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虔的故事

作者&投稿:朱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各国传说!!!~

情人节 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二月十五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 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沦丁(Valentine) 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沦丁的祈祷。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瓦沦丁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沦帝尼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进了宫殿,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劳而返。瓦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 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另外的版本似乎没有这一个精彩。传说中瓦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沦丁) 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揪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 法乌努斯 神(Faunus),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Mark Antony)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王冠授与凯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Palantine)山上的一个洞穴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 (Romilus andRemus)被一只母狼扶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在意大利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传在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罗马,有一位善良的女孩伊利雅和她的男友非常的相爱,后来男孩被青蛙魔女的魔法所引诱,魔法使他渐渐地忘记了女孩。女孩伊利雅非常的痛苦,整日坐在窗口哭泣最后眼泪也哭干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使爱人回到自己的身边,有一天伊利雅做梦梦到罗马的特莱维喷泉,第二天她来到了特莱维喷泉(Trevi 许愿泉)投下了一枚充满愿望的硬币希望神能够帮助自己,她的真情最终感动了天上的众神,众神令神鸟鹈鹕衔着这个---“缘份天使”,放在她的床前来帮助她,青蛙魔女看到“缘份天使”后终于露出原形逃走了,男孩恢复了神志又重新回到伊利雅的身边。

  诸葛亮(181~234)

  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 )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刘备称帝 ,任丞相、录尚书事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从而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使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10万余言。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一句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闻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啊。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历史传说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1]
鞭打芦花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宋代将之编入《孝行录》,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少儿进行德育和孝道的重要教材。
闵子骞死后葬在济南,他的后代即迁到了齐国居住,为闵子骞守墓。今章丘西沟头村聚居的闵姓,据说就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
宋熙宁七年(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墓前立碑并建祠堂,祠内供奉闵子骞塑像,苏辙撰《齐州闵子祠记》五百余言,由其兄苏轼书写,刻碑立于墓前。
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各代对闵子骞墓、祠均有修葺,祠前立10余尊历代碑刻,守墓者就是章丘西沟头村闵氏族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闵子骞墓及其它建筑仍得到完整保存。
后来闵子骞祠和墓及碑石等受到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济南市将闵子骞墓重新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整理,墓前祠堂陈列闵子骞的史料,做为弘扬孔子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场所,并在此处设立济南孝文化博物馆,济南市2006年又将“闵子骞传说”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2]在济南历城区百花公园西南角,有一条路以人名命名的路叫闵子骞路。公园中有一处景区特别引人入胜,它就是位于公园西北端的芦花区。这一景区以芦湾水面为主景,池畔建有芦花亭,池岸遍植芦竹。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景区景观寓意“鞭打芦花”的故事。
编辑本段
故事

原文
闵子骞为后母嫉,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1】衣。父密【2】察之,知【3】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4】观之,始知非絮。父遂遣其妻。子骞雨泪【5】,前【6】白【7】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8】而止。
注释:
絮【1】:动词,往衣服、棉褥里铺保暖的棉絮等。
密【2】:仔细
知【3】:发觉,发现
而【4】:连词,表顺承关系。
雨泪【5】:落泪,流泪。雨,此为动词,流。
前【6】:动词,上前。
白【7】:禀告
惭【8】:指内心感动。
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关闵子骞的这些传说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对子女进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之闵子骞单衣顺母
鞭打芦花传说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打就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坐在马车上直喊冷。脾气粗暴的闵父气愤地说:“你弟弟的棉袄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谁都厚还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么心?”说着,举起马鞭就打,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不能休儿母,不能休儿母,母在一儿苦,若是休儿母,仨儿都受苦。”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闵子骞的做法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孔子训鹅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要口衔青草念弥陀!”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大风旋起闵子骞墓
传说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平时不听话。闵子骞年迈的时候,嘱咐儿子:“我死了之后,要用个石匣(即石棺材)。” 闵沃盈问他:“你学问这么高,看好穴地(墓地)了吗?”闵子骞说:“一直往南走,抬到高山就行。”
闵子骞死后,闵沃盈想:我一辈子都没听老爹的话,这次可要按他说的办。于是请人雕凿了一个石匣,又请人抬着寻找有高山的地方。当来到济南柳家店时,天近黄昏,大伙又累又饿,于是把石匣放下,便在柳家店住下了。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等闵沃盈出门时发现,放石棺的地方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土丘,土丘是昨晚刮旋风时旋出来的。再一打听,原来放石匣的地方就叫“高山”。闵沃盈认为这就是父亲说的穴地,于是祭拜一番后,便带着人回去了。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编辑本段
德行修养

闵子骞作为孔子早期的弟子,以德行著称是有据可查的。据记载,闵子骞为人沉稳持重,平时少言寡语,然而一旦讲话就讲得中肯到位。孔子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一生注重“仁”的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利禄。
闵子骞从政后,崇尚节俭,当鲁国要扩建新库房,派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呢?”孔子得知后,赞扬道:“这个人平时不乱讲话,但只要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鲁国权臣季桓子想聘请闵子骞当费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请不要安排我这个职务,如果你们再来劝说,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因为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的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因看不惯季氏的作为,最后毅然辞职。因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编辑本段
历史影响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2011年起汪沟镇划归临沂市兰山区)、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目前,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近年,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傅公子虔怎么死的 秦国太傅公子虔的故事
按正史记载,公子虔报仇之后,他自己也被秦惠王束之高阁,在商鞅死后没过几年,公子虔去世。

嬴驷被放逐过吗
嬴驷被放逐过吗我认没有被放逐,有一点资料希望能帮到你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北攻郑县,惠文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

商鞅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商鞅
因为公子虔告发商鞅要谋反,所以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以后太子赢驷继承了皇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继位以后公子虔等人告发了商鞅,说商鞅想要谋反,于是秦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得到消息以后逃亡到了边关,准备在一间客舍里面留宿,但是客舍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商鞅...

商鞅变法的故事150字左右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

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赢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赢渠梁?
在真实历史上,他没有列传,因此戏份并不多,只是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出现。大体故事如下:公子虔在秦孝公时期,是太子嬴驷的右傅。当时正处商鞅变法,太子犯了法,依新法处罚太子。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后他又犯了新法,受到了劓刑,即...

商鞅立木译文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 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

商鞅简介,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公子虔闭门不出已有八年了,你又杀了祝飀而对公孙贾施以刺面的刑罚。《诗》中说:‘得人心的人兴旺,失人心的人崩溃。’上面所说的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之举。你出门的时候,身后跟随的车数以十计,随从的车中都带着武器,身强力壮的人坐在车右,持矛操戟的人随车而行。这几件东西有一件不具备,你就决...

卫鞅最后结局如何?
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文言文故事
有一人徙之,辄⑺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⑻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

佛山市15915921938: 我国古代孝子闵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衣所生二子.子骞 -
扈迹创伤: 答案D 故事讲的是子骞正确处理了自己与后母之间的关系.选D项.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事后母 什么意思 -
扈迹创伤: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概是闵子骞的后母有两个儿子.后母给自己生的儿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后母妒恨闵损,给他穿的是芦花填充的冬衣.父让闵损驾车,闵损因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连驾车的皮带子都掉了.父亲察知了中的缘故,便想要休掉后母.闵损说:“母亲若在,只是我一个儿子寒冷;母若离去,三个儿子都寒衣单薄.”其母听到后,后悔不已,从而改过. 道理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又或者“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再者可以说宽容,以一份大爱包容不公总会结有善果.等等.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的简单介绍(年代.成就.籍贯…),30字左右,谢谢,快点 -
扈迹创伤: 闵子骞(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失棰是什么故事 -
扈迹创伤: “闵子骞失棰”出自(元)脱脱撰《宋史》,讲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的故事.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的父亲是谁 -
扈迹创伤: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挽留后母 译文 -
扈迹创伤: 译文: 闵子骞两兄弟,自从他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就再娶,后母再生两个孩子.子骞为他父亲驾车,掉落辔头,父亲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单薄.父亲就回去,叫后母及孩子出来,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 就对他的妻子说:“我之所...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译文是什么? -
扈迹创伤: 这是二十四孝里芦衣顺母的故事: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翻译:闵损...

佛山市15915921938: 从《闵子蹇单衣顺母》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闵子蹇怎样的品质特点 -
扈迹创伤: 从《闵子蹇单衣顺母》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闵子蹇品质特点:真诚、孝顺.《闵子蹇单衣顺母》: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手冻,数失缰靷,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遣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

佛山市15915921938: (初中新版)文言文 闵子骞挽留后母: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 -
扈迹创伤:[答案] 原文写道: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翻译如下:子骞上前(对父亲)说:“后母留下的话,您只有一个孩... 子骞兄弟两个的亲生母亲已死,后母嫁给子骞父亲后,又生了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家包括子骞在内一共有四个孩子,闵子骞很...

佛山市15915921938: 闵损芦衣救母故事 -
扈迹创伤: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孝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年少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后娘偏心眼,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百般疼爱,对闵子骞却另眼相待. 可是,在丈夫面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