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的称公有的称王

作者&投稿:皮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在多是称公,如秦穆公,但楚王为什么都称王,如楚庄王、楚怀王?~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多为周王分封世袭而来,爵为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公爵们才有能力相互吞并壮大,出现了五霸七雄。
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没落,诸侯势力的壮大,实力雄厚的公爵们开始自我膨胀,公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公爵的权利已经满足不了属下们的名利心,所以公爵们开始“相王”,也就是称王。
称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赐胙肉为祝贺,也是无奈之举,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陆续称王。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强秦,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公”,其子,继承大业,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王是统治者称号的下等,进一步表彰自己丰功伟绩、虚荣心与膨胀心的话,还有“帝”、“皇”。并不是秦始皇凭空编造出来的。齐缗王的王号是继承他祖辈,马陵之战后齐国君称王,号齐威王。缗王与秦昭襄王曾经互称“帝”。其实是秦昭王的骄兵之计,使齐缗王膨胀,导致五国灭齐。

扩展资料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彻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袭。
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爵位

他们自己只按爵位称“公”或“侯”等等,等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所以,各诸侯国都分分脱离周王室开始像楚王一样称“王”了。

春秋时代,诸侯国并起,相传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最强大的就是众人皆知的“春秋五霸”,“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细看这“五霸”,只有楚国称王,其他的都是“公”。既然诸侯国都已经这么强大了,为何不称“王”,称“公”呢?

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的,在周朝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其他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子,称号都是有周天子册封的,名义上是替周天子保卫国家的大臣,所以他们是不能称“王”的,只能按照周朝的爵位来册封,就是通常说的“五爵”—“公”、“候”、“伯”、“子”、“男”。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也不敢称王,其原因有两个:

1、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微,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各诸侯国都希望能借助周王室的声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所以在表面上还继续承认周王室,除了楚国外,其他诸侯国仍然只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王”他们自己只按爵位称“公”或“侯”等等。

2、怕被其他的诸侯国攻打,古人做事都是事出有因的,如果称“王”很可能就是被其他的诸侯国攻打的理由。想要称“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要么国力强盛,要么不怕被打,国君称“王”是考虑很久才做出的决定。

楚国楚庄王为何敢称“王”?

当时的楚国地处南方,被认为是南方蛮族建立的国家,不遵守中原周朝的礼法,并且楚国依仗其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堑做为天然屏障,所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违制称王。后期吴国、越国称王,他们也是自恃国力强大,但中原诸侯国还是认为他们是“蛮夷之地”。

到了战国时期,周朝彻底名存实亡了,也已经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各诸侯国都分分脱离周王室开始像楚王一样称“王”了。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
  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疑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国拒不交付。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从此,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并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周朝的时候周天子称"王",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名义上是替周天子保卫国家的大臣,所以他们是不能称“王”的,只能按照爵位称"公"、“侯、”、“伯”、“子”、“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爵.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时期,因为楚国是南方蛮族建立的国家,不遵守中原周朝的礼法,并且楚国依仗其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堑做为天然屏障,所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违制称王.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微,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各诸侯国都希望能借助周王室的声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所以在表面上还继续承认周王室,除了楚国外,其他诸侯国仍然只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王”他们自己只按爵位称“公”或“侯”等等,等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所以,各诸侯国都分分脱离周王室开始像楚王一样称“王”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之间分裂、纷争不断,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一些诸侯开始自称王,以彰显其权威和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而一些诸侯则选择称公,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地位和势力上不如那些称王的诸侯,因此选择了更加谦虚的称号。此外,对于一些地方的统治者而言,称王也可以被视为对周天子的挑战,进而建立独立的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国家因为实力较大、领土广阔,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权力,称号随之改变。通常,称公的国家是较小的世袭封国,称王的国家是较大的有一定对外扩张能力的国家。另外,有些国家也是诸侯之间的附庸,称号是由他们的宗主国决定的。总的来说,国家的称号取决于其实力、领土范围、政治地位和对外影响力等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5、人口。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希望上述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有什么?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有区别吗?
而在战国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3、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而在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什么道家的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杨朱。一、儒家代表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变化?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经济: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

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有什么联系吗?
春秋:是群雄割据各自为王的年代,这段时期内中国割据非常混乱,大小诸侯国为了领土互相征战。战国: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大部分已经灭亡,只留下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其他小国虽然存在但是也已经没有竞争力了),最后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结束了。三国时期也就收...

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国?
主要诸侯国有晋、秦、齐、宋、卫、楚、郑、鲁。还有其他诸侯国鄫国、吕国、虞国、州国、莱国、萧国、舒国、谭国、郧国、芮国、沈国等。春秋战国 春秋地图 春秋文物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据史书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战国:经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国时期共知诸侯国十四国,为齐国 ,楚国 ,燕国 ,韩国 ,赵国 ,魏国 ,秦国 ,吴国 ,越国 ,宋国 ,卫国 ,中山国 ,巴国 ,蜀国。回答者:浮生有韵 - 秀才 三级 7-30 22:45 周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指是什么?
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的称公有的称王 -
娄泄嘉泰: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中原及北方地区,古称“中国”.江南地区,古称“蛮夷”. 周朝的时候周天子称"王",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名义上是替...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同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被称为“公”,而楚庄王被称为“王” -
娄泄嘉泰:[答案] 这正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秦王嬴政称皇帝以前,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的称谓就是王了,向下分为公,侯,伯,子,男等几个爵位,楚国当初只是子爵,后来慢慢的发展强大,直接称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齐桓公时,曾率几国联军试探...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在多是称公,如秦穆公,但楚王为什么都称王,如楚庄王、楚怀王?但齐缗王也称王,为什么? -
娄泄嘉泰:[答案] 周代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到了秦始皇才有皇帝的称呼,最高统治者是周王,下属的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 区别在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是春秋时期的君主,而“燕王”则为战国了. 惟一一个例外是楚国,由于当时楚国处于南方偏...

福山区15678819528: 春秋五霸为什么有的称公有的称王 -
娄泄嘉泰: 一方面是周初按照灭商的功绩划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王室衰微之后的自封:比如自西周以来的楚国作为“南蛮”,一向与以华夏正统的周室不和,所以称王“分庭抗礼”;至于秦国,由于在护送周平王时,护驾有功,册封为公.如秦穆公,至于襄王,怕是战国时的“庄襄王”吧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霸主有的叫公有的叫王 -
娄泄嘉泰: 春秋时期的霸主只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但各诸侯国再强大,封地最高统治者也只能称公或王,因为他们是周天子分封的爵位所决定的.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福山区15678819528: 战国时期为什么有的叫什么公的,有的叫什么王的? -
娄泄嘉泰: 晕,差不多就是楼上那样,爵位分封而成的嘛,公以上就有封地可以开府了,中国几乎所有朝代都是这种分封天下的 治理方法,所以才能中国统一这么多年,因为就当时的交通来说,光靠集权政治根本就顾不上.

福山区15678819528: 战国时期为何有的君主称号叫公、侯、王?各不相同 -
娄泄嘉泰: 本来开始周天子还强盛时,各诸侯服周天子,那时都称公,后来,周天子不行了,各诸侯都强大起来,开始不服周天子,觉得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便纷纷自称王,侯这个称呼用得少,只是公向王过度时用过,

福山区15678819528: 春秋时期为什么有的称“神'有的"王"有的称"公"
娄泄嘉泰: 地位不同的问题~春秋时期,称王的就只有周王和化外之国楚国的王!到了战国,周王的权威丧失殆尽,各诸侯纷纷称王~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王一般都称XX公或XX侯,而战国时期都称?
娄泄嘉泰: 因为七个诸侯都是受封于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例如齐桓公、赵骧子等)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尚有号召力,各个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周德虽衰,其命未改”.但在春秋后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楚在春秋时期就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已开始诸侯称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诸侯称王事实上已不承认周为宗主国或者共主了. 战国时期也属东周时期,东周时期(自公元前770——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攻灭,周朝灭亡.

福山区15678819528: 为什么春秋时期只有楚国的国君称王 -
娄泄嘉泰: 因为当时没有皇帝,最高的就是周朝天子,只有他才可以称王,各地的国君都是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没有资格称王,象齐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宋国是公爵,楚国本来被封的是子爵,但是楚国势力很大,他想提高自己的爵位,但是周天子不允许,所以楚国干脆称王,因为它力量强大,中原诸侯也拿他没办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