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之风

作者&投稿:卓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中有一篇“君子之风”,我想要全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善其身是为人从政的前提。而谈到论语中的修身之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君子之风”。“君子”二字在论语这本区区两万言的经典中,就出现了107次之多。但究竟什么是孔子本人眼中,乃至儒家理论学说的君子的定义呢?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么,让我们回到论语的原文中,来略作分析吧。一,君子之孝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6�1学而》) 在这一篇中,君子之风体现为“孝悌”二字。孝者,孝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孝悌”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所必备的品质中最为基础的一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连犬马,出于本能,都知道应该要供养父母;而作为君子,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供养父母,而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孝敬的心来侍奉父母。只有做到这基础的一点,才可立本,才可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繁华社会中,我们奔忙于日新月异之间,但我相信,君子之本却依然是所谓的“孝道”。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学历、地位、财力等等,但“孝顺”却是一个人为人最基础也最本真的要义。我们剥离开这社会附加给人的一切粉饰的外在,留下来的那些最为人性的的纯粹之中,一定有一个“孝”字。我曾不止一次的见过许多身陷囹圄的人们,他们或许曾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无一例外的是,当谈及家中牵挂的老人时,潸然泪下,悔不当初。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后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无法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家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他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事业鞠躬尽瘁? 中华传统,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感恩、回报,以立君子之本。 (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虑。这种略带矛盾的心态将一颗孝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世上最无奈也最痛彻心扉的悲凉了。父母将他们的青春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看着我们一路成长。但往往当我们羽翼丰满之时,却恍然发现父母竟已是一夜白头般突然老去。于是,我们只能焦急又心痛的珍惜他们的夕阳时光了。所谓君子,正是在于他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奉献,并时刻警醒着自己,回报父母的时光有限,不要留到时不我待之后才后悔莫及黯然神伤。君子之孝,正是体现在这一喜一惧之中。而我认为惧的感情其实更深刻,也更动人。我们只有时刻心怀着这对于岁月无情的畏惧,才是爱之深,情之切。二,君子之学(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6�1雍也》)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即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这与本章中所说的“博学”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论语译注》中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 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同于“百工之人”的。百工之人,往往长于一事,不及其他, 以一技之长谋求生计。而“君子”,则应该有着广博的学识。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应而也难怪会有人讽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因此来批评他的“君子不器”这一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所谓的“君子不器”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孔子所阐释的“君子不器”,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他对于自己,同时也是对于诸多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种要求,那么也未尝不可。而实际上,孔子也在其一生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如此痴迷于《易》,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知”与“智”关系。如果说前一章的“君子博学”讲究的是君子之学的内容,那么这一章阐述的就是君子之学的态度。求学之人追求的,无非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问及“知道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但敢于承认“不知道”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说是智慧,是因为“知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比“知道我知道什么”更高了一个层次。只知自己所知的东西,无形中就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中,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但只有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才意味着你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你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和追寻的目标,也才能继续把“不知道”,变为“知道”。 说是勇气,是因为这种“不知为不知”事实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的自信和坦率,敢于正视自己,完善自己。正是这“不知”,让我们摆脱了一叶障目的伪装,摆脱了向周围人们博取赞赏的虚荣。勉强自己无所不知,只会让自己的灵魂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反而意味着一种释然,一种淡定,一种高高在上的无所畏惧。三,君子之乐(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从学习入手,但想谈的应该不仅限于学习,而是谈了在成就君子的道德风范的过程之中的三层境界。如果我们审视这三个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蜕变。第一层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而且付诸行动。说的是“学用之乐”,学习而有所得 ,可以传授、分享给别人,就进入第二层境界——“有朋自远方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知识与大家交流,互通有无,这是“沟通之乐”;遇到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理解也感到懊恼,才是君子的第三层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 即“修德之乐”。君子之乐,不在锦衣玉食,不在平步青云,而恰恰在这“学用——沟通——修德”的修善其身的过程中,自得其乐,陶然忘返。(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粗茶淡饭,身居陋室,为何颜回不忧反乐?孔子曾评价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孔子眼里是没有人能达到颜回的好学程度的。“颜回之乐”不是喜欢“箪瓢陋巷”式的生活,也不是能够在贫困的生活中换个思维角度而“想得开”的“自得其乐”,更不是在穷日子中“找乐子”。“颜回之乐”其实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专心钻研学问并在学问的提升中感受到的乐趣。颜回的“不改”正是“安贫乐道”之“安”;颜回“其乐”正是“安贫乐道”之“乐”;颜回之乐正是这种“得道之乐”。于丹教授说,“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的确,在现代人眼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求得安乐,更应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的有所作为,去追求更多的完善和幸福。但我们讨论的是,在儒家理论中的所谓君子,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陋室,心系天下。颜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屈服和沉沦,更是一种“君子之志”——志在治学,志在安民,志在报国。他们出离于自身际遇的患得患失,在一种远大之中安宁淡薄。 四,君子之友(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君子讲团结,而不会互相勾结;而小人反之。君子讲有原则的团结而不盲从附和,而小人亦反之。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孔子在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时,巧妙的应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君子和小人的迥异跃然纸上。关于这一章,我联想到了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向来主张的“求同存异”。其实想来,中华古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也一直都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形象,用君子之友来论述也恰如其分。当今世界,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这日新月异百花齐放面前,我国却提出了一个“和谐世界”的概念。何谓“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生相成。我们寻找不同国家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利益,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稳定;而不是指望着将几股力量纠结成一派势力,更不想在某一方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人之友,不过是一处杂草丛,看似紧密,却朝向不同的方向,一场风雨就打得支离破碎。君子之友,正如一片竹林,保留有每一个个体独立而执着的品格与操守,又共同汇成了一片绿海,风过之处,心旌荡漾,同呼吸,共命运。五,君子之义(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义利观应该如何?孔子的言论为我们解答得清晰又透彻。就好像之后的亚圣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利与义之间,小人们会更倾向于前者,而对比之下,君子们则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孔子比起孟子,更为高明。原因就在于,他的“义”与“利”的选择,取决于“仁”。他在里仁一节中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相比起孟子的“义无反顾”地在二者之间只取其一,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以其道得之”显得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在“仁”的大前提下,君子有权进行自主的选择,两者兼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谓的“利”,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小人”,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一把“仁”的标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小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孔子口中的“ 君子”,不是毫无变通地否定全部,而是有原则地进行取舍。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君子之所为。 如果要将以上十章中的君子之风略作概括,我选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于孝,孝悌为先,心系感恩;君子之于义,见利思义,以道得之,此为仁。为人则仁,便能无所忧。君子之于学,博学广达,务实求知,此为智。治学则智,便能无所惑。君子之于乐,自得其乐,泰然处之;君子之于友,求同存异,翩然独立,此为勇。处世则勇,便能无所惧。

一个能让世界铭记几千年不忘的人,不是因为其外表有多么惊人,而是因为他内在丰富;一种能经历几千年依然不褪色的思想,不是因为其意义有多么深邃刁钻,而是因为它处处体现生活。孔子就是一个让世界缅怀了上千年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他有信念、有原则,有强大的精神力去挖掘事物更深沉的本质,他多听、多学、多想,因而他能把难以理解的道理通俗化,把浅显易懂的道理系统化,让生活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反过来又指导着生活向更和谐的角度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的《论语》流传到今天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因为这是先人的力作,更是因为它源自生活,能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论语》博大精深,主要精髓体现在“仁”和“礼”两大思想上,由“仁”和“礼”衍生出了“义”、“知”、“忠”、“孝”、“信”的内容。所以可以笼统地从“仁”、“义”、“礼”、“知”、“忠”、“孝”、“信”这七个方面来体会《论语》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仁是人类的爱之道,是人与人之间燃烧着的活力源。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综合了人类的各种美德而形成的一种人格。它的内容包括了恭、宽、信、敏、惠、义、智、勇、努力学习、爱人、守礼和真诚。由此可见,“仁”对个人、他人、社会、国家和全世界都有要求,也正是如此,“仁”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它告诉了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要时刻铭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洒脱,要做到“舍小我而取大我”的慷慨,要成就“杀身以成仁”的信念。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更是不能疏忽“仁”的作用,领导人要明白“言行不一致,不为仁”,要用“仁”的力量积聚民心,增强向心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和社会。
义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个人,而义却是能够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获得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很多人认为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保全集体利益只会危害自己的利益,其实不然,在这过程中虽然你失去了眼前的利益,但是获得的精神满足、经验学习和他人的认可都是比失去的更加宝贵的。所以说,义是做人的标准,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礼是人际关系学的精髓,是区分人生强者、弱者的要点。《论语》所编撰的时代决定了《论语》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礼乐制度的传承。礼在那个时代代表了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是与我们民主平等思想相悖的,但是礼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却是经久不衰的。礼是和的基础,没有礼,就没有互相尊重,没有互相尊重则无法做到和谐,所以不管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带着敬重感恩而不盲目信仰的心态,才能做到与人友善,与社会共存。
知是充实人生的力量,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孔子获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孔子在总结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孔子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此外孔子还能做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加要时刻为自己充电,不被社会的滚滚洪流冲走。当然,知和行是密不可分的,行是为了接近知,知便是行本身的趋向,因此做好知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忠是有效行动力的保证,是不断燃烧自己的法宝。孔子曾有句名言:“忠信,德之广矣”。在我看来,忠其实是种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言行一致是忠,克己复礼也是忠。忠在封建社会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上,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民主社会,忠主要是体现在家庭、社会关系上。忠代表了行动人的态度和结果,国际畅销书之一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之所以在管理界广为流传,就是在于它体现了忠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企业、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借鉴到个人,它则是我们乐于接受,勇于自动面向生活的源动力。
孝是人类爱的基础,是人类所有感情的出发点。孔子特别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人“孝”的历史源远流长,所谓孝是个人身心修养的根本,也是世界秩序的出发点。孝行,就是要在家养成友爱尊敬的好习惯,从心底以敬爱之心侍奉父母,进而把这种习惯推广到与他人相处中。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孝父母正是体现了一个人性格品质的关键,能做到孝父母的人也必是心存仁爱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和尊重。
信是成人之本,是意想不到的智慧。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连信用都没有了,真不知道他很能干什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如果没有了信用,那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诚信是相互的,只有你拥有信用同时建立对别人的诚信,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因此想要在做人做事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必须要铭记诚实守信,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信任的人。
《论语》的语言简短,却句句点破真理。“仁”、“义”、“礼”、“知”、“忠”、“孝”、“信”的浅谈,是我对《论语》的理解。总的来说,“知”、“忠”、“孝”、“信”都是“仁”和“礼”的延伸,即“仁”和“礼”是《论语》最核心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拥有了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就能对世界充满希望,就更愿意去进步,去创造人生。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之余,应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否具备了“仁”和“礼”,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本立足于这个社会。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2009-7-16 19:27:00 | By: 任晓丹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善其身是为人从政的前提。而谈到论语中的修身之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君子之风”。“君子”二字在论语这本区区两万言的经典中,就出现了107次之多。但究竟什么是孔子本人眼中,乃至儒家理论学说的君子的定义呢?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么,让我们回到论语的原文中,来略作分析吧。一,君子之孝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6�1学而》) 在这一篇中,君子之风体现为“孝悌”二字。孝者,孝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孝悌”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所必备的品质中最为基础的一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连犬马,出于本能,都知道应该要供养父母;而作为君子,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供养父母,而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孝敬的心来侍奉父母。只有做到这基础的一点,才可立本,才可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繁华社会中,我们奔忙于日新月异之间,但我相信,君子之本却依然是所谓的“孝道”。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学历、地位、财力等等,但“孝顺”却是一个人为人最基础也最本真的要义。我们剥离开这社会附加给人的一切粉饰的外在,留下来的那些最为人性的的纯粹之中,一定有一个“孝”字。我曾不止一次的见过许多身陷囹圄的人们,他们或许曾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无一例外的是,当谈及家中牵挂的老人时,潸然泪下,悔不当初。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后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无法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家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他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事业鞠躬尽瘁? 中华传统,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感恩、回报,以立君子之本。 (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虑。这种略带矛盾的心态将一颗孝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世上最无奈也最痛彻心扉的悲凉了。父母将他们的青春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看着我们一路成长。但往往当我们羽翼丰满之时,却恍然发现父母竟已是一夜白头般突然老去。于是,我们只能焦急又心痛的珍惜他们的夕阳时光了。所谓君子,正是在于他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奉献,并时刻警醒着自己,回报父母的时光有限,不要留到时不我待之后才后悔莫及黯然神伤。君子之孝,正是体现在这一喜一惧之中。而我认为惧的感情其实更深刻,也更动人。我们只有时刻心怀着这对于岁月无情的畏惧,才是爱之深,情之切。二,君子之学(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6�1雍也》)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即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这与本章中所说的“博学”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论语译注》中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 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同于“百工之人”的。百工之人,往往长于一事,不及其他, 以一技之长谋求生计。而“君子”,则应该有着广博的学识。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应而也难怪会有人讽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因此来批评他的“君子不器”这一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所谓的“君子不器”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孔子所阐释的“君子不器”,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他对于自己,同时也是对于诸多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种要求,那么也未尝不可。而实际上,孔子也在其一生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如此痴迷于《易》,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知”与“智”关系。如果说前一章的“君子博学”讲究的是君子之学的内容,那么这一章阐述的就是君子之学的态度。求学之人追求的,无非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问及“知道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但敢于承认“不知道”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说是智慧,是因为“知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比“知道我知道什么”更高了一个层次。只知自己所知的东西,无形中就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中,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但只有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才意味着你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你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和追寻的目标,也才能继续把“不知道”,变为“知道”。 说是勇气,是因为这种“不知为不知”事实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的自信和坦率,敢于正视自己,完善自己。正是这“不知”,让我们摆脱了一叶障目的伪装,摆脱了向周围人们博取赞赏的虚荣。勉强自己无所不知,只会让自己的灵魂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反而意味着一种释然,一种淡定,一种高高在上的无所畏惧。三,君子之乐(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从学习入手,但想谈的应该不仅限于学习,而是谈了在成就君子的道德风范的过程之中的三层境界。如果我们审视这三个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蜕变。第一层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而且付诸行动。说的是“学用之乐”,学习而有所得 ,可以传授、分享给别人,就进入第二层境界——“有朋自远方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知识与大家交流,互通有无,这是“沟通之乐”;遇到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理解也感到懊恼,才是君子的第三层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 即“修德之乐”。君子之乐,不在锦衣玉食,不在平步青云,而恰恰在这“学用——沟通——修德”的修善其身的过程中,自得其乐,陶然忘返。(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粗茶淡饭,身居陋室,为何颜回不忧反乐?孔子曾评价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孔子眼里是没有人能达到颜回的好学程度的。“颜回之乐”不是喜欢“箪瓢陋巷”式的生活,也不是能够在贫困的生活中换个思维角度而“想得开”的“自得其乐”,更不是在穷日子中“找乐子”。“颜回之乐”其实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专心钻研学问并在学问的提升中感受到的乐趣。颜回的“不改”正是“安贫乐道”之“安”;颜回“其乐”正是“安贫乐道”之“乐”;颜回之乐正是这种“得道之乐”。于丹教授说,“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的确,在现代人眼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求得安乐,更应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的有所作为,去追求更多的完善和幸福。但我们讨论的是,在儒家理论中的所谓君子,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陋室,心系天下。颜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屈服和沉沦,更是一种“君子之志”——志在治学,志在安民,志在报国。他们出离于自身际遇的患得患失,在一种远大之中安宁淡薄。 四,君子之友(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君子讲团结,而不会互相勾结;而小人反之。君子讲有原则的团结而不盲从附和,而小人亦反之。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孔子在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时,巧妙的应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君子和小人的迥异跃然纸上。关于这一章,我联想到了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向来主张的“求同存异”。其实想来,中华古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也一直都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形象,用君子之友来论述也恰如其分。当今世界,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这日新月异百花齐放面前,我国却提出了一个“和谐世界”的概念。何谓“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生相成。我们寻找不同国家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利益,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稳定;而不是指望着将几股力量纠结成一派势力,更不想在某一方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人之友,不过是一处杂草丛,看似紧密,却朝向不同的方向,一场风雨就打得支离破碎。君子之友,正如一片竹林,保留有每一个个体独立而执着的品格与操守,又共同汇成了一片绿海,风过之处,心旌荡漾,同呼吸,共命运。五,君子之义(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义利观应该如何?孔子的言论为我们解答得清晰又透彻。就好像之后的亚圣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利与义之间,小人们会更倾向于前者,而对比之下,君子们则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孔子比起孟子,更为高明。原因就在于,他的“义”与“利”的选择,取决于“仁”。他在里仁一节中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相比起孟子的“义无反顾”地在二者之间只取其一,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以其道得之”显得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在“仁”的大前提下,君子有权进行自主的选择,两者兼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谓的“利”,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小人”,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一把“仁”的标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小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孔子口中的“ 君子”,不是毫无变通地否定全部,而是有原则地进行取舍。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君子之所为。 如果要将以上十章中的君子之风略作概括,我选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于孝,孝悌为先,心系感恩;君子之于义,见利思义,以道得之,此为仁。为人则仁,便能无所忧。君子之于学,博学广达,务实求知,此为智。治学则智,便能无所惑。君子之于乐,自得其乐,泰然处之;君子之于友,求同存异,翩然独立,此为勇。处世则勇,便能无所惧。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6?11)【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19)【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7)【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12?8)【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我说选自我家你信么- -


论语君子之风中的成语?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饮食不要求饱,有节制。居住也不求太书是,,有地方住就行了。2.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3.见贤...

论语中《君子之风》的演讲串词
过几天学校要举行祭孔活动,活动内容是论语演讲比赛,需要《君子之风》的演讲串词,帮帮忙,谢谢!如果可以,顺便帮忙写写苏轼的《江城子》的演讲串词。... 过几天学校要举行祭孔活动,活动内容是论语演讲比赛,需要《君子之风》的演讲串词,帮帮忙,谢谢!如果可以,顺便帮忙写写苏轼的《江城子》的演讲串词。 展开 ...

论语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并不必,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论语君子之风讲的是什么,什么思想.
不是“君子之风”,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小人指品行修养.不一定实指人.用仿西式说法,就是动名形集于一身.之,形成、达到、升发、完成的意思.德,于外得到的品行修养.风,宽广、弘大、无处不...

论语选修《君子之风》课堂实录(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么诗化的'语言,这种乐观的心态,这种精神,这种修养,的确值得我们叹服和向往。 第二课时 师: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翻译7、8、9则,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我们已经感受到的君子之风,这股风包含着精神的快乐、心态的宁静、责任的担当。在论语中,也出现了与君子相对的一个...

谁有《君子之风》原文,有注解更好,顺便告诉我在论语的那个位置,我的课...
论语P28到30

写君子的文言文
例:《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姜尚问曰:‘君子,尔何姓?’」 6. 美酒。 例:《类说》卷四三引唐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7. 竹之雅号。 例:宋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 4. 表现出君子之风的古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

养浩然之气 扬君子之风
平时为人处世要善于“养气”,要有底气,浩然之气就是指底气,蛮抽象的。扬君子之风就是说做事情要像君子一样有风度,不仅自己做事要这样,还要有意树立君子的榜样。所谓君子就是有道德的人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1)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2)仁义远远重于富贵。孔子虽然不否定富贵,但是强调如果是不守仁义而获得富贵,那这富贵就如同浮云,与我无关了。

《论语十则》分类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要有君子之风。第二则是个人修养,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每天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五则是学习态度,...

郑州市19810078525: 君子之风名言高中论语选读中的君子之风名言 -
羽党美罗:[答案] 君子坦荡荡 至诚之道 事无不可对人言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中不以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具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哪句? -
羽党美罗:[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圣人的话很有哲理!)

郑州市19810078525: 求《论语》君子之风每句话的评析 -
羽党美罗:[答案]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十则 君子应该具有哪些风范? -
羽党美罗:[答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风范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君子之风讲的是什么,什么思想 -
羽党美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郑州市19810078525: (1)《论语》十二章中最能突出君子风格的句子是:____,____. (2)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1)《论语》十二章中最能突出君子风格的句子是:____,__... -
羽党美罗:[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郑州市19810078525: 甲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
羽党美罗:[答案]小题1:(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一箪食,一...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中有关君子之风的论文2000字 -
羽党美罗:[答案] 你好,那是字数不多的,好帮的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
羽党美罗:[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

郑州市19810078525: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
羽党美罗:[答案]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无所争也.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