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虫螳螂的介绍

作者&投稿:丙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来介绍螳螂~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虫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1、非洲的绿巨螳螂

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一般雌性体长8--10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体长通常在6--8cm,这种体型与中华大刀螳的水平相当。

2、中华大刀螳

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

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比较罕见。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

4、兰花螳螂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它们善于伪装,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螳螂,属于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dae)。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淅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螳螂通常会通过挥舞前腿、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颜色鲜明的斑纹,来威慑对手螳螂 - 外形特征

呈镰刀形的前肢长而有力,以及有非常锋利尖刺;在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 
强而有力的口器,能快速杀死及轻易咬破及咀嚼猎物。 
有强力消化系统,肉食性昆虫之中少数能把猎物完全吞食消化(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 
它的体型修长,通常是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比较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时往两侧扩展。 
翅膀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的翅膀变小或退化,特别是雌虫。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 
蹠节通常几乎5节,末端2爪,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向外延伸。 
腹部长,呈圆筒形。 
螳螂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各阶段习性相似。雄虫飞行能力较佳,触角较发达,腹部通常有8节及体型较小,雌虫则有6节及体型通常较大。[1]

螳螂 - 食性

螳螂(学名: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祈祷虫。[1]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螂、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1]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2]

有些种类是孤雌生殖。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

螳螂(学名: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祈祷虫。[1]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螂、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1]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2]
有些种类是孤雌生殖。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
查看全部5个回答
除蟑螂的方法,绿色灭蟑螂的好方法安全可靠!
赣州斯纳卓网络科技..广告 
杀蟑螂京东-精品惠聚,天天特价,嗨GO不停!
关注淘宝购物网的人也在看
杀蟑螂京东-综合网上购物商城,商品齐全,品质出众,让您足不出户,畅享HI购!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如何彻底消灭蟑螂_找如何彻底消灭蟑螂上拼多多_拼团折扣
如何彻底消灭蟑螂,热卖排行,如何彻底消灭蟑螂,今日下载拼多多APP享受超值拼单价。新人专享多重优惠,下载拼多多查看热门商品。
572020-05-07
螳螂的简介
113 浏览76272019-11-13
昆虫记中螳螂的主要内容
《昆虫记》中螳螂的主要内容是:如果单从外表看,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扩展资料《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 如果换一种眼光看,不妨把《昆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昆虫只不过是他研究经历的证据,传记的旁证材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虫记
140 浏览91612018-10-11
我来介绍螳螂
113 浏览11652019-11-13
有关螳螂的所有资料
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人间世》就有“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的说法。于是,“螳臂当车”的成语便由此而生,用于嘲笑那些自不量力的人。   其实,在昆虫世界里,螳螂应该称得上是勇猛的斗士。它属于肉食性的昆虫,性情凶狠残暴。它的模样也生得很怪:在长长的颈部上面顶着一个能作180度旋转的三角形的头,头顶上生有一对多节呈丝状的触角,还长着一对由上百个晶体状单眼组成的复眼,显得巨大发达而向外突出,在它眼前活动的物体只需0.01秒就可以被其所察觉,使它能及时地观察到四面八方的猎物和敌情,并迅速作出反应。它的前胸特别长,占躯体长度的一半,前足上有很锐利的锯齿,像一把镰刀,是捕捉猎物的主要武器。   与我们的祖先蔑视螳螂的态度相反,古希腊人却相信螳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尊称它们为“占卜者”,并且认为牲畜吃下螳螂后会中毒而死,人如果沾上螳螂棕色的唾液就会弄瞎眼睛。其实这些神话与迷信都是源于螳螂狩猎时的姿态。因为它们在静立等待猎物时,总是抬起头,举起两个前足收拢在胸前,那种端庄文雅的举动就像在祈祷,所以又被称为“祈祷虫”。   在自然界中,身穿绿色“伪装服”的螳螂是拟态的高手,非常善于伪装自己,既可以躲避天敌,又可以在等候或接近猎物时不易被发现。它们经常漫步在草丛与树林之间,虽然行动缓慢,却是一流的伏击手。它们一般不主动去追捕猎物,总是摆出"祈祷"的姿势,耐心地等待猎物的到来。有的还会伏在树叶或花丛之中,乔装打扮成一片叶子或一朵鲜花,诱骗昆虫飞来自投罗网。   螳螂捕猎的动作,更是令人瞠目。当在绿树花丛中飞舞的昆虫来到螳螂眼前的时候,它的复眼和颈部的本体感受器立即神速地把昆虫的形状、大小、飞行速度和方向报告给大脑指挥部,并发出捕捉的命令。于是,螳螂悄悄地斜着张开翅膀,四只脚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昆虫,到离昆虫不远的地方时,突然全身立起,用大刀般的前足猛地向昆虫飞行的方向狠狠一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立即将昆虫活捉,不论是蝉、蛾、蟋蟀、蝗虫、苍蝇、蚊子……,一瞬间就统统成了它的美餐。   然而,螳螂经常只看见前面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危险。当它们用闪电般的速度攻击昆虫时,也常常因此而暴露了形迹,反而成为鸟类捕食的对象,即人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除了捕杀各种昆虫之外,螳螂之间还会自相残杀,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体形较大的螳螂往往会吃掉体形较小的同类,所以人们常常会在荒郊野外发现一些无头的螳螂尸体。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当雄螳螂和雌螳螂的交媾正在进行的时候,体形较大的雌螳螂就将它的“丈夫”当作食物吃将起来!更为奇特的是,雄螳螂却对此进化出了一种对策,即在交配时即使整个头部都被雌螳螂切了下来,也不会影响交配的继续进行,并完成受精,因为它的生殖钩还留在雌螳螂的体内,而控制雄螳螂交配行为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   为什么雌螳螂会将与其交配的雄螳螂当作食物吃掉呢?这可能是因为雌螳螂在交配、繁殖、产卵的过程中,必须消耗大量的体能,因此交配时的雄螳螂就成为其最方便的一种食物了。这种现象虽然看起来十分残酷和野蛮,但雌螳螂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摄取能量,从而成功地繁衍后代的,而雄螳螂则这种“以身殉情”的精神,当之无愧地成为动物界中对爱情最为坚贞的“大丈夫”。   雌螳螂在产卵时,首先需要找到遮风避雨的地方,一边从它的腹部末端的产卵管中分泌出一种粘稠的液体,一边用尾端的两个瓣膜一开一闭地搅动液体,打进空气,把液体搅成泡沫状,然后才开始产卵。每产一个卵,就盖上一层泡沫。泡沫很快干涸,形成固体,成为卵鞘,保护它的卵在里面顺利孵化。小螳螂出世的时候,除了身体较小、没有翅膀以外,整个形态都酷似它们的父母。小螳螂也以昆虫为食,经过八九次蜕皮,便发育成为成虫,再按照它们父母的方式进行繁衍生息。   螳螂属于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 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 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722 浏览71002017-11-23
螳螂的特点
螳螂的特点主要有: 1、外形特征 螳螂的身体为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 2、分布范围特点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3、生物学特性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不同种类螳螂的寿命、蜕皮次数、对食物的要求、繁殖难度都不同。相对于本地种类,产自异乡的种类养起来更费劲。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东南亚都有出产的弧纹螳,温度则不能超过30℃,不然要暴毙。繁殖难度以弧纹螳为例,蜕皮次数为雄性6次、雌性8次,成熟节奏不一。 要想让一对同代的螳螂成功繁殖,必须通过控温等手段调节它们的生长节奏。关于繁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交配前喂饱雌螳螂。不少种类的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有时只能全程观察,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把它们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上海小伙8年间饲养10余种“花样螳螂”
494 浏览200882019-05-17
2评论
一个题打印赞
166666
一个题打印赞
66666
评论两句2138
下一条回答
精彩推荐
2020新版捕鱼 _正规平台_万人对战

捕鱼 轻松娱乐,万人玩家汇聚,公平公正,精彩刺激。经典...
8856com.wanhengtx2.cn广告 
2020年红遍全国的网上捕鱼,好玩的...

捕鱼公平+公正+安全+稳定,信誉至上,超好玩捕鱼!注册送...
yykj333.com广告 


关于昆虫螳螂的介绍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

螳螂资料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

关于螳螂
螳螂,为螳螂目昆虫的统称,属较大型昆虫,俗称刀螂等,已知种类1550余种,北方常见种为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形态特征 大刀螂后翅有不规则横脉,基部有黑色大斑纹,末端稍长于前翅。中华大刀螂前半部中纵沟两侧有许多小颗粒,侧缘齿明显,后半部中隆起线两侧颗粒不明显,侧缘齿列不明显;后翅...

螳螂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螳螂按其形体上讲,它属于中至大型昆虫,头部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

概括《昆虫记》中《螳螂》中写的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昆虫记 螳螂的资料
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

螳螂的生活环境
螳螂的生活环境:螳螂喜阴怕热,多栖息于田野草地、山林灌丛中,多在气温18-22℃,相对湿度75%-85%时活动。螳螂夏季多清晨活动,炎热干燥中午到树叶间或作物植株间歇,待到下午气温降低又出来活动。每年春季至秋末,是螳螂活动捕食季节,以小型昆虫、蛾类、毛虫、蝶类、甲虫、蚜及蝽、蝇等为食。螳螂喜欢...

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

螳螂的相关知识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的详细介绍 -
木兴佐米: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东风区18513034759: 关于昆虫螳螂的介绍 -
木兴佐米: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147...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的生活特点有什么? -
木兴佐米: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的特点 -
木兴佐米: 螳螂的特点主要有: 1、外形特征 螳螂的身体为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

东风区18513034759: 关于螳螂的资料 -
木兴佐米: 螳螂(学名:Mantodea)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30QnSkAzn3bidxtaDUQfLR9lHvhElEGY9k8hJScq7Cvlpp6tEcxHNPuY8l460ktPFFHThsOoHtzLGtieJuhckpgGO8y-V9T8f6TyNoxNXK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是一种怎样的昆虫?
木兴佐米: 螳螂是一种较大的昆虫,以捕食别的小昆虫为生.它前足上生有两排锐利的锯齿,能捕捉苍蝇、蛾子、蝴蝶、蚱蜢、蝗虫等害虫,是这些害虫的天敌.一只螳螂一年可以捕...

东风区18513034759: 关于螳螂的形态,习性和其它特征
木兴佐米: 螳螂属于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的外形 -
木兴佐米: 螳螂体长一般55-105毫米,前胸延长,以绿色,褐色为主,也有些各类具有花斑色. 螳螂的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 螳螂的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

东风区18513034759: 螳螂有什么特点 -
木兴佐米: 以静制动.

东风区18513034759: 昆虫记中随便五个昆虫的介绍 -
木兴佐米: 1、蟹蛛 不结网,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捕食过往的昆虫.卵袋产于叶面或树干上,雌蛛常伏在卵袋上守护,但通常在幼蛛孵出前死去,常见的有三突花蛛和鞍形花蟹蛛. 多生活在花草丛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麦田中捕食害虫.澳大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