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形成发展线索

作者&投稿:殳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我国古代公文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线索~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 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 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 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 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 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 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 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 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 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 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秘书史研究专 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 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自 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 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 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 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如 《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繁 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 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 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 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 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 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
  西汉初期,出现了一批公文写作大家和一些堪称典范的公文名作。如贾 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 疏谏猎》等。这些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 今,写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 指出:贾、晁的疏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从西汉后期开始,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 追求形式的不良倾向。赋是盛行于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铺叙描 写为主,讲究辞彩,语句整齐,半散半韵,似诗而实文。它的行文特点根本 不适合于公文写作,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 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篇而内容不实。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 武帝却大加赞美,这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 风。

  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产生了骈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通篇句法结构对 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 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骈文比赋文更加不适 合于公文写作。
  骈文对公文写作的影响有一个发展过程。三国时一些著名政治家比较务 实,公文写作也以散文为主,出现一些公文佳作,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 令》、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西晋时,骈文渐成气候,与散文分离,但两 晋公文仍是散文为主;南北朝时,骈文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南朝,多数朝 廷的公务文书,几乎全是用骈体撰写。
  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虽然三国时期有公文佳 作面世,但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 公文的内容。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务实的要求,是公文发展史上的一股逆 流。
  隋代初年,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不仅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社 会风气,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 (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 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 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 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
  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徵、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徵、 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 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 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 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
  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 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 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机要多由蒙古、色目族官吏掌管,公文写作不重 章法,缺乏规范,因此元代缺少精采典范的公文篇章。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行文宜朴实简明,而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 和清代,却是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其中最值得人们思考 玩味的,莫过于明代屡次严禁繁文而终无收效的史实。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亲自处理朝政,对公文动辄数千言上万言非常反 感。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皆 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 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 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 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一万七 千字。朱元璋让中书郎中王敏念给他听,念到六千三百多字时,还不知讲些 什么,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打了一百大板;次日又命王敏接着念,念 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才讲到要谈的五件事,可见,后五百字足可说明问 题,而前边一万六千多字,多属浮文。朱元璋感叹道:“朕所以求言者,欲 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省 定立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当时对于克服繁文之弊确实起过不小作用,但由于 朝政日趋衰败,繁文之弊在整个明代虽一禁再禁而终于未能禁止。文风是政 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反映,文牍主义与政治腐败相伴而生,封建社会后期政 治日趋腐败的现实,决定了少数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努力无法改变公文写作的 这种趋势。
  以上都是对公文文风的总体风貌而言的,在文风颓败的朝代,也有少量 公文佳作产生,多出于清廉务实的有为之士,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清代名 臣林则徐等人,都有公文佳作留世。

赋是盛行汉魏六朝之时的一种古代文体。它是韵文和散文
的综合体。赋在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早
在周代,《诗经》中已有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战国时,屈原、
宋玉等已运用铺陈方法抒发忧愤哀愁之情。他们的作品,被后人
称为“宋体赋”。汉代枚乘与司马相如等人,用主客问答方式描
写山川、京殿、苑囿,极尽夸张铺陈,形成规模宏大的赋体,人称
“大赋”,也叫“汉赋”。六朝时期,出现以抒情为主,风格较为清
新的“小赋”。这是文人写的赋,极讲究骈偶用典,史称“俳赋”或
“骈赋”。进入唐代,应科举考试需要,而兴起一种律体赋,这种
赋命题限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乎一种文字游戏。中唐时期,韩
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运动影响了赋的格局,使其趋向散文,
从而产生了“文赋”,基本以散代骈,句子参差,押韵随便,显得自
由活泼。宋代时,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撰写的赋体文章,更加活泼
流畅而又清新写意,与散文基本合为一流。
过去,人们常认为赋是汉代文学的正统,把它与唐诗、宋词、
元曲都看作是一代文学的代表。赋在文学史上是否占有这样重
要的地位,这里暂且不论。在此,笔者只是想探讨一下赋的发展
始末。

汉朝的繁荣经济和统治者的奢侈生活是赋兴盛的社会
基础和物质先决条件。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迫
使汉朝统治者对农民采取让步的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劳动人民
长期的辛勤劳动,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初
年,社会上出现了“人给家足”、“廪庾尽满”的繁荣景象和政治巩
固的局面。汉武帝凭借前代积累的财富和统一基础,几十年对内
兴修水利,推“农业技术,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使得国力
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击败匈奴,扩展疆土,奠定了国家的疆域,使
西汉王朝国力达到全盛时期。在这全盛的气象下,西汉统治者为
了夸耀财力,极度享乐,大兴土木;宫殿苑囿,崔巍广大;珍奇异
兽,四处收罗。世家子弟声色游猎,夸豪斗富,风气奢靡。西汉这
时繁荣的经济和剥削阶级日益的奢侈生活,便给能表现当时社会
意识形态的赋准备了物质先决条件,并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汉统一中国后,赋这种文学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广泛
采用。文、景两帝时,随社会经济发展已有欣欣向荣之势。像藩
国的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都曾招文士著书作赋,由此而产生
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武帝时,对赋也很喜好,如《汉书·朱
买臣传》中说,朱买臣“言楚辞”武帝高兴,给他官做。《汉书.淮
南王刘安传》中说,刘安到长安,武帝叫他作《离骚传》,武帝自己
也写过两篇有名的“楚声”诗,即《瓠子歌》和《秋风辞》,说明武帝
是个好文艺,善辞赋的君主。由于统治者的好尚,于是上行下效,
赋便开始开花结实,而成为汉文学的主流。
以后,文士帮闲为了迎合主子的欢心而作赋;再以后,统治者
又以赋取士(如后汉顺帝刘保居然推出以赋取士的制度),使赋
成为达到利禄的捷径,利禄迷人愈甚,赋的写作便愈加兴盛起来。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赋是盛行汉魏六朝之时的一种古代文体。它是韵文和散文
的综合体。赋在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早
在周代,《诗经》中已有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战国时,屈原、
宋玉等已运用铺陈方法抒发忧愤哀愁之情。他们的作品,被后人
称为“宋体赋”。汉代枚乘与司马相如等人,用主客问答方式描
写山川、京殿、苑囿,极尽夸张铺陈,形成规模宏大的赋体,人称
“大赋”,也叫“汉赋”。六朝时期,出现以抒情为主,风格较为清
新的“小赋”。这是文人写的赋,极讲究骈偶用典,史称“俳赋”或
“骈赋”。进入唐代,应科举考试需要,而兴起一种律体赋,这种
赋命题限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乎一种文字游戏。中唐时期,韩
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运动影响了赋的格局,使其趋向散文,
从而产生了“文赋”,基本以散代骈,句子参差,押韵随便,显得自
由活泼。宋代时,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撰写的赋体文章,更加活泼
流畅而又清新写意,与散文基本合为一流。
过去,人们常认为赋是汉代文学的正统,把它与唐诗、宋词、
元曲都看作是一代文学的代表。赋在文学史上是否占有这样重
要的地位,这里暂且不论。在此,笔者只是想探讨一下赋的发展
始末。
一、赋的兴起
(一)周代《诗经》对赋的产生起奠基作用。
周代《诗经》中已广泛地运用了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
赋诗直接陈述事物,如《小雅·四杜》反映了下层小吏的痛苦与
不满。诗中说:“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己于
行……。”这里采用对比手法,写出官吏之间的劳逸不均,暴露了
上下官吏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下层小吏对上层贵族的不满与憎
恶。《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
劳》等,都讽刺了暴虐的国君,批评了黑暗的政治,反对过重的剥
削诗中指出人民的流离失所,是当政者信用小人的结果。所以,
我们从中可见《诗经》给予赋大致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讽喻,
其二是铺陈刻画,从而说明《诗经》对赋的产生起了奠基作用。
(二)楚辞对赋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战国时代的文学,是一个百花盛开的畦地。这时文学繁荣的
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但因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的局
面,使这里没有传统的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因而造就了
文章内容广泛,写作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更可喜的是,各国国君多
喜欢听信策士游说之辞,策士为了迎合各国君王,除了用心研究
各国形势和揣摩君主心理外,特别注意讲究文采,因此形成了当
时那种铺陈扬厉的文风。
而当时楚国屈原创作的《离骚》,就是这一时期极其光辉灿
烂的抒情篇章。《离骚》作于顷项王时,是诗人受迫害、被放逐江
南以后,忧愤而作的长诗。《离骚》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常规,
利用民歌的形式创造了“骚体”诗。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每句
字数为六言、七言、八言不等,句中加有楚声“兮”字,所以“骚体
诗”被后人称为“楚辞”。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内容恢扩,形式自由,是赋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屈原的学生宋玉,在艺术技巧上继承屈原的创作成就并有所
发扬。他作的《风赋》,把风分为“大王之风”和“庶人之风”。认
为“大王之风”在宫廷中绕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吹拂,把各种香风
送进深宫洞房;“庶人之风”在陋苍里面,却把尘土污臭吹到人家
屋里,造成疾病。诗人在此描绘了楚王和百姓之间两种截然不同
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不平。《高唐赋》和《神女赋》虽也有讽喻
之意,但却不如他写的《风赋》。这些赋的铺张描写,都有一些独
到的意境。如《高唐赋》中刻划山水波纹“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
山之孤亩”。写波涛汹涌“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这
些楚辞对赋的产生很有影响,从中可见骚体诗对赋的隆起有较大
的推动作用。
(三)汉朝的繁荣经济和统治者的奢侈生活是赋兴盛的社会
基础和物质先决条件。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迫
使汉朝统治者对农民采取让步的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劳动人民
长期的辛勤劳动,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初
年,社会上出现了“人给家足”、“廪庾尽满”的繁荣景象和政治巩
固的局面。汉武帝凭借前代积累的财富和统一基础,几十年对内
兴修水利,推“农业技术,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使得国力
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击败匈奴,扩展疆土,奠定了国家的疆域,使
西汉王朝国力达到全盛时期。在这全盛的气象下,西汉统治者为
了夸耀财力,极度享乐,大兴土木;宫殿苑囿,崔巍广大;珍奇异
兽,四处收罗。世家子弟声色游猎,夸豪斗富,风气奢靡。西汉这
时繁荣的经济和剥削阶级日益的奢侈生活,便给能表现当时社会
意识形态的赋准备了物质先决条件,并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汉统一中国后,赋这种文学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广泛
采用。文、景两帝时,随社会经济发展已有欣欣向荣之势。像藩
国的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都曾招文士著书作赋,由此而产生
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武帝时,对赋也很喜好,如《汉书·朱
买臣传》中说,朱买臣“言楚辞”武帝高兴,给他官做。《汉书.淮
南王刘安传》中说,刘安到长安,武帝叫他作《离骚传》,武帝自己
也写过两篇有名的“楚声”诗,即《瓠子歌》和《秋风辞》,说明武帝
是个好文艺,善辞赋的君主。由于统治者的好尚,于是上行下效,
赋便开始开花结实,而成为汉文学的主流。
以后,文士帮闲为了迎合主子的欢心而作赋;再以后,统治者
又以赋取士(如后汉顺帝刘保居然推出以赋取士的制度),使赋
成为达到利禄的捷径,利禄迷人愈甚,赋的写作便愈加兴盛起来。
二、赋的发展沿革
(一)两汉时期的辞赋创作。
西汉初期,贾谊曾作《吊屈原赋》,但基本上并没有超出屈原
“骚体赋”的范围,而枚乘的《七发》却继承了战国游士对各国君
主的游说和屈原《招魂》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并加以发展开创
了赋的规模。贾谊的赋,更多的是批判封建社会,抒发在那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下有识之士的困苦遭遇和他们坚持理想的精神。
枚乘长期在吴王和梁孝王宫中为官,特别熟悉各国诸候的宫廷生
活。由于他对那些贵族生活的不满就把那腐朽的生活认为是“毒
药”、“猛兽”,会造成巨大的病害。《七发》就是借楚太子有病,吴
客来一一问他七事,以启发太子,诱导太子改变那种腐朽生活,并
引导他去接近至言妙道。对贵族这种腐朽生活,枚乘给予有力地
鞭笞。枚乘的《七发》有较高的思想性,不失讽喻精神:《七发》继
承了《楚辞》的传统,它的写作形式是赋的初形,被人看做是赋中
的一个专体,称为“七”体。在开创赋的规模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赋的全盛时期长达二百多年。这时最著名辞赋家是司马相
如。
司马相如写得较好的赋是仿楚辞体的《长门赋》。全篇描写
了被抛弃在长门宫里陈皇后的痛苦心情,写得细致而深刻。其中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主在旁;惕寤觉无见兮,魂廷廷(状恐
惧)若有亡。众鸡呜而悉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
毕昂出于东方(天将亮);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
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经历)”几句,不仅作了心理描
写,而且还把痛苦的心情渲染到景物上,写得委婉曲折,语言简炼
动人,是一篇优美感人的抒情小赋。写得自然,无造作痕迹。
从贾谊到枚乘、再到司马相如的赋,从形式上看,大多是从楚
辞发展来的。
东汉时期,赋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班固的《两都赋》就有难
得的可取之处。他在《两都赋》里夸耀东都西都的壮丽:“快渠降
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穗),桑麻铺(纷)”。这里描写兴修水
利,决渠水灌田象降雨,兴修水利的人多得象云,因而得到丰收。
《两都赋》运用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作主要题材,明确表示
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表现手法上看,走着写实的路。当时杰出
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模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两京赋》(即
《东京赋》和《西京赋》),其中用此兴手法写得情意缠绵,比班固
的《两都赋》稍强;但跟屈原作品比较,愤激却又逊之。《两京赋》
在写景状物上,语句新鲜清丽,铺张比之班固尤甚,虽不免于铺采
离文,可艺术技巧却有很高成就。又加之张衡是抒情圣手,所以
对后来的抒情赋影响颇大。
汉赋晚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变化。就思想内容而言,
全盛时期大部分作品多用于颂圣,少部分用于讽喻;就形式而言,
全盛时期长赋居多,大部分作品铺排堆砌;而晚期,由于社会上政
治的变迁而逐渐趋向于短篇,不再大力从事铺排堆砌:而内容基
本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甚至有的用谩骂讪笑来展露胸中的积
愤。这个时期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比较有个性和生命力,从而说
明赋已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例如赵壹,曾用赋尽情
披露过两汉以来专制帝王封建社会的重重黑幕,他是把赋当作斗
争的有力武器来使用的。他的《刺世疾邪赋》,指斥当时封建统
治阶级:“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定!于兹迄今,情侣万方,佞
诌日炽,刚克消亡!填痔结驷,正色徒行”。最后谈:“河清不可
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宝贵者称贤!……”对封建社会进
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对统治者压迫人民,邪人得势,贤人受迫
害,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从贾谊到赵壹的作品,可见汉赋的发展趋势。最初是继承楚
辞的抒情咏赋,后来发展到铺张扬厉的大赋,但过于堆砌,有类辞
书、缺乏感情;到东汉时,基本上抛开大赋堆砌极重的缺点,改作
篇幅短小的抒情小赋,从而为六朝小赋开辟了道路。
(二)建安以后的文学开拓了赋的新路。
三国时期,曹操父子在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抱负,新的政治形
势造就了他们施展文学才能的有利条件。他们把赋引向一条清
新、活泼的道路,加强其抒情的气氛。特别是曹植能用华美不艰
涩的文字抒发感情,著名的《洛神赋》就是其中佳作。《洛神赋》
的出现,使赋由平板铺叙转为清新活泼。这篇赋以神话中的关于
副妃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作者的幻想,塑造出洛神这个美女形象。
借助对容貌的描述,来刻划这个人物的纯洁和多情的性格,使人
感到真切。作者在赋里流露自己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和人神相隔
不能如愿的惆怅,充满了抒情的气氛。当时另一成就很高的诗人
王粲,也善作赋。他的《登楼赋》写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
恨,写出了对战乱的不满,渴望得到和平的生活,并在开明的政权
下做一番事业。这种感情在赋中用明白晓畅的笔法书写,一反汉
赋雕琢堆砌的作风,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晋代田园
诗人陶渊明,反对文章的雕琢气息,而以朴素的语言抒发内心情
感。他的辞赋,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情调极其悠闲,不愿与统治阶
级同流合污的志趣溢于言表。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
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深的感染力。他的《归去来辞》就是典
范例证。《感士不遇赋》吐露了他政治上的不得志,抒发其牢骚。
而《闲情赋》却以极大胆的文字、热烈诚挚的笔调抒写了男女之
间的爱情,很富有情趣。
南北朝时期的赋虽极尽夸张渲染,但却极尽力拼弃雕琢堆砌
的恶习,使之逐渐变为富有真情实感的抒情短赋、如南朝鲍照的
《芜城赋》,就用强劲的笔角、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城市过去的
繁荣与当前的荒凉,对此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指斥统治者“将万
祀而一君”的美梦。梁陈时的江淹的两篇短赋《恨赋》和《别赋》,
都以感伤的情调描绘了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愁恨和离情别绪,
揭示人物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别赋》的艺术水平比《恨赋》
高,突出的长处是借环境描写来刻划人物心理,写得生动感人。
如“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都很打动读者心
灵。北朝瘐信写作的《春赋》、《灯赋》、《镜赋》等都避免堆砌奇字
僻典。其中《小园赋》里作者试图用接近口语的辞汇,写进骈丽
的句子。如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已完全脱
去脂粉气息,真实朴素,引人入目。这些赋如轻风拂面,给人以清
闲愉悦之感。
(三)唐宋时期在诗的巨流旁流淌潺潺小溪———赋的境况。
唐宋之时,是我国诗词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它标志着中国
当时已成为世界上—个先进文明的国家。在诗词广有成就外,又
为适当都市繁荣,市民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小说,开了后
代短篇小说的先河。这些文学的兴起开辟了我国文学新的形式。
而赋在唐宋文学的百花园中只不过是一株生机盎然的绿草了。
但唐宋时期古文运动,也自然会影响到赋的格局。这一时期,赋
完全挣脱离骈体文章的镣铐,改变了从两汉到六朝以来偏重形
式,堆砌词藻典故,内容单薄的不良习气,象百川归大海般,赋这
个小溪也汇入巨流的格局之中。象晚唐时的杜牧,主张文章应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词句为之兵卫”,坚持把内容放
在首位,即文章要因事而作,不作无病呻吟,写文的目的,在于讽
谏时弊。如《阿房宫赋》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赋,杜牧用清
闲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绘出一幅绚丽的画面,又用精警动人的抒
情汉论把帝王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充
分体现了赋“铺彩 文,体物写忐,清闲俊逸的风格特色。宋代时,
赋已基本散文化。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已可以看
作是优美的散文诗了。这两篇赋内容都写在黄州谪居的心情。
它们都是用古文的笔调写赋,使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
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前赤壁
赋》以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巧妙地表达诗人感情的波折、挣扎和
解脱的过程,从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然后
再到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突出矛盾的解决。所以从文章的形式
上说,赋的句子较整齐,多以四言、六言为主,插有五言和散文句
式,通篇韵律和谐,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流畅,简炼生动;描写部分
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形象确切;议论融于主客答辩之中和末
尾,显得自然真实贴切,耐人寻味。从总体看,这个时期的赋已基
本和散文合为一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的需要,人们往往用更简洁、通俗的文
字表意,而很少有人再用赋体。但赋里那淋漓尽致的描写和极尽
铺叙的夸张,那答辩式的经过和末尾画龙点睛的议论,那语言上
的流畅清新、典丽藻饰等等,却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


化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线索是什么?
化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线索是燃烧。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研究燃烧现象建立起来的。以拉瓦锡为首的科学家,发现了氧气,发展了新的燃烧学说,从而彻底否定了燃素学说,科学合理的解释了各种燃烧现象,为现代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简述我国古代公文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线索
西晋时,骈文渐成气候,与散文分离,但两 晋公文仍是散文为主;南北朝时,骈文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南朝,多数朝 廷的公务文书,几乎全是用骈体撰写。 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虽然三国时期有公文佳 作面世,但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 公文的内容。 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

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该线索是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从农业时代的石器、铁器、蒸汽机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

列举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发展线索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位。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丝绸之路开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秦的统一和统一货...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分别是什么?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政治制度总体分成两个大阶段。一开始是“氏族社会”,继而慢慢过渡到“政治社会”。家庭模式方面则有五个变化阶段:“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权制”和“专偶制”。从“血婚制”到“专偶制”,家族...

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
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使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定局。北宋初期,上层文人仍继续晚唐、五代“花间派”或南唐的婉丽词风,但在言情写志、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深入,这时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人。在他们笔下,词的抒情性又有所发展,风格也变得更为雍容...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哪些
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按世界2次大战来分.比如一战前的世界,一战后的世界.2.按区域、国家来分,主要分为亚洲史和欧洲、美洲等地区 3.按人类发展的脚步来分,比如怎么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如下几条: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逐步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社会的彻底解放的历程。与之相伴随的线索还有1、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包括政治侵略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2、西学东渐的历程(必须指出的是要注意马...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是什么?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现代会计职业首先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1)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重在社会对个人的“防范”,理论对欲望的“束缚”的他律阶段。(2)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会计工作职责转变为会计人员内心首先感与首先行为准则的自律;(3)职业良心在职业目标的统帅下...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有哪几条
一、:近代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1、1919--1924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 2、1924--1927 大革命时期 3、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 4、1937--1945八年抗战 5、1945--1949解放战争 四条线索:1、列强侵华史:主要史实有五次侵华战争及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侵略 2、...

龙亭区18278929092: 赋的形成发展线索 -
叱干迫舒胸: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龙亭区18278929092: 汉代赋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及艺木特点 -
叱干迫舒胸: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

龙亭区18278929092: 简述两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
叱干迫舒胸: 一、赋的起源: 1) 战国后期已经产生,如荀子、宋玉.赋乃“铺陈、敛藏”之意,宋玉赋没有格调,但这也是其赋的价值所在,因为此前的赋都太规整,沉重.所以宋玉赋使文学世俗化了,也是一种解放,这点上,对中国文化影响超过屈原...

龙亭区18278929092: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叱干迫舒胸: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西汉、东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 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的形式.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初...

龙亭区18278929092: 汉赋兴起的历史背景?
叱干迫舒胸: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龙亭区18278929092: 赋起源于什么时候,形成于什么时候 -
叱干迫舒胸: 赋. 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

龙亭区18278929092: 汉大赋怎么形成的,具体点 -
叱干迫舒胸: 汉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龙亭区18278929092: 赋的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是 -
叱干迫舒胸:[答案] 赋是盛行汉魏六朝之时的一种古代文体.它是韵文和散文 的综合体.赋在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早 在周代... 写山川、京殿、苑囿,极尽夸张铺陈,形成规模宏大的赋体,人称 “大赋”,也叫“汉赋”.六朝时期,出现以抒情为主,...

龙亭区18278929092: 赋是哪个朝代得到发展的 -
叱干迫舒胸: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

龙亭区18278929092: 最早的赋是产生于何时? -
叱干迫舒胸:[答案] 作为一种文体,赋最早出现在荀子的《赋篇》,而作为一种文学体制,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楚辞,所以今人又有辞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