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有什么事迹?

作者&投稿:龚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有什么事迹?~

长孙皇后最有名的事迹不是在唐太宗要杀魏征时的巧谏。还有每次唐太宗要加封长孙无忌,都被长孙皇后坚决推辞了。

长孙皇后(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

亲手编纂《女则》十卷
《女则》没有流传下来,根据记载,这部书中的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总汇,是长孙皇后平日翻阅以随时提醒自己所用,与班昭所著的《女诫》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没有见过这部书。

【儿女】

李承乾,字高明,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使裁决庶政,有大体,每行幸,令监国。及长,好声色慢游,过恶寝闻。时魏王泰有美名,谋夺嫡。崦承乾病足,不良行,惧废,与泰交恶。阴召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谋杀泰,不克。前与汉王元昌及侯君集等歃臂血盟,谋以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佑反,事连承基,系狱当死,因上变。治之,事皆明验。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开元中赠还爵土。陪葬昭陵.


李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六二o)封家都王,贞观二年(六二八)改封越王,徙封魏王。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泰撰括地志,诏令付秘阁。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进封濮王。卒年三十五。工书法。《唐书本传》、《书断》


李治,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太宗第九子也,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与武则天同葬乾陵.


长乐公主,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是太宗的第五女。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唐太宗第十六女.陪葬昭陵.

晋阳公主,唐太宗第十九女.

新城公主,唐太宗幼女.陪葬昭陵.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务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依旧多年无子嗣。
  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宗室带来了灭顶之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贞观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后却不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便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降时,太宗直言对大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长乐公主病逝于贞观17年,她的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太宗对皇后幼女晋阳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还是皇后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缘故或许就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害人,或许是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爱夫妻变成了怨偶,让太宗对史书中的路人后宫恩宠甚至专宠。
  他们采用选择性失明的办法,一面假装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长孙皇后大量的得宠事迹,或是把这些事迹歪曲成做秀甚至违心的摆出一副史书是胜利者所写的“客观“姿 态;另一方面却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无记载的后宫,说成李世民的最爱,YY出一个个或则虽艳美无比,或则高贵无比却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甚至为了YY,对历史人物大玩嫁接术,硬是把两三个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个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亲进餐的历史记载“太宗贞观二年八月,帝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西宫”作为证明某一嫔妃受宠的证据,创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宫娘娘的大笑话。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 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爱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迷,虽然他贵为天子,拥有三宫六院,但他真爱的却只有自己妻子一人。

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

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的成功,和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最有名的事迹不是在唐太宗要杀魏征时的巧谏。还有每次唐太宗要加封长孙无忌,都被长孙皇后坚决推辞了。

著名的《女则》就是她写的。另外就是很简朴、谦逊,中国古代皇后典范


历史上长孙皇后到底有多受宠,她的一生经历如何
说到历史上的唐太宗,他作为一代帝王,后宫的佳丽自然是不少的,可是一般这样的帝王身边肯定是有一位非常贤惠的皇后,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精力来处理朝政。那么这个让李世民非常喜欢的人就是长孙皇后!那么这个长孙皇后到底有多受宠呢?她的一生经历如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孙...

千古第一贤后长孙皇后的故事
长孙皇后为人善良,对待家庭,对待家人都很好,而且善待百姓。她在太原居住时,为百姓修建了一座寺庙,可以说长孙皇后在百姓心中非常有地位,这也为后来李世民登上皇位做了准备。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反帝势力日渐强大,民心所向,李渊建立了新王朝。虽然李世民常出征在外,但是长孙皇后为李世民...

李世民亲政后册封结发夫妻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是个怎样的人?
长孙皇后一直是历史上知名的皇后之一,她作为李世民的结发妻子,让李世民对她的评价非常高,短短三十六岁的人生却得到了许多赞誉,想要了解她这个人就必须知道她的生平。长孙皇后身份高贵,母亲是北魏宗室出身,父亲又是将军,虽然幼年丧父,但是她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李世民,之后就跟随着李世民经历了一场...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惜的是,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重病,之后好转,贞观九年,因为生母与李渊的病逝,长孙皇后又病重了,在贞观十年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文德皇后,文与德都是美谥,这个就是对长孙皇后最好的评价,之后李世民再没有立皇后了。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治就是后面的唐高宗。

长孙皇后是个怎样的皇后?她为李世民生下了几个孩子?
两个儿子斗得两败俱伤,不过还好,最终继位的唐高宗也是长孙皇后之子,总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比两个哥哥小八岁,此时自己的母亲年芳二八(虚岁)。因为小,肩上没有专属”第一子“的关注,因为小,成年人的大多数纷争,李治都置身事外。李世民登基时,李治还在玩泥巴;李承...

历史上长孙皇后真名叫什么?是叫长孙无垢么~~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怎么样?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妻子,是正妻,给李世民生了3个儿子,可以说非常厉害。最后她的儿子也当了皇帝,不过她早早去世了。

长孙皇后是什么结局?为何只活了36岁?
一、引言 长孙皇后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皇后,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美丽聪慧,被誉为“千古第一美人”。然而,她的生命却短暂而不幸,只活了36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故事。二、长孙皇后的历史背景 1. 有证据支持:有一些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长孙皇后确实存在过。她是唐朝...

求长孙皇后详细生平
长孙皇后(601-636)- 唐太宗后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亲长孙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他是隋朝右骁卫将...

长孙皇后史简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妃皇后
66年7月28日,皇后长孙死于李正亭,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唐太宗按其遗言,将妻子葬于九嶷山昭陵。起初叫文德,去年元年八月,改名为文德顺圣皇后。皇后葬于元宫后,在唐太宗心中,长孙皇后永生。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做了两件史无前例的事情:他在圆明园外的栈道上建了一座房子,命宫女住在里面,像活人...

旬邑县17364621475: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有什么事迹? -
祝月氯化: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

旬邑县17364621475: 长孙皇后的一生是怎样的?为何她能流芳百世? -
祝月氯化: 长孙皇后(600-636),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子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长乐公主,东阳公主,...

旬邑县17364621475: 关于唐朝长孙皇后 -
祝月氯化: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 李承乾:武德二年(619年)—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终年25 李泰:武德三年(620年)—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653年1月20日),终年35 李治: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628年7月19日)—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683年12月27日),终年56 长乐公主:武德四年(621年)—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643年9月28日),终年23 城阳公主:?—咸亨二年五月十六日(671年6月27日 晋阳公主:贞观七年(633年)—贞观十八年(644年),终年12 新城公主:贞观八年(634年)—龙朔三年三月(663年),终年30 新城是最小的,长孙皇后33岁生的

旬邑县17364621475: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祝月氯化:皇后长孙氏简介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

旬邑县17364621475: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怎么死的 爱无醉长孙皇后介绍 -
祝月氯化: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

旬邑县17364621475: 关于长孙皇后的一切 -
祝月氯化: 长孙,是一个鲜卑姓氏,据说魏献文帝的三哥就是这个姓氏的源起之祖.原来是拓跋氏,由于位居宗室之长,改称长孙氏.从魏至周又到隋,尽管跨越了三个朝代,这个鲜卑皇室家族却一直传承不息,而且都爵尊禄厚.常言道:“三代才出一个...

旬邑县17364621475: 历史上最贤德、最以国家社稷为重的皇后是谁? -
祝月氯化: 贞观时期的长孙皇后 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长孙皇后在政治上能够保护、鼓励忠臣直谏,尤其是为魏征等忠臣诤谏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还有她深明大义、崇德尚俭、遵法循礼的优良品质.《贞观政要》却从记载唐太宗的言语中展示了长孙...

旬邑县17364621475: 长孙皇后的历史概述有哪些?
祝月氯化: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

旬邑县17364621475: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甚么样的人呢?
祝月氯化: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无忧

旬邑县17364621475: 长孙皇后的典型故事
祝月氯化: 劝解唐太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