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进士地位更高,为何古代却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

作者&投稿:钟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为什么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古代读书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但是如果考到秀才就没有再往上考的话,那就是只费钱却得不到什么回报。第二、从举人开始,就会有不错的收入,而到了进士,就可以有很好的前途了。可是举人的社会地位虽然比进士的低,录取率却不高,所以有了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要知道,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隋朝之前,是没有这样的统一考试的,那时候出身就决定了一切。到了隋朝时期,才有了这样全国统一的选拔考试,虽然有时候也有黑幕,但是总归来说老百姓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读书却很费钱:首先是老师不常有、其次是个人的自家花费(纸墨笔砚)、还有每次的升级考试。

这样一个花钱的考试,如果只靠到秀才级别的话,就类似于花了大半的钱,却得不到什么回报,而且科举考试种类多、数目杂,一般家庭的人因为经费有限,跟不上好老师,所以还是做了无用功。这也就是穷秀才的来源。而到了举人开始就不一样了,举人开始不用再交税,可以和上层社会有接轨,也就是说人生已经有了一半几率会被改变。

但是,举人的录取率却比进士的还要低。也就是说从举人开始,往后是很不好考的,课文里的《范进中举》不救形象地说明了人们中举以后的疯癫举动么?这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

因为秀才在老百姓眼中只是个读书人,并不能在朝中做官,而做了举人就可以在朝为官,在古代的时候,中了举人后可以做县令的秘书,在中了进士后可以做真正的朝廷命官了,所以古时候说的这句话其实是按照仕途发展来说的,古代进士是在三十人中选出一人,而举人是十人中选出一人,举人最难考而秀才考上后最没用,所以民间才有了这句话流传下来。

老百姓称秀才为穷秀才的原因是因为秀才是需要在年龄很小的时候才能考的,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并不难,而且在古代读书非常费钱,那些穷苦家庭一般让孩子读书后就更加穷了,所以才有了穷秀才的说法。但是通过秀才考试中了举人后,就符合了做官的基本要求,就算以后考不上进士,那在父老乡亲面前也是很有面子的。

那些在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在朝中任职,如果官做得好,还有升迁的可能,也就是说,考中进士就离荣华富贵的日子很近了。虽然举人和进士的仕途不一样,但是两种考取的难度却不同,所以老百姓才会称举人为金举人,不是说举人的发展有多好,而是在形容考取举人的难度。

在古代举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考中举人后就可以和富商们平起平坐,而且还不用缴纳税金,也不用参加兵役,还有很多的政府资源能够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所以百姓才会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

主要便是在考取举人时淘汰率比考取进士要高得多。科举制度有的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但是秀才除了不用给县太爷下跪其余没什么。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可以是贡士了。贡士通过殿试便是进士了。不过,在当时由于殿试的录取率极高,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一般情况下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也称为进士。

上面所说的,进士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末。他们的命运前途也是各自不一样的。进士出身的人,一般前途比较好。往往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拜相入阁,前景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举人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的当职,一般情况下就类似于现在教育局局长,荣华富贵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人,如果不继续考试的话,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也就是上面说的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古人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在古代是比较高的,但是也表示着他们的竞争力比较高。每个考试的淘汰率都是比较高的,其中以乡试是最高的。乡试与会试都是三年一次,可是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三十个人录取一个,会试是十个人录取个一,所以才会有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还有便是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件比较烧钱的事。所以很多人考取了秀才变没有钱财继续读书了。

这里要说一下的,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但是进士还时更有前途的,特别是清朝。



之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主要和三者的考试淘汰率,以及读书所消耗的费用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举人淘汰率高于进士,因而被称“金举人,银进士”。

就像如今重视高考一样,古代读书人也很重视通往仕途上的各类考试。在古代,要想实现人生抱负,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取功名,走向仕途道路。除了那些王公贵族有些许特权之外,普通人家的学子们,只能按照流程一步步通过科举制度规定的,童子试、乡试和会试方可。

其中要先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能参加乡试成为举人,最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乡试与会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乡试就相当于一个省级性质的考试,不过淘汰率和其它考试相比尤其高,甚至能够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相媲美。

例如乡试每三十个人中只会成功录取一人,而会试大概是十分之一的率取率。因此才有了金举人,银进士这个说法,主要是来形容考试成功的难易程度。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通过了会试一般叫做贡士。但由于当时殿试的通过率特别高,如果没什么特意外,基本都能获得一官半职,只是官职高低不同罢了。因此凡是通过了会试,都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进士。

二.金举人与银进士这句话,与二者的前途命运无关。

大多数人单从这句话,就认为金举人与银进士的形容,与他们的命运与富贵有关。其实不然,根据古代举人与进士的福利待遇和仕途发展方向来看,进士的地位和明显高于举人。

首先是所担任官职的高低上,倘若举人没有继续参加会试,或者参加会试失败后,可以在当地担任如现代教育局长等类似水平的官吏,能够与县城级别的官吏平起平坐。而进士则有机会获得一些高级官员的职位,例如六部尚书和殿阁大学士等,在不同的朝代能够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从这一点来看,举人是没有太大可能担任朝廷中的要职,即仕途发展前景不如进士。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左宗棠当年考取三次进士均未成功,如果后来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官场上大展宏图。

三. 穷秀才主要是指,古代读书比较费钱。

但相对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场前途的秀才来说,举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秀才比较特殊的权利,就是不用跪拜他们的县大爷,其它也并没有什么优待可言。另一方面,除了一些富贵人家,在古代供养一个秀才,对于社会底层普通人家来说,还是很吃力的。

因为读书时每一场考试都是有难度的,往往要读很多年才能获得成功。有些人甚至努力多年,连童子试都无法通过,即秀才都称不上。因此有很多人在考取秀才后,家境也随着读书不断的消耗而陷入窘境,所以被人们称为“穷秀才”。但是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只要有能够读书的一点机会,有些父母再苦再累,也会坚持抚养孩子读书识字。



这是因为举人的录取率最低,其次是进士,最后是秀才。所以才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而且,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所以也说穷秀才。

在古代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说法,金举人,银进士,主要是从录取的难度去说,举人是三十取一,进士是十取一。这样说来举人的难度比进士难,所以才会这么说

因为在当时举人出来之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更大,其次便是进士,而秀才非常常见,并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


明朝三大才子和江南四大才子,谁更加出色?
一、先看看学历 明朝三大才子:解缙,学历:进士 杨慎,学历:状元 徐渭,学历:秀才。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学历:解元,勉强算是地区文科状元?祝枝山,学历:秀才 文征明,学历:秀才 徐祯卿,学历:进士 明朝三大才子中光一个状元就秒杀了江南四大才子,明朝三大才子完胜,毫无悬念。二、官职 明朝三大...

古代考取功名由低到高依次是什么?
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为什么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
殿试则是在紫禁城的文华殿中进行,对考生的考核更高,难度更大。最终,在殿试中成绩最好的一些士子便可成为进士,获得一次进入官场的绝佳机会。最高等级则是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士子。状元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还代表着全国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状元可以被赐予封面,成为著名的官员...

我村老屋有三快匾牌。匾文字为,广文第,明经进士,亚魁,请门以前他的官...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贡生,别称“明经”。在明朝以前,明经进士就是在科举考试中考经学(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而录取的进士。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进...

举人贡士进士的区别
通过进士考试后,可以被授予“进士”头衔,并且可以被任命为朝廷的高级官员。进士头衔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荣誉之一,被誉为“金榜题名”。总的来说,举人、贡士、进士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虽然这种科举制度已经在清朝末期被废除,但是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进士、举人、秀才谁大?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

古时候状元、举人、秀才、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明经进士怎级别的官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

明清进士、举人、士的学历高吗?举的好处是什么?
明清进士、举人、进士的学历高吗?在中国选举有什么好处?编辑带来了一篇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自隋唐以来,封建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为各级官员选拔人才。到了明代,逐渐发展完善,达到顶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明清八股...

沈河区13359895389: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 -
巢眉复安: 是这样的,进士的地位当然比举人高,读书人的等级:秀才、举人、进士. 一般来说,如果以举人的身份当官,开始都是佐官,比如县丞,也就是县令的副手.而进士,才是天子门生,一出来就当翰林、县令等. 而这里说的金举人,银进士,...

沈河区13359895389: 秀才、举人、进士,哪个好? -
巢眉复安: 古代科举制度下,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之说,不过在乡试之前,学道内有童子试之说,童子试过关就是秀才,从而拥有了进入更高的行政单位的所谓学校的学习资格,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称为生员,他们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取中者才叫举人;举人再参加的就是京城的会试和皇上钦点的殿试,会试取中者称为贡士;同理,贡士中参加殿试的一二三甲就是所谓的进士,一甲进士的一二三名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综上,啰嗦了一堆,秀才,举人和进士是身份递进的一种社会地位象征,只有拥有前一个称号,才有考取更高功名的条件.

沈河区13359895389: 进士和状元有啥区别 -
巢眉复安: 进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考上了大学一样 落榜了就是没考上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和我们现代的情况不是很相同 因为古代总人口没有现在人口那么多 参加考试的人数也比我们现在要少得多 能够考上进士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 凡是能够参加进士...

沈河区13359895389: 为什么古代东西方都用金子当钱 -
巢眉复安: 黄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由于它稀少、特殊和珍贵,自古以来被视为五金之首,有“金属之王”的称号,享有其它金属无法比拟的盛誉,其显赫的地位几乎永恒.正因为黄金具有这一'贵族”的地位,一段时间曾是财富和华贵的象征,用它作金融储备、货币、首饰等.到目前为止黄金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仍然占主要地位.

沈河区13359895389: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
巢眉复安: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

沈河区13359895389: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
巢眉复安: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始于隋朝、唐朝、北宋.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制中创立殿试;宋太祖时规定所有及第的人都成天子门生.本题选D项.根据以上分析,ABC项均错误.

沈河区13359895389: 古代的状元进士是什么意思 -
巢眉复安: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沈河区13359895389: 进士在古代科举代表什么? -
巢眉复安: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沈河区13359895389: 古代的进士和举人的一般出路有哪些 -
巢眉复安: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中了进士后,朝廷还会再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一般的会分配成为知县、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职,这些人升到中央高官的几率较小.成绩优异的进士会则选入翰林院深造,成为庶吉士,这些进士毕业后成绩好的留在翰林...

沈河区13359895389: 古代进士是不是随便混混,都能当个知府啥的 -
巢眉复安: 1、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是民间戏剧,或是清宫剧的桥段. 2、唐代进士,不一定授官,或者是几年、十几年后才授官,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中进士6年后才授官 3、宋代进士,授正九品,或从八品的“判、司、簿、尉”.宋代只有东、西、南、北四个京有“知府”,一般都是前任宰相担任,“正三品” 4、明代进士一般授官正八品到正七品,知府是正四品,差距还很远 5、清代,主要官职要提供给满蒙八期贵族.中后期,超过六成的官职是要拿出来出售的(阎崇年的数据),也没进士什么事. 6、进士最受推崇,地位最高的宋代,也只有15%的官员是出身进士.绝大多数是“荫补”的二代.科举入仕最后做到高官的,那是少数,宋史中有传记的名臣,进士出身的,也就60%左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