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里谁最聪明

作者&投稿:郦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历史中,最聪明的人是谁?~

  刘禅。
  孔融、诸葛恪聪明吗?聪明。可谓之神童,但终不免杀身灭族之祸,显得太聪明,那就是假聪明,不是保家的根本。
  郭嘉、法正聪明吗?聪明。可谓之神机妙算,但心机太深,机深祸亦深,终究免不了天忌英才,英年早逝。
  诸葛亮聪明吗?聪明。可谓之王佐奇才,但终究是人力拗不过天命,劳碌忧患,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也未能扶起早已倾颓之汉室。自命不凡欲济天下,终也难逃悲风五丈原。
  曹操、司马懿聪明吗?聪明,可谓之奸雄之姿,雄视百代,但终免不了身后骂名,遗臭万年。
  周瑜聪明吗?聪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终究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不好意思,这里取了一点《三国演义》,用以丰富笑谈)
  唯有刘禅,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垂拱治天下,无为而无不为。几代高才名相累死累活,亡国之时前敌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他竟如没事人一般。国破家亡也能及时行乐,人生苦短,此间乐,不思蜀,安之若素,福寿俱全。
  看看现实,莫不如此,办事者累死累活,有贵人轻取功名,取得经来唐僧得,惹得祸来老孙当。聪明的、有本事的终究是个差。

只要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聪明,但那只是被罗贯中尊刘抑曹的思想神话了。事实上我认为郭嘉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先简要说下郭嘉这个人:1.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早年出仕袁绍,但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纳才而不知用,难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遂去之。(从他能在袁绍强极一时的时候做出脱离袁绍投奔曹操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眼光,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2.战功:灭吕布,伐袁绍。平乌丸。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而他能过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指引曹操称霸也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可小觑的)重点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但事实上三国演义误导了我们看清诸葛亮:三国中胜仗不断:火烧博望坡 火烧新野 定西川 七擒孟获 空城计 六出祁山里的收姜维 斩王双 杀张合,太多了!但是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我就稍微列举几例吧: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就来了三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1.查《三国志·先主传》,的确有火烧博望坡一事,但并非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李典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事实与《三国演义》的火烧博望坡还是有很大出入的:这次战役不是曹操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到叶县;刘备也确曾设了伏兵,把曹兵引到路窄草深的南道,战争中也使用了火烧,但用火并不是烧曹兵的,而是刘备自烧营屯,假败引曹兵进入伏击圈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战并非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是发生在他出山之前,而火烧博望坡也不是诸葛亮干的,火烧博望坡的是刘备自己。
2.《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中说是诸葛亮计烧新野城,大败曹仁等。从史料中考察,事实却好像并非如此。
《三国志�6�1先主传》载:“十二年,……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这段史料说明,曹操亲自南征荆州的时候,刘备屯扎在樊城,而非新野,也就无从由新野逃至樊城。而且这则史料也说明,此时刘备对于曹军的动向是不清楚的,甚至“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同时,刘备此时应该没有和曹军交战,而是“遂将其众去”,仓皇撤退。
《三国志�6�1武帝(曹操)纪》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亦佐证,刘备当时没有屯驻在新野,而是在樊城。同时,当曹操进驻新野之后,刘琮这才投降的;而并非如演义中所说,刘琮先投降曹操,曹军才和刘备在新野打了一仗。
《三国志�6�1诸葛亮传》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这则史料同样印证刘备驻扎樊城,而且没有诸葛亮用兵的痕迹。作为胜利者,如果战争属实,在其纪传中应该会记录下来。顺便一说,此亦载徐庶并非那么早就离开了刘备,其与诸葛亮还是共事过一段时间的。
《三国志�6�1曹仁传》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没有记录平荆州时,曹仁有过什么战斗。
《三国志�6�1许褚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他参与过平定荆州的战役。
综上所述,新野之火,子虚乌有耳。 3.火烧赤壁确有其事,但是更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他只是代表刘备去谈判的。但是谈判的舌战群儒那是子虚乌有的,更别说借东风,草船借箭也都是杜撰的,其实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周瑜,诸葛亮只是配角.4.三气周瑜中又是诸葛亮把我们的周公瑾打压下去了:体现出周瑜的小气,失策,自食其果;事实也是没有这种事的,周瑜是个英俊潇洒,气量大的帅哥,怎么会被诸葛亮气的吐血而死呢,周瑜其实是自己病死的,更诸葛亮没任何关系。5.七擒孟获更假了:七擒孟获就当时蜀国国力而言,是不可能的。当时,以诸葛亮的才智而言,不可能为了一个孟获而一而再的浪费国力。第一:因为刘备入川时,封赏群臣,已经弄得财政运作不灵活;第二:刘备才死不久,刘禅权威不够,无法控制国内形势;第三:蜀军远征,士卒思乡,后勤困难,无法进行长期作战;第四:吴魏两国对蜀虎视眈眈,长期作战必定会引起其他两国的攻击,到时首尾不能两顾,蜀军必败。6.而空城计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讲,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计谋,不过曹操倒用过类似的计谋;7.火烧上方谷,这是一场差点将司马懿灭了的战役,只是可惜因为一场雨给浇灭了。其实,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据《三国志˙蜀书˙後主传》、《诸葛亮传》、《魏书˙明帝纪》、《晋书˙宣帝纪》等史籍,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明令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司马懿也自知不敌诸葛亮,故魏军虽然偶尔曾与蜀军交锋,但基本上却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以图激怒之,司马懿仍不为所动。魏明帝又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禁止出战。两军相持百馀日,诸葛亮始终未能与司马懿展开决战,终於因病重而死於五丈原。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第102回所写的蜀军兵败於渭桥、魏将郑文诈降被识破、司马懿被诱劫寨大败而回,以及第103回所写的火烧上方谷等情节,均属虚构。
然而,作为小说家,罗贯中如果完全依照史实来叙述,那麼,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岂不是太平淡、太沉闷了吗﹖诸葛亮之死岂不也会因此显得黯淡无光了吗﹖罗贯中当然不愿这样。於是,为了圆满地塑造诸葛亮「智绝」的形象,罗贯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精心设计了上述情节。特别是「火烧上方谷」,先写司马懿仔细打听诸葛亮的行踪,直到他确信诸葛亮在上方谷後,又设声东击西之计,可谓十分小心,十分稳妥﹔然後写司马懿终究还是中了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只得在熊熊大火中抱著二子放声大哭,坐以待毙。这一生动而曲折的情节,再一次表明诸葛亮之智高出司马懿一筹,使其神机妙算又一次大放光彩。
不过,蜀、魏两军相持不战的史实毕竟制约著罗贯中﹔特别是身为魏军主帅的司马懿,以後还有一系列重大斗争与功业等待著他﹙司马懿卒於251年﹚,罗贯中不可能像对潘璋、麋芳、秦朗等次要人物那样,虚构其被擒被杀的结局。因此,尽管罗贯中可以虚构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烧上方谷,让诸葛亮在斗智中再一次取得胜利﹔却又不得不安排一番骤雨浇灭大火,让司马懿父子死裏逃生,而让诸葛亮喟然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个「天」不是冥冥中的上帝,而是无情的历史。由此可见,无论历史演义的作者有多少想象的天才和虚构的自由,在基本史实面前都会感到难以任意发挥的无奈﹗
不管怎样,「火烧上方谷」这个虚构的情节大起大落,使读者时而紧张,时而兴奋,时而遗憾,情绪剧烈震汤,产生了很好的阅读效应。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与後面悲壮动人的「秋风五丈原」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为完成诸葛亮这个才华盖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英雄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干的事几乎全是杜撰,而且也有许多失误,比如那个关键的子午谷奇谋,如果采纳了魏延的方法说不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他也放弃了!诸葛亮北非没有才能,只是他的才能体现在了政治外交上了,个人是不觉得他在军事上有太大才能,至少绝对比不上鬼才郭嘉!所以我还是认为郭嘉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原创答案专属:深深入戏 ノ,仿冒必究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操谋士,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

同年,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刘备不久便又得兵万余人,引起吕布妒恨,率兵攻打刘备。刘备逃走,归降曹操,曹操待其甚厚,让刘备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于是给刘备增兵增粮,派其至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休书与曹操,辞语骄慢。曹操大怒,对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二人回答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曹操笑着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郭嘉又说:“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荀彧说:“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曹操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于是上表封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至长安,移书写信给韩遂、马腾等,二人遂各遣子入京为人质。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军久攻不克,将士疲惫,曹操想罢兵撤退。郭嘉与荀攸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点头称是,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泗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此役,曹操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郭嘉、程昱、董昭等闻后,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后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后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乘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之时,袭斩徐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刺史车胄,又击败曹操派去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军,据有徐州、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等地,背叛曹操,响应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耽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曹操为剪除后患,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刘备部将关羽,又进击依附刘备的昌稀等,将其击破。刘备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袁绍,逐渐收集溃散的残兵败将,成为袁绍大举攻曹的力量。此战,曹操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自兴平二年(195年)起,孙策从袁术处借兵,渡江征讨江东,至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已尽得江东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此时孙策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欲率军渡江北袭许昌。曹军皆惊,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孙策果被郭嘉言中,后为刺客所杀。

同年,郭嘉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建安七年(201年)5月,袁绍因军败愤愧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大将军及冀州牧位,令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军渡黄河攻黎阳,谭请增兵,尚恐谭兵多后夺其权,遂自率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二月,曹军发起总攻,大战于黎阳城下,袁军战败,袁尚、袁谭弃城逃邺,曹军占领黎阳。四月,曹操进军邺城,为充实军粮,抢收小麦。袁军乘机发起反击,曹军小挫。曹操本拟重新组织攻城。郭嘉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纳其计。五月,撤军返许昌(今河南许昌东),留部将贾信屯兵黎阳,监视袁军。

建安九年(203年),袁尚、袁谭果然发起内讧,袁谭为袁尚所败,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遂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七月,袁尚军溃散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州),辎重尽为曹军所获。邺城守军闻汛瓦解。十月,袁尚势力基本上为曹操所消灭。

在曹操围攻邺城时,原已归降曹操的袁谭,又背叛曹操,乘机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并进攻逃至中山(今河北定州)的袁尚,迫使袁尚再逃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固安),投奔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刺史袁熙。袁谭收袁尚残部,驻扎龙凑(今山东平原东南)。曹操在击垮袁尚后,按各个击破的方针,以袁谭背盟为借口,出兵进攻袁谭。建安十年(204年)正月,曹操进攻南皮,大破袁军,占领南皮,袁谭出逃,被曹军追上杀死。袁谭所属各郡、县尽归顺曹操。郭嘉对曹操说:“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为掾属,使人心归附”(《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为安抚地方,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稳定了统治。冀州平定,郭嘉因攻被封为洧阳亭侯。

时辽西少数民族乌桓部落乘中原战乱,掳迁汉族边民10余万户。曹操取冀州,杀袁谭后,袁熙、袁尚逃往乌桓,二者联结,不断侵扰边境。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开始远征乌桓的作战。刘备闻讯,立即赶往荆州,劝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夺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迎献帝,兴汉室。曹操甚为担心,诸将皆说:“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唯郭嘉认为:“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依计而行,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境白鹿山)歼灭乌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斩蹋顿及名王以下10余人,俘虏20余万人。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再次采纳谋士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

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

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曹操哀痛不已,对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乃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于是上表谥郭嘉为贞侯,其子郭奕嗣。

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当初,陈群责怪郭嘉不治行检,多次在朝中控诉郭嘉,郭嘉却神色自若。曹操则更加重用郭嘉,而陈群能持正,曹操也很高兴。

点评:郭嘉身为谋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壮志未踌,实为可惜。
一个智力99一个98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www.byonline.net 军事网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毕竟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郭嘉刚好去世,两人并未进行过较量.但许多人认为是郭嘉更为厉害些,他对于孙策死亡的推测即使在今人来看也是难以想象的.而诸葛亮虽则聪明,却也铸下了许多过错.

三国故事我们主要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解的,作者对三国人物褒贬不一,有些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比如:刘备并没有那么聪明能干,曹操用人并非那么多疑,诸葛亮并没有用过空城计...因此,三国里谁最聪明已无从考究.依我看,应该是罗贯中最聪明,因为从他笔下描绘出的诸葛亮、曹操、司马懿...个个聪明绝顶,想必作者罗贯中应该比他们更聪明吧!

不知道楼住你想的是谁了

诸葛聪明,只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聪明,也只是“壮志难酬”;刘备聪明,却也难复大业。还是刘禅最聪明吧,做皇帝做得潇洒,做侯爷做得高兴,不像诸葛亮为他人做嫁衣裳,更不像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一杯毒酒要了性命。

个人认为庞统最聪明,就是有些自负

我知道`~~~
我知道~~~
是那"仨臭皮匠"


曹操,郭嘉,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谁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论头脑聪慧,智力高能,报负远大,三国最聪明人,当然是诸葛亮了。但要论眼光长远,卧薪尝胆,设计布局,加强对后代的培养和锻炼,当数司马懿,为三国最聪明的人。司马懿具有长久的谋略,走一步看三眼,先后除掉几位强劲对手,扫清了以后阻碍他儿子霸业障碍。司马懿,把谋略都用于自己的私心上,暗中...

三国之中,谁最聪明?谁最善战?谁最仁义?谁最忠义?
刘禅最聪明: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再看“此间乐,不思蜀”这段,演技好、脑筋快,给司马昭...

"三国史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只是关于他放权方面,可能是怕别人做不好,也可能是不舍得放权,总之,诸葛亮是辅佐君主治国、管理内政的人。只是后世将诸葛亮神化了罢。 这三人都是不同方面最聪明的,而楼主想问三国史上最聪明的,如果三人智慧差距不是太大的话,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孰强孰弱了。 略得以施展 。

史上三国里最有智慧的谋士是谁?
牛人一个,可惜太有性格,眼里揉不得沙子不愿意跟曹操,否则肯定有巨大作为!其他如许攸、徐庶由于政治生命太短,而且战绩不是很好。而杨修、弥衡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主要是小聪明比较多,故也不上榜。至于超级博导水镜智力自然超群,但还是不上榜了吧,主要是考虑他的隐士身份。

三国正史里谁最聪明?是庞统还是诸葛亮?
在三国正史中,真正最聪明的是算无遗策的毒士贾诩。在《三国演义》中,众所周知,贾诩露面的概率远远不如神机妙算的孔明,但是贾诩在人生的每次选择中都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很好的审时度势,人生的旅程可以说一帆风顺,直到寿终正寝,享年77岁——这在当时战火纷争的三国年代是很少见的。贾诩是个谋士,...

三国正史中谁最有天资(聪慧)。请解释原因,谢谢!
1.诸葛亮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为什么呢?我个人看发是,他出山的时候能之有刘皇叔是最势弱的,如果能帮刘皇叔建立一个强大的势力或者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皇朝;那他将会是功劳最大的一个。2.郭嘉 郭嘉郭奉孝这个人呢,我在三国之中最为可惜的一个人物了;曹操的“如失去臂膀”就足以表明他的...

三国时候谁最有头脑?
3、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统一北方他的功劳最大。他善于审时度势。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稳山东。使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4、庞统:才智与孔明在伯仲之间。益州同荆州的同为战略要地。庞统根据当时的形式劝说刘备取益洲,虽然刘有取之之意...

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我觉得最聪明的贾诩能懂明哲保身也是三国里活的最久的谋士 智力100 统帅73 政治80 第二是周瑜能想到二分天下之计 如果周瑜多活一段时间 可能没三足鼎立了 要论综合能力三国里没一个人比得了他〔周瑜〕智力98 统帅98 政治90 第三 郭嘉 此人不解释 智力100 统帅50 政治80 第四 司马懿 这人超级...

三国中谁最聪明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中文...

三国志里谁的智谋排名
1.诸葛亮 2.司马懿 3.陆逊 4.周瑜 5.庞统 6.郭嘉 7.曹操 8.姜维 9.邓艾 10.吕蒙 若不论人品,单论智谋而言,贾诩的智谋应是第一位。其实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排名,如果换成历史上的排名,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周瑜和曹操应该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司马懿没有让诸葛亮得到一寸土地;周瑜和...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第一聪明人是谁 -
况匡复方: 贾诩,看以下易中天先生对贾诩的评价吧! 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会打仗,那比贾诩老实说是不如的. * 神机妙算的贾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远远比不上同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通过易中天先...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中谁最聪明? -
况匡复方: 诸葛亮聪明的是大局观和人情世故 庞统聪明的是具体的一些细枝末叶··· 从历史上看 我倒是觉得 最牛的两人 在魏国 一个鬼才郭嘉 一个毒士贾诩···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
况匡复方: 三国里面是有这个人的,是董卓的女婿,也是董卓的谋士,他想要扶持董卓掌握大权,不过最后也是不得好死的.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第一智者是谁? -
况匡复方: 三国的第一智者是罗贯中,他想让小说里的主人公谁最聪明谁就最聪明.

岢岚县15852873348: 在三国时期,谁最聪明? -
况匡复方: 在国时期,最聪明的当属贾诩.终其一生,从未有失算过.这是所有谋士中绝无仅有的,相当不简单.而且,身为谋士,他不但能洞察人心,且熟知当世之人性,在所有谋士之中,他活得最好,到70多岁病之终老.或许,他比不上诸葛亮之兵法,但要是论聪明,他远在诸葛孔明之上也.当初他投靠张绣,就是因为他看穿了张绣会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的听从于他,不会对他有所芥蒂,而后他劝绣投靠操而并非袁绍,也是因为他早已看到势力虽不及袁绍的曹操会是未来之真正豪杰.这此之前,他曾设计差点害操致死,而其手下大将典韦和其侄也因其计而死.但他还是劝张绣投靠,算准操会以极隆重之礼相待,真非一般人可以为之.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里谁最聪明 -
况匡复方: 诸葛亮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中最聪明的是谁 -
况匡复方: 曹操 诸葛亮本就是罗贯中夸大的,他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建议大家去读《三国志》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人物谁最聪明? -
况匡复方: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聪明人有的是,数不胜数. 关云长走麦城,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马谡失街亭,都和你诸葛亮有关系吧?所以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但是、不是最聪明的人. 人中之杰曹操最欣赏郭嘉,郭嘉也确实给曹...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历史之中谁最聪明?我要的是历史中真实的记载!我满意了就采纳! -
况匡复方: 最聪明的史书上并没详细记载.旦诸葛孔明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聪明,虽然没有演义上说的神奇.楼上说刘备聪明不是指智商,是为人.也有说曹操聪明,曹操很会拢络人心,也很爱才,是个治国人才.

岢岚县15852873348: 三国时期真正聪明的人是谁? -
况匡复方: 每个人对聪明的定义不一样.有人觉得杨修聪明,曹操随便写个字他就知道人家想干什么.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人觉得贾诩聪明,他纵横与诸侯之间,出谋划策算无遗漏.结果,害怕曹操猜忌,在许昌夹着尾巴做人.有人觉得郭嘉聪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