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太宗三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作者&投稿:错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怎么死的?~

李恪自小便聪明机敏,被长孙无忌陷害谋反,最后被谋杀致死。只能说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杨广的女儿,按理说也是出身显贵。说来这也是位传奇的皇子,两岁,便被封为郡王,十岁,便晋升为蜀王,可见李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爱这个儿子,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李恪还因为与乳母的儿子赌钱被免去了官职。李世民专门写了《劝子书》教导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有治国的胸怀。李恪也都一滴滴记在心里,自此之后也从未犯过大错。
但是即便这样,他最后让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皇室之争,本就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亲情在皇室一族本就薄弱,虽然李世民对李恪赏识有嘉,有心立他为太子。但怎奈他的对手太强大,当时能够有能力与李恪争太子之位的正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而李治的舅舅正是大唐朝的重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身居朝廷多年,早就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而对于李恪来说,势力相对单薄。为了将皇位留在长孙家,长孙无忌一方面极力反对李恪成为太子,另一方面,寻找各种办法来陷害他。
而就在这个时候就恰好有把柄送来。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了和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争夺家产,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直接给了长孙无忌调查房家的理由。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党,高阳公主这一闹,不但给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谋反的罪名,与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带进了坑,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陷害,也许大唐的格局也会修改。

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治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李治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后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李治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郁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儿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作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三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再说回李恪的亲生儿女们。由于幼年即被流放或幽禁的经历,从其诸子诸女的经历及事迹来看,李恪的这些后代在心理上被父亲沦为政治炮灰的阴影所深深影响着,甚至4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是长寿之人。李恪的长子李千里更是堪称是宗室中的奇葩,武后时,李唐宗室中有气节的都选择反抗武后了,唯独李千里是一次又一次巴结讨好武后。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千里,毕竟李千里流放岭南的时候不过7岁,整整31年的人生大好时光却不得不待在瘴气盛行的岭南不得回京,这漫长的大半生看尽人世冷暖,尝尽人间酸苦。所以好不容易光宅元年得到大赦后,李千里回京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献吉祥的物品给武则天,再加上自身的确是“褊躁无才”,这才在宗室有才有德望者皆被诛杀的时候,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也正因为在武后面前要各种卑躬屈膝强颜欢笑地讨好,所以内心压抑的李千里在面对下属时完全是另外一副暴虐模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千里曾经从岭南带回一条大蛇,他用绳子绑住蛇嘴将它横放在门坎下边,下级官员前来拜访,因为只能向前看而不能上下乱瞅,所以往往会踏到蛇身上,然后摔倒在地上被大蛇紧紧地缠绕数圈,良久才松开。被惊吓的人失魂落魄,至死都不能恢复正常,李千里却借机取笑为乐。甚至有时李千里还会拿来龟和鳖,命人脱去衣服,然后怂恿龟鳖去咬对方的身体,而龟鳖一旦咬住人就一直不松口,直到自己死去,被咬的人疼得狂呼乱叫,而李千里就和姬妾们在一旁观看,以此来取乐开心。

后来李千里与节愍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结果却是不鸣则已,一鸣就身先死,失败被杀。李恪的次子李玮早早就郁卒而终;三子李琨也没能熬到李唐复辟的那天;四子李璄则受到李千里的牵连,贬为南州司马后郁郁而逝。

李恪的女儿信安县主,也是个深受其害的可怜人,5岁的时候因父亲被赐死而“陪奉献陵”,名义上是看守曾祖父李渊的陵墓,实际上就是过着幽禁的生活。结果这一幽居就是整整37年,直到42岁,信安才得以受封县主,嫁给灵昌县令元思忠做续弦。

也正因为自幼年起就过着这样漫长而暗无天日的禁闭生活,所以即便是后来能够如同普通妇人一般嫁人,信安心中的怨恨与执念仍无法诉说,无处可诉,更不能消散,只能在墓志上一再强调自己的父亲是“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的。想来必是李恪死于非命的模样在年幼的女儿心中留下了难以淡化的阴影,再加上将近40年的幽禁生涯导致信安的性格出现了无可避免的偏差,否则信安又何至于事隔60多年后,仍要带着如此深重的怨恨之情沉眠于地下?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炀帝的外孙,所以,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骑射,在当时也不可能让他当上皇帝。
至於之后他能当上司空,我觉得是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一种政治伎俩。挑个在皇帝上头最大的兄弟封赏,安定人心。李治岂是无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当皇帝最大的阻碍,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无懮。长孙无忌更不是不忠或什么奸诈的,只是他是随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当然不会拱手将皇位送给这个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资治通鉴>:"(永徽四年)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卷一百九十九》


唐太宗之子李恪的结局?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字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唐太宗第三子和唐宪宗第五子怎么同名都叫李恪啊,后辈取名字没有忌讳吗...
忌讳肯定是有的,比如为避太宗讳改“民风”为“人风”,但是避讳的执行还是要看个人,太宗第三子李恪是被长孙无忌冠以谋反名而诛杀的,说白了虽然是皇子,但是并不为唐政府所重视,另外,唐朝算是封建社会中比较开放的时期了,虽然有礼法但并不是很苛刻,没有清朝的“留头不留法” “文字狱”等等...

李世民儿子众多,为何唯独看好李恪?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在历史上如何较量的...
既然这样,那依照古时候宫中盛行的子凭母昂贵存活标准,当然李恪也便有着比较高贵优雅真实身份。这算得上李恪被世人看中的原因之一。次之,李恪很有才可以。提到真实身份的高贵水平,李恪的身份就算再如何高雅,也肯定高雅但是李世民王后为他生的那三个嫡长子。这样一来,倘若李恪唯有如此略微高雅一些的身份...

关于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生平及他和高阳公主的关系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

他是《骊歌行》中周王的历史原型,临死前发出的诅咒,居然应验了_百度知 ...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的劝谏后,深以为然,便下定决心要册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以李恪曾与乳母的儿子赌博为由,对其大加申诉。削夺李恪三百户封邑,并免除了他的官爵。李世民打压李恪,以巩固李治政治地位的意图,至此算是昭然若揭了。不过,李世民欲立李恪为嗣的想法,招来了身...

李世民之子李恪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恪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

李恪的资料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

李世民儿子李恪怎么死的,李恪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李恪自小便聪明机敏,被长孙无忌陷害谋反,最后被谋杀致死。只能说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杨广的女儿,按理说也是出身显贵。说来这也是位传奇的皇子,两岁,便被封为郡王,十岁,便晋升为蜀王,可见李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爱这个儿子,对...

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血统真的很高贵吗?
李恪(619-公元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八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次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十一年,封为吴王,安州都督.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二年,加授太子太师.四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

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李恪生平简介李恪到底是怎么死的?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儿子,话说当时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恪,对李恪也是疼爱要加,不过,这位受宠的儿子也没有活多久便死去了,死因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小编也是在往常查询了一番,原来当时的李恪是被冤死的,当时的李恪性格温和,喜欢骑马,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据说当时李世民对李恪的好遭到了某些人...

江安县17891964635: 唐朝唐太宗三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
寸适妇必: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

江安县17891964635: 李恪是怎么死的 -
寸适妇必: 历史上有3个李恪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长孙无忌,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唐宪宗第五子李恪:唐朝人,唐宪宗第五子,封建王.五代时南唐三主是他的子嗣.病死的 明代李恪:明朝人,字俨思,别号梅岑,云南安宁人.工诗文,善书.隐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诗集.《安宁州志》《云南通志》

江安县17891964635: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怎么死的? -
寸适妇必: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

江安县17891964635: 唐朝的吴王李恪什么时候死的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寸适妇必: 1、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2、李恪(619-653年),字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唐朝宗室...

江安县17891964635: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20字以内)
寸适妇必: 太宗之后长孙无忌掌权,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江安县17891964635: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李恪如何被冤死的?
寸适妇必: 《贞观长歌》聂远饰演的李恪《新唐书》中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江安县17891964635: 李世民一共有多少儿子,李世民的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寸适妇必: 1、李世民一共有几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即使在古代帝王中也算儿子比较多的.虽然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之一的父亲,他们的整体命运却实在算不...

江安县17891964635: 唐朝有关李恪的史书记载? -
寸适妇必: 李恪 史书关于唐太宗第三子的记载甚是寥寥,仅留给后世人一个模糊笼统的印象.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长孙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 《旧唐书·太子诸子传》记载:恪母,隋炀帝女也.”《新唐书》中也记载.”从史书的记载看,李恪身上有...

江安县17891964635: 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寸适妇必: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