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彝陵之战双方兵力比多少?刘备为何大败?蜀为何自此一撅不振?

作者&投稿:乐正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彝陵之战,刘备有75万大军,为什么失败了?~

彝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刘备的刚愎自用,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接着又在具体的作战方案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吴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以至弱对至强。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吴畏惧,泒人求和,刘备不允,一定要灭吴。结果逼得孙权起用了一个年轻的儒将陆逊任统帅。这个人很年轻,东吴方面也有很多人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聪明,很有谋略。他采用的战术是: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结果使得本来锐气很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当诸葛亮看到刘备派人送回去的连营图时,立即拍案叫苦说:“汉朝气数尽矣!”结果,蜀军被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烧了七百里连营,遭到了惨败。

1、战场布局
刘备在占据宜都大部分地区如巫、秭归等以后,于各处险要地方扎营,且连扎七百余里。曹丕在听说刘备如此扎营以后,说刘备毕竟是不懂兵法,哪里有连营七百里来对敌的,并说“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是兵家大忌。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简单来说就是在险要地方扎营,理论上来讲,刘备扎营的方式占尽了地利,但是扎营的地方是杂草丛生,容易被火攻。
在陆逊准备反攻刘备时,东吴诸将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认为连营七百里的刘备军“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也就是说,刘备的布局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法从正面攻破的。由此可见,刘备的布局不是不懂兵法,而是还不够懂。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当时看出刘备破绽的只有陆逊和曹丕两人。
换而言之,倘若东吴大都督是朱然或者其他人,那么刘备的赢面还是很大的。也难怪刘备在败退之后感叹,败于陆逊之手,莫非是天意!
另一方面,刘备从永安打到夷陵,一路上以山道为主,没有平原,导致刘备大军施展不开,正如陆逊所说的“缘山行军,势不得展”,因此,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刘备选择连营七百里,被陆逊这样的军事天才,看出了破绽。

2、三国形式
刘备伐吴时,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经形成,刘备要对吴国用兵,势必要顾及曹魏的动向。因此在曹丕称帝前后,刘备曾派遣一个叫韩冉的出使魏国,但该使者被曹丕斩杀。按古代的“不斩来使”的国际礼仪,魏国此举显然是和蜀汉处于敌对的状态。因此刘备要讨伐吴国,势必不会倾尽全力。
吴国在战争初期试图与刘备讲和,但被拒绝。因为担心遭到魏、蜀联合攻吴,孙权又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表示愿意归附魏国,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魏国刘晔认为刘备伐吴,可以趁机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两面受敌,势必会疲于应付,因此刘晔极力主张趁机灭吴,但曹丕并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而选择观望。
从形式上来讲,刘备攻打吴国,又与魏国处于敌对状态,而吴国则努力外交,暂时与魏国讲和。因此打起仗来,刘备既要和吴国干仗,又要防备魏国偷袭,吴国则将战争的重心放在对抗刘备上,暂时不用担心会两面受敌。刘备面对两个敌人,孙权面对一个敌人,当时的三国形式,对刘备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可以说刘备是必败的。
事实情况也和当时形式一样,刘备伐吴时留魏延、马超镇守汉中,赵云都督江州,诸葛亮在成都,后方的布局可谓十分稳固,致使带到前线的将佐,几乎都不是足够优秀的人物。除此之外,刘备在秭归大破陆逊以后,继续往南郡进兵,而南郡以北便是魏国的襄阳、樊城。
也就是说,刘备从秭归打出来以后,也会暴漏在魏国的攻击范围内,即使刘备能攻陷夷道的孙桓,他也不能放心去攻打南郡,而为了避免魏国袭击,刘备把伐吴将佐里最优秀的黄权也给派出去了。

3、感情用事
根据史书的记载,刘备伐吴是因为关羽被东吴所袭杀。关羽虽然没有小说中与刘备拜把子的情节,但是历史上的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是比兄弟还亲。在关羽死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备的怒气也因此一丝也没有减少,称帝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伐吴。
悲剧的是刘备伐吴前夕又折了张飞,两个兄弟先后死于非命,刘备的心情必然是非常糟糕的,而一旦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军事行动上,就容易酿造悲剧。
黄权曾经在刘备攻打汉中时,与法正一起出谋划策,他跟刘备之间的感情也是很好,在感受到刘备的愤怒时,黄权请求为刘备做先锋,指挥前线战事,让刘备坐镇后方即可。而刘备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将黄权从身边支开,致使身边缺少出色的具备优秀谋略的人。
黄权回蜀无路,颇重感情的刘备也只觉得是自己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因为感情问题影响在军事行动上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刘备的失败。
4、缺乏人才
尽管刘备伐吴时,得到了荆州南部武陵等地区少数民族的广泛响应,甚至有被东吴所俘的将领廖化,叛吴归蜀,但是人才问题仍然是刘备伐吴被广泛认同的问题,这一点在刘备败归后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感叹,即他所说的那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扩展资料: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jiān]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 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蜀军70万,吴军5万。刘备因为下营在树丛中,被陆逊火烧连营,70万几乎全部伤亡,五虎上将死了3个,张苞,关兴死亡,刘备逃到白帝城,病亡。阿斗即位,国事由诸葛亮一手掌握,阿斗只知玩乐,以至于后来诸葛亮死后就亡国了!


战役名称()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 历史影响为三国鼎立注定了基...
1、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历史影响:为三国鼎立注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赤壁之战有哪些争议
赤壁之战有哪些争议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关于赤壁之战,也有一些争议。发生地争议: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至少4个);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

夷陵之战有多惨?本以为死的都是杂鱼,为何蜀汉良将精锐全灭呢?_百度...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6月前后,三国时期吴蜀争夺战略要地荆襄九郡的一系列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积极防御的著名成功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关羽贸然发动了樊城之战,这场战争让关羽威震华夏,斩庞统擒于禁,水淹七军,...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谋略
1、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

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次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蜀汉能一统天下吗?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蜀汉能一统天下吗?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以蜀汉集团大败告终,彻底锁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蜀汉因为此战战败,实力损耗极大,可以说已经没什么希望统一天下,复兴汉室了。然而夷陵之战即使刘备获胜,距离击败东吴距离还远得很。夷陵之战孙权仅仅派出了陆逊和其...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原因,时间,人物,过程,结果,影响
第一战役:官渡之战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 原因:曹操占领青州,实力大增,袁绍南下想灭曹操。主要人物:曹操,袁绍,荀彧,荀攸,田丰,沮授等 过程:曹操奇袭乌巢,灭了袁绍的粮草基地,导致袁绍全军覆没。结果:袁绍被杀,曹操躲了袁绍的地盘,并进入邺城。影响:曹操成功地统一了北方,为魏国的建立...

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战役?
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曹操...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简单来说就是在险要地方扎营,理论上来讲,刘备扎营的方式占尽了地利,但是扎营的地方是杂草丛生,容易被火攻。在陆逊准备反攻刘备时,东吴诸将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认为连营七百里的刘备军“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也就是说,刘备的布局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法从正面...

万载县13698181050: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求答案 -
华昌托百: 演义说法,不足为信.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刘备带兵不会超过10万,一说仅7万,东吴动用的总兵力7~8万左右. 说战争首先就要说道和势.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一开始就错了,当时篡汉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刘备继汉统,应该伐曹丕才对.道义...

万载县13698181050: 夷陵之战的经过 -
华昌托百:[答案]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

万载县13698181050: 夷陵之战双方得总兵力 -
华昌托百: 役名称 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战役时间 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战役双方 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 兵力投入 蜀汉:约有四万多人 孙吴:约有五万多人 战役趋势 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 战役结果 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

万载县13698181050: 《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简述(5个,每个不少于300字) -
华昌托百:[答案]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

万载县13698181050: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个最重要的战役,请简述彝陵之战的情节 -
华昌托百: 官渡之战--北方的统一 赤壁之战--南方阻止北方统一全国 彝陵之战--南方统一失败,确立了三国的格局.

万载县13698181050: 概括描述一下彝陵之战 200字左右明天要交非常急感激不尽 -
华昌托百:[答案] 概述彝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

万载县13698181050: 三国三大重大战役 -
华昌托百: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得于...

万载县13698181050: 夷陵之战 - 三国时吴蜀之战的夷陵之战到底是夷陵还是彝陵,这是两个地方还是一个
华昌托百: 夷陵和彝陵是一个地方,在湖北宜昌东.最初称夷陵,秦时改称巫县,吴后改为西陵,晋又改回夷陵.历史、文学著作记述此事,有的写“夷陵之战”有的写“彝陵之战”.《三国演义辞典》[彝陵]这一词条,明确释为:"县名.即夷陵.属荆州南郡.故城址在今湖北宜昌东." 辞典词条记:《辞海》[夷陵]:"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新华词典》[彝陵之战]:"即犹亭之战.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自巫峡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无论作"夷陵"还是"彝陵",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湖北的宜昌.

万载县13698181050: 三国时代的著名战役极其介绍
华昌托百: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