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明代散文的发展,包括流派

作者&投稿:敏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代散文流派有归有光等人的“――和袁弘道三兄弟“――””~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 政论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 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②《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③ 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3. 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是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小赋是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楼赋》。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写《洛神赋》。 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和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以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玄览赋》、颜之推《观我生赋》等。汉大赋多有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说来,这类文字的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而魏晋以后的大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被刘勰认为是“策勋于鸿规”的潘岳(《文心雕龙·诠赋》),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如其《秋兴赋》之于宋玉《九辩》,《闲居赋》之于张衡《归田赋》,《西征赋》之于班彪父女的《北征赋》、《东征赋》都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赋》题目取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赋题为诗,如其《秋兴》和《北征》,一为联章,一为长篇,这种拓展文体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发源的因素。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参考资料: http://info.vsedu.com/edtt/7821/g2/2/G2YWF819.htm

文学史基本知识方面:要求学员掌握教材中“文学概述”和作家简介部分的基本常识,包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文体,重要文学流派的发展情况、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3有重点作品的作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名、字、号,所属流派、重要的文集、注本及有关的必要知识;部分重要著作的成书过程、版本、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作品方面:按照大纲要求,文学作品部分分为重点作品和一般作品两部分。
对于一般作品的要求,一般只限于知识性范围,如作者、篇名、作品的体裁、作品的基本内容类型等。对于重点作品,则应达到熟、懂、会分析的程度。所谓熟,就是要熟悉作品的基本情况和作品的详细内容;所谓懂,就是要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字、句、典故等,井能难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所谓会分析,就是要能够从作品出发,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并且评说其优劣得失。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知识点
一、先秦文学概述
二、诗歌
三、散文
四、寓言
要求:
一、先秦文学概述
识记:
1.《弹歌》是较为可信的原始歌谣。
2.著名的神话传说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4.《诗经》中的作品,根据乐调分为“风”、“雅”、 “颂”三类。
5.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的一种新诗体。
6.《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抒情诗。
7.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
8.《左传》是春秋时期的编年史。
9.《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10.《战国策》是以战国时期的史料编纂而成的。
1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说文三个阶段。
12.《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门人言谈行事的语录体散文集。
13.《墨子》是墨翟及其后学的著作。
14.《孟子》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式语录体散文集。
15.《庄子》善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
16.《荀子》中的文章都是长篇专题学术论文。
17.《韩非子》的内外《储说》和《说林》上下等篇,集录了大量寓言。
简单应用:
1.简述《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
2.简析《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3.简析《左传》长于叙事的特征。
4.简析《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征。
5.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
6.简析《庄子》运用比喻和寓言的特点。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知识点:
一、汉代文学概述
二、诗歌
三、散文
四、《史》、《汉》故事
要求:
一、一、汉代文学概述
识记:
1.赋是作为汉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
2.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
3.汉代的赋可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4.贾谊《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代表作。
5.标志汉大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6.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
7.汉大赋具有“铺张扬厉”和“劝百讽一”的特点。
8.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小赋取代大赋的转变。
9.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12.《汉书》的体例包括纪、表、志、传四部分。
13.西汉政论文的代表作家有贾谊、晃错等。
14.汉乐府民歌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
15.《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简单应用:
1.简述汉代骚体赋、大赋、小赋各自的特点。
2.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3.简析《史记》人物传记善写人物的特点。
4.简析《史记》语言艺术的特征。
5.简析汉乐府中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6.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知识点: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二、诗歌
三、辞赋与散文
四、小说
要求: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识记
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2.曹操诗善于用旧题乐府写时事。
3.曹丕《燕歌行》是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4.钟嵘《诗品》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5.王粲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
6.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7.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
9.陶渊明的诗歌,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类。
10.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歌》。
11.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12.“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胱。
13,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
14.庚信是南北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
15.骈文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讲究对偶、声律、用典和藻饰。
16.庚信是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
17.干宝《搜神记》是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18.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文庆《世说新语》。
19.曹丕《典论·论文》肯定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0.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21.刘勰《文心雕龙》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22.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诗专著。
简单应用:
1.简述汉代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的发展过程。
2.简释:“建安风骨”。
3.简述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4.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5.简述庚信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知识点: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二、诗
三、词
四、散文
要求: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识记:
1.隋代诗歌名篇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的《昔昔盐》。
2.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3.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称为“上官体”。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陈子昂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
6.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7.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等。
8.盛唐时期双峰并峙的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9.李白的七绝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审美理想。
10.杜甫的诗歌有“诗史”美誉
11.“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12.“大历十才子’’在中唐前期诗坛上享有盛名。
13.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14.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全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15.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
16.李贺诗歌以浓厚的浪漫色彩在中晚唐之交的诗坛上别开境界。
17.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号为“小李杜”。
18.晚唐发扬新乐府创作精神的诗人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19.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20.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
21.五代西蜀的赵祟祚所编《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22.南唐词人以冯延已、李憬、李煜为代表。
23.初唐骈文佳作有王勃《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徐敬业檄天下文》。
24.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和柳宗元。
25.韩愈被苏拭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6.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堪称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之冠。
27.晚唐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28.唐代传奇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29.唐传奇的名篇有《南柯太守传》、《枕中记》;《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等。
简单应用:
1.简析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2.简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3.简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4.简述中唐新乐府运动。
5.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6.简述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7.简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知识点:
一、宋代文学概述
二、诗
三、词
四、散文
要求
一、宋代文学概述
识记:
1.宋初诗人王禹偶效法白居易。
2.宋初西昆诗派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
4.北宋前期诗人梅尧臣和苏舜钦并称“梅苏”。
5.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倡导“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6.江西诗派因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7.杨万里的景物诗形成独特风格,人称“诚斋体”。
8.《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使范成大在文学史上赢得“田园诗人”的称号。
9.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10.永嘉四灵以晚唐诗体相标榜,专意学习贾岛、姚合。
11.江湖诗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所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
12.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等。
13.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等。
14.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15.李清照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
16.张元干和张孝祥上承苏拭,下启辛弃疾等豪放词人。
17.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18.南宋后期典雅词风的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和吴文英。
19.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0.话本指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
21.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
22.元好问是金代最负盛名的大诗人。
23.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元、明戏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简单应用:
1.概述宋诗的主要特色。
2.简述欧阳修诗文创作的成就。
3.筒述苏拭诗歌的艺术成就。
4.简述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5.简述柳永对词发展的贡献。
6.简述苏拭对词发展的贡献。
7.简析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
8.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9.简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0.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知识点:
一、元明清文学概述
二、戏曲
三、散曲
四、小说
要求:
一、元明清文化概述
识记: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2.元前期杂剧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等。
3.关汉卿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
4.元后期杂剧创作中心南移到临安(今杭州),最优秀的作家是郑光祖。
5.南戏亦称“戏文”,是宋代产生于温州一代而流行于南方的地方剧种。
6.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被后人推祟为“南戏之祖”。
7.元末四大传奇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8.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大家,有《东篱乐府》。
9.元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中久、乔吉、张养治等。
10.杨维帧是元末诗坛领袖。
11.六大长篇小说指《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12.“三言”、“二拍”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3.传奇体、笔记体、章回体和话本体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四种主要体制。
14.明清传奇是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15.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当推汤显祖。
16.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康熙年间洪《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7.明代重要的诗人有刘基和高启。
18.明中叶的后出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员为代表的“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9.清前期的代表诗人是钱谦益、吴伟业、王士帧。
20.清中叶开创新格局的诗人是定枚和赵翼。
21.清前期三人词人指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
22.陈维崧词作篇什之富,为古今词人之冠。
23.清代中期张惠言创立常州词派。
24.明代唐宋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25.公安派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
26.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
27.以方苞、刘大魁、姚来为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简单应用:
1.简述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2.简述元散曲的发展概况。
3.简述明清章回小说的思想内容。
4.简述明清小说的文体特点。
5.简述明清诗歌发展概况。
6.简述清代诗歌发展概况。
7.简述明代散文发展概况。
8.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附:近代文学
一、近代文学概述
识记:
1.“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黄遵宪。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代表诗人是秋瑾、章炳麟。
3.近代散文有两个支派:“新体散文”和后期“桐城派”。
4.四大谴责小说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记》、《孽海花》。

明代散文
一,概述
有明一代,文学辉煌,其散文创作领域,亦高手如林,风格多样,流派分呈.不过,明初较佳的散文,多以前人为模式,时或别出心意,但仍旧不脱昔人窠臼; 较下等的散文则多剽窃抄袭,或务艰涩,或饰外华,较不具文学价值.
明初的散文承继元末的文学,而后出现的台阁体,其弊流为散冗,遂引起了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但后来却又走回句模字拟的方式,食古不化,遂发生了王唐之主唐,宋,规矩谨严,结果这两派一起一伏,直到明末,影响到清代的文学发展.但是,不管如何,明代散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或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上,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特色
明代的散文,大致经历了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万历和崇祯六次显著的变化.这期间,出现了众多文学派别,或著意於传统的恢复,或致力於新形式的创造,或强调心灵世界的开拓,或力主对现实社会的反应.总而言之,明代散文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把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做为文章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代圣贤立言.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都传达此种文学精神,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发展之一.二是扭转了宋,元以来唯「道」是尊,轻文贱艺的衰颓文风,恢复并振兴了古文传统.注重师法唐,宋,同时博取先秦,两汉,六朝,拓宽了古文创作的途径,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三是晚明小品文的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
中国传统古文的发展到了中唐,北宋,已进入其辉煌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正代表它伟大的成就.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文化界,重道轻文,视辞章为末技的观念弥漫文坛.许多作品呈现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内容陈腐,质木无文,又模仿语录体的腔调,读来令人生厌.而明代散文的发展,正好把散文创作从宋,元古文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重新使传统的古文闪耀出艺术的光辉,就成了明代散文的重要责任了.
三,著名的散文作家及其作品,风格介绍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以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人为代表.他们携带著一股清新刚劲的文风.他们大部份从事创作於元末,多起於民间或下层官吏,亲身感受过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疮痍,抱有匡时济世的理想,并且学识渊博,善著文章.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仍为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由於他们有著较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能超越理学的束缚,写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以下便分别介绍之.
(一)宋濂
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宋氏诗文,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文章雍雍大度,鱼鱼雅雅,自有一番开国文臣的气象.在当时文名极盛.宋濂积学深厚,精熟文理,兼擅诸体,而以传记最为出色.他善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人物,能够抓住人物富有特徵的细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如,,等.另一篇名作,写出了他早年不畏艰辛,刻苦从师就学的精神,影响很大.另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也写得相当生动,简洁有力.但有些作品出於应酬,颇伤繁冗,又实开台阁体之先河.
(二)刘基
精通经史,兵法,术数,洞悉世情物理,为文雄奇瑰丽,洗鍊明畅,风格道劲,特别擅长运用寓言形式.杂文集《郁离子》以寓言说理讽世,欲「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而其,,诸篇,清奇峻拔,可谓记中精品.议论犀利,语言形象脍炙人口.
(三)方孝儒
为宋濂弟子,长於议论,其十篇,议论古今,言词恳切,虽为政论而文采郁郁.
明代早期的散文,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性,作家们改变了元末文坛上流行的纤穠缛丽的风习,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但是当时文网严峻,人人自危,因而限制了作品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四)台阁体
明代以理学治国,因此朱熹理学在意识型态上便居於统治地位.与之相映,文坛上便推崇一种雍容典雅的风格,而「危弦促管」,「怨尤勃兴」之作遭到排斥.台阁体正是基於这样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台阁体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颂圣」文字.其风格雍容典雅而常流於呆板空廓,缺乏刚健清新之气.虽然如此,有些文章仍有可观之处.如杨士奇的一些言情写景之作,点染如画,一往情深,颇具欧阳修淡宕纡余之风韵,其便是.又如李东阳,其文平淡清永,颇有情致.他虽力纠台阁体之弊端,但终难脱其窠臼.
(五)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如李梦阳,何景明等开始对台阁体发起批判.他们对於儒术道学表示怀疑,很有离经叛道之嫌,其文学观点亦悖於道学陈调.他们重视文章之美,讲究文章技巧,要求「形神具出」,文情并茂.他们主张学习古文不必「近取唐,宋」,而应「直逼秦,汉」,这不仅是因为秦,汉文章雄丽,风格多样,还因先秦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而对於南宋以来纤弱,枯质,单一的格调和迷信程,朱,死守道统的风气坚决鄙弃.这实质上是一场在「文必秦,汉」的复古旗帜下所进行的文学革新运动.不过,「前七子」在创作上存著十分明显的模拟蹈袭之病.他们学习古人往往生吞活剥,而乏陶冶熔铸之功,使散文流於古怪生涩.
「后七子」跟随前七子的脚步,继续鼓吹复古之风.他们大力煽扬弘治以来的尚文之风,巩固前七子的阵地,也加重了模拟艰涩的弊病.其文章多「句拟字摹,食古不化」,「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这是其最大的要害.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是为了挽救「正统文学」的危机而兴起,其摧毁台阁体,扭转文坛风气的功绩不容抹煞,但其盲目摹古却又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危机.因此其后便有「唐宋派」起来加以矫正.
(六)唐宋派
他们推崇并学习唐,宋,对於复古派的模拟之风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评.针对复古派为文聱牙拮屈之弊,「唐宋派」提出了「文从字顺」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由於唐宋派所提倡的思想陈腐落后,缺乏力量,所以最终不能成为反对复古派的一个反对者.重道而不轻文,讲求文章作法是一大特色.其宗旨是要把当时的散文创作纳入文道并重,文辞畅达的唐,宋古文的轨道.
创作方面,以归有光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一些怀旧思亲文章,如,,,等,较少道学家气味,情致绵绵,悲音袅袅,感人至深.他的文章善於捕捉生动典型的细节,寥寥数笔即令人难忘.其语言平淡朴素,不事雕琢,而意蕴悠深.但遗憾的是其文集中充斥著大量的表彰孝子节妇的文章及寿序墓铭之类的内容.王慎中的名篇气势磅礴,声色俱佳.唐顺之的,,等也都是情理并至,「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七)李贽
在文学上,他提倡「童心说」,他认为唯有保持童心的纯真,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他又认为,天下之至文,绝不在於字句,结构等形式上的追求,而是作家「蓄极积久,势不能遏」,自然而然,不得不然所致.因为此种进步的文学观,因此他的散文摆脱传统古文的格局,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议论大胆,见识过人.尖锐泼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他的文章中,对道学家的批评尤为强烈,文字犀利痛快,富於鼓励性,长於分析,时有警语.如全文短小如匕首,尖锐如投枪,实为不可多得的杂文佳作.晚明优美的小品文在李贽手中已初试锋芒,头角展露.李贽对於晚明文学的奠基实功不可没.
(八)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其文学理论为「性灵说」,要求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性灵说强调文章的真率天成和自然趣味,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甚巨.他们的散文风格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为其特点.明末小品文便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势成鼎盛.之后的「竟陵派」继承「公安派」的革新精神,提倡独抒性灵,反对模拟剽窃,又提倡含蓄蕴藉,锤鍊剪裁,以矫正「公安派」率易刻露之病,遂变公安清俊流丽之体而为「幽深孤峭」之调.「竟陵派」重视作家创作的深度与厚度,但又偏重在形式上追求幽曲新奇,仍未免肤浅僻涩之病.
此后,小品文仍继续发展,而同时,随著社会危机的加深,利益冲突与民族问题的激化,实用之学和经世之文日益受到重视,复古之风再起,小品散文也开始向正宗古文复归.
(九)张岱
明,清之际的张岱可谓是一位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吸收了晚明诸家特别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长处,矫正了小品文在发展过程中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把小品文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地.他的文章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载.这些文章记录了他的实际生活,也反映了明末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如记游人情态,描摹尽致;写西湖雪景,以诗为文,情趣盎然.
晚明的性灵小品与当时文人的时代感受,心性体认,文学观念与处事态度密切结合,可视为晚明时代精神的表徵.其中所透露的处事观念,可归纳出三大要项:采退离态度,好尚山居闲情,以心冥境.具体的生活安排上,家居则流连艺文,赏玩器物,外出则寻山问水,访木探石,充满悠闲的乐趣与美感.对於人世的观察则可从三方面见其特色:强调个人的真意深情,以谐谑态度省视人世,重新诠解历史人物.这便是晚明性灵小品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了.
四,对后代的影响
面对明末的社会现实,古文家们怀著匡时济世的抱负和亡国易代的悲痛,奋发挥毫,感时而作.一时之间,文坛上名手四起,雄文如林.当时的散文风格,多的是正气凛然之作.明代近三百年来的散文创作,就在明末国破家亡,异族入主的情形之下,悲壮的结束了.明朝的遗民孤臣在清初文学创作上,便继续著雄健高迈,慷慨激昂的散文风格,直到另一种散文革新出现.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在金、元散文不振,作家沉寂之后,明代散文的发展。由于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产生对八股文的反动,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主张拟古、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造成那时对秦汉散文模拟的风气大盛,拟古风气笼罩明代文坛约一百年。然而一味地抄袭、模拟,终究不是良好的...

哪个年代散文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不仅文笔优美,而且思想深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二、明清时期的散文发展 明清时期是散文发展的又一高峰。明代前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散文创作逐渐兴盛。许多文人以散文创作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形成了独特的文风。清代则是古代散文的集大成时期,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

明代时期的散文有哪些特点?
明代散文中成就较大的如归有光,他以抒情散文见长。晚明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文学改良主义,他们擅长抒情的短篇小品散文,提倡文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笔清新流畅。

万历初开始,明代文学有什么发展?
自万历初开始,明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个领域,逐渐出现全面上扬的势头。而且,在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真实情感等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都显示出鲜明的一致性。这表明明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已经广泛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并借此...

我国古代的散文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人,继承和发扬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元代散文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明清两代的散文则有持续的发展,明代散文中成就较大的如归有光,他以抒情散文见长。晚明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学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四、唐宋 在古文...

简述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四、明清时期的散文多样化发展 明清时期,散文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明代的唐宋派、竟陵派等均有重要成就。清代的散文更是名家辈出,如桐城派、阳湖派等,这些文人在创作上注重细节描绘和意境创造,将古代散文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了起源、初步发展、演变成熟...

明代散文特点?
中国传统古文的发展到了中唐,北宋,已进入其辉煌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正代表它伟大的成就.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文化界,重道轻文,视辞章为末技的观念弥漫文坛.许多作品呈现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内容陈腐,质木无文,又模仿语录体的腔调,读来令人生厌.而明代散文的发展,正好把散文创作从宋,元古文的死胡同...

明清散文特点
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独倡秦汉古文,由于模拟过甚,被后人 斥为“伪体”,仅“后七子”之宗臣以散文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中少有的一篇好文章.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兴起,他们继承南宋以来尊崇“...

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是什么?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散文的发展历史:先秦: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两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

定日县15181987809: 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 -
戈疯利胆: 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

定日县15181987809: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源出、发展和其与现代散文概念的不同之处 本人急用 -
戈疯利胆:[答案] 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

定日县15181987809: 明清散文特点 -
戈疯利胆: 明初散文以朱元璋开国功臣宋濂,刘基为代表.宋濂论文力主宗经其散文以传记文成就较高.刘基则是诗文兼善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寓言杂文最有特 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

定日县15181987809: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表 -
戈疯利胆: 1、先秦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

定日县15181987809: 散文与散文诗的区别 -
戈疯利胆:[答案] 散文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定日县15181987809: 我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
戈疯利胆: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先秦文学.包括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以来的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文体.②秦汉文学.以汉代为主,以散文、...

定日县15181987809: 何为散文?又何为一篇好散文?
戈疯利胆: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定日县15181987809: 散文?是怎样的来历 -
戈疯利胆: (一)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