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投稿:慎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赏析|鉴赏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文中语击新法,批评朝廷,被人告发入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同时限令他不得参与公事。天外飞来的文字之祸,使这位当时每以“社稷臣”自居的苏轼,几乎险遭不测。曾立志报国的一片忠心,满腹治国安邦的深谋远略,一下子都付之东流了。瞻顾前程,尽是坎坷与艰难,苏轼感到心灰意冷。秦朝李斯终遭车裂的惨祸,使他每思及此便不寒而栗。无权无势的团练副使并不能使苏轼摆脱身处危险的境地,深谙古今得失的他渴望远避官场,归田隐居。元丰三年正月,苏轼取道湖州前往黄州赴任。途中,偶遇老友陈慥(字季常)。这位当年“使酒好剑”的豪侠,而今竟然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前后变化之大,恍若隔世。陈慥弃富贵而就贫贱,从热心功名而转为甘心寂寞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触动了苏轼。他联想自己仕宦以来的不得志和颠沛流离,由衷地羡慕陈慥看破人情世故,远离令人生厌的是非之地,避居穷山野径,过着清苦安适的生活。此情此景,苏轼无限感慨,于是怀着敬佩的心情写下这篇传记,以述自身遇世之不得意,并道其对陈慥的知音之情。

  从文章题目看,这是一篇传记,循常理必当述其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等。但出人意外的是,作者并没有循规蹈矩写这篇传记,而是巧妙地选录几件典型事例,从若干侧面,层层剖析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使人物个性更觉鲜明生动、栩栩如生。作者以其传神之笔,使人物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看似零乱的段落,反复吟读,便觉妙趣横生,意境幽远,一个有血有肉、见心灵、见性格,须眉欲动的陈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从文章结构看,有五个自然段,实际包含三层意思。文章一开头,似为常例写法,但细加琢磨,又觉茫然无所知。“方山子”显然不是人的真名,只是绰号。那么绰号的来历如何,读者势必要寻个究竟,急切地要继续看下去。苏轼以其老练纯熟的笔,寥寥几笔,便把方山子的为人交待得一清二楚。总括之有四。陈慥少时行侠仗义,每以古代大侠朱家、郭解为师,济危扶困,深为乡里侠义之士所推崇。及至壮年,陈慥一改往日所为,潜心读书,思来日报效国家,结果愿望空成泡影,陈慥遂归隐山林,寓于光,黄间之歧亭,不问世事,虔诚于清静无为,去浑腥而就蔬食,身着便衣常服,步行出入山中,观其所戴帽,四方帽顶高高耸起,形似古代旧式方山冠,因此称之为方山子。从作者简而明的叙述中,方山子其人大概的轮廓,已展现在读者面前。无疑这是一位见义勇为、文武兼备的国家有用之才,但令人费解的是,他竟面临“终不遇”的下场。究根溯源,罪在宋朝廷。宋至神宗为帝,已延近百年,表面看似平静的社会,实则危机四伏。官制败坏,上下欺蒙,国是日非,胸怀大志有为于当世的豪杰之士,面对唯求安适不问民事的官场,无不痛心疾首,思以良药治其症,但一片耿耿忠心,迎来的却是深陷囹圄的深重灾难,终以“无所遇”而被迫引退,穷居野处以求安适。作者赞赏方山子,正是暗喻自己今生之不遇,全段核心唯在“终不遇”三字。苏轼画龙点晴之笔,无须过多着墨,便描摹出方山子的非凡之才,这与“终不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欲言而未尝出口的潜台词,留给读者去品味,从这种泾渭分明的比较中,人们自会窥见真谛所在。东坡运用自如的笔,“常止于不得下止”,无须落笔处,绝不多着一字。

  文章的起始,给读者一个不平凡的隐者形象,延至段尾,方山子姓字名谁,尚不得而知。作者故意设置悬念,以引诱读者欲读之心。紧接第一段,很自然即过渡到下一个层次。在第二段,作者又揭开方山子的一层“面纱”。原来那个绰号为方山子的异人,确乎实有其人,而且还是笔者相交甚欢的老友陈慥。早在十九年前,双方就已过从甚密,这次于偶然之中不期而遇。在交谈之中,各道别后行踪,当陈慥得知苏轼得罪朝廷被贬黄州近况后,无限感慨,虽未以激言道其不平,却以低首沉思又仰天大笑表其心怀。陈慥与苏轼同至陈之寓所,那里狭窄简陋,萧条冷落,可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妻子儿女乃至奴婢都显现出安闲的自得之意。这一段,笔者看重介绍了陈慥安于淡泊,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又怡然自乐的精神状态。文中未直接涉及这个内容,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又处处流露这一主旨,尤其当陈氏闻及苏轼近况后,他“俯而不答,仰而笑”的举止,蕴藏着无穷的内涵。“俯而不答”,表明陈慥陷入了沉思,众多愤慨、惋叹,不平尽于其中。同是一代英杰的苏轼和陈慥,才干无由施展于当世,如今竟然沦落在荒郊僻野,过着远离尘世,息交绝游的清苦生活。朝廷昏愦无能,唯求苟且偷安,与其同流合污,更有碍洁身自好,倒不如弃之远遁,放荡山巅水洼之间,过隐居生活来得自由安闲。陈慥从苏轼的灾难中,再次领会到自己往日抉择的正确,于是“仰而笑”。本段集中表现在“俯而不答,仰而笑”,这是内涵极为丰富的外形表露,从这里读者可以浮想联翩,深刻的寓意尽在不言之中,大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韵味。作者通过陈慥“俯而不答,仰而笑”动态的描摹,把人物“点”活了,读者观文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陈慥好象就在眼前。这一俯一仰,也照应了前段方山子豪爽的气概,妙笔生辉,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前两段的陈述,方山子的为人似乎已经清楚了,但作者此时并未歇笔,他撷取方山子颇具代表性的两件典型事例,深一层阐述前面断言的正确无误。想起了十九年前方山子年轻时,苏轼在岐山脚下曾见方山子与二从骑田猎。一只喜鹊立于马前,从骑追而射之,结果失败了。眼见及此,方山子急催坐骑追射,一发中的。其武艺之高,从中可见一斑。归途论兵,方山子纵谈用兵术及古今成败得失,语言雄浑有力,每以当今豪杰自比。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笔者眼中的方山子,“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英豪之气依然充乎其中。遗憾的是,他却依然隐遁山中,并无机会被朝廷征调重用。

  在第三段,笔者以追忆的手法,再次强化了读者对方山子的印象,从射鹊谈武这个生活片断中,人们形成了两个难于磨灭的印痕,一个是毁才弃才的宋朝廷,一个是“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老而不减当年勇的陈慥这本是两种极端,苏轼大有从中议论和借题发挥的余地,然而他却没有采取这一写作手法,而是纵横恣肆的笔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无尽的深思和回味。

  以古之隐者论,多属于仕宦绝路,穷困潦倒之辈,因愤世疾俗,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成为隐者的方山子,是否也属于这一类呢?事实表明,方山子出身于名门大家,“闻达于诸侯”,兼之“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以及丰饶的良田,若不为官,其富足也完全可以助其优游。但方山子却“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这其中必有因由。作者为借方山子针砭当世,特加这样一段,以证明隐遁者并非于国事无所关心,而是出自不得已。纵观全篇,反复思索。方山子所为完全可以理解,东坡在本段末一句,用了一句引而不发,含蓄万端的反问“此岂无得而然哉?”这句似答非答之语,实际是道出了苏轼为文的本意,只是意在言外罢了。

  短短三百八十个字的《方山子传》,赖以立传的根据,就是那么几个生活小片断,然而在东坡笔下,其所塑造的人物却跃然纸上,须眉毕见。作者运用这几个生活小片断,把它们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仿佛信笔写来,不曾雕琢,然而却又经纬错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井然有序,天衣无缝。文章巧妙布局,独辟蹊径,颇具匠心。历代文人多推崇此文,自有其因缘和独到之处。文章避免一般传记文的平铺直叙写法,多用倒叙和插叙,善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笔精练,姿态横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全文诸多潜台词,留给读者领悟和体味。

  写《方山子传》之类的文章若平铺直叙,再夹杂些议论,极易导致冗长芜杂,令阅读者生厌。苏轼独辟蹊径,通过几回几转,使文势跌宕起伏,似断似续,以典型事例,多个侧面,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已的写作对象,让读者从这种多变幻的描摹中逐渐看清人物的全貌。这好比神龙在空,仅露其一鳞一瓜,而可想见其全身。苏东坡在谈自己的为文经验时认为:“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从《方山子传》中随手都可以找到本应浓墨重彩,加意着色之处,但作者匠心独运,均以淡色待之,其结果更给人以“质而实绮”之美。




文言文隐士方山子阅读题答案
【小题1】①③是描述他的“侠”【小题1】(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小题1】⑴“环堵”“妻子”的对译,各1分,句...

形容浪费东西的句子 形容浪费东西的词语
本句大意是:把金钱视为Fen土一样,随意挥霍。~与“挥金如土”义略Tong。可用来形容不看重金钱的人,也可用来批Ping挥霍浪费的行为。 北宋文学Jia 苏轼 《方山子传》 最浪Fei不起的是时间。 浪费名言 Hua裔美国科学家 丁肇中 浪费Shi间是一桩大罪过。 法国启蒙Si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Lang费生命...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赏析鉴赏
一般楼台亭榭的题记文章,应景的写法是褒扬有加,溢美之辞盈耳,但苏轼所作《凌虚台记》在新台落成之时,说它终究会被废毁,这一通议论、虽是至理,却不顺耳。这固然是苏轼与陈太守关系较近 (十七年后,苏轼官贬黄州途中遇陈希亮四子陈慥,又为其作《方山子传》),可以直抒胸臆,但也是作者提倡文章要有意而言...

方山子传作者简介
方山子传的作者,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本名是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籍贯为眉州眉山,今位于四川省。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的学识广博,天资超群,无论是在诗词、文章,还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展现出了卓...

苏轼传读后感1500字
关键就在于意,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传神的人物形象,最深刻的精神流露,如苏轼自己曾写过一篇传记叫《方山子传》,极尽简练之能事,言有尽而无意无穷,文章用词毫无雕琢,清丽平淡,而所选的几件事点到为止却几折几回,读者便于知方山子是怎样的人,如果熟悉苏试的便很容易知道方山子便是陈季常。说来惭愧,这也是我...

苏轼散文而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

古诗文鉴赏!!!急!!!
至於〈方山子传〉一文,则是苏轼文章中别具面貌的传记作品。这是他为一位隐逸的友人陈慥所写的一篇小传,旨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也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愤。本文篇幅虽不长,但言简意丰,有叙有议,在取材、写作笔法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皆可见其传神之处。文末以「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 ...
[14]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5]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16]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17] 好美食,[18]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9] 好品茗,[20...

苏东坡是谁
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

文言文:汝才不好却好鸟
一、狸猩技穷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猩①。狸猩,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猩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猩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②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③。急从...

龙口市13962277494: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1)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③读书,欲(甲)此驰骋当世,... -
党贷四季:[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内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答案:(1)①...

龙口市13962277494: 《方山子传》苏  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 -
党贷四季:[答案] 1、D 2、A 3、C 4、D 5、⑴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⑵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

龙口市13962277494: 苏轼 《方山子传》赏析 -
党贷四季: 1 奇妙构思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2 奇妙语言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

龙口市13962277494: 方子山传的翻译 -
党贷四季:[答案] 方 山 子 传 作者:苏轼Translated Text译 文原 文Original Text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

龙口市13962277494: 阅读下文,完成23 - 25题.(10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
党贷四季:[答案] 23. 陈, 其所戴帽子方顶高耸,如同古时方山冠的老式样24. B 25.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 见怪不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

龙口市13962277494: 方山子传 苏轼
党贷四季: ①方山子为什么改变自己的志向?后又为什么隐居? 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②<方山子传>隐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赏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龙口市13962277494: 方山子传第二段苏轼和方山子相遇时的心理活动 -
党贷四季: 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于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白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

龙口市13962277494: 苏轼在写方山子传是什么境遇 -
党贷四季: 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白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手...

龙口市13962277494: 苏轼刻画方子山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方子山传》的写作背景加以阐述 -
党贷四季: 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

龙口市13962277494: 概括苏轼《方山子传》重要内容
党贷四季: 1.方山子名字的由来2.方山子身份及现状3.回忆与方山子的往事4.赞扬方山子高尚节操 本文的隐喻: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