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渡江大风 并分析作者的情感

作者&投稿:良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感觉更好英语翻译~

feel better 加上主语后feel变形 可为第三人称单数feels \过去式felt等
如果是对自己 则是feel better about myself

译文:太阳夕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船舱里,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水边的鹭鸶了。它们不时地弯起一支脚,静静的单足,矗立在船窗,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赏析: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此正暗示了官场的险恶,亦更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作者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咸平四年在蕲州卒,年四十八。《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赏析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是一幅有声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小船,从诗人回旋在寂寥江面上的吟诵声中,我们看到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暮霭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使读者不禁要想诗人为什么久久泛舟江上?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伴着我泛舟,使诗人忍不住要对着它们诉说衷肠。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此诗遣词用字平易浅显,状物抒情活泼生动,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此正暗示了官场的险恶,亦更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渡江大风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翻译如下:
波浪像山一样立起,好像河水发怒了;孤独的一艘船,水面上只有我自己独自出行。
几乎怀柔我是坐在龙的背,那船的风帆都跟波浪一样平齐。
想要系缆绳去找不到一个地方,风浪的声音从窗户灌进来,就好像杨子鳄在吼叫。
金山和焦山知道我来了,都跑出城外来迎接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与风浪一番搏击后,骄傲与欣喜的感觉。最后一句拟人的手法,反映出作者的幽默与俏皮。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惊涛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独“我”坐在这只船迎浪而过。笔锋一转,虽言险象环生,但作者那超脱的性情沉静地表现出来,真是让人叹服。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写作者在险境中的感受。风大浪高,小船起伏,有被浪卷翻的危险,犹如骑着狂奔的蛟龙,充满浪漫色彩的奇特的想象力。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此联形容形势险要,惊心动魄。想找一个地方系绳都没有,而窗外却传来风涛相激之声。鼍(tuó),鼍龙,也叫扬子鳄,通称猪婆龙,“鸣如桴鼓”(《海物记》),这里指风声如鼍鸣。
  “金焦知客至,出郭想远迎。”尾联写经过一翻与风浪的搏击,终于看到金山和焦山,无不欣慰。可作者不直接写绿人信息若狂之心,而是用泥人的手法,写金山和焦山知道客人到,出城相迎。作者以物人化,以静动化,巧妙地赋静物以性灵,反托人物的性情之真。

                                              渡江大风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翻译、赏析: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惊涛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独“我”坐在这只船迎浪而过。笔锋一转,虽言险象环生,但作者那超脱的性情沉静地表现出来,真是让人叹服。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写作者在险境中的感受。风大浪高,小船起伏,有被浪卷翻的危险,犹如骑着狂奔的蛟龙,充满浪漫色彩的奇特的想象力。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此联形容形势险要,惊心动魄。想找一个地方系绳都没有,而窗外却传来风涛相激之声。鼍(tuó),鼍龙,也叫扬子鳄,通称猪婆龙,“鸣如桴鼓”(《海物记》),这里指风声如鼍鸣。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尾联写经过一翻与风浪的搏击,终于看到金山和焦山,无不欣慰。可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欣喜若狂之心,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金山和焦山知道客人到,出城相迎。作者以物人化,以静动化,巧妙地赋静物以性灵,反托人物的性情。

------转自中国广播网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翻译 袁枚的《渡江大风》 并且说出哪个字表示了诗人的情感? 简单分析 -
法壮百尔: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惊涛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独“我”坐在这只船迎浪而过.笔锋一转,虽言险象环生,...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渡江大风诗中哪个字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法壮百尔: 我个人觉得是这个怒字,“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渡江大风袁 枚水怒如山立,孤蓬我独行.身疑龙背坐,帆与波浪平. -
法壮百尔: 小题1:表达了作者经历风浪之后终于看到金山和焦山的欣慰喜悦之情.小题1:一是通过“江水气势”来写大风:江水怒涛,如山立起,可见风威;帆与浪平,可见风大;二是通过气氛渲染来写大风:系缆“无所”,窗响如鼍鸣,可见风急;...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渡江》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
法壮百尔:[答案] 不知道楼主问的是不是下边这首?如下: 水调歌头 渡江(宋·赵善括)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 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 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明代诗人张弼写的渡江的诗句赏析 -
法壮百尔: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大风渡江四首(选一)王士禛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
法壮百尔: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大风”.(1分)第二句用“银涛”“雪浪”“急潺湲”来写江水,可见江上因风大才卷起浪涛、水流湍急.(1分)第三句“如飞鸟”的比喻,写出了由于风大船一路顺风而驶且轻捷如飞的样子,用船行之快来...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渡江大风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
法壮百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简单赏析 -
法壮百尔: 这是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里面的一句,意思是说,大风吹起的茅草飞过了江水,飘到了很远的郊外.飞得高的就挂在树林上.飞的低的就沉没在了池塘里.这个的赏析,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描写.很简单的几句描写了被风吹起来的茅草.表达出了穷困者的无奈.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渡汉江》表达的情感 -
法壮百尔: 思念家乡心切,却又怕人知的矛盾心情. 具体看一下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就明白了.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

麻栗坡县18644714140: 《渡扬子江》这首诗的翻译及赏析: -
法壮百尔: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这首写秋景的诗,构思新颖.它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从江北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