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神奇法令——禁奢令,不许多花钱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者&投稿:贡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朝皇室的奢靡之风在历史上十分“出彩”。虽然唐朝前期几个皇帝都提倡节俭,太宗以身作则,衣食住行方面能省则省,宫殿楼阁能不建就不建,但后面的子子孙孙却大手大脚,花起钱来肆无忌惮。比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看中了老爹的昆明池,想让中宗赏给自己,结果中宗就俩字儿:不行。没能如愿的安乐公主,干脆就跑到长安城的西南角,强占了几十亩农田,耗资百万,期间动用无数人力,终于挖出一座长宽各达数千米的新池,取“胜昆明池”之意,名为“定昆池”,比之昆明池更大,且观景楼阁更为华丽,直让唐中宗苦叹不已。
除此之外,还有玄宗时期的皇亲国戚们,最热衷于向玄宗“献食”。所谓“献食”,就是收罗天下各地的山珍海味,竞相进献。天宝年间,常有贵族皇戚带着美食排着队,守候在兴庆宫外,有时所献美食居然可达数千盘,而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献食之举,玄宗还特设一名“检校进食使”,专门负责挑选查验进献的美食。只不过,这一盘山珍海味价格之高昂,足足抵得上十户档户农家一年的粮食生产量,不得不说一句,贫穷真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之所以举这些皇帝或者公主带头铺张浪费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在唐朝某些时期,奢侈之风是从上层建筑逐渐扩散到民间,随着受到关注最多的贵族集团日益崇尚奢侈消费,因而导致这股原本只存在于贵族之中的风潮,日渐成为一种负面的社会风气,从而对民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诚然,奢靡之风,古今皆有。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花钱这事儿上,但凡有钱,都绝不含糊,但古代与现代相比,还有其符合时代特征的不同之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消费本身存在着“等级差异”,所以许多外在的物品,通常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延伸出复杂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
可能这么说不是很好理解,那就让咱们来打个比方:比如皇亲贵族所穿衣着,必须要与百姓所穿服饰,保持不同标准。最直接的例子,唐皇所穿龙袍所使用的面料之一,就有蚕丝中最好的“辑里湖丝”,不仅被称作丝中极品,更是千金难求,但在古代,诸如此类的极品面料,只供大内,专为皇帝缝制龙袍所用,普通百姓是万万没有资格使用,甚至也无从购买的。
皇帝能用的,百姓不能用。贵族能用的,百姓也不能用。一边是统治阶级,一边是被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缝衣用料的不同标准”诸如此类的事件,从而影射出阶级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性。而统治阶级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自然只有一个:维护等级特权。
于此就体现出了巨大的“阶级差异”。通俗来说,长安大街上有俩人,一个是大唐富商王二麻子,另一个是唐玄宗小舅子的大表哥的亲姐姐的妹夫李老三。王二麻子出手阔绰,身家万贯,能买下长安城内最贵的豪华大宅,走在街上必三五成群,家仆随从鞍前马后。但李老三作为也姓李的皇亲国戚,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官居太子东宫右卫率,正四品,着深绯色大红官袍,日常深居简出,也没随从,就自己溜达着上街买菜,很凑巧的面对面跟王二麻子遇上了。如果王二麻子认得那身大红袍,必然就清楚,站在面前的李老三是宫中之人,若此前有过交集或一面之缘,必然就会上前恭敬问候。旁人一看就明白,这俩人肯定不是一个等级。王二麻子就算再有钱,身上挂满了金银首饰玉扳指,但站在李老三面前,气势仍然会矮上一头。阶级差异,也就在李老三那一袭大红袍上体现而出。
唐朝官服对应品阶参考图
所以通过对服装制定不同标准,以此来体现身份与地位不同的这种方式,就属于维护等级特权。但久而久之,随着国家经济越来越好,外加具有标杆性质的贵族集团也日益崇尚奢靡之风,底层民众就会开始效仿,乃至追随,那么许多原本象征身份与地位的高档物品,也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这些代表贵族所用的物品,不仅十分豪华,定价自然也是十分高昂。于是某些人就会通过种种渠道,不惜花费高价,也要享受一番皇亲国戚们使用的物品,比如豪华车马,比如华贵服饰,比如特殊的珠玉器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从这点上来看,其实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奢侈品如今大行其道,乃至形成风尚的原因,无外乎人们的财富日益增多,在足够维持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有多余的财富可以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这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在唐朝,却有着对错之分。随着奢侈消费的现象日益增多,唐朝统治者逐渐透过表面,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气息。
如果我们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层面。那么在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层天然的屏障。这种屏障,理解起来可能很抽象,但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阶级壁垒。比如统治阶级是A,被统治阶级是B。我们将A和B比喻成两个“点”,而将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比喻成“一条道路”。
很多人都想从B变成A,但A的家就那么大,容不下太多的B,于是就在家门口树立起一道高墙,将A保护在内的同时,也拒绝B的加入。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想从B走进A的家里看一看,既然正常道路走不通,那干脆就绕道走,或者借助梯子,结果绕着绕着,爬着爬着,原先B里的人们,还真就翻过了A的院墙,甚至还能像模像样的往里看一眼,A的家里究竟长什么样。而这种类似“绕道走”或者“爬楼梯”的行为,就是我上文所说,令统治阶级察觉到的危险气息。这代表着,原本A竖立起来的高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B而言,已经不管用了。
如果把以上的概念,按照现实的例子说出来,那就是起初的唐朝统治者通过制定不同标准,将贵族与平民区分开,同时通过这些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制约,从而在维护贵族特权的同时,也保证了皇权的稳固。但随着国家经济越来越好,很多平民百姓通过购买相关奢侈品,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也或多或少的有了一定上升,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可能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诸如一大帮人吃完饭,站在街口聊天,说哪位富豪又买了哪位王爷***的长袍,哪家千金又买了前朝公主留下的马车。然而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这种行为,却属于是“以下僭上”(僭:jiàn),并逐渐动摇了原本森严的等级制度,乃至逾越。
之前那些原本象征贵族身份与地位的服饰,车马,珠玉器皿等物,不再是皇族的专属用品,反而都能通过市场上的奢侈消费所获得,普通百姓只要花费足够多的钱财,就能够轻易冲破由皇权竖立而成的“阶级壁垒”,原本森严分明的等级制度,也就因此被破坏。于是,就有了“禁奢令”的诞生。
最为具体的“禁奢令”,当属唐高宗时期所颁布的《禁僭服色立私社诏》。当时民间正逐渐出现“推崇贵族华美衣着服饰”的风潮,因此唐高宗在与群臣商议后,便决定对此类现象严加杜绝,而法令具体内容,全文如下:
《禁僭服色立私社诏》 采章服饰,本明贵贱,升降有殊,用崇劝奖。如闻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著朱紫青绿等色短小袄子,或于闾野,公然露服,贵贱莫辨,有蠹彝伦。自今已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僣上。仍令所司,严加禁断,勿使更然。又春秋二社,本以祈农。如闻除此之外,别立当宗,及邑义诸色等社,远集人众,别有聚敛,递相绳纠,浪有征求。虽于吉凶之家,小有裨助,在于百姓,非无劳扰。自今已后,宜令官司,严加禁断。
碍于篇幅,我就不细说这篇法令的全部内容,只说其中一句:自今已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僣上。仍令所司,严加禁断,勿使更然。这句话大意是说:从今往后,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穿衣服,要按照各自的品级,“上”可以穿“下”的衣服,但“下”绝不可“僭上”,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

清朝进关后最初一二十年那条法令和汉人冲突最大??
剃发令遭到汉人激烈的反抗。1645年夏天,昔日繁华的江南已经一片萧条,明朝垮了,清兵来了,江南人民的心中积压着一团怒火。这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这个法令,火上加油,引发了江南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清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剃发令”呢?剃发,本来是满族独有有的风俗,让人把额角以上的...

府兵制法令法规
规定如下:兵士们以五人为一组,百里外每组轮值五次,即五番,五百里外为七番,一千里外为八番,每番服役一个月。在两千里之外,番上时间延长至两个月,为九番。内府卫士,即三卫,除京师及其周边州县必须参与宿卫,其他州县则需缴纳资财以代替役务。当出兵征防时,由朝廷任命将领指挥,调动军队...

古代朝廷官员是如何上班的 详细�0�3
在宰相或内阁直辅总理政务的朝代,退朝后而“朝食”尚未开饭前,各部门的人多借此机会就近请示,或跟到相府,情形十分热闹。唐高宗时,某日,尚书左丞杨 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

南北朝时期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的律典是( )。
【答案】:C 《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北齐律》在中国封建刑律发展史上起到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对隋唐两朝的立法和法典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朝皇帝王莽为什么要“禁二字名”?
不过按理说,等王莽去世新朝被推翻后,这个法令应该就不用遵守了,为何后人还是把单字名延续了百年呢?因为当时取单字名的趋势已经形成,就算不再违法,但二字名或者多字名具有贬辱的含义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整个东汉,还有三国时期,人们的名字大部分都还是单字名,不过三国也有像黄承彦、苟巨伯这样的二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治——礼法合流立法活动频繁
他们根据汉律,参酌魏、晋法律,经过多次编纂,最后在北魏孝文帝时,由律学博士常景等撰成,共20篇。以后...开皇律即以北齐律为蓝本,唐律又以开皇律为依据,而唐律又成为宋元明清各朝的立法基础,并直接影响到周边...推动了法律儒家化的进一步发展,法律形式规范,法典体制科学合理,法令明审简要,为隋唐法制的成熟和完备...

法令他灭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因为媳妇被儿子杀死!
如果选哪个朝代最厉害,肯定会引起很大争议。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粉丝。不过,不管怎么算,唐朝都会是热门人选。其辽阔的疆域,文明的氛围,繁荣的外交,富足的生活,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迄今为止,许多华人聚集区被称为“唐人街”。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历经玄武门之变,温德尔迪金森、武则天的篡位,安史...

谁当宰相时禁止"抹杀羊"的法令才得以停止
当时武则天为了表示她的仁政,在全国上下发布禁止宰杀动物食用动物的法令,其中就包括禁止抹杀羊,当时的朝野一片混乱,直至狄仁杰当上宰相时,这条法令才得以取消。

清朝时的逃人法是什么意思?
清朝为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和其它八旗人员逃旗而颁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1626)始颁,中经多次更改。其内容有对逃亡者的处罚规定,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制定惩处逃人的法令。入关后,清统治者又在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大量圈占土地,...

台州市17848378094: 施易是指什么意思
占峰肿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士则学习法令,...

台州市17848378094: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内容、好词、好句、阅读感悟 -
占峰肿节: 《三国演义》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 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 事若何...

台州市1784837809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多音字近反义词大全 -
占峰肿节: 第一单元: 多音字:好、干、行、勒、载、长、薄、分 近义词: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 惊叹——惊讶 迂回——盘绕 清鲜——清新 洒脱——潇洒 回味——回顾 典雅——优雅 矗立——耸立 隐约——模糊 矗立——屹立 欢腾...

台州市17848378094: 冬季脸上就长痘痘,一堆一堆的长 - 皮肤科 - 复禾健康
占峰肿节:[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有人请求使用严厉...

台州市17848378094: 平原君赵胜是什么人平原君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占峰肿节: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平原君的赵胜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贤... 但是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比如说,...

台州市17848378094: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 不暇 廉耻耳,朕当去奢... -
占峰肿节:[答案] 1、①顾不上 ②失物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3、“略”

台州市17848378094: 大家好,我想找张衡二京赋的释文,请各位高手帮帮忙 -
占峰肿节: 中国的诞生 文/赵红亚 (QQ37423216) 时针与分针相互印证的剑影刀光,风雨兼程地追逐着生命的逃亡. 经度和纬度彼此纠结的爱海恨网,昼夜不舍地封锁着心灵的远航. 那按捺不住的年轮终于卓然而立,冷冷披阅无休无止的风雨沧桑. 那...

台州市17848378094: 文言文翻译 -
占峰肿节: 所树非人 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子质做官犯了罪,他离开魏国北上谋生,他谒见赵简子并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对别人施恩德了.”简子说:“为什么呢?”子质说:“魏国殿堂上的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

台州市17848378094: 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谁说的 -
占峰肿节: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刘备: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