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南北榜案”:谁是最终的受害者?

作者&投稿:钮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历史回顾: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在应天府(南京)如期闭幕。52人被成功录取,其中第一名(会元)为宋琮,江西泰和人士。三月,其中的51人如期参加殿试并顺利通过考核,由皇上钦赐功名并排定名次。

一甲共3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陈,福建闽县人士;第二名(榜眼)尹昌隆,江西泰和人士;第三名(探花)刘仕谔,浙江山阴人士;二甲共13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共35人,赐同进士出身。

金榜放出,诰示天下,金陵的街头再次热闹了起来。但是,围观放榜的人们很快发现了蹊跷之处,榜上得中进士者,全部出自江南,竟无一人是北人。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有人一口咬定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私其乡”。众多落榜的北方考生本就愤愤不平,对这一观点更加深信不疑。顷刻间,群情激愤的学子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行至礼部衙门前抗议请愿,高喊“三吾等南人私其乡!”要求官府严查舞弊事件。一时间民意沸腾,局势几近失控。

科举制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断于元,变于明,灭于清。科举制出现后,为中国古代王朝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意义绝非某些人口中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近代以来,对科举制横加指责,多是受到“西学文人”的影响。几乎与“西学文人”鼓动中国统治阶层全盘西化的同时,资本主义列强英国,比照“科举制”制定了自己的文官考录制度,此制度一直被世界沿用至今。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分水岭,不应该按照王朝更替来划分,而应该以科场舞弊案““南北榜案””为标志。正是场科场舞弊案,彻底将科举制引向不归路。“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在这场科场舞弊案后,掺杂了太多的“权力之争”。经过这场权力争斗,科举制的政治性,远远凌驾于它实用性之上。

“南北榜案”中,有人被流放千里、有人被砍了头、有人登了皇榜,复杂权力斗争背后,谁才是最大的输家呢?

1、 朱元璋:虽然我老朱很厉害,但是这件事上,我最多算个五五开。

洪武三十年(1397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宋琮为第一,是为春榜,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为南方人,照顾其乡亲。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等人阅卷。增录北方人入仕。后张信说刘三吾判卷无错属实。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事发以后,朱元璋大怒,对考试官严加治罪。有人上告说刘三吾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知道后更怒,将张信与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命刘三吾戍边。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后明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取录任伯安等61名 ,是为夏榜 。因所录 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朱元璋对于““南北榜案””的决定,一直被后世文人所诟病。后世文人史官,多为刘三吾等言屈,责备朱元璋为维护统治,滥杀无辜、损害南方学子利益。

对当时情况进行深究,可以发现就朱元璋进行了妥协。在对首次科举结果进行核实时,朱元璋并未否认首次登科士子的合法性。同时,并未处理任何一人。最后,朱元璋对多名大臣的处理,也并不是以“科场舞弊”入罪,而是勾结蓝玉谋反。至于朱元璋因为“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或是“增录北方人入仕”都是后来文人墨客的揣测之言。


反观地主官僚集团,咄咄逼人,无论朱元璋如何表态,这个群体始终想尽办法阻止“北方士子登科”。官僚的说法,这应该属于“逆龙麟”。但如果放在明朝,比作“党争”或许更为恰当。因为当时地主官僚集团的做法,与后来纠缠明朝一代的“党争”,如出一辙,简直一脉相承。

朱元璋最后的决断,使得“南北分榜”政策得以实施。表面上,这一政策既能安抚北方学子,又能笼络南方学子。朱元璋获得了全胜,实则南北分榜制度实施,标志着以皇帝为代表的的中央权力,让步于地主官僚为代表的地方权力。

“南北榜案”后没多久,朱元璋就撒手人寰。只能说这场权力之争,老朱最多赢了一半,最多算个五五开。

至于刘三吾等人则被后世比作,类似“曹操征袁”时所杀的粮官一样的人物,是朱元璋为争取了民心而存在的工具人。这也是后世的揣测,因为古板教条之人,最易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2、 地主官僚:我说留下的人,朱皇帝都挡不住!

后世存书,多为刘三吾等人言屈,以此表达对南方士子遭受“不公”的同情。但实际上,当年朱元璋并未否认第一次登科的61位南方士子的合法地位,而是选择增补北方士子登科。

也就是说,万人之上的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朝廷重臣进行复核,并未直接损害南方士子利益。同时,看似为争取南方士子利益的众大臣,其实维护的应该是自身的群体利益,即地主官僚的利益。


皇帝朱元璋和地主官僚的矛盾之争,关键点其实不在南方士子登科是否合法,而在于要不要北方士子登科。

最终,摄于朱元璋个人威望,地主官僚屈服了,选择了妥协,北方士子顺利登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地主官僚集团迫使朱元璋,事实上承认了“南优北劣”。后来在明仁宗时期,科举上“南方士子”优势得以彻底巩固。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其外出‘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为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矣。”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八

杨士奇作为内阁重臣,以“欲扬先抑”的办法,稳固了“南六北四”的南北分榜制度。这一过程中,南方士子的少部分或许利益受损,他们的利益被拿来平衡北方士子的怨气。但很难说南北双方,谁受益更多。可以确定的是,此事之后,杨士奇成为了南方士子的领头羊,仁宗皇帝的肱骨之臣。


最终结果,获利最丰的当属杨士奇所在的地主官僚集团。杨士奇利用同样的套路,相似的办法,收获了南北士子的“心”,终成一代名臣,也延续了地主官僚集团在明朝内部的绝对统治地位。

3、 南方士子:北方士子是菜鸡,干不过就会“上访”!

常以受害者自居的“南方士子”,其实并没有听起来的那么悲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数据统计,发现朱元璋统治时期,南方籍进士占总数的71%。事实上,地主官僚集团的目标,已经算基本达成了。

明朝是“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封建王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带动了一大批淮西子弟。虽然淮西子弟不一定徇私;但淮西功勋出题、改题的文风偏好,必定是“南方士子派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方学子参与科考的不利局面。

明朝前期以应天为都城,应天地处南方。南方士子靠近京畿重地,地理、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当时的科考试题,并非如后世所言,仅仅背书即可,内容涉及面甚广。出题人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本人,都难免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相比之下,北方士子面对明显带有南方特色的考题时,难免发挥不利。


南方学子固然有很多优势,但就实际而言,面对地主官僚集团与皇权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仅仅是筹码而已。

不过,正如杨士奇安排的那样,南方学子在科场占有六成。实际上,南方学子已经占尽实惠,再在嘴上咄咄逼人,就显得有失风度了。

4、 北方士子:我吃了亏,还被南方士子骂。

在世人眼中,江南是才子辈出的“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明朝自洪武四年(1371年)始,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共开科六次,各科进士共867人,其中南方籍进士620人,占总数的71%。以此看来,似乎“南人尽占皇榜”的现象,也是情理之中的。根本不用去追溯前朝,就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南北士子的差距也并未显著拉开。

“南北榜案”,一直被描述为“明初冤案”。但实际上,这一事件发生在洪武30年,距离明朝第一次恩科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也就说,明朝第一次恩科是在洪武10年。

事实上,明朝第一次恩科中,北方士子虽然考中人数确实明显少于南方;并且中间几次恩科考中人数,也都是北方士子少于南方士子。但考虑到南北应该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也算是有一定合理性。

以当时情况看,南北经济差距无疑更大。但北方士子在科举中的表现,反而优于洪武30年。这就直接佐证出,经济、文化、传统之类的因素,并不是不能影响科举考试的最终结果。

诸多疑点综合,会明显发现,当时的地主官僚集团在极力阻止北方士子登科:

①全军覆没: 洪武三十年,北方经济得到了20年的恢复,这一届北方学子的集体表现却大不如前,没有一人登科;

②欲加之罪: 部分史料记载,朱元璋命令重新阅卷,增补北方士子登科,阅卷官员以“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为由,上报朱元璋;

③人中龙凤: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每一个都不是泛泛之辈,在参加科举之前,考生需要通过乡试、县试、府试、院试,取得举人身份后才能报考科举;

④担负骂名: 简单说参加科举是士子,都是各地方的尖子,说他们死读书或许有可能,但说他们语句不通,就很过分了。

综上所述,当时北方士子的确是遭遇了不公,但是在后世文人墨客的渲染下,北方士子倒成了“无事生非”的小人。这多少是有点黑白颠倒。

最后,经过北方学子闹腾,最终北方士子的登科比例从0提升到了40%,也算是小有收获。

5、 最终答案:神仙打架,凡人受苦。

总的来说,经过“南北榜案”一折腾,朱元璋得了个五五开、地主官僚得到了“四六登科”的官方许可、南方学子保证了60%的录取率、北方学子的录取率提升到了40%。总归是,大伙都没有落空,都有所得。


那么这场历史大案中,谁才是受害者呢?利益这种东西,其实也是基本恒定的,有人获利,就有人失利。既然参与其中的四方都获得利益,利益从何而来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这四方看似都有得有失,但本质上作为统治阶层,四方暂时上是达到了某种平衡。而比他们更为弱势的普通百姓,恐怕才是最大的失利者。

倘若觉得这种说法是臆想,就从明洪武30年向后再推200多年,满清入关,清朝为了安抚各地汉人,平衡势力范围,甚至把进士名额划分给了各个省。一方面,各省地主阶层和士人逐渐臣服满清;另一方面,各省之间开始明争暗斗。唯一不变的,还是百姓依然穷困,中华文明继续走下坡路。

单就朝代而言,元朝之前,中原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大一统”,国家执政的最高准则就是“统一”;而元明清三代,则是“大统一”下“小隔绝”。试想二十四朝代表,元明清划归一类,不是没有道理的。





明朝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是明朝一场冤案,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平衡南北方的势力,故意搞出来的一场戏,所有的“南榜”状元等人都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国的科举制度给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朝廷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力保其公平公正性。可是朱元璋...

明朝时期为何会发生南北榜案?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南北榜案”始末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录取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fu)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南榜全为南方学子 历经元朝统治,南方在经济...

明朝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刘三吾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

明朝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了“南北榜”的案件,即著名的刘三吾科举案,又称“春夏榜”。这一年的春天,礼部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吉府纪善、白信蹈等人主考。榜发时,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全榜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竟然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落第举人们为此纷纷议论,难道北方人连一个够格...

朱元璋的南北榜案
朱元璋的南北榜案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桩糊涂大案。洪武三十年(1392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发榜。明代的会试发榜日定在三月五日。上午十时,一阵鞭炮齐鸣过后,高大的皇榜悬挂在了秦淮河北岸的贡院...

明朝著名的南北榜案是什么
在当年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又被称为北榜。这个事件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不过夏榜发布以后,南方学子到是没有闹事,笔者不得不感慨,不仅仅是现代,在中国古代也讲究按“闹”分配,连朱元璋都扛不住滔天的...

明代著名的“南北榜案”是什么?史上最差冠军不到一个月就被处决了!_百...
明代著名的“南北榜案”是什么?史上最差冠军不到一个月就被处决了!主编会给你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第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袁,第一个参加地方考试的人是,第一个参加会议考试的人是慧远。宫廷考试第一个夺冠。当今社会,一年中最活跃的时期可以说是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全国各省都喜欢谈论的话题...

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是怎么回事,又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_百度...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大明王朝急需维稳的核心诉求来看,貌似只有这么做,才能使各个地方的政治力量发展得相对均衡。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开始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洪熙元年五月,仁宗驾崩,明宣宗朱瞻基于六月即位,他将会试分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南北榜案”后,常常...

明朝的科举为何会出现南北榜案朱元璋又是怎么处理的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金榜题名时”,古代的知识分子将科举视为自己唯一的晋升通道,认为科举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明朝的科举为何会出现“南北榜”案,朱元璋又是怎么处理的?洪武三十年二月,新兴的大明王朝迎来了为期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明太祖朱元璋在经过反复的考虑之后,...

明朝的南北榜案最后什么结果?
南北榜案又称“刘三吾舞弊案”,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此时的大明王朝经历了四年前的蓝玉谋反大案,所诛杀牵连者高达一万五千多人,大明后期最出色的将领蓝玉更是被处以剥皮示众的酷刑。此案让大明各阶级人人自危,更有“打死不做官”的趋势,而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为了消除士子们对...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字狱
曲郑喷昔: 明: 洪武年间的文字狱:徐一夔案, 贺表案,《万寿增俸表》案,南北榜案.等 万历年间文字狱:李卓吾案. 清: 顺治朝的文字狱:尚函可案,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等 康熙朝的文字狱:明史案 ,黄培诗案 ,《南山集》案 , 徐转案.等 雍正朝的文字狱:年羹尧案,汪景祺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 ,曾静、吕留良案 ,屈大均案,裘琏戏笔之 祸,“清风不识字”案,“维民所止”案 .等 乾隆朝的文字狱:王锡侯《字贯》案 ,谢济世私注《 大学》案,“伪造孙嘉淦奏稿”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等130多案

游仙区19773481125: 吴三桂为什么要叛国?
曲郑喷昔: 吴三桂为人狡诈多变、心计深沉,出生于军事世家又极富政治斗争经验,常使自己处于明末清初大量历史事件的紧要关头,并在其中扮演着胜负手的角色.从崇祯十七年京师被围由山海关逡巡不入间接导致明亡,到转变政治立场投靠清军击溃大...

游仙区19773481125: 历史上明朝二虎是怎么死的? -
曲郑喷昔: 二虎的历史原型是明朝锦衣卫第一指挥使毛骧 .历史上的毛骧很早便追随朱元璋,后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替朱元璋处理了一大批开国勋贵,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制造了胡惟庸案后的牵连大案.最终毛骧的所作所为引起众怒,最终朱元璋为平息众怒毛骧处死.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朝那些事儿小说读后感7篇
曲郑喷昔: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历代帝王将相所经历的辉煌与衰败,君与臣、... 官海沉浮中他在静静地思索着,最终开创了“心学”,成就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人生....

游仙区19773481125: 陈圆圆个人资料简历
曲郑喷昔: 在明末的政坛上,陈圆圆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因为有她的存在,明末的政治结构发生... 按照一般才子佳人故事的套路,这两个人如果最终是一场悲剧,多半是因为一个歌伎...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包括什么作品?
曲郑喷昔: 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1502~1568)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写成的《宝剑记》... 被称为“双忠八义”的十位朝臣同他们展开了前赴后继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剧作...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曲郑喷昔: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说过类似的话,说... 官兵领不到饷银兵变……最终大明王朝崩盘,大明公司关张倒闭.瞧,就是这么一个...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朝杨凌活了多少岁
曲郑喷昔: 原著里并没有具体说明杨凌活了多少岁.回到明朝当王爷大结局杨凌最终获封西伯利亚王.回到明朝当王爷里的杨凌有6位妻子,分别是韩幼娘,成绮韵,马怜儿,玉堂春,高文心以及永福宫主朱秀宁.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剧情梗概:阴差阳错间,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穿越到了大明正德年间.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既有京师八虎的邪恶,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还有大儒王阳明的心学,再加上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浑浑噩噩中踏进这个世界的主角,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周旋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东厂、西厂、内厂、外廷之间的纷争;代天巡狩清除贪官的故事;剿倭寇、驱鞑靼、灭都掌蛮、大战佛郎机;开海禁、移民西伯利亚……,精彩的故事纷至沓来.

游仙区19773481125: 明神宗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曲郑喷昔: 明神宗名叫朱翊钩,是穆宗的第三子,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执政49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既贪婪又荒唐,最终使明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朱翊钩生于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