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 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实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背景~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诗词背景: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订立的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韩信、英布、彭越会师追击项羽。韩信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设下十面埋伏,引诱项羽陷入重重包围,并令汉军学唱楚国的歌曲,瓦解楚军斗志。项羽闻听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取西楚,闷闷不乐地与夫人虞姬对酒唱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好好安慰一番对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遂拔剑自刎,人称霸王别姬。虞姬死后,项羽带着仅存的八百江东子弟兵连夜突围。后有灌婴五千追兵,项羽南渡淮河,且战且走,一口气跑到乌江,这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却说“天之亡我”,并说“且籍(项羽名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他让他当大王,他都独愧于心,无颜见江东父老。随后,自刎于乌江。八百江东子弟亦随项羽自刎。刎颈之交也源于此。

翻译为: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赏析:
文学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江亭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赞皇县13799102732: 乌江亭 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
空味心可: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

赞皇县13799102732: 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背景 -
空味心可: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词背景: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

赞皇县13799102732: 王安石《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
空味心可: 意境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赞皇县13799102732: 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
空味心可: 碰巧才考试做过这题: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赞皇县13799102732: 古诗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赏析问题、1这两首永史之作,永叹的是何人何物?2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空味心可:[答案] 都是讲得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 杜牧的 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王安石的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

赞皇县13799102732: 唐 王安石诗 乌江亭 -
空味心可: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赞皇县13799102732: 《题乌江亭》表达了什么意思? -
空味心可: 乌江亭,项羽自刎乌江,后人纪念的亭子 胜败兵家事不期,是说胜败兵家常事,项羽不该为一次战败而自尽 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不该自刎.而要忍耐失败的耻辱. 江东子弟多才俊,说项羽的老家江东多杰出人物,应回江东招兵买马 卷土重来未可知.那么项羽如果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也许能够卷土重来. 表达了对项羽自刎的惋惜.认为项羽如果能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

赞皇县13799102732: 乌江亭是谁的诗? -
空味心可: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赞皇县13799102732: 比较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思想感情 -
空味心可: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

赞皇县13799102732: 叠题乌江亭什么意思? -
空味心可: 叠题乌江亭就是在乌江亭写诗作者: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