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分布现状与特点

作者&投稿:征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球荒漠化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规律:一般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地区和中纬度大陆内部。
原因:
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义务,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相关义务,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7.18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6.86%;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1.4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52%。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平方公里, 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平方公里,占37.38%;重度为43.34万平方公里,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平方公里,占22.24%。


4、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6万平方公里,62.24万平方公里、43.35万平方公里、19.35万平方公里、19.17万平方公里、2.99万平方公里、2.97万平方公里、2.32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41.16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3.66%;半固定沙丘(地) 为17.88万平方公里,占10.28%;固定沙丘(地)为27.47万平方公里,占15.79%;戈壁为66.23万平方公里,占38.07%;风蚀劣地(残丘)为6.48万平方公里,占3.73%;沙化耕地为4.63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66%;露沙地面积为10.11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81%;非生物工程治沙地面积为96平方公里(图1-5)。


2、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3万平方公里、41.59万平方公里、21.68万平方公里、12.56万平方公里、12.03万平方公里、2.40万平方公里、1.43万平方公里、1.18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6.28%;其它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占3.72%。


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临界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虽然目前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8.08万平方公里、4.81万平方公里、4.20万平方公里、2.5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3.13%。


从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看,主要以草地为主,占68%,其次为耕地,占23%,其它利用类型土地占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2、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万平方公里。


3、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减少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32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900平方公里,陕西减少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27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山东减少380平方公里,四川减少375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江苏减少227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

1、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

2、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

4、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

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1、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3、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4、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五滥”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好转的原因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1、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内陆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有关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公顷,为实现沙化土地整体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进行。

3、坚持科学治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人工恢复与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同时加大对现有100多项适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4、降水相对偏多,有利植被恢复。近几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相对偏多,较常年增加3-5成,对于植被恢复和人工治理成效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防沙治沙的对策与措施

1.认真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健全标准体系,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搞好检查验收,加强成果管护,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3.创新体制机制。实行轻税薄费的税赋政策,权属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4.强化依法治沙。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防沙治沙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构建防沙治沙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新格局。

7.健全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8.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一)沙质荒漠化分布现状

1.松辽平原全区

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两省一区交接地带以西地区。此带北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黑龙江富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到吉林省白城市西部,南至辽宁的彰武、辽中等县。沙质荒漠化主体位于吉林西部和内蒙古境内。

2006年CBERS-2图像解译结果显示,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总面积43415.94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8.61%。其中全区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2996.89km2,占沙质荒漠化面积的6.90%;中度沙质荒漠化面积4780.83km2,占11.01%;轻度沙质荒漠化面积35638.21km2,占82.09%(图2.1.1、2.1.2)。

重度沙质荒漠化集中连片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三角地带、乌尔吉木伦河和呼虎尔河两岸、库伦旗的养畜牧河北岸的科尔沁沙地部分。中度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白城、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开鲁、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辽,组成的多变形区内。轻度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杜尔伯特、镇赉、通榆、双辽一线以西。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由北往南沙质荒漠化强度增强,面积也明显增加。沙质荒漠化至翁牛特旗、奈曼旗、库伦旗、养畜牧河一线以南的山区消失。

2.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境内重度沙质荒漠化分布在嫩江两岸齐齐哈尔市人民镇至富拉尔基段、嫩江支流鲁河的对宝段;中度沙质荒漠化分布在嫩江的齐齐哈尔市龙沙区、鲁河曙光至罕河汇合处;轻度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泰来县宏胜水库周围,泰来县与杜尔伯特县交界的嫩江巴彦查干到兴镇段,连环湖周围地区,讷谟尔河龙河镇到齐齐哈尔市区的河流两岸均有轻度沙质荒漠化出现。

2006年,调查区黑龙江省境内沙质荒漠化总面积1079.88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28.32km2,占省内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2.62%;中度沙质荒漠化20.91km2,占1.94%;轻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030.65km2,占95.44%(图2.1.3)。

图2.1.1 2006年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

图2.1.2 2006年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图2.1.3 2006年黑龙江沙质荒漠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3.吉林省

从吉林省沙质荒漠化分布来看,重度、中度沙质荒漠化均与松花江两岸河漫滩堆积物有关,重度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松花江的松江至陶赖召河段的两岸及五棵树镇附近,为河漫滩沙被风吹扬活化形成。中度沙质荒漠化分布在吉拉吐到尹家店松花江段,为河道、漫滩、堆积物沙。

轻度沙质荒漠化集中分布在五个区域:一是通榆、长岭西南部区,该区轻度沙质荒漠化以垄状发育,面积较大;二是前罗尔郭斯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松花江北岸地区,即前郭镇、三井子镇、新万发镇一带,杏山宝、大林子镇、拉林一带,该区域轻度沙质荒漠化与盐渍化土地相伴生;三是洮儿河东岸,牛心套保泡、查干他拉北泡子、五间房水库一带,沙地亦与盐碱地相伴分布,大致呈垄状分布;四是四平市东辽河南岸刘家馆子镇、沈洋镇、小宽镇、临海镇、四家子以及茂林、后架树台泡一带,沙地呈垄状分布,部分地区联结成片;五是嫩江沿岸地区。

图2.1.4 2006年吉林沙质荒漠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2006年,吉林省沙质荒漠化总面积5124.43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5.19km2,占省内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0.10%;中度沙质荒漠化142.28km2,占2.78%,轻度沙质荒漠化4976.96km2,占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97.12%(图2.1.4)。

4.内蒙古自治区

松辽平原区内蒙古沙质荒漠化程度递变规律性较明显。重度沙质荒漠化基本都是沿大河流两侧分布,主要分布在老哈河流域赤峰市翁牛特旗高日罕-苇连-平安一带,西拉木伦河布力彦到义和沙拉段,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翁牛特旗头分地至格日僧、白音套海地区有一条重度沙质荒漠化带;乌尔吉木伦河和呼虎尔河两岸、库伦旗的养畜牧河北岸的科尔沁沙地部分也有重度沙质荒漠化分布。

中度沙质荒漠化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处于重度与轻度沙质荒漠化之间,为二者的过渡地带,此类型主要分布在位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之间的重度沙质荒漠化地带北侧的布力彦、海拉苏、新苏莫一带,日罕-苇连-平安重度沙带南侧的大沁他拉镇桥河至八仙筒镇的衙门营子一带;二是与中度沙质荒漠化相伴生,偶有重度沙质荒漠化出现,共同构成典型的梁窝状沙地景观。此类型主要分布在养畜河与西辽河之间,西起奈曼旗章古台东至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阿古拉、木里图镇等科尔沁沙地主体地区;另外,阿鲁科尔沁旗呼虎尔河宝力召至赛罕塔拉段,西拉木伦河北岸的开鲁县城北、前河、小街基、珠日河牧场,扎鲁特旗道老杜至查布嘎图一带也有中度沙质荒漠化分布。

轻度沙质荒漠化分布在重、中度沙质荒漠化周围。主要分布在教来河、养畜河以北老哈河东侧,西起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东至通辽市与辽宁铁岭市交界处的查日苏镇、金宝地镇,沿新开河向北至哈日干吐,沿111国道至霍林河沿岸兴安盟突泉县的巴扎拉嘎至304国道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牧场至呼虎尔河罕苏木至西辽河大榆树至西拉木伦河义和沙拉、查干诺尔至乌尔吉沐沦河隆昌镇,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昆都镇包围的广大地区。

2006年,内蒙古境内沙质荒漠化总面积34492.72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2963.18km2,占沙质荒漠化8.59%,占全区重度沙质荒漠化的98.87%,是松辽平原重度沙质荒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区;中度沙质荒漠化占内蒙古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17.22%,轻度沙质荒漠化占74.19%(图2.1.5)。

图2.1.5 2006年内蒙古沙质荒漠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图2.1.6 2006年辽宁沙质荒漠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5.辽宁省

辽宁省重度沙质荒漠化零星分布在阜新市章武县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交界处。中度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铁岭市与沈阳市交界的辽河张家至钱家屯段,三台子水库周围、西泡子水库南侧的十家子一带。章武县与通辽市交界处的阿尔乡镇、吴成店、孙家坑、付家街一带为科尔沁沙地南延部分,延续了轻度沙质荒漠化与中度沙质荒漠化相间分布的梁窝状沙地景观。轻度沙质荒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区:①东辽河与招苏台河之间北起三江口镇南之后窑区域;②康平县两家子、四家子、东平房、新生农场一带;③章武县科尔沁沙地南缘部分。另外在锦州市黑山县、小东镇、沙河的胡家镇一带也有零星分布。

2006年调查区辽宁省境内沙质荒漠化面积2672.29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0.2km2,占研究区辽宁省境内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0.01%;中度沙质荒漠化46.42km2,占1.71%,轻度沙质荒漠化2672.29km2,占98.28%(图2.1.6)。

(二)盐渍化分布现状

1.松辽平原全区

松辽平原盐渍化土地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区:嫩江与第二松花江西侧吉林白城、松原和长春西部及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南部地区;嫩江与第二松花江东侧黑龙江的大庆市、绥化和齐齐哈尔、哈尔滨的部分地区;内蒙古通辽市南部科尔沁沙地中的低洼甸子(图2.1.7)。

图2.1.7 2006年松辽平原盐渍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

2006年CBERS-2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松辽平原盐渍化总面积为19863.32km2。其中,重度盐渍化面积2079.59km2,占盐渍化面积的10.47%,中度盐渍化6150.55km2,占30.96%,轻度盐渍化11633.18km2,占58.57%(图2.1.8)。

松辽平原内重度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嫩江、第二松花江东侧的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及兰西县西部;嫩江与第二松花江西侧的松原市松花江与第二松花江之间低洼地带、白城市镇赉、通榆县和松原市的乾安长岭县及长春市西部;轻、中度盐渍化散布范围较大,但基本包含在长轴为北东方向的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绥化市兰西县、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为四个端点的平行四边形范围内。

图2.1.8 2006年松辽平原盐渍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图2.1.9 2006年黑龙江省盐渍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2.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重度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两类地区:一是南引水库、老山头水库、向阳湖、红旗水库等湖泊水库周围;二是分布在行政界线的交界地带大庆市龙凤区、红岗区与安达交界处的杏树岗、万宝山、先源一带,肇州与肇源县之间大兴、永昌、托古一带,大同区与肇东市、肇州与肇源县之间的昌德、杏山、升平、安民一带。另外在杜尔伯特县城周围、绥化市安达市火石山-四平山-连丰一线、新村、老虎岗镇、中本镇一线、齐齐哈尔扎龙湿地西侧有重度盐渍化分布。

研究区黑龙江省境内中度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前述重度盐渍化的外围,中度盐渍化覆盖面积比较大,尤其是杜尔伯特县周围地区大庆水库西、让胡路区以北出现大面积中度盐渍化土地。

轻度盐渍荒漠化基本与重度、中度相伴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齐齐哈尔市区东北繁荣畜牧场一带、龙江县哈拉海、七棵树镇一带出现了清一色的轻度盐渍化土地。

2006年,黑龙江省境内共有盐渍化土地6535.58km2。其中,重度盐渍化291.94km2,占本研究区黑龙江省境内盐渍化总面积的4.47%,中度盐渍化1391.91km2,占21.30%,轻度盐渍化4851.72km2,占74.23%(图2.1.9)。

3.吉林省

研究区吉林省境内重度盐渍化分布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傍水而生,主要分布在乾安县查干湖、花敖泡、大布苏泡、三王泡,长春西部波罗泡、元宝洼泡、敖包图泡,白城市的牛心套宝泡、小西米泡,查干花泡、黑鱼泡、葛连泡、洋沙泡等湖泊和水库周围;二是依地形而呈条带状分布,在长岭县西部地形呈长垄式波状起伏,在低洼地出现条带状重度盐渍化土地。另外,沼泽地消失,往往导致盐渍化现象产生,松源市宁江区的长春岭镇、三井子镇,过去是一片沼泽,现在已是一片重度盐碱地。

中度盐渍化主体断续分布在白城市的北起泰来县红利水库东南部的胜利、好新一带,南至通榆县的半拉格森的广大地区。另外在松原、四平市有零星分布。

轻度盐渍化基本与重度盐渍化分布相一致,范围有所扩大。

2006年吉林省境内共有盐渍化土地8919.68km2。其中,重度盐渍化1374.32km2,占本研究区吉林省境内盐渍化总面积的15.41%,中度盐渍化2208.91km2,占24.76%,轻度盐渍化5336.45km2,占59.83%(图2.1.10)。

4.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境内重度盐渍化只零星分布在通辽市中部地区;中、轻度盐渍化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在与吉林省的交界处,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与白城和通辽交界处的义和道、巴彦淖尔、好腰、白音套海一带,通辽市与白城交界处的七棵树、海力棉、敖力布皋镇、查干敖日布告;二是分布在科尔沁沙地坨间低地。具体分布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海鲁吐、巴彦茫哈、吉尔嘎朗、布敦哈日根一带。

CBERS-2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盐渍化土地4380.86km2。其中,重度盐渍荒漠化413.34km2,占研究区内蒙古境内盐渍化总面积9.44%,中度盐渍化1178.78km2,占26.91%,轻度盐渍化2788.75km2,占63.65%(图2.1.11)。

图2.1.10 2006年吉林省盐渍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图2.1.11 2006年内蒙古盐渍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图2.1.12 2006年辽宁盐渍化面积统计直方图

5.辽宁省

2006年辽宁省境内共有盐渍化土地27.2km2。其中,轻度盐渍化面积25.96km2,占研究区辽宁省境内盐渍化总面积的95.44%;中度盐渍荒漠化1.24km2,占4.56%(图2.1.12)。中、轻度盐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与内蒙古的交界地带。也有与水库湖泊伴生的盐渍化现象,如西泡子水库周边地区。




中国七大沙漠现状?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高沙峰为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是世界最高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还高70多米,俗称“世界沙漠珠峰”。4、腾格里沙漠 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的...

沙质荒漠化现状与动态分析
生态输水前后的实际监测资料和典型区研究与遥感宏观监测互为验证。在沙质荒漠化发生地区,干旱缺水是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水分缺乏及水分状况的不稳定限制了有机体的生长繁衍,这是干流下游环境的明显特点之一。有松散沙物质是地表的原生脆弱性,是属于沙漠化之所以产生的内因。干旱多风是沙漠化产生的外部...

土壤沙化现状及其变化
一、土壤沙化现状 土壤沙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使疏松砂质地表的土地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不同程度活化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 松嫩平原土地沙化在发展扩大,目前全区有沙化土地145.6461×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95%。其中轻度沙化面积57.4729×104hm2,中度沙化面...

典型地区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二、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布与演化过程 (一)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布特征 同其他内陆河流域下游土地沙漠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相类似,额济纳旗境内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两种途径:一是绿洲周边与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邻接,沙漠中流动沙丘前移入侵,在交界线上植被生态大范围衰退的条件下,这种推移速度和规模已十...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

我国荒漠化治理是什么现状?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如下:自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便开始重视荒漠化治理,并组织群众开展治理工作。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沙漠考察也随即展开。1958年,全国治沙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荒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自1978年起,以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工程陆续启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

当代土地荒漠化以及林业发展现状如何?
从土地的状况看,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现象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地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北方土地利用状况的稳定性较小,除了固定的农业生产用地,很多土地的利用渠道都在经常变化。在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土地利用效率大大...

尉犁县风蚀荒漠化现状
漠化土地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在尉犁县,长期的干旱气候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问题,截止2023年5月10日,该地区的荒漠化土地已经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农业生产和畜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当地居民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威胁。针对尉犁县的风蚀荒漠化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包...

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特征
额济纳盆地现状连续分布的沙丘(或沙地)总面积为4250km2。其中活动沙丘和沙地分布面积为2300km2,半固定沙丘为1950km2,此外零星分布的活动半固定沙丘或沙地约800km2,风蚀槽地约900km2。额济纳平原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一般特点是:沿东西两河河床东岸多分布为带状流动、半流动沙丘或沙地。沿古日乃湖盆外围梭梭林...

温带沙漠现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解决措施: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

夏河县17342184854: 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
鄣澜杰列:[答案] 荒漠化的两种类型(按气候区分类):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 一、热带荒漠 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二、温带荒漠 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以上皆为一般情况...

夏河县17342184854: 我国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
鄣澜杰列:[答案] 我国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风蚀面积79万平方公里,中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强度风蚀面积25万平...

夏河县17342184854: 全球荒漠化分布有何特点 -
鄣澜杰列:[答案]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

夏河县17342184854: 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鄣澜杰列: 土地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国主要有风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溃化、水蚀荒漠化四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风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

夏河县17342184854: 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有何特点 -
鄣澜杰列: 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 程度重、扩展快,危害深 自然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人类活动常常

夏河县17342184854: 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
鄣澜杰列:[答案]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河流少,外力作用以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为主,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冬春季节

夏河县17342184854: 荒漠化的分类和各类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区 -
鄣澜杰列:[答案]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

夏河县17342184854: 世界典型荒漠化主要分布区域1.世界典型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2.分布区域的地理位置3.典型原因4.典型的治理措施 -
鄣澜杰列:[答案] 地区: 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也就是你所说的受高压控制的);如撒哈拉沙漠.——纬度因素 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

夏河县17342184854: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 -
鄣澜杰列:[答案] 1.B2.D 分 析: 1.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故A错误;结合图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B正确;图示山西、河北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上,C错误;长...

夏河县17342184854: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如何?大神们帮帮忙 -
鄣澜杰列: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