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什么选择生”的作文

作者&投稿:闵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司马迁接受宫刑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提起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有关他的两件事,一是他撰有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一是他受过宫刑。可以这么说,由于司马迁的名气,在宫刑的人物史上,司马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与宫刑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生前把宫刑当作奇耻大辱。司马迁与宫刑的关系,也是历代史家和学者研究司马迁时避不开的一个话题
  。究竟宫刑给司马迁和《史记》带来怎样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较普遍的观点是,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是他个人生活的悲剧,却是《史记》增色的新起点。天汉三年(前98),正当司马迁埋头著述《史记》的工作进入高潮,“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腐刑。司马迁身受腐刑,人处逆境,体味三重,对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从“以求亲媚于主上”的立场转而“发奋著书”,对国事世事从此冷漠不再关心。他因“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抒愤寄托,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而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就是这种“较普遍观点”的推理逻辑,它的潜在话语是宫刑成就了司马迁,司马迁因宫刑而使《史记》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更上一层楼。这种逻辑的极端发展是,明代的部分史家甚至认为要成功先自宫。

  很明显这种逻辑是基于司马迁一定能战胜宫刑带来的奇耻大辱和痛苦使人深刻这两种前提的。其实面对宫刑所带来的奇耻大辱,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司马迁徘徊了多时。虽然他最终为了那无声的立言事业选择了生,但“刑余之人”的痛苦一直煎熬着他的后半生。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司马迁最终战胜困难的结果,从而把过程想得太轻松,高估宫刑的积极意义。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所以司马迁视腐刑为奇耻大辱,不仅“重为乡党戮笑”,而“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司马迁出狱后,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此职本由宦官担任,是皇帝身边机要秘书长官,侍从左右,出纳奏章,位卑权重,被朝臣目为“尊崇任职”。司马迁不以为荣,反以为辱,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报任安书》中他满怀凄怆地诉说他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还要加一个“极”字,可以说把辱写到了极点,司马迁也痛苦到极点,“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经历如此痛苦,司马迁多次想自杀。“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平民奴婢面对羞辱尚且去死,何况我一个堂堂士大夫呢?司马迁一遍遍地拷问着自己。但若是这样轻易死去,不能留功名与后世,“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况且又怎能对得其父亲的临终嘱托?这种痛不欲生的心境,这种矛盾交织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司马迁的创作思考和写作进程,以至于到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史记》仍未最后定稿。父子两代人就《史记》写了几十年仍未完成,一方面说明他对史家职责的认真,但也不能不说明司马迁因宫刑在创作上受到了巨大干扰。由此看来,宫刑实际上对司马迁进行《史记》的创作起到了反面的作用,而不像那些论者仅从结果来看显得那么积极。

因为司马迁有很强的使命感,立志著史,虽万难而不避。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主要内容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为了祖母而生!只为推辞,不是真欲死,为生而生!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如下: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译文:肠子在肚子中一天多次的回转,在家里就恍恍惚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丢了一样,出门感到迷茫不知道要往哪里...

重于泰山的重是什么意思
重于泰山中的“重”释义是价值。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后常用以形容死得有意义,也用于形容情义深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

翻译: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一、原文: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出自《报任安书》。选段: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文:假如我...

文应有感而发出自
文应有感而发,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提出"发愤著书说"。它强调两个观点,一是著书言道,即作品要敢于揭露现实,二是著书"泄愤",即文应有感而发。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欧醉昳K7 2023-03-26 · TA获得超过1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原文: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意思: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出自: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选段: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女为悦己者容出处
在战国策赵策一中,有一句著名的言辞:“豫让遁逃山中,感叹道:'士为知己者献身,女为悦己者修饰容貌。'他以此表达决心,决心为智氏报仇雪恨。”(原文: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雠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同样引用了这一观念:“士人为了理解自己的人...

“少负不羁之才”的下句是什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这样描述自己:“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不羁”,指才质高远不可羁系。“不羁之才”即高远而不可约束的才能。其中“负不羁之才”的“负”,一般解释为“恃”或“抱”“怀有”。“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说的是自己年少时空有一身才华,却并不...

报任安书课文原文
《报任安书 ) 原文比较长,课文主要节选了其中陈述忍辱负重著述《史记》的有关内容。 (2) 基本解读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司马迁在此信中委婉解说实在无法做到任安所希望的“推贤进土”,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一腔悲愤。坦陈了自己受刑后“隐...

莱阳市15563644360: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激怒汉武帝,选择了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这样?
主父容安谱: 为李陵辩护,是司马迁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因为这事,司马迁遭重创,之前与之后,司马迁遂判若两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护呢? 原因恐怕有三. 其一,司...

莱阳市15563644360: 司马迁为什么受辱后选择活下来写史记 -
主父容安谱: 司马迁当时若是死了,不过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与蝼蚁何以异.况且也是父亲和自己的愿望.您若是想了解更详细,可以认真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莱阳市15563644360: 请问《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何受冤却未自杀? -
主父容安谱: 当时司马迁如果不愿接受宫刑,他也可以选择死刑.但在那一刻,生或死却成为司马迁最困难的抉择.“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这是说此时就死,也就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古者富贵而名摩(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无数的生命存在过然后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富贵者也不能逃脱身死名灭的结局,唯有卓杰之士在这世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此刻司马迁需要一个卓杰的证明,这就是有待完成的《史记》.如果说撰作《史记》曾经有过各种其他的理由,此刻它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

莱阳市15563644360: 报任安书中为什么司马迁能就极刑而无愠色? -
主父容安谱: 司马迁之所以受极刑而无愠色,是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一切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了,他只要专心写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就可以了.

莱阳市15563644360: 报任安书司马迁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古人发愤著书的事迹 -
主父容安谱:[答案]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众多人物事迹和作品得出一个真理: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得环境下,受激励发愤完成完成伟大的事业,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将自己与古人做对比,表达自己的决心

莱阳市15563644360: 司马迁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动机是什么? -
主父容安谱: 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死前就开始着手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就是为完成父亲的遗愿,隐忍苟活就是为了完成《史记》.可以参考一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明白了.

莱阳市15563644360: 太史公自序 依据上述语段 概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创作 -
主父容安谱: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写《史记》的宏愿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三、司马迁要完成史家职责使命 四、司马迁想通过《史记》“偿前辱之责”,以抒发郁结之情

莱阳市15563644360: 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报任安书》的? -
主父容安谱: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莱阳市15563644360: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是否遵循任安的意见《报任安书》中开头写到任安劝自己要尽推贤进士的责任,从文章来看,司马迁是否同意他的劝告? -
主父容安谱:[答案] 司马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推贤进士固然是为官要做的,但是司马迁已经得罪过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他饱受屈辱,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一家之言”,著旷世奇书.因此,这不是说是任安对司马迁进行所谓的“劝告”,这...

莱阳市15563644360: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 -
主父容安谱: 第一、司马迁可能是自杀身亡.《史记》完稿之后,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特别是受宫刑之后,人们对他所谓贪生怕死的误解该是洗刷时候了.我司马迁是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那么基于这些,他可能自杀,我是从《报任安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