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怎样合理的设计问题

作者&投稿:永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学问题”的设计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引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题目、中心句、文章空白点等角度巧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研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了解需要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小鸟看见了驯鹿,好奇地问:“你能让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爬”字,打开学生的思路。因为在此之前,“小鸟会飞”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固有知识,但小鸟的“爬”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小鸟为什么不说“飞”而说“爬”?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特点和心理,想象驯鹿天天不厌其烦让小鸟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从而体会到驯鹿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意,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2.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两块银元》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孙老汉打碎的茶壶该不该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一教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出示五幅图画,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语句给图画配上最合适的语句。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总想写出最贴切的。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三、创设体验点,“红杏枝头春意闹”。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王老师请学生分别把自己设想成诗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声声问、一声声答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了诗人的“重离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深切情怀。  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创设的体验点,给人印象很深刻。爱花、惜花的诗人没能进到园子里,却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请学生扮演那枝“红杏”,想象红杏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会对诗人说什么?会对园子里不能出墙头的花花草草说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诗境。3.引导学生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情感的飞跃和价值观的提升。汉语言意义的模糊与丰富性,给老师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四、落实语言点,“唱得红梅字字香”。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一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现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为体会这反复出现的“轻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启发想象: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轻轻”?大概会是几个人?你觉得他一个人这样轻轻地走,情绪会怎样?把人融进了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轻轻”的理解将是深刻和透彻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请学生模仿一下,“招摇”是什么样子?推想一下,“招摇“会有几种可能?为什么甘心情愿做水草?原来诗人对康桥的深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就是这样从诗人的用词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只有这样落实语言,语言才有生命力。 2.落实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3.落实语言,注重词语教学。新课程对词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一改过去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爱迪生救妈妈》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在语境中出现词语,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形成了学生头脑中生动的形象。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分类出示词语,想象意境、饱含情感读词语,重在语感的培养。  五、引发思维点,“课有尽而意无穷”。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主动学习。  1.培养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是发展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一些具有开发学生智力而又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呢?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科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就浅谈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几种方法: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出观察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引导他们借助视觉感官触发灵感。
如教《叶公好龙》时可提问:大家看看插图,当真龙来探叶公时,叶公是一副什么样子?这样子反映了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就能领会课文没有明白点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异法。
求异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提求异性问题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意识和心理品质。
如教《黄河象》,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对于黄河象的来历,你有与科学家不同的假想吗?有位学生当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黄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头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还没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过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没有危险,而那公象却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个求异性的问题竟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点燃了积极思维的火花。
第三,想象法。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活跃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对问题就越有创见,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写道,指导员在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指导学生加以想象:指导员究竟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以想象为省略号作注脚,填补语言上的空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发现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材,各个教学环节,都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看图,可通过指示观察方法,引导发现某个目标;阅读,可设置疑点,接通思维流程。
如教《燕子》最后一节时,可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通过仔细阅读,会发现课文把几根电线说成是“几痕”,接着引申:为什么用“几痕”?学生边看图边品味课文,便会领会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第五,情境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教具或电教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
如教《画》,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彩图,然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并亲自感受:你远看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你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听到声音了吗?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化,但画中的花有变化吗?接着演示赶鸟动作,让学生看看鸟儿有没有受惊飞走。这样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课文的诗句,比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如教《海龟下蛋》第五段时可提出:究竟海龟怕不怕人?它觉察到旁边站着人没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细读精思,进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确判断,并从各个角度加以印证。
第七,探究法。
抓住课文中理解上的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
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可提出:作者出国既然是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为什么却又说“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学生在深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特定时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会引起共鸣,爱国的激情、自强的精神也会油然生发。
第八,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发现、新发明便成了空中楼阁。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比较,都不应只停留在“懂得区别”的水平上,而应当着眼于发展——在比较中引出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想进行比较:
(1)五次擦火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2)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觉有什么不同?其原因和结果又怎样?
提出这类比较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识斯真”。
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全部,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新的方法。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往往是复合交叉的,教学时要不拘一格,应当灵活地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崇安区15189302950: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如何设计问题 -
中叔物西黄: 主要的是把教材吃透、捋顺,要知道这一课的教授重点在哪里,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崇安区15189302950: 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问题 -
中叔物西黄: 首先,老师应该 了解本次授课的内容,然后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设一些有趣的课前热身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感兴趣了,他们就会认真一些,教学效果才会有效.其他的设计内容要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来设定.

崇安区1518930295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设计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主问题 -
中叔物西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设计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主问题 一、从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 要想设计出以一驭十,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转向学生与文...

崇安区15189302950: 如何在 语文 课堂上使设计的问题高效 -
中叔物西黄: 问题设计点:1、两难问题.两难问题 ,是指同时涉及两种规范而且两者不能兼顾的冲突 情境或问题 .语文教学 中恰当地设置两难问题情境 ,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内 心的价 值冲 突,让学生在冲突与矛盾之中思辨 、辩论 ,在思辨与辩论之 中深化 认知 ,丰 富和完善 知识 结构 ,提高语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2、留白猜想.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利用空白 ,于 “ 留白” 处让学生发挥想象 “ 猜一猜”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参与面.

崇安区1518930295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是什么? -
中叔物西黄: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有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

崇安区15189302950: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 -
中叔物西黄: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

崇安区15189302950: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
中叔物西黄: 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

崇安区15189302950: 说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哪些好的做法 -
中叔物西黄: 小学语文作业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我结合浙江省的经验和自己平时设计的有效作业尝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设...

崇安区15189302950: 如何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中叔物西黄: (一)问得 “ 恰到好处 ”问得“恰到好处”是指问题需要精心构思和合理的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 教 师提问效果的优劣, 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 题的设计, 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

崇安区15189302950: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
中叔物西黄: 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 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