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出于何目的

作者&投稿:占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最终目的是什么?~

英法联军之所以要火烧圆明园,很有可能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英法联军想要掩盖自己洗劫圆明园的恶行;第二、英法联军想要报复当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仇。

一、英法联军想要掩盖自己洗劫圆明园的恶行首先,当初英法联军占领了清朝的紫禁城和圆明园,不仅将紫禁城和圆明园内的珍宝系数抢走了,而且还霸占了很多清朝的后妃。由于当时英法联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紫禁城和圆明园内留下了大量的抢劫痕迹,尤其是当时的圆明园,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木材,在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以后就变得破败不堪了,英法联军自然知道这种行为是要遭到全世界谴责的,所以便一不做二不休放火烧了圆明园,若是到时候真计较起来,也可以说是圆明园不小心失火烧毁了。

二、英法联军想要报复当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仇其次,英法联军之所以要对圆明园下手,其实也是为了报仇。当初英国和法国合伙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我国的士兵和人民们都积极反抗英国和法国的阴谋,虽然当时的清朝十分落后,但是靠着军队和百姓们的誓死抵抗,英国和法国也是损失惨重,相传当时的英国和法国还因此遭遇了国家危机,英国和法国一直牢牢记着这一笔账,所以才会在入侵圆明园以后放火烧掉了圆明园,我猜测若不是紫禁城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的话,紫禁城恐怕都要惨遭毒手。

以上两种说法是如今最广为流传,可信度也是最高的两种说法,但是当初清朝为了维护自身的面子所以并没有记录相关细节,英法联军的恶行到底是何起因我们也无法了解清楚了。

我们都知道圆明园第一次被火烧就是英法联军做出来的,不仅抢夺圆明园众多宝物,还一把火将它烧了。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里面的一些细节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很多人都说英法联军在1860.10掠夺并火烧圆明园。这个说法仔细来说是不正确的,掠夺是对的,但是火烧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口误,为什么呢,有很多人说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人,不是法国人,而且法国也很快就能跟清政府签订条约了,在这个时候法国火烧圆明园是没有必要的。
现在都说英法联军是在1860.10掠夺圆明园的,但是英法联军是有两次破坏圆明园的,第一次是仅仅抢劫,时间是1860.10.7-8,一直到十天,英国人派了三批人火烧圆明园的。这场大规模的焚烧持续三天,因此再说这些的时候我们都会说两次,这是一个基本的史实。
英法联军是针对圆明园的破坏,其实不是,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是从圆明园一直到香山的“五园三山”的范围,因此绝不仅仅是圆明园,有很多其他的包括玉泉山在内的景点都被火烧了。
为何英军想要火烧圆明园,目的何在?史学界主流说法是掩盖罪行,销赃灭迹。但是英国人自己则这样说:“火烧圆明园是因为清军对我们大肆杀害,我们认为必须要对清朝作出严厉的惩罚,才能消了我们的心头火。也能证明我们是一个胜利的队伍,我们占领了北京。”
我想,这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吧,逼清政妥协。

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以归结为英法侵略者“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请参见文后“作者附言”)。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现试析之,不当之处,敬请前学指正。
    一、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掩盖罪证说”。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后,英军头子额尔金为了消灭劫掠的罪证,因而下令放火焚毁圆明园。这一观点见诸以下代表著作: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版;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中国近代简史》,8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杜经国等:《中国近代史简编》,3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刘培华等:《帝国主义侵华简史》,105页,黄山书社1985年2月版。
  持这一观点的同志,满怀强烈的民族义愤,揭露和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和毁灭人类文化的野蛮罪行,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其对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分析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没有翔实有力的史料支持,甚至没有一条明确的史料根据。
  第二,带有想当然的主观色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人,特别是一些监守自盗者(如某些书中或小说中经常说到的清宫太监,于偷盗清宫宝物后),为了掩盖罪证而纵火焚毁现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但这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有意义;其一,纵火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至少是还不十分清楚犯罪之人是谁:其二,纵火后,有可能使案情进一步复杂化,或转移人们怀疑的方向或目标,从而达到蒙混自保的目的。然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行为,就连他们自己也是供认不讳的,因此,焚毁圆明园并不能达到掩盖其劫掠罪证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因劫掠他人宝物产生羞耻感,从而萌发掩饰其罪恶行径的念头,而是无耻地把这一野蛮的劫掠行为狡辩为是将“圆明园珍贵之物,既皆移去,我兵之入园,并非抢劫”[1](P495),“复至圆明园拿取物件,众兵分用”[2](P150)。
  第三,关于焚毁圆明园的原因,侵略者自己有明确的自供(详见后论)。
  “掩盖罪证说”,虽意在揭露和谴责侵略者,但实则既无理论力度,又无可信的史料依据,因而不能击中侵略者的要害。
  (二)“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英军头子额尔金等人是为了消赃灭迹,同时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故而决定焚毁圆明园的。这一观点见诸以下代表作:苑书义、胡思庸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40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1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秦德占等主编:《近代中国历程》,第一卷,224页,陕西旅游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虽触及到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实质,但其观点仍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其一,“掩盖罪证说”与“惩罚清帝说”同时并列,而“掩盖罪证说”居于更主要地位,显然仍未完全摆脱“掩盖罪证说”的影响。其二,未能对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揭露(详见后论)。
  (三)“军事行动说”。这一说法虽未明确见诸我国的史学著述中,但在某些文艺作品,甚至史料中,却可见某些蛛丝马迹。1860年10月10日,恭亲王奕xīn@①等人所上奏折称:“该夷(英法联军)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瑞麟之后,我军不战自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占据园庭,焚烧附近街市,令人发指!”[3](P2413)10余年前香港摄制的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一段这样的镜头描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地区后,奸淫掳掠,当地的村民猎户奋起反抗,后因寡不敌众,在清管园大臣的主动引领下,退入圆明园内供奉清帝列祖列宗画像的宫殿(应是圆明园内的安佑宫)内,随后英法侵略军尾追而至,于是发生了劫掠和焚毁圆明园之事。
  这一组镜头的谬误之处颇多。村民猎户的反抗或许有之,但作为皇家禁苑圆明园的护军决不允许其败退至圆明园内,更不会,也决不敢允许他们隐藏于清帝祖宗画像的背后。36年后,1896年10月,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访欧美归来,凭吊圆明园废址,尚遭严旨诃责:“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何论普通村民擅入圣殿安佑宫?对于影视文艺作品,我们自然不必对它们在一般史实上的失误多加评说,但对严重的历史事实扭曲及恶劣影响,则不能不明确指出。
  这一说法的最大错误在于,它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于不经意间淡化为一种尾追抵抗者的自然军事行为(尽管是侵略的军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脱了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罪责。
    二、侵略者的自供最真实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失误或错误之处,那么,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侵略者的自供更为真实可信。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1860年9月底,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清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留下其弟恭亲王奕xīn@①与英法议和。英法要求清廷立即释放9月中旬因与清军谈判破裂而被拘拿的英法两国议和代表,否则将开炮摧毁北京城。奕xīn@①最初要求英法联军退至天津,旋又做让步,请其退至通州议和签约后,再行释放被拘拿的英法代表。10月6日和7日,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禁苑,并焚烧了部分建筑。10月8日,奕xīn@①为英法联军的淫威所慑,命人将英国人巴夏礼等送至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10月12日,英法联军又挟劫掠圆明园之余威致函奕xīn@①,要求清廷于13日交出安定门,由英法联军据守,否则开炮轰击北京城。奕xīn@①虽致函法国首席代表葛罗,质询“法国兵士,对于皇帝避暑行宫,仍肆焚掠,其故何为?……所根据者何因?”[1](P447)但仍不得不被迫对英法妥协,并于13日正式开放了安定门。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18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一、“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也。”二、对英赔款30万两,以为死难者的抚恤金。三、清政府必须派遣官员,“护送英法侨民死亡者之尸体至天津。且由中国政府出款建碑于天津,叙明此辈不幸之人拘获死亡等情,及英政府所要求之款,以为此背信暴行者之罚”[1](P450)。后来额尔金虽放弃了在天津建碑折辱清廷的要求,但仍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额尔金给清政府的照会称:由于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国“侨民”虐待致死,故而誓必将其毁平。这里仅讲出了其焚毁圆明园的一个借口,并非其真意所在。当时参预焚掠其事的英皇家炮队队长承认:“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成,所以我们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1](P393)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称:彻底平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以示对清帝的“责罚”,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的占据了北京……否则清室政府很容易否认这件事实”[1](P399-400)。
  10月19日,额尔金向法国首席代表葛罗详细解释其焚毁圆明园的真实动因时称:如英军不焚毁圆明园,那么必须有一可以惩罚清帝的代替之法。可供选择的方法不外以下三种:方法之一,向清廷索要巨额赔款。额尔金认为,此法“等于货财交易,以人命为牺牲,而换之以资财也”,且此项人命之赔款,加上“天津条约所索之赔款”,为数巨大,清廷无力偿付。方法之二,要求清廷交出并惩罚相关凶犯。额尔金认为,实行此法,如英方不明确指出残害英人的凶犯,清廷必“以极不重要之官吏交出,以充数而塞责”;英方如明确指出具体凶犯,如僧格林沁等,清政府“断不能从”;残害英人致死者,乃清政府所为,“而使一二私人当其祸,亦非理之所许”。方法之三,焚毁北京宫殿及其他建筑。额尔金认为,实行此法,必使留守北京城内的清政府官员惊惧而走,“恐更无人敢议和也”[1](P459)。额尔金认为,以上三种办法皆窒碍难行,因而最终悍然决定焚毁圆明园,并为此在圆明园地区张贴公告称:“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言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1](P400)英军司令格兰特给法军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确地坦言:英法军队虽于10月初劫掠并部分地破坏了圆明园,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据圆明园,“一月之内,即可恢复”,对清帝不可能发挥重大的打击作用。而彻底“焚毁此园,对于凶残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惩”[1](P456)。
  通过以上所引用的史料,特别是英国侵略者的自供史料,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断言,英军焚毁圆明园最终、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以“表明吾人(英人)之愤怒”。[1](P456)其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通过这一打击行动,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使中国彻底变成其殖民地。1859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将这一殖民思想暴露无遗:“大不列颠应该对中国海岸线全面进攻,打进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我们应该用九尾鞭抽打每一个敢于侮辱我国民族象征的穿蟒衣官吏……应该把他们(中国将军们)个个当作海盗和凶手,吊在英国军舰的桅杆上……应该教训中国人尊重英国人,英国人高中国人一等,应该做他们的主人……”[4](P739)
  英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但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损失,而且开了野蛮报复的先例。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中有人提出,彻底焚毁清帝祖先的陵寝,这不能说与英军焚毁圆明园一事无关;德国等列强强迫清廷为克林德被杀而建立“铭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汉文书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说与额尔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铭志清政府“凶杀”英法“侨民”的要求无关。
    三、是借口还是原因
  既然大量的史料均无可辩驳地证明,英军焚毁圆明园完全是为了对清帝进行精神上的打击,并留下永久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我国史学界对此何以未能明确指出,而是认可了“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呢?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我国史学工作者站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立场上,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未能正确客观地揭示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真实原因。
  其二,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认真地研读、分析有关史料,而是盲目沿袭他人成说,人云亦云。
  其三,人们不愿面对或无法解释清廷将拘捕的英法俘虏,特别是与清政府谈判的英法议和代表虐待、杀害一事,没有充分的理由反驳英法对清政府残杀战俘是“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1](P449),“违犯国际公法”[1](P456)的“野蛮残酷的行为”[1](P422)的指责,故而采取简单回避或淡而化之的软处理法。这大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史学的生命在于其科学性,民族立场、民族情感与研究历史的科学性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清政府拘禁、虐待、杀害英法谈判代表一事,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以现今的国际法、外交惯例或人道主义原则为准绳来评判这一事件,清政府的作法当然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是,我们研究评判中国近代某些事件的历史是非,不能忘记的一个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P375)。
  笔者认为,英法侵略者批评清政府杀害英法议和代表,有违国际公法,是不能,至少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第一,就国际公法的自身规定及战争的性质而言,英法两国发动的是侵略他国的侵略战争,这同样有违国际公法中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规定。
  第二,就国际公法的法律效力而言,不构成对清政府的约束力。中外国际公法专家认为:“国际法律秩序是由习惯所创造的规范(习惯国际法)和条约所创造的规范(约定国际法)组成的”[6](P254),也就是说,国际公法渊源于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因为它既需要各国的重复的类似行为,又需要各国在这种行为中逐步认为有法律义务……在国际上,一项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的时间”[7](P29)。“一般说来,条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而对非缔约国并无拘束力”[7](P27),“只有一国承认国际法对其有约束力,它才受国际法约束”[6](P265-266)。因此,国际法应是国家间的法律,一国或数国所提出的某些原则或惯例,尽管可能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但在未得到各国普遍承认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当时的国际公法,是在欧美地区形成并得到相对承认的(有很多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不遵守),中国政府既未参加有关国际法的起草,也未以签署条约或文件的形式表示过任何的认可,因此从法律效力的角度而言,清政府并不受当时国际法的约束。
  第三,就历史事实而言,当时的国际法——《万国公法》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4年。在此之前,清政府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军事战争规则行事的。中国古代固然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惯例,但同样也有为表示战斗到底的决心,而斩杀来使,祭奠军旗,鼓舞士气的观念。在此,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斩杀来使或战俘的事例,并非清廷所独有。“法国革命战争时,巴雷尔(Barere)向议会建议,不得将英人或德人作为俘虏(按:即投降亦将被杀之意)……美国南北战争时,斯东瓦尔.杰克逊(Stonewall Jackson,按:系南方将领)宣称: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严格地站在正义和自卫的立场,同北方侵略者见面,并且立刻升起黑旗来(按:西方惯例,在处决死刑犯时悬黑旗)喊道:‘侵犯我们家室的人们,杀无赦’。”[8](P298)英国人何以如此厚彼而薄此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以武力阻止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即将失败之际,拘禁其谈判人员作为人质以要挟其退兵的作法虽不可取,但却是战争中处于弱势一方屡屡试用的方法。当时,被俘的英国人巴夏礼以西方国家的战时交涉规则为标准,“总以被获上刑为辱”。而参预对英法交涉的清武备院卿恒祺却另有看法,他对巴夏礼说:“两国开仗,既经被获,即系敌人,自应按照中国律例,加以刑具”[3](P2357)。我们从署户部侍郎袁希祖《请戮夷囚陈进剿机宜疏》中,可略窥清政府官员此时的心态及其对国际法知识的无知。他说:自古以来,平夷之策,以服其心者为上,不可专恃征战嗜杀,但“今日之时势独不然”。因为英法等外国夷人“断非当年孟获可比”,“纵虎容易缚虎难”。现僧格林沁已将夷酋擒获,正宜“皇上临御午门,献俘阙下,以伸国法而快人心”[1](P476-477)。
  既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国际公法知之甚少,当然也就谈不到具有遵守的观念了。因此,完全以西方的国际法为标准来批评清政府是不妥当的。这并非是笔者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为清廷进行的开脱。美国人马士的一段话或许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还“是一种不懂得近代战争惯例的人民,是一种还需要学习才会使用那些基本信号如休战旗之类的人民,是一种还是信守战争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杀死敌人的书本教条的人民”[8](P297),因此在与中国军队的战争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的困难,就是休战白旗的使用,这是一条中国人从来没有学过的战斗中的新规则……因而在战斗中还是用不上去。英国人对于中国人这类欺诈的行为(指仍对手持白旗的英国人开火)表示的愤怒,正如中国人对于英国人攻打炮台时,不从有火力的前方进攻,却偏要从炮台侧面进攻那样欺诈行为所表示的愤怒一样的厉害”[8](P299)。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廷拘禁的英法战俘中,有些人确为议和谈判代表,但其中有些人既非“手持议和之旗”的“议和使者”[1](P449),也非真正意义上交战双方在战场上的俘虏,而是战争以外的抢劫犯。一名19岁法国士兵,即是因其“偷偷地离开部队太远了,在一户人家劫掠时就捕”[9](P204)的,此人被杀似属罪有应得。
  笔者认为,英军战俘被害,仅是英国人焚毁圆明园的借口,而不是原因。理由有四。
  其一,一些英法战俘受虐待而死之地是否确在圆明园内,令人怀疑。英国方面称:英法两国被俘者,被清军送至圆明园中,“手足拘缚三日,不给饮食”[1](P456),同时,清政府与清帝对英法战俘“开始施行他的苛刑,终于使他们陷于死亡”[1](P399)。其根据是他们在圆明园内找到了英法战俘的几件衣服、马匹、鞍辔。法国首席代表葛罗给其外相的信函中,更是危言耸听地称:英法战俘被“手足背缚,四肢齐捆,载于车上,送至圆明园中,置一室内,无人援救,四日之后,死于饥寒,尸为鼠虫所啮”[1](P462)。
  笔者查阅中文史料,未见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内虐待英法战俘的记载。此类记载仅见于英法等国人的回忆著述。笔者固无充足的理由否定其记述的真实性,但对其可信性亦不能不表示某种程度的怀疑。
  据额尔金给奕xīn@①的信函称,清政府共拘禁英法战俘37人,仅将其中19人送还,而其余18人均受虐待致死。在这37人之中,地位最高,最为清廷所重视或惧恨的当属英军谈判代表巴夏礼和洛克。据《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礼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员9月22日奏称:本部于9月18、19两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内巴夏礼一名,收禁北监第三所”[3](P2354)。由此可见,巴夏礼等人自被拘拿后,被径直送至清刑部,并未送至圆明园。后因英法索要巴夏礼等人甚急,并以清廷若不交还巴夏礼等,必将进攻北京城相威胁,武备院卿恒祺于9月22日亲至刑部监内,劝说巴夏礼致信额尔金,劝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将巴夏礼、洛克等从刑部提出,“于德胜门内高庙暂住……仍以礼相待”。[3](P2382)10月5日,又将另外两名法国人“亦由刑部移禁该处”[3](P2402)。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将巴夏礼送到德胜门外夷营”[3](P2421)。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最为清廷重视的巴夏礼、洛克等英法战俘,始终没有被送至圆明园。既然英法战俘中的重要人犯皆未送至圆明园,其次要战俘有何理由一定要送至圆明园呢?事实是,其他英法战俘既未被送至圆明园,也未被送至北京城内,而是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县看押”[3](P2356)。因此,英人所谓其战俘在圆明园内受虐待而死之说,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
  其二,早在10月6日、7日,英法联军尚不知晓,亦未提出其议和代表或“侨民”在圆明园内受虐待致死之事时,即已劫掠了圆明园,且焚毁了部分建筑。即使事实果如额尔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确在圆明园内虐待英法战俘致死,英法对清政府进行打击报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被焚毁的应仅仅是圆明园,而不应是五园三山等的广阔地区及古建筑群。试问,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内亦有英法战俘受虐待致死吗?对此,侵略者何以自圆其说?
  其三,某些英法战俘遭受虐待致死之事,或许有之。但清政府大臣与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记载。清刑部曾上奏说:巴夏礼因“系夷酋要犯,饬令官人严加防范,并令提牢厅早晚饮食,均令其适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礼“桀骜不训,骄悍性成,辄敢在监与官人生气,不肯饮食”。9月20日,巴夏礼“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员“即赶紧饬传官医生,诊脉用药”。后来,清廷官员为其另置房间,“并加意开导,始食米粥如常”[3](P2355)。因此所谓“手足拘缚三日,不给饮食”之说,似不能成立,至少对巴夏礼等人而言,是不能成立的。9月29日以后,巴夏礼、洛克等人甚至可以“行教中忏除罪恶之礼”[1](P446)。10月4日,巴夏礼给额尔金的信中也说:“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3](P2401)。
  其四,法国首席代表葛罗称:英法战俘被“送至圆明园中,置一室内,无人援救,四日之后,死于饥寒,尸为鼠虫所啮”,此说亦有两个可疑的漏洞。其一,10月8日,清廷已将巴夏礼等英法战俘送还。而10月8日前北京并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内,清官员未给英法战俘饮食,亦不至于因寒冷而死。其二,无论英法战俘是拘禁于清刑部监狱,抑或是圆明园内,皆为清廷重地,清官员不可能任其死后长期陈尸其中,而为“鼠虫所啮”。
    四、结论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掩盖劫掠的罪证”,而是出于从精神上打击清帝,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的侵略需要。他们焚毁圆明园,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其宫廷区内,有大宫门、金水桥、二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及各部院衙门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约有2/3的时间在此处理政务。道光三十年,军机大臣、大学士祁jun@②藻拟定的军机处章程九条规定:“军机册档二份,一存(清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如军机章京在宫内值班,则由圆明园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护”[10](P306)。咸丰帝的圆明园寝殿内存放着“1858年额尔金爵士(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和其他文书”[1](P442),“堆积着去年颁布的上谕”[1](P437)。由此可见,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官。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1](P424)。在额尔金看来,焚毁圆明园,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1](P457)地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官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xīn@①等人,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这一“咸丰帝独出下策招致恶果”说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清廷虐杀英法外交官、记者、战俘等与国际公法的关系?
  其二,英国外交官、记者、战俘等,在清廷刑部大牢是否遭受“比但丁《神曲》描绘的地狱还要恐怖”的虐待?
  其三,圆明园被野蛮焚毁,清廷虐杀部分英法人质(其中有些人既非战俘,更非外交官、记者)、等给纵火者提供了口实,自然应该给予揭露和批评,但英法侵略者是否更应受到历史的谴责与批评?
  其四,英军焚毁圆明园,是否确因其外交官和著名记者被虐杀?

因为有些珍宝他们带不走,但是又不想给别人,所以就砸毁和烧坏了。另外一点是不想留下他们来过的证据

出于报复和资源掠夺的需要!


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出于何目的
其次,关于“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这一观点认为英军头子额尔金等人是为了消赃灭迹,同时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故而决定焚毁圆明园。然而,这一观点仍未能对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揭露。最后,关于“军事行动说”,这一说法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于不经意间淡化...

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出于何目的
其三,人们不愿面对或无法解释清廷将拘捕的英法俘虏,特别是与清政府谈判的英法议和代表虐待、杀害一事,没有充分的理由反驳英法对清政府残杀战俘是“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1](P449),“违犯国际公法”[1](P456)的“野蛮残酷的行为”[1](P422)的指责,故而采取简单回避或淡而化之的软处理法。这大概是问题的...

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烧毁圆明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1、为了掩盖抢劫罪行。2、通过焚毁圆明园,彻底击垮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基本介绍:火烧圆明园是一个普遍的民众说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

并非为销毁罪证,那英法联军究竟为何要烧毁圆明园?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还抢劫焚毁了圆明园。至于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当时额尔金在火烧圆明园之前,曾张贴过一纸布告,其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要为他的愚蠢买单,说的就是要对皇帝进行报复和惩罚。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主要是之前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在...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清朝政府惊恐万状,立即下令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城。英法联军一进城,立即将安定门重兵把守,把大炮设在城楼上,然后向留守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计斤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果不接受他们提出的全部条件,就要像火烧圆明园那样烧毁北京城内的所有皇宫。俄国公使伊格那提业夫也出面帮助英法侵略者说话,逼迫...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呢?
大家知道,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对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抨击,写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圆明园,清代大型皇家园林,著名的“万园之园”,又称夏宫,因为清朝的皇帝到了夏季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劫掠并烧毁了著名的“...

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毁圆明园,联军总司令日记揭秘残酷历史真相
但英法联军总指挥额尔金似乎并不满足仅仅靠谈判解决问题。他狡猾的思考着,还有什么方法,能给咸丰皇帝一个更深刻的打击,让他知道联军的厉害。额尔金 额尔金在日记中说:“我们争论了很久,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如果说要焚灭皇宫,烧毁紫禁城,这样做无疑会把清 *** 留守北京的最后一批...

英法联军为什么烧皇家鸡圆(圆明园),而不烧权利中心故宫?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

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烧了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 长春园远赢观遗址(38张)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

当时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回答:华丽奢侈,说白了就是皇帝玩乐之处,英法联军是一帮强盗,没有他不敢干的,烧了紫禁城都不足为奇。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 -
漕咳磷酸:[答案]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英法联军为何毁灭圆明园?急用! -
漕咳磷酸:[答案] 因为从康熙就开始兴建的圆明园在西方享有极高的盛名,各国的贵族都在模仿圆明园兴建皇家园林.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强大的国家,而圆明园又是这一切的代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认为自己在离开北京前要留下一些什么,来证明自己征服...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侵略者烧毁 -
漕咳磷酸:[答案] 因为英法联军对皇家园林的珍宝进行了抢夺,为了掩盖罪行,一把火烧毁圆明园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为什么英发联军要毁灭圆明园? -
漕咳磷酸: ⒈.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 -
漕咳磷酸: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英法两国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漕咳磷酸: 因为 西方列强 拿不走东西太大了 所以烧掉了圆明园 因为八国联军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掉圆明园呢
漕咳磷酸: 英法侵犯军把圆明园掳掠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恶英国全权大年夜臣额尔金在英国辅弼帕麦斯顿的支撑下竟命令烧毁圆明园.大年夜火连烧3日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类乌齐县13015592894: 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烧毁 圆明园?~ -
漕咳磷酸: 习惯做法,英国人向来就是这样带有海盗的打法,1814的时候,英军打下华盛顿后也把美国国会大厦和白宫给一把火烧了.应该可以看做是军事传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