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往年<读者>上的一文章 写作者1977年恢复高考的事情

作者&投稿:邱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 历史大神能告诉我1977年恢复高考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考试?最小年龄到最大年龄段是多少?急急急~


如上。
年龄偏差很大。
实际是570万人。

对于好学的人来说,当然是很高兴。

1977,我参加高考《读者》2007年第02期

文/吕 游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正在一个农场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上小学正赶上“革文化的命”,中学又赶上“反回潮”,接着又赶上到农村“滚泥巴、炼红心”。不该赶上的都赶上了,该赶上的都没有赶上。“推荐上大学”倒是赶上了,可偏巧又赶上了我的“家庭问题”。上大学,对我来说只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

1977年10月21日,当我从广播里听到中断了十多年的高等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我连忙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几位好友,谁知他们早已知道了。我们在一起彻夜长谈,谈未来谈理想,一直谈到天明。人生能有几回搏,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只有高考,大家都决定去搏上一搏。唯有一个非常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但却早早进工厂、结婚成家、高我几届的大龄同学沮丧地说:“我也很想去考,可我走了这个家咋办?孩子才满月,妻子又没工作,我总不能只顾自己前途扔下她们娘俩不管吧!”大家都深深叹了口气,知道他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只能为他惋惜了(前些天又见到他时,他早已下岗了,摆个地摊勉强糊口)。

我们这座位于豫北的小城十分闭塞,突然要高考了,很多人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特别是又得知这次高考将在1977年11月18日至24日报名,12月8日至9日试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人们更是手忙脚乱。谁也不知这次高考究竟从哪复习、重点是什么,到处都在疯了似的寻找复习资料。当年上学的课本不是被烧就是卖破烂了,幸好我上中学时的一些课本还未丢掉,我连夜步行十多公里跑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还借了别人一本两人伙用,我看完后再跑十多公里给他送去。母亲为了我少跑路,便用五天六夜时间把那本三百多页厚的书全部抄了下来。当我从母亲手中接过那厚厚的手抄本时,眼睛立时湿润了。没想到几天后,农场的一个知青竟趁我出工不在屋时把我的那些复习资料全偷走了。我立即扒了辆拉煤车追了七八公里才把他追上,幸亏当场人“赃”俱获,不然他就死不承认。而让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另一位知青却主动给我送来了几本复习资料,我一看,正是我所急需的。他说:“反正我也不参加高考,你觉得有用你就拿去用吧!”(可后来听说那次高考他也参加了),前面一个曾是我的好朋友,后面一个我至今还叫不出他的名字。

由于上级有文件,对参加高考的知青规定半天劳动、半天复习。可没过多久,我所在的冷泉农场头头又突然宣布,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参加当时鹿楼公社组织的柴厂冈平整千亩土地大会战,并欺骗我们说上面根本没有“半天劳动、半天复习”那样的规定。当时,可真把我急死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就够紧张了,现在连这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又要被剥夺了,让我们如何去应考?此时,我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从此以后,每天凌晨三点钟,天还是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知青宿舍的门便被一个个“咚咚咚”地砸响了,几辆拖拉机便把我们拉到六七里地外的一座山冈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座山冈挖平,修建成“大寨式”的梯田。

当时大部分知青才十七八岁,平时营养也不好,每顿饭只能吃两个发了霉的玉米面窝头及无什么油水的盐水煮菜,一个月才有一两斤细粮,大家谁也不敢独自享用,等同学或家人来农场时才敢拿出来,因为总不能让客人吃发霉的黄窝头吧。这次“平整土地大会战”一开始,农场头头为了让我们加快进度,以便在这次“大会战”中夺得前几名,曾改善了一天伙食,即白馍随便吃。平时只能吃个半饱的可怜的知青发疯似的啃着过去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白面馍,我亲眼看到一个年龄小点儿的瘦弱知青一顿饭竟吃了九个二两多重的馍,差点儿把他撑死……头头一看,让我们随便吃不行,吃得太多,第二天又恢复起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霉窝头的日子来了。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干这样重的体力活儿,每天又起得这么早,那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了。当我们抡着铁镐、挥着铁锨、推着平车在山冈上干得精疲力竭的时候,鸡才刚刚开始打鸣……这场面使我想起了一个很有名的动画片《半夜鸡叫》。

每天,我们在山冈上挥汗如雨,一直干到夜色降临。晚上,才是我们的复习时间。那时农场经常停电,我与同一住室的两个知青便围坐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由于天气寒冷,刺骨的北风飕飕往屋里钻,屋内好似冰窖,我只好在身上披上一条露着棉絮的旧被子。时间长了,煤油灯的煤油味特大,熏得难受,我又不得不戴上了一只大口罩……我的两个同伴捧着书看着看着都先后栽在了桌上,他们“呼呼”睡着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课本。我怕睡着,一次次用凉水洗脸、浇头,以便能强打起精神。一次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晚上下工后我步行十几公里去请教一位中学老师,连夜赶回来才刚刚躺下,门又被敲响了。强体力的劳动,每晚又要复习,身心极为疲惫,已经达到了极限,凌晨三点钟的门若不是被带队干部一遍遍地脚踢砖砸,甚至一些门都已经被砸烂了,是很难震醒那些才睡着的知青的。一次,同屋的一个知青见我睡得太晚了,实在不忍心喊醒我,独自悄悄走了。我醒后吓了一跳,不参加“大会战”那可是政治问题,但那天却平安过去了,原来任小组长的他谎称我生病把带队干部蒙了过去。

为了能挤出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在“会战”工地上,我专挑那些别人不愿干的比较累的推土的活儿,以便趁别人往车上装土的短暂几分钟空隙里,能悄悄看上一眼书,记上一个词,或背上一个公式。我还把一些复习要点抄写在小硬纸片上,插在推土的车上,边推车边背,一次背入迷了,差点儿连人带车摔下深沟。不久,片上开批判大会,停工半天,全体知青一早来到会场。趁着人多杂乱,我与一位同伴悄悄溜了出来,钻进附近一个瓜棚,躺在乱草堆里,难得复习了半天数学。后来,一个小头头发现我干活儿时老是带着本书,没能一心搞“会战”,大为不满,上去夺过我的书就要撕,我立时发疯似的冲上去就要与他拼命,他才不得不把书又还给了我。一天,与我一起干活的两个知青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今后,凡是你的活儿我们两个人都轮着替你干了,你就省下些时间多看会儿书吧!”“不不,你们不是也要去考吗?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啊!”谁知他们竟说:“唉,反正我们考上的希望也不大,与其大家都耽误,还不如多帮帮你!”我一听这话,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当时在农场的灯油都是定量的,几个知青见我成天熬夜复习灯油肯定不够用,便先后将自己的灯油悄悄给我送来。这一点儿灯油在现在看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却让我泪流满面。

那时,一些有门路的人或装病或找其他理由都悄悄离开农场回家复习去了,我真羡慕他们,不用再干重体力活儿了,每天都能有充裕的时间在家全天复习。而我因是“黑五类”子弟,不敢“装病”,也得不到“恩准”,只得小心翼翼。因农场主要领导曾在全场知青大会上宣布过:“谁要是劳动表现不好,只要我一句话,就是考上了大学他也走不成!”在当时那样的政治形势下,“政审”一关何等重要,是现在的人所想象不到的。那时别说是上学,就是在报上发表一首四行小诗,报社也要给单位来公函调查作者是否有政治问题。两个月后发给我们填写的《河南省高招初选考生登记表》中还专门设了这样一栏:“直系亲属与主要社会关系在十一次路线斗争中有无被逮捕、法办、监护审查、隔离审查、点名批判等情况。”

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天了,农场头头还不肯放过我们,还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像牲口一样地去干活儿。幸亏上面及时下了通知,让所有参加高考的知青回家准备三天,我才有了三天金子般的复习时间。但三天时间毕竟太短了,想好好复习一下根本无法办到,这时我竟想,若有人能给我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哪怕让我给他当两年长工我都情愿交换。离开农场那天,知青们帮着我们参加高考的人在公路边截了一辆拉煤的大卡车(当时农场到市区十公里车票仅两角钱,可我们知青却坐不起)。我正要爬上煤灰飞扬的卡车,踏上我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高考之路,突然,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出现在我面前:“叔叔,你走了,还会回来吗?”我一看,原来是邻村常来我们农场玩的那个小姑娘,她常常让我给她讲故事。“会回来的!”“那俺可等着你给俺讲故事呢,你的那个故事还没讲完哩!”可是,我这一走三十年了还没有回去。

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报考的人特别多,当时在我们这个很小的城市里就有四千多名考生,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三十岁。我的准考证号是“3165”,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数字。1977年12月8日,当我踏进鹤壁市第四中学考点,望着那一群群匆匆赶来参加考试的大小悬殊的考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上午八时十五分,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校园,一场令当年应试的人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考试开始了。记得那年河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个,一是《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二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作文满七十分,占了语文试卷的一大半。

考试那两天,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饭也顾不上吃,慈祥的母亲总是把饭热了一遍又一遍,我常常边看书边随便吃上几口。长时期的重体力劳动,使我的身体极度虚弱,考试第二天脚竟肿得无法走路,是父亲用自行车把我推到了考场。当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在寒风中吃力地推着我一步步走向考场时,一股说不出的酸楚涌上心头,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头上竟有那么多白发。到了学校门口,自行车不让进校门,


历年与往年的区别
历年与往年的区别,历年指过去的每一年,指过去的所有年。往年:过去的某一年,特指一年。历年,汉语词汇。释义:经历的年岁、过去多年;以往各年。出自《孟子·万章上》。太阳历的历年长度实际值通常为365日或366日,平均值力求等于或极其接近回归年(约365.2422日),现行公历就属于太阳历,我国北宋沈...

请问历年和往年这两个词的区别?分别指哪些年?
历年和往年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它们所涵盖的时间范围不同。历年指的是过去所有的年份,而往年指的是过去的某一年或几年。详细解释如下:历年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过去所有的年份,从较早的年份到最近的年份。比如,当我们说“历年数据”时,我们指的是过去所有的数据,不论年份。...

每年和往年的区别
“每年”和“往年”在意思上存在一些区别。“每年”指的是年份的重复,是一年又一年,指的是时间上的周期性。“往年”则是指过去的时间,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指的是过去的时间段。它并不特定指某一个时间,而是指以前过往发生过的事。总的来说,“每年”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周期性,而“往年”强调的是...

往年就是去年吗
往年不是去年。去年是相对于今年而言的上一年;往年并没有说明一个特定的时间,它可以是过往的任何一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我从去年辞帝京”,指的是刚过去的一年;唐代诗人元结的《漫酬贾沔州》中的“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是指以往的年头、从前。

往年是什么意思
首先,以往年是一个词语的组合,意思是“以前的年度”或“历史上的某一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个词语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回顾某个时期的情况。其次,以往年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个人过去的岁月或经历。例如,我们可以说“他的以往年经历很丰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往年在文学作品...

往年的意思往年的意思是什么
往年的词语解释是:往年wǎngnián。(1)以往的年头;从前。拼音是:wǎngnián。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ㄨㄤˇㄋ一ㄢ_。结构是:往(左右结构)年(独体结构)。往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以往的年头;从前。引《左传·昭公十七年...

往年是多久
去年包括去年以前。就是指以往过去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以往过去的年间。往,就是过去的意思,并非指具体的那一年,而是讲已经过去的年月,比如,今年是二0二二年,往年,可以指二一年,也可以指二O年,也可以指一九七七年,甚至更前面,它是指已经过去的日子,是一个大范畴,可以指过去的任意一天。

往年今夕是什么意思?
“以往年今夕”是古代诗人常用来描述时间的词语,在这里“以往年”表示过去年份,“今夕”指当下这个夜晚。因此,这个词语意为“比较过去年份和现在这个夜晚的不同”。岁月如梭,它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时间的流逝让我们难以发现,只有当我们回首看向已经走过的路,才会发现时间带来的变化和差异。“以往年...

以前年度和往年的区别?
她是领导,在职期间,就按领导说的办,我觉得你不用纠结。刚工作不久吧。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学会认清形势。在这个问题上,领导说改,你要说,好的,我马上改一下。希望采纳

怎么查询往年农历
1打开日历 2点击左上角的年 3向上滑动,比如2017年6月1日的农历,就点开2017年的6月日历 4进去6月日历,可以看到横线写有农历月份,6月1日是农历5月初七 怎么查询往年农历 目前的万年历,一般的版本是1920——2060年,可以查阅140年间的公历,农历.四柱.星期几,还可以查阅某一年月的二十四节气,...

江北区15028368459: 寻找《读者》中的一篇文章,文章是在去年八月之后出的《读者》中,开头是讲一个老头吐得满地的长生果壳从而 -
枕瑞牛黄: 2012年23期 马莅骊《度尽的年岁》

江北区15028368459: 请问是多年前《读者》上哪篇文章
枕瑞牛黄: <乌鸦过海> 从前,有一只老乌鸦,怀着丧偶的心情带着三个儿女生活.生活的很艰难,它生活在大海的这一面,由于连年灾荒,这也加重老乌鸦母女四人的生存环境,有一天,老乌鸦同他的三个孩子商量到大海的哪一边去生活.海的哪一边是...

江北区15028368459: 求:好像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不知道叫什么题目了? -
枕瑞牛黄: 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等生》(摘自《读者》08年第8期)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二十三号”.她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

江北区15028368459: 想找《读者》上一篇文章
枕瑞牛黄: 应该就是这个吧:《玄奘,西天在心》

江北区15028368459: 寻找《读者》中一篇文章 -
枕瑞牛黄: 上个周末,我回了一趟老家. 爸爸退休后,跟弟弟住在县城,家里的老屋空置多年,已是残败不堪,唯有屋子旁的树木,依旧郁郁葱葱,枝叶间蓄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这栋老房子,在二十多年前,却是刚做起的新房.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同爸...

江北区15028368459: 急求《读者》中的一篇文章《红裙子》 -
枕瑞牛黄: 红裙子》 作者:纳金最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辆出租车,一条红裙子. 出租车的主人,名叫老张,人与车相伴已有七个年头.对车,老张视如亲子.一年一年,老张衣带渐宽,又加腰椎肩盘突出,成日坐在车中,穿戴也愈渐邋遢,只...

江北区15028368459: 寻找《读者》上一篇小短文 -
枕瑞牛黄: 旧轨迹 那时,他们在市郊的工厂上班,都在工厂食宿,业余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工厂后面是一段铁路,晚饭后他们经常沿着铁轨散步. 正是冬天,天寒地冻,凛冽的风刮得脸生疼.两个年轻人却不觉得冷,手牵着手,沿着铁轨走得很远.她...

江北区15028368459: 急求《读者.》一篇文章《为生活设立目标》开头是: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老磨房里 -
枕瑞牛黄: 话说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房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他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载货物,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新见到了驴...

江北区15028368459: 96年或97年读者或青年文摘上的一篇关于两匹狼的文章,公狼被困,母狼一直守候 -
枕瑞牛黄: 是不是这一篇? 狼行成双----96年《读者》的美文 他们在风雪中慢慢走着.他和她,他们是两只狼.他的个子很大,很结实,刀条耳,目光炯炯有神,牙爪坚硬有力.她则完全不一样,她个子小巧,鼻头黑黑的,眼睛始终潮润着,有一种小南风...

江北区15028368459: 《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叫《轮回》,应该是两三年前的,有人知道吗 -
枕瑞牛黄: 轮回 我一路往南走,沿着青藏公路.夕阳沉落在远处的雪山上,把天边染成殷红的一片.走在这条青藏公路上,凡有过路车辆,司机们都会友好地按一声喇叭以示问候,而过往的客车上的乘客经常是集体鼓掌为我加油.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