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里面是讲的什么?

作者&投稿:穰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主要讲了什么?~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12位国君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凡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证实可信。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人的写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今与之有关的作品有《春秋左氏传》,本名为《左氏春秋》,起初独立行世,以叙事为主,内容与《春秋》相表里,汉代以后常被用来解释《春秋》,四晋后遂与之合为一处,又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儒家解经之作,侧重阐发“微方大义”。上述三书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鲁国的国史。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扩展资料

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春秋》记史的笔法与《史记》不同。司马迁明确指出:”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意味着其“言”是失实的。张京华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良史’、‘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了古代史学的最高境界。”也许正因如此,《左传》才会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春秋经)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12位国君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凡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证实可信。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人的写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今与之有关的作品有《春秋左氏传》,本名为《左氏春秋》,起初独立行世,以叙事为主,内容与《春秋》相表里,汉代以后常被用来解释《春秋》,四晋后遂与之合为一处,又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儒家解经之作,侧重阐发“微方大义”。上述三书合称“《春秋》三传”。

讲历史啊,正确来说是讲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里面有李哩的<法经>,还有商鞅变法~~~~还有我也忘了


春秋第一章讲的是什么
春秋第一章讲的是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关羽是一代武圣,为何偏偏爱读《春秋》?
关羽虽然是武将,但是喜欢读《春秋》,是因为《春秋》里面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可以让自己的道德更高尚,对带兵打仗是有帮助的,能够更服众。《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东汉末年,很多人都喜欢读《春秋》,这本书算得上是当时的大众读物。并且,很多人也喜欢研究《春秋》这本书。三国时期,李典、...

春秋是一本什么题材书
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

孔子春秋都是讲的什么?儒家精髓是什么?越简洁越好!
其实这么多话,主要春秋讲的就是儒学的思想,也就是---仁爱 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所以是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具体说是按鲁国国君年号顺序记事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

春秋三传分别是指什么 ?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是记事的,后多 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据《汉书·艺文志》和...

春秋-张敬轩。故事背景讲的什么???还有就是歌词最后一句‘至少要见面上...
男主无奈接受事实保持蓝颜的角色,一直目送女主成为他人的新娘。歌词最后一句‘至少要见面上万次’的意思是暗示这份感情是不可能的。至少要见面上万次怕是并非现实,只是在梦里依旧魂牵梦绕。另一方面鼓励自己要走出困境面对现实。虽然难以抹去,但是时间会令人淡忘,希望自己加油,尽快走出泥潭,重获新生。

《春秋》是孔子所作的吗?《春秋》有什么特点?
《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也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当然,《春秋》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人们谈论《春秋》...

张敬轩的《春秋》歌词讲的是什麼呢?
探究张敬轩的《春秋》歌词深意:一段苦涩情感的剖析 张敬轩的《春秋》歌词,如同一首深情的挽歌,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这首歌并非单纯的怨怼,而是深入挖掘了爱情中细腻的心灵触痛。歌词中所表达的怨,不仅是对对方的指责,更是对自己情感无处安放的自省。黄不会老板的解读认为,歌曲中的怨恨源于对方“...

《春秋》到底讲了个什么? 记我的第一张思维导图
早上听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解说顾颉刚老师的《国史讲话:春秋》,一边听一边尝试用最近学习的思维导图方式记录。一共听了两遍,第二遍听发现自己许多内容记错了层次和关系,一开始速记的许多人名和漏掉的细节都在查询之后修正补充上了。并加了“开宗明义”与“意义”两条分支来引发和总结全文的首尾。樊...

武陟县18270396559: 《春秋》共分多少章,分别是什么主题 -
时恒亮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

武陟县18270396559: 六艺里的《春秋》是什么 -
时恒亮邦: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武陟县18270396559: 《春秋》只是历史记录,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经典? -
时恒亮邦: 因为《春秋》这部典籍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通过无数次的修改而成的,里面不仅记录了春秋的历史,同时也包含这些儒学家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里面汇聚了孔子及其门人的智慧结晶,所以《春秋》这本书就成为了儒家的经典.

武陟县18270396559: 《春秋》原文怎样讲述“郑伯克段于鄢” -
时恒亮邦: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隐公元年没有写隐公即位,原因是隐公仅仅是摄政而已,将来他会讲王位交给其同父异母兄弟桓公.这年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国家间的结盟、惠公去世后的遗留问题和国君间相会等等.其中唯一一件战争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段“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武陟县18270396559: 第二部什么﹉《春秋》 -
时恒亮邦: 《春秋》因是一部编年史,故其书取名《春秋》.每一年必有春、夏、秋、冬四季,标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每一年.又每年四季共十二月,每月三十日,逐年逐月逐日,有事即载,无事即阙,亦有一事而连续分载在几天几月几年几十年的....

武陟县18270396559: 春秋比周易还难吗? -
时恒亮邦: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是出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的www.txs123.com 听小说123 有声小说在线听中国文学

武陟县18270396559: 四书五经讲的是什么?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
时恒亮邦:[答案] 最佳答案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

武陟县18270396559: 甄嬛传中弘历最后的话“郑伯克........”是什么意思 -
时恒亮邦: 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太后宠爱小儿子,以至于当政的大儿子要设计引诱弟弟骄纵,来借口讨伐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孔子对兄弟两个的评价都不高,春秋笔法将郑庄公称为“伯”,而小儿子就直接称为“段”. 弘历的话是怕甄嬛因宠爱小儿子而在自己的基础不稳时,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后来甄嬛才将小儿子过继.

武陟县18270396559: 《孔子》电影中最后说鲁春秋是后人理解他又误解他的书 -
时恒亮邦: 这句话本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这本书,虽说是一本记载历史的书,但是根据一般意义来讲这并不是一本书,所谓褒贬一字中,孔...

武陟县18270396559: “春秋”作为时间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
时恒亮邦: .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