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开始的?

作者&投稿:晨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最早出现的对联该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

春节时门户悬挂“挑符”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便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便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为“楹联”。据有关资料,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

到了清代的乾康盛世,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是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字存在,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应该源于唐朝年间,父母去世第一年白联,第二年黄联,第三年绿联。至今陕西农村仍保留此习俗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可以作为对联。

  传说,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于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但这一传说真实性不高,对联最早在五代时兴起,此时距王羲之时代已有几百年了。

  其实,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亲自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 观赏取乐。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 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最早出现的对联该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

春节时门户悬挂“挑符”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便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便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为“楹联”。据有关资料,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

到了清代的乾康盛世,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是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字存在,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过年贴红对联是中国人的习俗,没有丝毫稀奇,但过年贴绿对联,过年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贴绿色对联,只是在一年里有人丁过世的人家,才贴绿对联。绿对联用绿色纸写上黄色字,与别家的红纸黑字相比较特别的显眼。在苏浙的温州、金华、衢州、金坛等地都有贴绿对联的民俗。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对联的来历,种类,格律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

1对联的演变过程?
1、对联起于秦汉。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2、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

对联起源于什么朝代啊?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时候开始有对联?
据考证,对联最早始于唐朝,具体可追溯到唐朝诗人孟浩然和王之涣,他们经常在书信中互相写对联以表达问候和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宋代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民间便开始以对联来祈求好兆头,以及表达节日祝福。在古代,对联还曾被用来标记店铺,以及向人们传达一些社会正义...

对联的起源.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特点是什么?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2.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3.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是什么???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三幅唐代的堂室对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这是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时间在(860--873)) 还有两幅...

黄梅县15144615026: 为什么会有绿色的对联? -
荤浅格列: 家中有丧事,第一年不贴对子,第二年黄对联,第三年绿对联,然后才能贴红的.

黄梅县15144615026: 春联的来历 -
荤浅格列: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

黄梅县15144615026: 怎么会有绿颜色的对联?我才从街上看到的 -
荤浅格列: 家有丧事,在没有大喜的情况下,是不会贴红色的门联的,三年里好像是按着紫色,蓝色,绿色.以后就正常了!

黄梅县15144615026: l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
荤浅格列: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黄梅县15144615026: 谁知道对联是产生于什么时间的? -
荤浅格列: 最早出现的对联该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

黄梅县15144615026: 什么是红对联和绿对联 -
荤浅格列: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红骏马和绿骏马,你一定回答根本没有绿骏马.这个问题,和你提的问题是差不多的.你听说过绿对联吗?中国的传统都是用红纸写对联.如果用禄纸去写对联,并且送给别人,那是犯忌的.为什么犯忌?你听说过绿帽子的事吗?亭台楼阁中有用黑底写绿字的楹联,或者,使用绿底写黑字的楹联,但没有任何人说,这是绿对联.所以你这个绿对联问题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你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黄梅县15144615026: 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荤浅格列: 五代时,人们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这样,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就变成一种 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特殊文体.因为多用于春节,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 与期盼,所以被称为春联.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cWng)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语言通俗、吉祥喜庆,一直到今 天,春联仍然沿袭着这样的特点.

黄梅县15144615026: 对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
荤浅格列: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黄梅县15144615026: 对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荤浅格列: 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最早出现的对联该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