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荡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

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二、突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样说话:“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对教训自己的爹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这些语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但却很符合福贵当时少爷的身份,塑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

等到家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腰且一口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微的佃户形象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



一、 “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

1/6页
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

此外 “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 引人思考。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

2/6页
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

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而在《活着》之中余华的象征手法深谙此道。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①在这一段原文中作者以景物变化的描写象征着生与死的相依、不可割裂以及命运的不可把握进一步勾画出《活着》的一个内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与死的命题本身便是哲理性非常的哲学命题。这种哲学命题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传达一般都是以隐性表达为主毕竟文学不是哲理书艺术性还是要保证的。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于生死命题的处理上以景物的变化来形容生死相随的状态隐性而深刻地借对景物的陌生化处理将读者引入到了一种哲思的环境中

。这位读者深入思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好了铺垫。可以说这种象征的应用是教科书式的运用。在不点明内涵

3/6页
的前提下成功主导了读者的思维可以说这种稳扎稳打似的象征是余华最大的特色。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风格: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一种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没有华丽的修饰和铺张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民族命运的沉浮。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坚韧,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3. 情节安排: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极富感染力。作者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将读者的情感逐渐牵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进而被作品所感染。
4. 典型性格塑造:在《活着》中,福贵这一人物的性格经历了多次转变,从最初的少爷到最后的佃户,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坚韧、乐观。这种典型性格的塑造使得作品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总之,余华的《活着》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以及典型性格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坚韧,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这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品,是作者余华对中国二十世纪一个家庭悲剧的刻画,也是旧时代下人民生活的写照,作者冷漠的语调使主人公本就悲剧的人生显得更加悲剧,福贵悲惨的人生经历被作者用活着二字概括,看似简单却直击读者内心,作者笔下的福贵不再仅仅是个拥有悲惨人生的人,更重要的是他...

《活着》表达了什么人生哲理?
但是,尽管如此,福贵依然选择好好地活着。创作背景: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

余华著作《活着》语言表述特点及语言使用特点有何独特之处?_百度知 ...
一,对苦难生活进行讲述 在余华小说《活着》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述特点及语言使用特点, 首先, 整部小说中使用第一视角对苦难生活进行讲述, 其中语言质朴无华且真挚感人, 能够好不夸张且粉饰的将老师农民形象展现出来, 继而更能体现出富贵经历中的沧桑之处。其次, 余华在小说中更富哦的从新写实主义中小说的...

求余华的活着的故事梗概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

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述徐家的新希望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活着》要采取这种对话、咨询的方式来展开呢?余华认为:“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余华解释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理由,但为什么要使用双重第一人称叙述?福贵虽曾享受荣华,却“从小就不可救药”,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完完全...

独特的《活着》,独特的余华!
现代社会上,有太多物质欲望的吸引,但是面对美好理想与生活现实的巨大落差时,人们普遍感到莫名的压抑;同时社会经济大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的反差,也让一部分人失去活下去的动力!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呢?近代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对生命的意义、活着的追求进行了深度的哲学...

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感(精选5篇)
后来,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

活着:不知死之悲,焉知生之欢
他没有因为凤霞的残疾而薄待她,为了凤霞的脸面宁可欠债也要给凤霞一个像样的婚礼。凤霞命苦,她那么小的时候就不会说话;凤霞也很幸福,他到死都知道她是被二喜深爱的。活着:不知死之悲,焉知生之欢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同,他们虽然都是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也都经历了更是...

余华小说《活着》中徐家的落魄史是什么样的呢?
《活着》用一天时间讲一生历程的方式,描绘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福贵动荡与苦难的一生、平静和幸福的一生,是福贵本人的受难史、成长史,也是徐家的落魄史。历经坎坷的福贵为什么活着?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想拿根裤袋吊死,但很快就打消了死的念头,以为会被父亲揍死,却气死了父亲;又从战场上捡...

《活着》|有的人只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
银魂中有句话: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听起来很悲惨,很少有人把活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标,可富贵就是这样的人。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创作的分水岭。这部著作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最高奖项,也在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

莱城区15713678115: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简介,内容概要,鉴赏导读,交流解读,延伸联读,探究研读,品读收获,有些难每个大概100字左右, -
自齿先抗:[答案]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

莱城区15713678115: 余华的写作特色 -
自齿先抗: 余华前期的创作用语言建构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文中迷漫着荒谬和绝望,人物的主体性也被取消.作者在对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无节制的渲染之中态度冷漠,令人震惊.余华后期的创作开始有所转变,作者开始以冷静的笔...

莱城区15713678115: 对《活着》这部作品的理解 -
自齿先抗: 《活着》:活着…… 寇延丁(12月6日12:20)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莱城区15713678115: 余华《活着》中有庆人物分析 -
自齿先抗: 有庆是个极其懂事的孩子 他善良,为他的羊,他不辞辛苦一天来回几趟就为了喂羊,羊死了,他哭了很久; 他孝顺,从小没有享过少爷福的他才几岁就跟着干活,尽力的分担父母的重任; 他懂事,知道姐姐因为他上学被寄到别人家,他宁可受...

莱城区15713678115: 有谁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能不能帮我从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叙述等方面赏析一下啊? -
自齿先抗:[答案] 我是拍砖的. 这个故事为了写悲剧而写悲剧,虽然拥有那么多宝贵的材料,但是却只能铺陈而没能深入挖掘,实在是浪费了. 只能做事实陈述而无法让人深思的书,不是什么好书.只有悲伤,没有让读者痛苦和愤怒力量. 简言之,就是一个一个的人死掉...

莱城区15713678115: 《活着》,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
自齿先抗: 赏析余华的小说《活着》首先要阅读全文,把握结构、主题,欣赏语言特点.在此框架内,进一步挖掘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探索环境描写的特点、探讨主题思想的表现及运用的手法、语言特点等.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研究,也会有很多收获的.比如,第一视角写法,自述式结构,时代背景等等. 仅读一遍两遍还是不够,至少精读两三遍吧.

莱城区15713678115: 寒假《活着》学生有感心得
自齿先抗: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寒假《活着》学生有感心得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莱城区15713678115: 《活着》中细节描写 -
自齿先抗: 摘要:《活着》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活着》的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民间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多处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华;《活着》;语言艺术 《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很具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转向温情的转型代表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