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松或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及作者,并简要谈谈你的赏画心得

作者&投稿:布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松或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及作者,并简要谈谈你的赏画心得~

  梅兰竹菊水墨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价
  梅兰竹菊四君子,我偏爱竹子的气节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华秋实当下时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识刘百素写意花鸟画
  ◆文/中国书画收藏鉴定章协会秘书长 马芳亭

  我与刘百素先生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来京,在我处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坦诚、直率、属典型的山东汉子。后来我便开始留心他的作品,时常被他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真是画如其人也!
  对传统的中国绘画,刘百素先生有着几十年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沉淀。但他却不唯传统之命而是从,时常将在写生过程中发现的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说刘百素视绘画如生命,那么,绘画写生和艺术创新便是他笔墨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讲,一个不从事绘画写生的画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篱的,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是刘百素的心声。可要做到这些凭的不仅仅是句大话,它需要实施具体步骤和努力,绝非一般胆略和才情。为获取艺术的真谛经过多年努力刘百素于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进修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中央美院高研班。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饥似谒,奋发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百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时常将不尽人意的作品随垃圾一同处理,即便是已经送给友人的,一经发现,也会用幅好的作品换取回来。有人惊问其故他说早年的作品尚不过关与其留存社会不如及时废弃。刘百素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艺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具体写照,也是他在写生过程中对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醒悟。也许正是这一缘故他对创作和写生才有了自己的执着。
  刘百素生于山东临朐,属著名的沂蒙山区。通观他的美术作品,大多为芭蕉、竹、梅、松、鹰和石榴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刘百素先生为了画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西双版纳写生,他说那里的景色非常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他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春雨蒙蒙》等以芭蕉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人生酷短,艺术无暇,倾其才情,偶有一得,艺术与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刘百素认为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从事大量写生。因为,由写生而来的作品不仅不易重复和雷同还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以芭蕉为例如何用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画家只有在写生中才能悟得。中国的传统画技法是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有的人画芭蕉层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写生中却真正的感悟到现实中的芭蕉和艺术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离的。现实中芭蕉的叶子很密,创作中必须加以科学地删节,对一些干枯或不全的叶子可以从另外一棵芭蕉树上借过几片。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既有艺术的完美,又有客观的真实。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写意”一词,曾出现在先秦典籍《战国策.赵二》里面。书中说“忠可以写意”。这里把“写意”和“人品”连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品格和气质。后来人们对“写意”予以更多的内涵但都与心态、情感、情趣的表达有关。在国画创作中,这种写意是以笔墨为媒介来完成的。古人论画,把超然物的画称为“逸品”。其实逸品就是那种完全“写意状态”下画出来的画。如刘百素先生创作的《大寿》、《志在云天》、《松鹤延年》、《潇潇秋风雨》等作品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写意的状态可谓逸品。正如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所评“墨笔写意,......驱墨如云,运笔如风,......”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而刘百素先生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他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刘百素画松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表现出松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潘天寿画松树用指头画,给人以声势感,当代人延用这条路肯定不行。松树的传统画法枝干为鱼鳞状,吴昌硕、李苦禅等大家在这一领域都做到了极至。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刘百素先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他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笔,自己的墨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刘百素先生时常说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画家长期的文化探究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为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他多次去黄山写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天,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通过对松树的长期观察和临摹,他终于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现松树那种历经沧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觉。他带着这种激情,将松树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画表现出来,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他的《黄山松韵》、《旭日》、《黄山松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将写生过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树这一媒介尽情的挥洒了出来。细观他的作品幅幅都彰显出宏伟、凝重、老辣的艺术效果,放眼望去,其画面豪放纵逸,气象万千。纵观其艺术手法,看似随意涂抹,行笔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浑,这不能不令观者大为感叹。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刘百素先生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他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刘百素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梅为物象的作品。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题画梅》中曾作过精辟的诠释:“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梅花这一物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类作品的庞繁也就不足为奇了。刘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刘百素先生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他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春天他去写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写劲硕挺拔、婀娜多彩的丛林和花枝。冬天他则去写迎风傲雪、盘曲错落的雪梅。《铁骨报春》、《铁骨傲雪》等以梅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多年写生揣摩而创作的。
  作品以古梅实物为蓝本,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藉,繁密中见空灵,树干道劲有力,枝与花繁而不乱。梅的形象真实而生动,其坚贞而高洁的形象给人以诸多遐想。刘百素先生喜欢画大幅雪梅和红梅,喜欢营造那种白茫茫、红点点的阵势,凸显人的精神。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刘百素先生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其扎实的传统功力和恣意挥洒的艺术之光,感受到笔墨的丰富性和画面构成上的独具匠心。他的许多作品均为巨制,画面开阔,气度恢弘,用笔讲究,应物象形,随墨赋彩。在体现自然秉性的同时.也充分张扬出画家的个性。不难看出刘百素先生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对现代意识的追求。在他的笔下,作品的时代感已经成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精神追求的自然流露。他多次说,只有突破守旧的传统模式和思想束缚,注重作品对自然表象原始功力的潜心刻画,才能以强烈的抒情写意性,使写意花鸟画创作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在挥毫泼墨间得以实现。
  所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显得生机昂然,意境深远。他的画风既有写意画斟酌物象、形神兼备的特点,又有花鸟竹石方面兼注重书写、运笔疏朗的大写意的特色;既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又在精神的内涵中透露出妩媚的韵致,他笔下的一幅幅作品,无不在阳光下闪烁着欣欣向荣的娇艳,在风霜间流溢出高洁醉人的清香,在春晖里演示着风姿绰约的曼舞,在雨露中坚守着恣肆忘情的绽放。他通过以表写神、借物达内的手法,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灵感及情趣从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神韵和意境。这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演示,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高尚情操。
  从刘百素先生的写意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逐步走向成功的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他在不断地丰富着“写意状态”的时代含义。刘百素先生明白“写” 和“意”是中国花鸟画的两个重要特征。天地合一的中国哲学观念是中国写意画几千年来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已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谓“意”就是通过花鸟题材的选取,立画家精神之操守;所谓“写”就是通过个性化的笔墨去阐释程式化的传统题材,让那些重复的文化符号转换为含有画家文化个性的艺术形象。
  20世纪的写意花鸟画肇始于海派的赵之谦、吴昌硕、王一亭等,海派花鸟画以碑学入画,为传统写意花鸟画带来浑厚、古朴、雄健的画风,一改晚清花鸟画柔媚纤丽之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皆从吴昌硕变出由此形成20世纪海派与京派写意花鸟画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上个世纪50年代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传统花鸟画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开始注重对乡土题材的表现,郭味蕖、王雪涛等兼工带写的画风增添了花鸟画的现实感与生活气息。这是写意花乌画从“承传”酝酿“新变”的 —个转折期。70年代后写意花鸟画转向对自然与生命状态环境的表现,缤纷多彩、争奇斗艳的热带雨林成为人类观照自然生命生存环境的对象。刘百素先生对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推崇倍至,但他并不想使自己的画风成为历代大家的影子。他认为每个画家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之下也应拥有自己所处地域的独特文化。大的文化是共有的,而地域文化是特有的,反应到艺术创作中,就容易形成画家的艺术个性。齐鲁大地到处弥漫着“孔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孔孟”文化已变成了山东的一种民风。所以从刘百素先生的写意花鸟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承载的文化具有道家和儒家所共有的气息,这些已成为他绘画艺术特有的鲜明印记。
  刘百素先生认为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传统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讲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法拥有真正的写意状态。黄宾虹90岁时在“目生内障,字近涂鸦”的情况下,艺术和思想奇迹般地臻于化境。他此时的画已不再是用手画,而是用心在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80年的笔墨功底,挥写着自己的心境。看似无法,却法自心动,可谓乱而不乱,不齐而齐,不似而似,使艺术选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黄宾虹后期的创作完全是自己心灵的写照与升
  华而非取悦他人,是画家完全处于了“写意状态”。
  一幅作品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这中间既有艺术的必然也有艺术的偶然。但是作为写意画成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画家是否驾驭了自己的“写意状态”。就作品而言画家对物象的表现并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画面所呈现的那种艺术气息的文化归属以及画面所承载的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精神态度。至于作者的精神气度、情感因素、文化沉淀和绘画功力等诸多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在画面中得以体现。因此,画家的“写意状态”是与本人的人格和精神状态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百素先生在创作实践中已深刻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对自然万物的探究、对传统文化的研习,都是为了增加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内力,企图以此获得艺术的突破。表现在对传统物象竹子的创作上就不难看出他在这个方面的进取。如《潇湘风雨》、《春雨》等作品,从作品立意到具体墨法,都与传统技法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应该说当代以竹为绘画对象的画家大多受郑板桥技法的影响,而郑板桥的竹子大多为风中之“竹”整个作品似乎都在承载着他那句名言,即:千磨万击还坚劲,因尔东南西北风。而雨中的竹子该如何表现?郑板桥的作品中尚无诠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刘百素先生感觉到郑板桥的竹子固然好,但与写生时的竹子相差甚远,再说,郑板桥的竹子已被世人所熟知,在这个基础上很难创作出富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历史上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式的作品,他们只是通过竹子这一载体,体现自己的志趣,与当代人的写生创作没有太多联系,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写生。南国竹林、北方竹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期的写生创作使他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因此,他在这类物象中充分张扬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创作的《潇湘风雨》在2006年全国水墨画大展中获得了金奖。


  刘百素先生的绘画,总是用最自然的心态选取天地间最为朴实的形象,然后再强化自己赋予画面的性情趣尚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所以,他的画面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首师大美术学院艺术系主任 韩振刚


  在技法的表现方面,刘百素先生的“墨骨”与前人有所不同,在墨线勾勒上,简洁而变化多端,有浓淡,虚实,干湿,黑白对比,用笔来自实体,有质感,画面结构转折起伏略做峻染,笔触很少。通观刘百素先生的作品,其显画家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独到的艺术风格。

  —————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协会副主席 吴明光〈吴昌硕之孙〉


  写意花鸟画发展到近代,和其他艺术一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获得了重大成就。作为一个画家“行万里路”,饱游阅览,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可贵的是怀有对生活诚挚深厚的爱和深入独到的观察认识。刘百素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成绩可佳可贺。

《古风悠情》  陈逸飞在上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时,他的艺术之路已走过了酸甜苦辣,此时他想得最多的是,路将如何走?面对七彩世界,他是富有内涵的睿智青年,翻过万水千山,抵达了那成功的彼岸。收获与付出同样沉重,而其身后余辉,是一抹无法掩盖的亮色。 我们如何冷静地对待陈逸飞现象?从整个中国近代油画艺术发展史来解析,不难看出像陈逸飞这一代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所展现的人格魅力。绘画是儒雅的,更是一种心力倾为的选择。艺术家应是思想家,陈逸飞经历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旋即进入他的创作黄金盛期,无论怎样绘画始终是他的最爱。由是展开的种种思绪,归结为他的内心情愫的释放,各个时期的创作呈阶梯形上升,那些作品如今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注意到近几年的拍卖盛会,陈逸飞的作品再创新高,成为收藏热点。  这幅作于1999年的油画《古风悠情》,是陈逸飞成熟期的代表作,有关这类题材的演示,他曾经坦言:“海上旧梦,是我表现和追求的旨趣,这里有历史的诱因,更有叙不完的情结所在。”是的,陈逸飞的创作始终是一种由衷舒怀的过程。当时创作《开路先锋》《渡步》《寒凝大地》《占领总统府》等等精品力作,他借绘画给人们讲叙历史情结和内心向往,而随着创作思路的循序渐进,人心思变。他赴美后的转折相当说明一个问题,人在另一个国度能够静下心来回望自己民族的优秀底蕴,那时你会非常自豪地发现,文化的渊源和永远缠绵的脉系,它会不时闪现在异国他乡,那是根的光环作用。陈逸飞紧紧抓住了瞬间意念,创作出一批佳作,归纳为海上旧梦系列。让读者欣赏的同时,他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的高点。高处不胜寒,陈逸飞怀着是对人对己负责的态度,画自己喜欢的画,走自己崇尚的路。 《古风悠情》表现民国女子的一丝忧郁一缕纤情一味温润和一种思绪。陈逸飞的这幅海外回归作品,真的给予我们些许启迪,它的蕴涵是怀旧气氛中的再思考,明亮光影下,斜躺女子神情自然若有所思。陈逸飞的柔情似水,我们的怀旧其实就是珍惜现实的生活,陈逸飞真实地展示,显然包括了他的思想活动轨迹。好的艺术作品能主动与读者对话,这种互动的要素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 陈逸飞离世快五年了,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是永远鲜活的,陈逸飞就是一例。读到王慕兰散文《怀念陈逸飞》中“因为他再也不会手捧玫瑰花篮走进门来了”,不免潸然,读留世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怀念。

梅兰竹菊水墨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价
梅兰竹菊四君子,我偏爱竹子的气节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华秋实当下时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识刘百素写意花鸟画
◆文/中国书画收藏鉴定章协会秘书长 马芳亭

我与刘百素先生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来京,在我处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坦诚、直率、属典型的山东汉子。后来我便开始留心他的作品,时常被他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真是画如其人也!

对传统的中国绘画,刘百素先生有着几十年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沉淀。但他却不唯传统之命而是从,时常将在写生过程中发现的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说刘百素视绘画如生命,那么,绘画写生和艺术创新便是他笔墨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讲,一个不从事绘画写生的画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篱的,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这是刘百素的心声。可要做到这些凭的不仅仅是句大话,它需要实施具体步骤和努力,绝非一般胆略和才情。为获取艺术的真谛经过多年努力刘百素于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进修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中央美院高研班。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他如饥似谒,奋发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百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非常苛刻,时常将不尽人意的作品随垃圾一同处理,即便是已经送给友人的,一经发现,也会用幅好的作品换取回来。有人惊问其故他说早年的作品尚不过关与其留存社会不如及时废弃。刘百素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艺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具体写照,也是他在写生过程中对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醒悟。也许正是这一缘故他对创作和写生才有了自己的执着。

刘百素生于山东临朐,属著名的沂蒙山区。通观他的美术作品,大多为芭蕉、竹、梅、松、鹰和石榴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刘百素先生为了画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西双版纳写生,他说那里的景色非常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他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春雨蒙蒙》等以芭蕉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人生酷短,艺术无暇,倾其才情,偶有一得,艺术与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刘百素认为作为一名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从事大量写生。因为,由写生而来的作品不仅不易重复和雷同还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以芭蕉为例如何用写意的手法予以表现,画家只有在写生中才能悟得。中国的传统画技法是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有的人画芭蕉层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写生中却真正的感悟到现实中的芭蕉和艺术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离的。现实中芭蕉的叶子很密,创作中必须加以科学地删节,对一些干枯或不全的叶子可以从另外一棵芭蕉树上借过几片。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既有艺术的完美,又有客观的真实。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写意”一词,曾出现在先秦典籍《战国策.赵二》里面。书中说“忠可以写意”。这里把“写意”和“人品”连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品格和气质。后来人们对“写意”予以更多的内涵但都与心态、情感、情趣的表达有关。在国画创作中,这种写意是以笔墨为媒介来完成的。古人论画,把超然物的画称为“逸品”。其实逸品就是那种完全“写意状态”下画出来的画。如刘百素先生创作的《大寿》、《志在云天》、《松鹤延年》、《潇潇秋风雨》等作品就很好地体现出了“写意的状态可谓逸品。正如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所评“墨笔写意,......驱墨如云,运笔如风,......”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而刘百素先生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他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刘百素画松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表现出松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潘天寿画松树用指头画,给人以声势感,当代人延用这条路肯定不行。松树的传统画法枝干为鱼鳞状,吴昌硕、李苦禅等大家在这一领域都做到了极至。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刘百素先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他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制的毛笔,自己的墨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刘百素先生时常说艺术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画家长期的文化探究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为了表现松树这一物象,他多次去黄山写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天,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矿泉水。通过对松树的长期观察和临摹,他终于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现松树那种历经沧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觉。他带着这种激情,将松树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画表现出来,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他的《黄山松韵》、《旭日》、《黄山松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将写生过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树这一媒介尽情的挥洒了出来。细观他的作品幅幅都彰显出宏伟、凝重、老辣的艺术效果,放眼望去,其画面豪放纵逸,气象万千。纵观其艺术手法,看似随意涂抹,行笔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浑,这不能不令观者大为感叹。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刘百素先生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他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刘百素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梅为物象的作品。从中国古代到今天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题画梅》中曾作过精辟的诠释:“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梅花这一物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类作品的庞繁也就不足为奇了。刘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刘百素先生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他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春天他去写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写劲硕挺拔、婀娜多彩的丛林和花枝。冬天他则去写迎风傲雪、盘曲错落的雪梅。《铁骨报春》、《铁骨傲雪》等以梅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多年写生揣摩而创作的。

作品以古梅实物为蓝本,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藉,繁密中见空灵,树干道劲有力,枝与花繁而不乱。梅的形象真实而生动,其坚贞而高洁的形象给人以诸多遐想。刘百素先生喜欢画大幅雪梅和红梅,喜欢营造那种白茫茫、红点点的阵势,凸显人的精神。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刘百素先生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


梅兰竹菊的说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第一阶段:雏形期 宋、元时一些画家喜好以竹子、梅花作为绘画题材,加上“松”被称为“岁寒三友”。“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岁寒三友之外加画兰花,称之为“四友图”,此为“四君子”的雏形。(记住,此时是“松竹梅兰”,还不是“梅兰竹菊”)第二阶段:初步确立期 正因为有了“四君子”的雏形,...

松、梅、竹是如何被捧为"岁寒三友"的
到了南宋高宗后期,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则明确了“岁寒三友”的说法,北宋的画家扬补之亦有“三友画”,以松、梅、竹为主要内容,只后,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也越来越多。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环境,让文学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将松、梅、竹作为自己的“朋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

为何“四君子”能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题材?
如画梅要见笔触,画兰要注意提按,画竹要讲究组合,画菊要分干湿浓淡。这些口诀不仅指导画家如何绘画,更是艺术传承和文化沉淀的体现。总之,“四君子”作为中国绘画的题材,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也深化了文化内涵,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哪些关于松竹梅的诗句、对联或绘画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举例...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底松》唐.白居易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

古代有谁(必须出名)特别喜欢松树
”冰凌霜欺,松不改其姿,象征着不屈不挠。唐人白居易《和松树》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氏。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至宋代,画家已将松与竹、梅同入画,称三友。有宋人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为证。诗曰:“梅花屡见笔如...

当代著名艺术家梅一先生随笔《空静松风》
空静松风 200cm50cm 水墨 其实我们东方的(绘画)美学过去既不灿烂也不辉煌,而是一种静态内敛的美学形态,灿烂辉煌只是一种政治性应用词汇,东方古代美学是一种有恒久生命力的精致优秀的美学,特别是文人绘画。常言外儒内道,雅俗共赏。中国古代绘画是从中国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总的来说挺好的,当然在...

梅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梅花的寓意在 中国画 中, 梅花图 是高洁、吉祥图案的常见题材。以梅为主题的图案,常见的寓意有。松、竹、梅,寓意 岁寒三友 。 红梅 《... 松柏、梅、杨柳、兰、荷花、竹、百合、菊花的象征意义、特殊含义是什么? 松柏---坚强不屈 杨柳---情思缠绵 荷花---坚贞纯洁 百合---不同颜色百合的含义: 白百...

宋代绘画的绘画发展的阶段
马远《梅石溪凫图》 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 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画宋朝元右初年天驷监中的的西域 名马五匹依次为凤头骢、锦脯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白花。各有一名奚官或圉人。画无作者款印,前四马后各有黄庭坚笺...

“梅”、“兰”、“菊”、“竹”被称为植物中的“四君子”请你任选一...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

何香凝美术馆多少钱门票?
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9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谁有以松竹梅为题材的画
用询跌打: 松竹梅岁寒三友,历来被文人、墨客吟咏,被画家描绘.松之实、竹之清、梅之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版本.自古以来,以松竹梅为题材的画,表现的多是一种孤高自傲或孤芳自赏的“心性”,或借助松竹梅,游戏笔墨,聊写胸中逸气.在今天,再如此经营笔墨显然已经没有新意.传统松竹梅作品中表现出的崇尚品格的内涵,在今天依然值得吟咏;古代作品表现上的“传神达意”,在今天依然可以引为借鉴.这几幅近作在技法上,更多的强调了对传统的继承.在精神内涵的表现上,则尝试用现代语言诠释表现对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关于绘画题材的问题,霍春阳先生有句话说的好:“不在于画什么,关键是怎样画!”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关于“岁寒三友”的名画都有哪些,作者? -
用询跌打: 岁寒三友是一种绘画题材,并不是对某一幅名画的名字啊..这你要搞清楚.“岁寒三友”缘起苏东坡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然而,它们究竟源于何处,具有甚么样的意指却很少有人知道...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弘仁的绘画风格 -
用询跌打: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今所见作品如《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都有云林遗意.就题画诗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对倪瓒的崇拜,“迂翁...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李苦禅的作品特点 -
用询跌打: 李苦禅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李苦禅用自己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吴昌硕的画特点 -
用询跌打: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松鹤图画家都有哪些人 -
用询跌打: 松鹤延年 仙风道骨, 百年来最会画松鹤的人!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一作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也擅长画仕女.创“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艺术风格——设色妍丽,工致精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梁之巧.画人物得不传之秘.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尝写《花蕊夫人宫词》为图,笔意殊极巧妙.清 传世作品——传世作品有《五伦图》、《柳阴惊禽》、《秋花狸奴图》、《盘桃双雉图》、《松鹤图》、《梅花绶带图》、《鹤群图》、《松鹿图》等.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哪些关于松竹梅的诗句、对联或绘画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用询跌打: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底松》唐. 白居易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国画中的松树是怎么画出来的 -
用询跌打: 一 、 松 树 绘 画 概 况 松 树 , 人 们 常 称 它 为 “长 青 树 ” , 因 它 骨 坚 神 高 , 历 经 千 年 而 不 衰 ; 又 称 它 为 “ 苍 松 ” , 因 为 它 具 有 挺 拔苍 郁 、 奇 姿 超 然 、 枝 横 劲 而 弹 进 的 风 貌 和 非 凡 的 审 美 价 值 . 它 被 人 们 讴 ...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唐代花鸟画的特点和影响 -
用询跌打: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画科,它是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和鱼虫为主要内容的绘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根据描绘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等支科.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

麻栗坡县13570301399: 中国画竹子的名画家有哪几个? -
用询跌打: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