再加上,挥发之后的有毒气体也让盗墓者无法靠近,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皇陵的安全。“始皇初继位...

秦始皇墓里的水银是怎么回事?三星堆是怎么回事?
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

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是真的吗?
二、墓中水银的作用 在墓中灌入如此巨量的水银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那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打造“水银宫殿”的目的是什么呢?其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使得人们对待死后长眠之地极其重视,尤其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秦人将...

秦始皇墓相传有一条水银河,陵墓中放置水银,秦始皇想干什么?
秦始皇墓相传有一条水银河,陵墓中放置水银,秦始皇想干什么?如果懂一些历史的朋友就会发现秦始皇这个人是非常雄才大略的,在他去世以后他也想享受人间的繁华,所以在去世以后他修建了大规模的墓葬,而且这个墓葬的规模和他的皇宫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只是一小部分,真正的秦始皇陵还没有被打...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陵为什么有水银 -
夙苗山海:[答案] 据说秦皇陵里的水银是用来表示江河的,有“水银为河,龙涎为烛”的说法.不过水银的另一个用途也是用来防腐和防盗墓者的.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的墓水银怎么来的 -
夙苗山海: 水银常温下是液体,游离存在于自然界并存在于朱砂、辰砂、甘汞及其他几种矿中,中国古代的水银就是加热朱砂获得的. 应该是人工放进去的,史记有记载.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陵是如何注入如此多的水银? -
夙苗山海:[答案] 据说当时始皇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水银矿,于是始皇发动了几十万人同时挖掘,在十年内挖空了这个矿,这还不够,同时搜集了当时整个中华五分之四的水银,然后把它们全灌到自己陵墓里做山河湖海.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陵银水是什么 -
夙苗山海: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的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水银 -
夙苗山海: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是谁放进去的,谁发现的水银 -
夙苗山海: 根据我国古文献记载: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汞为银白色的液态金属,常温中即有蒸发.汞中毒(mercurypoisoning)以慢性为多见,主要发生在生产活...

吴桥县15184247901: 为什么秦始皇墓里会有水银 -
夙苗山海: 1说明当时已有防腐知识 2墓里的宝物怕被人盗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陵地上水银的作用 -
夙苗山海:[答案] 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经掌握了加热可以从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冢就有灌注水银的,只不过数量较少,只能“水银为池”,如果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那一定使用了大量的水银,他估计地宫中的...

吴桥县15184247901: 为什么秦皇墓会形成有汞?
夙苗山海: 汞有防腐的作用,秦始皇希望他的地下宫殿能像地上一样,所以用汞代替水形成河流的样子.当然这么多的汞,对盗墓的人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吴桥县15184247901: 秦始皇的陵墓中的水银代表了什么 -
夙苗山海: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