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荒漠化

作者&投稿:素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沙质荒漠化现状与动态分析~

分别以2002年ETM数据和2004年ASTER数据为信息源,按照表11-1所示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分类系统,获取2002年沙质荒漠化图和2004年沙质荒漠化。表11-2为塔里木河下游2002年、2004年沙质荒漠化程度面积统计分析对比表,从该表中可以获取沙质荒漠化发展现状与动态变化信息。
表11-2 塔河干流下游沙质荒漠化程度面积统计表


(1)下游地区沙质荒漠化程度严重。在圈定的下游绿色走廊范围内,沙质荒漠占该地区国土面积的35.53%,轻度以上沙质荒漠化2002年占该区总面积的60.85%,2004年占总面积的60.12%,其中以强度沙质荒漠化占主导地位;
(2)沙质荒漠化引起了该区自然景观的一系列变化。沙质荒漠化在遥感图像上,多以植被信息的衰减和风沙信息的增强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流沙、沙丘、风蚀地的发生与发展。沙丘多呈浅色絮状、蜂窝状、新月形,组成几乎平行的条纹覆盖于地表;受该区域东北风主风向的吹蚀,沙丘的方向性明显;在局部灌丛密度稍大的影像背景中,呈现浅色的斑点或斑块,放映了过度放牧、缺水或风蚀的迹象。由于缺失地表径流的长期稳定补给,下游断流前的流水地貌已逐渐萎缩,河道旁多有流沙堆积,风沙地貌较发育。
(3)从沙质荒漠化面积与程度动态变化分析,干流下游沙质荒漠化有逆转迹象。通过对比2002年、2004年的塔河下游沙质荒漠化程度分类图及统计数据,从2002~2004年间,非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949万亩,比重从2.87%增加到3.47%,轻度沙漠化面积增加5.967万亩,比重从18.79%增加到19.15%,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中度沙漠化面积缩小明显,比重下降1.05%。强度沙漠化面积也有少量缩小。说明干流下游沙质荒漠化程度总体下降。尤其是中等沙漠化在水资源条件改善后植被长势迅速恢复,沙质荒漠化程度减弱。
(4)实现逆转的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看,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在纵向上表现为上游土地沙漠化的逆转强度和范围较下游大;在横向上,表现为距输水河道越近变化越明显。
(5)根据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实地监测资料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给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明显的改善,输水后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其突出表现在地下水位的大幅度升高、植被盖度及种类的明显增加和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上,是干流下游沙质荒漠化有所逆转的推动力。生态输水前后的实际监测资料和典型区研究与遥感宏观监测互为验证。
在沙质荒漠化发生地区,干旱缺水是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水分缺乏及水分状况的不稳定限制了有机体的生长繁衍,这是干流下游环境的明显特点之一。有松散沙物质是地表的原生脆弱性,是属于沙漠化之所以产生的内因。干旱多风是沙漠化产生的外部条件。内因和外因构成了潜在的环境不稳定因了的复合体。而这种不稳定因子复合体又存在于水分匮乏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从而构成叠加的不稳定增值效应。在塔里木河下游,由于近50年来气候没有大的变化,在干旱环境下,河道断流以及过牧是造成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态输水作为强大的外部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在一些中度、轻度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弹性还没有完全丧失,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一些残存的植株个体由于得到水分补给,而显示出生机;塔里木河下游主要建群种胡杨、柽柳部分得到挽救和复壮。这些天然植被的恢复,有效地阻隔或削弱风对沙质地表的直接吹蚀,达到固定沙地,减轻风蚀和风积的作用;同时,地下水位升高加剧了土壤表层水分的运动,增强了地表抗风蚀、沙化的能力;实现了遏止沙漠化过程。而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强度沙漠化地区(如考干至台特玛湖),由于断流时间长,植被已严重退化甚至死亡,生态系统逆转的途径被切断,因此仅靠自然河道的间歇性输水,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沙漠化的逆转。这也是中度沙质荒漠化面积明显缩小,而强度沙质荒漠化却改善程度很弱的原因。
综合看来,发生沙漠化逆转的区域是有限的,它要小于地下水的响应范围和植被的变化范围,对整个下游地区的影响仍是非常微弱的,至少目前它还不能改变整个下游地区的沙漠化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实现沙漠化逆转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同时也说明现行的线状输水方式在改善该地区的沙漠化现状上是有局限性的。

前人在塔里木河流域下游进行了多项关于沙漠化的监测研究,但是受技术手段、测试条件限制,研究范围较小,主要侧重于典型区的深入研究,本次研究采用基于RS和GIS双平台开发的遥感监测子系统,获取同周期、多时相、多波段,大范围的遥感信息源,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宏观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维护下游绿色走廊的协调稳定,促进流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在荒漠化的所有研究领域内,以荒漠化发生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最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荒漠化的其他研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该领域一直是荒漠化研究中的前沿阵地。许多学者均基于过去的工作基础以及其对荒漠化发生原因、过程、危害程度等因素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荒漠化分类指标体系。
绿洲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于绿洲的外围区域,其成因为人为的资源不合理利用。在其未遭受人为影响的情况下,该区域的原始背景主要是一些灌丛沙堆,人为不合理资源利用的结果,主要是影响到了这些灌丛沙堆的演替进程。这又有三种表现形式:由固定沙丘演化成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直接演化为流动沙丘;或是由半固定沙丘直接演变为流动沙丘。在这里流动沙丘由于植被极其稀疏,因而生产力极低,所以它是沙质荒漠化发展演变的顶极状态。沿着灌丛沙堆演化过程这一主线,考虑航天遥感空间分辨率对荒漠化发展程度的评价的影响,同时考虑植被盖度和流沙面积两大因素,来构建面向以航天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荒漠化指标体系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土地沙质荒漠化分类指标系统表


1.沙质荒漠化的分布特征

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过程和现象,又称沙漠化。其结果是土地退化、生物生产量降低、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及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中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km,南北宽约600km的沙漠带。沙质荒漠化涉及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西藏等12个省区。现有沙质荒漠化土地33.76×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5%,占全国耕地、草地总面积的7.2%,其中已发生沙质荒漠化的土地约17.96×104km2(表97),潜在沙质荒漠化农田15.8×104km2和草场4.67×104km2。此外,在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广大地区还零星分布有岛状沙质荒漠化土地3.7×104km2(张伟民等,1994)。

表9-7 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a

(据《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图集,引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根据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可将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分为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半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和半湿润地带沙质荒漠化区(朱震达,1997)。

(1)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

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主要分布在一些沙漠边缘的绿洲附近及内陆河中、下游沿岸地区。前者与绿洲地区人为采樵活动破坏沙漠边缘半固定、固定沙丘上的植被有关,后者与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土资源有关。其分布多为各不相连的小片状,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诸绿洲、河西走廊诸绿洲附近的沙质荒漠化。

(2)半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

半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地区,常见于草原和固定沙地的外围地区,是中国沙质荒漠化扩展最严重的地区。草原周边的沙质荒漠化是由于过度采樵、放牧或垦草种地而造成的,如河北的坝上、内蒙古的后山及科尔沁草原等。由于不合理开发水资源而导致固定沙地或沙丘活化是其外围地区发生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科尔沁、毛乌素及呼伦贝尔等沙地周边的沙质荒漠化。

(3)半湿润地带沙质荒漠化区

半湿润地带沙质荒漠化区呈斑点状分布在嫩江平原上,在黄淮平原及滦河下游平原区也有分布,均系沙质古河床、阶地及温滩等因过度采樵、植被遭受破坏而形成。

从沙质荒漠化发生的性质来看,有42.2%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属于非沙漠地区发生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它们与原生的沙质荒漠毫无关系,如乌兰察布草原及冀北的坝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另有52.3%面积的沙质荒漠化土地是因过度放牧及采樵导致沙丘活化而造成的,如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等;其余的5.5%系原生沙漠边缘的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前移入侵所造成,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皮山)和东南(且末)边缘等地(朱震达,1997)。

此外,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还存在着与沙质荒漠化类似的砾质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如广西石灰岩山地表层松散风化壳因水蚀作用而形成的石质荒漠化,江西花岗岩区、红砂岩区的砾质荒漠化。

2.沙质荒漠化的成因

沙质荒漠化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慈龙骏,1998)。

在产生沙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中,干旱少雨是基本条件,地表形态和松散沙质沉积物是物质基础,大风的吹扬则是动力来源。过度放牧、垦殖、采樵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激发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表9-8)。人为因素叠加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植被破坏加剧风沙活动,导致沙质荒漠化景观迅速形成和发展(图9-1)。

表9-8 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人为成因类型

草原农垦是中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科尔沁草原东南库伦旗与科左后旗毗连地区为例,原系波状起伏疏林草原的景观,以低平丘间低地及缓坡地为主。近百余年来,有1130余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垦种,部分土地已经完全变成了农田;20世纪50年代末期,流沙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4%,70年代末期为32%,到80年代末期已达41.2%,90年代增至54%;疏林草原环境已退化为流沙与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荒漠景观(朱震达,1997)。

采樵是荒漠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塔里木盆地边缘、河西走廊绿洲外围、宁夏东南盐池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地区沙质荒漠化的发展都与采樵及挖掘沙区药材等有关。

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同样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由于单纯追求增加牲畜数量而过度放牧,使草场负荷加大,从而导致草场荒漠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使干旱地区的内陆河沿岸地下水水位下降,天然植被生长衰退,灌丛大量死亡,致使地表裸露,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

图9-1 沙质荒漠化形成过程图

3.沙质荒漠化的危害

沙质荒漠化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涉及农业、牧业、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工矿建设及生态环境。就实质而言,沙质荒漠化灾害主要是毁损土壤肥力,使人类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1)侵吞农田、牧场,丧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沙质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造成农牧业生产能力降低和生物生产量下降。据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末的航片及航测地形图对比分析,25年内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9×104km2,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蔓延;到80年代,年平均增加约2100km2。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约有39254.7km2旱田、49234.7km2草场和2000km长的铁路、公路受到沙质荒漠化威胁。沙质荒漠化使耕作层内细粒物质损失10%~30%,造成地表粗化和沙丘堆积,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

(2)土地质量降低,农牧业生物产量减少

沙质荒漠化灾害,一方面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另一方面造成土地质量逐渐下降。由于风蚀作用,耕地表层的有机质和养分被大量吹蚀,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全国遭受沙质荒漠化危害的4×104km2农田、4.67×104km2草场,每年土壤有机质、氮、磷的损失约3542×104t2,相当于各种肥料总量17047×104t2,总价值达105.75亿元(表9-9)。因荒漠化危害,全国草场退化达137725.4km2,每年因此少养羊5000多万只。

表9-9 沙质荒漠化危害农田、草场,土地肥力损失状况

(据张伟民,1994)

由于沙质荒漠化灾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机质、营养元素、水分等物质严重损失而得不到补偿,导致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农牧交错地带旱作农田与开垦初期相比,产量平均下降50%~60%。

沙质荒漠化灾害还使中国五大天然草场的牧业生产遭到巨大影响。乌兰察布草原及河北坝上地区的草原沙质荒漠化面积占整个草原面积的33.0%。草场沙化后一般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20%~60%,有些地区甚至减少70%~80%。全国沙质荒漠化土地每年因此损失生物量(632.2~992.4)×104t2(表9-10)。

表9-10 沙质荒漠化导致土地生物生产量损失状况

(据张伟民,1994)

由此可见,沙质荒漠化灾害的实质是土壤风蚀,它从根本上损毁土壤肥力,使土壤耕作层变薄、土壤粗化、营养物质流失、肥力下降、土地生物生产量下降。沙质荒漠化是一种长期的潜在灾害,土壤一经风蚀沙化,要恢复到原来的肥力状况,即使在人工措施条件下,一般也大概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3)毁坏建设工程和生产设施

1)对工矿建设的危害:位于毛乌素沙地及周围地区的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神府煤田、磁窑堡煤田和平朔煤田,是国家正在兴建并深受风沙危害的重要优质煤炭基地。煤田大规模开采后,人为沙质荒漠化面积比天然形成的沙质荒漠化面积大1.26倍,平均每年向黄河多输泥沙1.19×108t,年输沙量占晋陕蒙三角区总输沙量的70%以上,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产地。每年因沙质荒漠化而增加的开发成本约9000万元。

2)对交通运输业的危害:据估计,全国有1500km铁路、3000km公路由于风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沙质荒漠化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交通在动脉的正常运行。

3)对水利设施及河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风沙对各种水利工程及河道的淤积,造成水利工程设施难以发挥正常效益。全国约有50×104km2引水灌渠遭受沙害,水库的淤积问题更加严重。如青海龙羊峡水库,每年进入库区的流沙约(120~380)×104m3。随着泥沙堆积量的增加,库容逐渐缩小,发电、防洪、灌溉等方面的效益受到严重影响。风沙大量进入河道,使河床淤积增高,甚至严重阻塞,导致河堤溃决。

(4)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沙质荒漠化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受天气过程的热力效应及冷锋侵入的影响,造成大风天气状况下土壤吹蚀、流沙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沙尘暴过程。沙尘暴不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过程,而且是沙质荒漠化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造成200多人伤亡,4.2万头(只)牲畜死亡,毁损房屋几千间;土壤风蚀深度10~50cm,沙埋深度20~150cm,造成大片农田被毁,37.33km2经济林被毁,经济损失达5.6亿元。

沙尘暴除直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外,还使大气混浊,妨碍人们的正常活动,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损害。无孔不入的沙尘使人们在户外明显感到呼吸困难,颗粒细小的沙尘进入了人们的口鼻,容易引发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长期生活在沙尘暴高发区的人们患有沙眼、呼吸道和肠胃等疾病的几率要比其他地区大得多。

4.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观测范围广、精度高和速度快等优点,而其很强的实时性及动态性又是传统的资源环境监测和预报所难以比拟的,特别是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实现动态监测和模拟分析,是开展荒漠化研究的有效途径。近20年来,在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中,RS技术已被广泛利用(王涛等,1998)。如朱震达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利用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航片的对比分析和野外考察提出,东起科尔沁草原经围场、丰宁北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三旗到乌兰察布盟的商都、四子王旗、武川、达茂旗再到固阳北部的草原农垦区是近半世纪以来沙质荒漠化蔓延最明显的地区,尽管这些地区并无原生沙漠与之相毗连,不存在流动沙丘扩展入侵的危险。

在沙质荒漠化监测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系统、科学而实用的沙质荒漠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和GIS获取如下指标:①风蚀地或流沙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②年均扩大的风蚀地或流沙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③地表植被覆盖度;④研究区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沙质荒漠化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如图92所示。

图9-2 沙质荒漠化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图

5.沙质荒漠化的防治

根本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坚持正确的生产经营方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农牧业基本建设、改善经营管理,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于已经发生沙质荒漠化的土地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防止其扩大蔓延。

中国对防沙治沙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截至1998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104km2,使局部地区环境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沙化的总体状况仍在恶化,“沙进人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荒漠地带、半荒漠地带和草原地带的沙漠治理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风力特征选取合理、高效的生物措施。

在中国北方灌溉绿洲和旱作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网、防沙林带是防止土地沙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透风情况,防护林带有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和通风结构林带三种类型。绿洲边缘的防沙林带以紧密结构为佳,用乔木及灌木配置成复合林,以减低风速,防止大面积流沙和风沙流侵入绿洲,保护农田免受沙害,绿洲内部的护田林网,可采用高大的乔木组成林网。在北方旱作地区则以营造通风结构和稀疏结构的窄林带为好(杨瑞珍,1996)。

对大面积的沙区采取封沙育草、造林固沙措施是防治流沙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在沙漠里种植胡杨林防风御沙作用极强。

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退耕还林还草,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的方式,逐步控制沙化,恢复土地的生产潜力。

(2)农业耕作措施

农业耕作措施包括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不同作物间作等措施。

1)覆盖耕作:指通过增加地面覆盖物来增强地表抗蚀力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保留作物残茬覆盖、秸秆粉碎铺地覆盖、果园和茶园裸地种植豆科作物覆盖以及利用地膜覆盖地面等方法。覆盖耕作对保存耕作层的养分和细粒物质、增加土壤抗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粮草结合耕作:指采用粮食作物与豆科牧草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不同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的抗蚀力。

3)调整农业结构,不同作物间作:如在垂直主风向上和绿洲外围边缘地带间隔种植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秆作物,达到降低风速、固结土壤的目的,可有效防止沙质荒漠化的扩展。

(3)水利措施与工程固沙

1)水利措施:发展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轮荒耕作方式是防止沙化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利用灌溉水增加土壤水分、增强土壤颗粒的黏结力,可减少风沙危害。河流谷地土壤比较肥沃,可蓄水引水进行自流灌溉。滩地、甸子地、壕地等土层较厚,地下水较丰富,可进行井灌。

2)工程固沙: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蛇是干旱沙区生物治沙不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对于流动沙丘,先在其迎风坡设置粘土或沙蒿沙障,对工程沙障保护下的沙丘,播种固沙植物,以防快速移动的沙丘掩埋尚未形成固沙能力的植物沙障。

(4)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宣传教育,杜绝过度放牧和垦草种地等行为,做好预防工作;加大推广防治荒漠化工程的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推广荒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建设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探索荒漠化的综合防治方法,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名词解释
1、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定义quot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2、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等2荒漠...

荒漠化的名词解释
狭义 狭义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赤峰模式适合在半湿润区荒漠地区推广。2.榆林模式 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

高一地理:为何贵州山区出现了石漠化
贵州全省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沙化、风沙化、荒漠化及沙漠化分别讲了什么?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盐渍化和冻融等几个方面,地域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市)。沙漠化是发生在北方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是在人为干扰下,因风蚀造成土地退化的过程,因此,也称风蚀荒漠化或沙质荒漠化。在我国地域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

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其他因素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

荒漠化知识科普
荒漠化知识科普 一、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二、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早(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杨(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源化过程为...

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有何变化?
各区县荒漠化土地变化总体特征1.沙质荒漠化 疏勒河流域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县在金塔县和敦煌市。这2个县市的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减少,金塔县减少面积达到4128.1hm2,而敦煌市沙化土地面积2001年比1987年减少了916.1 hm2。瓜州县、玉门市、肃州区、肃北蒙古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以出现风沙活动和生产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的环境退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因此利用这些变化的量度值就可以作为衡量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指标,同时根据指标值的变化分析,可以判断沙质荒漠化发展的趋势。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

什么叫土地次生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和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地退化指土地作物生产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类型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

和平县18717471215: 沙质荒漠化 - 搜狗百科
闭促克欣: 你是高一的学生吧~~!!我先和你讲讲荒漠化吧~!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而你说的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本人知识有限,如有误请见谅)

和平县18717471215: 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
闭促克欣: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

和平县18717471215: 地理问题什么是沙漠化
闭促克欣: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

和平县18717471215: 什么是土地荒漠化,其实质是什么 -
闭促克欣: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化的实质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

和平县18717471215: 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
闭促克欣:[答案] 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本区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就是与它...

和平县18717471215: 荒漠化的危害和对策 -
闭促克欣:[答案] 一、荒漠化成因分析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

和平县18717471215: 土地沙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
闭促克欣: 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过度的人为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现象的环境变化过程.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荒漠化意味着该地的人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和平县18717471215: 沙漠化的危害 -
闭促克欣: 沙漠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也包括一部分亚湿润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砂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地球上受到...

和平县18717471215: 土地沙漠化的介绍 -
闭促克欣: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2113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5261统下,由于人4102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1653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土地沙漠化: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