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作者&投稿:蓍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亚历山大?赫尔岑的一生是怎样的?~

亚历山大?赫尔岑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显赫的大贵族家庭。他是俄国19世纪解放运动中突出的作家、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对于俄国革命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其父伊?阿?雅科甫列夫是沙皇禁卫军的上尉。其母是一个外籍女佣。两人由于相爱而走到一起,但是由于身份相差悬殊,父母一直没有举行正式仪式。但是两人相亲相爱共同爱护这个宝贝儿子,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赫尔岑”原是德文中“心”字的音译字。
小赫尔岑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生活,但由于缺少玩伴和父母由于太爱他对他管教又不严,所以,他就经常跑到农奴家中,跟下等人家的孩子一起嬉戏。他从小就感受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凄苦与不幸,经常从厨房中偷一些东西给朋友们吃。小赫尔岑很小就懂事了。
后来,赫尔岑渐渐长大了,父亲不能再让他这样玩下去了。于是,给赫尔岑请来两位家庭教师,开始让赫尔岑学习。这两位教师对赫尔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一位是叫布梭的法国人,他曾经参加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他经常向赫尔岑讲述法国人民为了民主、自由而奋勇斗争的事迹。另一位是叫普罗托波波夫的俄国大学生。他经常给赫尔岑讲述革命性的,充满激情的诗歌。此外,赫尔岑的玩伴中,有几个他的亲戚朋友,也非常喜欢现代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他们共同的成长中,小赫尔岑开始向往着革命。
当时的俄国依然是沙皇统治下的封建农奴专制制度的国家。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广大人民不堪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纷纷揭竿而起。1825年,十二月党人在首都彼得堡的参政院广场举行了公开的武装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1826年7月13日,十二月党人的5个重要领导者被绞死,其他大批的起义者被流亡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但是,这场战争拉开了俄国解放斗争的帷幕。赫尔岑当时只有13岁,这一声“为自由而斗争”的惊雷在赫尔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29年,赫尔岑考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在大学里,赫尔岑与社会上的革命组织有了更多的接触。他自称为“十二月党人的儿子”,并自己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举行秘密的会议,热烈地讨论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揭露俄国与世界各国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行为。渐渐地,赫尔岑成为小组中的领袖人物。
赫尔岑在学校中学习很刻苦。由于对俄国社会很多现象、制度产生怀疑,赫尔岑把自己埋入书的海洋中去寻找理论依据。他刻苦地研究社会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从而用完整的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开始对人类社会进行思索。
1833年7月,赫尔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哥白尼太阳学说的分析》,获得了硕士学位与银质奖章。
毕业之后,赫尔岑依然参加政治小组秘密的集会,探讨各种新的社会思想。但是,由于被人告密,1834年7月,赫尔岑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小组中的奥加辽夫。由于这时沙皇反动统治已如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惊恐不安。因此,赫尔岑在没有一项确切罪名的情况下被流放到比尔姆省,后来又被送到维亚特加省。由此,赫尔岑对沙皇统治更为痛恨,经常愤愤不平,发誓要推翻它。1841年,沙皇特务截获了赫尔岑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信中,赫尔岑痛斥沙皇统治下的罪恶与黑暗,因此又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
1842年,赫尔岑回到莫斯科。经历了苦难的流放生活,赫尔岑更为成熟了。他接连不断地在进步杂志《现代人》与《祖国纪事》上发表政论、文学作品与哲学论文,抨击农奴制的罪恶,号召人们起来投入到“为自由而斗争”的战斗中去。这一时期,赫尔岑还发表了小说《谁之罪》与《偷东西的喜鹊》等小说。
早在1841年,赫尔岑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谁之罪》。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采弗尔斯基为主人公。他应聘担任地主涅格洛夫家的家庭教师,指导地主的儿子莱沙的功课。因为他潇洒的仪表、富有磁性的声音,充满青春的智慧与热情的眼神,地主涅格洛夫年轻漂亮的妻子对他产生好感,经常主动关心克鲁采弗尔斯基的生活。但是克鲁采弗尔斯基不爱她,而是爱上地主涅格洛夫的女儿柳邦卡。柳邦卡也被他的丰富的知识与先进的思想所吸引,两人相爱了,这引起涅格洛夫妻子的嫉妒。她总找一些小事给克鲁采弗尔斯基制造麻烦。涅格洛夫一直把克鲁采弗尔斯基看作情敌,巴不得他有个喜欢的女子,于是很快答应了他与自己女儿柳邦卡的婚事,并且在城里替克鲁采弗尔斯基找到一个中学教员的职业。下部以贵族青年别尔托夫为主人公。别尔托夫是一个热情的具有革命精神的贵族青年,他与克鲁采弗尔斯基一家认识,并且爱上了柳邦卡,他认为柳邦卡身上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她第一次让他认识到什么是爱情的力量,什么是一种幸福。柳邦卡虽然是真心爱着克鲁采弗尔斯基,但现在由于贵族青年别尔托夫的出现,她发现了别尔托夫身上具有一些克鲁采弗尔斯基身上所消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让她产生新的思想和感情,为她的心展开一个新的世界。她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而克鲁采弗尔斯基由于深爱着柳邦卡,把其他的一切都荒废了。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也十分抑郁,每天借酒消愁。别尔托夫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破坏了别人的幸福,也非常地苦闷,不得不出国去逃避这种矛盾。小说最后以一种悲剧性的忧伤情绪结束。小说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之罪”?把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而另一部《偷东西的喜鹊》以一个农奴出身的演员安涅塔为主人公。她的主人赏识她的才能,出钱让她学习,带她去意大利与巴黎学艺并且演出。但由于主人突然死去,剧团被另一个地主斯卡林斯基公爵买了下来。他垂涎于安涅塔的美色,想占有她。他用物质引诱安涅塔,被严词拒绝。这个人面兽心的老家伙意欲闯入安涅塔的卧室,想用强力占有她。安涅塔把他引到镜子面前,让这个公爵看着自己丑陋的面目,说宁愿自杀也不要他这样丑恶的人。公爵恼羞成怒,大骂安涅塔,说农奴是主人的财产,她只是他随意摆布的东西。后来安涅塔爱上一个农奴演员,怀了孕。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成为一个让人随意摆布的奴隶,她服毒自杀了。
赫尔岑在他的小说中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人公,赞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谴责了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
1847年,赫尔岑的父亲病故。他继承了巨大的遗产,成为一个富裕者。他更加渴望着革命的自由,但是在俄国,各种思想言论控制得更为严密。赫尔岑为了寻找革命的出路,于1847年3月底来到了法国巴黎。
后来意大利爆发了青年意大利党的领袖马志尼与加里波领导的革命运动,赫尔岑赶到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人民所进行的罗马大游行。后来,1848年法国也爆发了革命,赫尔岑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回法国,参加了法国人民举行的巴黎示威大游行。但是,起义被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下去了。由于赫尔岑参加了罗马和巴黎的大游行,法兰西政府把他当作危险分子,将他驱逐出境。这时,沙皇勒令赫尔岑回国。赫尔岑明白回国之后必然受到监视甚至流放,于是,他不听从沙皇的命令,全家迁到了瑞士,并加入了瑞士当地的农民协会。
赫尔岑经过大量的理论、经验总结,认为人民才是社会的根本力量,不能把政府与人民混为一谈。他要让世界了解俄国,认识俄国人民斗争的现状。他写了《俄国人民和社会主义》、《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今日世界与俄罗斯》等等介绍俄国的作品。由于赫尔岑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一直为敌,俄国政府决定,从1851年3月22日起,剥夺赫尔岑的一切权利,终生驱逐出境。从此,赫尔岑丢掉了贵族身份及各种荣耀,他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但是,赫尔岑却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为俄国解放事业做的努力取得了效果。“这是让人兴奋的事”,他这样说。
1851年6月,赫尔岑一家又搬到法国南部定居下来。由于家庭连遭不幸:母亲与儿子因沉船而丧生,妻子又病逝,赫尔岑伤心至极,但他很快从灾难的哀痛中恢复过来,投入到斗争中去。
1852年8月,赫尔岑来到伦敦。首先,他创办了一个自由俄罗斯印刷所,专印宣传用的俄文刊物。
1855年,赫尔岑着手创办了一种定期刊物杂志《北极星》。在创刊号上,赫尔岑以十二月党人五领袖的侧面像作为封面,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传统,刊印了大量在沙皇严密监控下不能发表的作品,例如普希金等人的政治诗等。
1856年,赫尔岑的战友奥加辽夫也来到此地。在他的帮助下,又增加了一个定期文集,主要刊登来自俄国的信件,称之为《俄罗斯之声》。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刊物仍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1857年7月1日,赫尔岑又创办了《钟声》。在这个革命的火焰正慢慢燃烧起来的日子里,赫尔岑以深刻的理念为指导,紧密配合国内的革命斗争,发表了许多专论文章,如《俄国的革命》、《解放的果实》、《给未来朋友的信》等等。这些刊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无数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读者。同时,它竟能越过沙皇边防警戒的重重封锁,送到俄国各阶层手中,甚至连主教与沙皇的宠臣也都人人有一份。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刊物的巨大力量。
但是,在俄国革命热情逐渐高涨时期,由于赫尔岑远居国外,不了解俄国革命的真实动向,曾经与国内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现代人》杂志产生了一些分歧。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带着和解的心情来到伦敦与赫尔岑亲切地交谈,交换了彼此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这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赫尔岑联手合作,一个国内,一个国外,更大地发挥了斗争的力量,终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之后,赫尔岑清醒地看到沙皇改革的实质。他在《钟声》中写道:“解放是一种骗局”,“沙皇用虚构的解放使人民开了眼界。”从此,他对沙皇统治制度进行更为激烈的斗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号召士兵转到人民的一边,强调组织革命秘密团体的必要性。赫尔岑利用《钟声》对人民的斗争起了指导性作用。
此外,赫尔岑清楚地看到了自由派的反人民性,对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果然,以卡维林之流为代表的自由派看到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感到害怕。他们就以造谣诬蔑、叛变投敌的方式挑拨政府迫害民主派。1862年,政府封闭了《现代人》与《俄语报》等进步报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被逮捕、流放。
1867年,在《钟声》创刊十周年的时候,这个刊物与读者告别了。赫尔岑说:“每一代都有它自己要做的事,我们这一代所应当做的是准备革命的工作。”又说:“新的一代已经成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不需要我们的言论,我们没有什么对他们好说的了。”
《钟声》停刊之后,赫尔岑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必然应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已认识到农民革命的局限性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剥削性。到了晚年,赫尔岑终于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他还要坚持起来继续进行斗争。但是,长期的革命工作已损害了他的身体。
1870年1月21日,赫尔岑因患肺炎在巴黎与世长辞了。
这位出身贵族的平民革命家以其一生不懈的革命斗争为俄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道路,把革命斗争的种子播入每一个受压迫的人的心中。他的功绩将被历史所牢记。

果戈理,1809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小地主家庭。他的早期创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831~1832年发表的《狄康卡近乡夜话》是他的成名作,这是一部乌克兰民间故事集。1835年,果戈理写了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这是作家的现实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小品集》中的小说后又被收入《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1),《故事集》多方面地反映了充满矛盾的彼得堡社会生活。


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驿站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狂人日记》(1835)和《外套》(1841)中描写了官僚制度统治下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出社会的贫富悬殊,提出反对等级制度的民主主义思想。1836年果戈理又创作了剧本《钦差大臣》。果戈理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死魂灵》。


从1842年《死魂灵》第1部问世到1852年果戈理逝世,是他的思想危机时期。


《死魂灵》第1部出版后,果戈理受到了反动势力的攻击。1842年果戈理再次出国。他和进步文学界疏远了,他的贵族偏见和宗教情绪抬高,世界观中消极的一面占了上风。他认识到社会“处在十字路口”,认识到农奴制社会瓦解的趋势,但却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而把古代宗法制社会理想化。1847年他发表了《与友人通信选录》,书中否定了过去创作中某些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宣扬从道德、宗教方面改善社会,使进步的知识界感到痛心和愤怒,特别是别林斯基在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1847)中,对于果戈理对人民利益的背弃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和原则性批判。果戈理没有反驳,但也没有改正自己的错误。果戈理在《死魂灵》第2部中企图描写改恶从善的乞乞科夫和一些正面的地主和官僚形象。由于这种思想倾向的错误,招致了艺术上的失败。果戈理的思想危机是在阶级斗争激化的年代,已觉醒的贵族摆脱不掉本阶级沉重思想影响的悲剧。


著名喜剧《钦差大臣》(1836)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发展中的新阶段。作品描绘了30~40年代农奴制俄国官僚统治的真实画面,《钦差大臣》是对专制、官僚制度的讽刺,对贿赂、盗窃公款、横暴、堕落和卑鄙的揭露。果戈理说:“《钦差大臣》中,我把那时所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态,把一切非正义的行为集中在一起,统统加以嘲笑。”高度的概括性和猛烈的讽刺、嘲笑是果戈理成熟期创作的特征。剧本前的题词“脸丑莫怪镜子”表明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钦差大臣》通过一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可夫被县城的官吏们误认为钦差而引起的喜剧性冲突,深刻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罪恶。以市长为代表的县城官吏们的行为和心理,概括了媚上欺下、残暴愚昧、无恶不作的俄国官吏的特点,构成了一部“完备的关于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学教程”。


果戈理在剧中通过刻画其他官吏和地主形象,补充了市长和赫列斯达可夫的性格特征。这里有自称“自由思想者”的法官、一个滥用职权的屠夫;有专在“告密”方面“尽责”的督学;有专为好奇而乱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横行霸道的警察;散布谣言的地主……通过他们相互间的勾心斗角,果戈理成功地描绘了官僚集团和贵族内部的矛盾,这是一幅生动多彩的官场现形图。


果戈理用喜剧手法概括了社会典型形象。他把笑提高为讽刺和谴责社会罪恶的手段。他认为,在《钦差大臣》中没有一个正面人物,唯有笑是个正面形象,“一下子把一切嘲笑个够”,就是说,把笑当成鞭挞沙皇统治的有力武器。果戈理正是通过笑启发人们深思。赫尔岑认为在果戈理的笑里有着某种革命的东西,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钦差大臣》演出后在当时进步文学界和反动派之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代表和反动文人力图贬低剧本的意义,说它是对俄罗斯社会的诽谤,是罪恶。别林斯基却正确指出喜剧的悲剧性,肯定了果戈理在形成俄国民族戏剧中的重大贡献和他的喜剧的人民性和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但是,在沙皇专制压迫下,果戈理感到害怕和苦闷,终于在1836年离开祖国,侨居巴黎、罗马等地。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其实并不根本否定专制制度,他想用美来教育台下的市长和赫列斯达可夫之类的人,从道德说教的角度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幻想他们改邪归正,幻想有正直的钦差出现。


《钦差大臣》中的反面人物的名字已成了通用词汇。列宁不止一次在论战中引用过它们。列宁把爱吹牛的孟什维克称作“赫列斯达可夫”。


《死魂灵》(第1部,1835~1842)是果戈理创作的顶峰,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名著。果戈理说过,他要在《死魂灵》中把“整个俄罗斯显示出来”,要“用不倦的雕刀,加以有力地刻画”,使地主、官僚以及资产阶级的性格“分明地,凸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用“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来历览壮阔的人生”。


《死魂灵》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罗斯社会,揭露了农奴制度下贪得无度的地主和悲惨的农奴生活,揭露了沙皇官僚机构的无耻和丑恶,并反映了农奴制的日趋瓦解以及新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整部小说由乞乞科夫为购买死魂灵(即死农奴的名单)而周游俄罗斯贯穿起来。


果戈理善于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在一系列地主形象中,最先出现的玛尼罗夫是懒惰、虚伪、假文明、好空想、不务实际的贵族寄生虫,地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典型。


女地主科罗皤契加的个性和玛尼罗夫完全相反,她不用任何纱幕掩盖自己的愚蠢无知,她没有任何空想。这个形象的贪婪、闭塞、浅薄、狭隘,反映出小地主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联系。


罗士特莱夫是地主中的恶少和无赖,他是闹事鬼、吹牛家、赌棍、酒徒和浪子的类型。这种人,粗相识,与你一见如故,看来如豪爽的英雄,狂暴的好汉;几经交往,细体察,原来是地道的流氓,十足的无赖。


地主梭巴开维支是保守、顽固、冷酷专横的俄国农奴制度的化身,俄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支柱。他赤裸裸的奉行这一制度弱肉强食的原则。


地主形象画廊中的最后一个是泼留希金。剥削者的自私、堕落、吝啬、贪婪,在泼留希金身上发展到了可怕的程度。这是一个可怕的吝啬鬼,一个丧失全部活人感情,猥琐、卑微、僵硬、麻木,成为“人的灰堆”的地主典型。


果戈理通过泼留希金的形象,在客观上显示了农奴制崩溃的必然性,同时,通过这批地主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农奴制下贵族社会经济、道德总崩溃的揭露性图画。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死魂灵”。


此外,《死魂灵》还描写了与地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外省官僚世界,这是一股残酷统治人民、保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专制势力。与此同时,在整个作品中,渗透了果戈理对农奴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他们的伟大潜力的赞扬;虽然果戈理并没有正面写出地主阶级对农奴的剥削,更没有把这两大阶级的矛盾作为小说的主要矛盾。果戈理并不同意农民起义,他是从人道、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地主的丑恶和同情农奴的。此外,果戈理心目中的“俄罗斯祖国”也是抽象的,是包括一切俄罗斯人在内的“全俄”。


在《死魂灵》中,果戈理早期小说中的怪诞情节和神秘主义消失了,讽刺批判力量更为深刻、强烈,农奴制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比《钦差大臣》更丰满了。果戈理现实主义的人民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更成熟。典型化原则已经到炉火纯青和独具特色的程度。他善于通过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通过对人物的具体物质生活和细节描写,刻画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5个地主各有性格,决不互相重复,这在典型创造中是杰出贡献。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明显地流露在他描写地主、官吏时所用的讽刺手法中。由此并产生了果戈理创作最大的艺术特色——“含泪的笑”。果戈理对人民和祖国的爱和有关的思考则体现于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抒情插笔中。作者的爱国主义不能突破他的思想矛盾和阶级偏见,而只能局限在对农奴制和地主的反人性的恶德的控诉和对祖国未来的浪漫主义幻想上面。


《死魂灵》的体裁也是俄国文学中特殊的现象。叙事的散文和诗的意境结合在一起。作家称这部小说是“长诗”并不是偶然的。果戈理的创作对19世纪的杰出作家如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谢德林、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都有很大影响。


果戈理促进了俄罗斯文学语言更接近生动的口语。这种语言以其简练、有力、确切、惊人的灵活和逼真而受到欢迎。

赫尔岑,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大贵族家庭。自幼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科学习,与奥加辽夫等人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关心西欧革命运动,宣传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833年,赫尔岑大学毕业后,因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于1834年和小组成员一起被捕,以“对社会极其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先后两次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多方面接触黑暗的社会现实,加深了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憎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1836年起以伊斯康捷尔笔名发表文章。1842年回到莫斯科,站在西欧派左翼立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40年代,赫尔岑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政治思想上逐渐转向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他与别林斯基一起,主张俄国走革命的道路,先是反对保守的斯拉夫派,到了40年代后半期,又同自由主义西欧派分道扬镳。主要哲学著作《科学上一知半解》(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要求哲学密切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实际,肯定自然和人、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认为“真实的世界无疑是科学的基础”,强调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矛盾是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列宁认为,赫尔岑“在19世纪40年代农奴制的俄国,竟能达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他“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

由于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无法进行社会活动,1847年携家赴法国,成为政治上的流亡者。次年目睹法国二月革命以及革命失败后工人的被血腥镇压、反动势力的“可耻的凯旋”,他思想上发生危机,对西欧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把希望寄托于俄国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认为俄国在消灭农奴制后可以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为后来的民粹主义奠定了基础。

1852年8月,赫尔岑移居伦敦,1855年在伦敦建立“自由俄国印刷所”,出版过许多革命传单和小册子;1855年创办文艺丛刊《北极星》,1857年又同奥加辽夫合办《钟声》报,发扬十二月党人革命传统,号召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这些报刊大量地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农奴制改革前夕,他曾有过动摇,表现了自由主义倾向,在《钟声》上呼吁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同时,在评价贵族知识分子对解放运动的历史作用上,又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有分歧。不过,在他身上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占了上风。60年代,他坚决站在革命民主派一边,反对自由主义,促进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的建立,支持1863~1864年波兰起义。晚年侨居日内瓦,期待西欧革命运动的新高涨,把视线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国际”,寄希望于“劳工世界”。1870年1月21日在巴黎逝世。

赫尔岑在反对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美学观、现实主义文艺观。他认为“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是革命和科学道路上的试金石”,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指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包括以它为基础的尊重现实、热爱生活的美学观。他肯定人的审美活动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美“不能置身于自然规律之外”,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确认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艺术的特征在于“艺术是想象,科学是理解”,艺术家的思想“由语言表现出来,体现为形象”。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坚持文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认为文学“作为人民的语言,是他的生活的表现”。

他在在《科学上一知半解》、《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1850)等著述中,提出对俄国文学史和世界艺术史的系统见解,论证现实主义代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露现代资产阶级文化艺术的腐朽没落。他在《终结和开始》(1862)等文章以及书信中,一再指出“市侩精神……对艺术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它在艺术上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为金钱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他认为在当时的俄国,“文学是唯一的论坛,可以从这个论坛的高处,向公众发出自己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这一思想贯穿于《谈谈描写俄国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1857)和《俄国文学中的新阶段》(1864)等论文中。

赫尔岑肯定俄国文学同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强调以果戈理为代表的“新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病理解剖”,“对现存秩序的新的否定”;同时十分重视出类拔萃的正面人物的塑造,认为通过这种典型能最充分、最鲜明地体现时代的理想和美。

赫尔岑的文学创作贯穿着反农奴制的主题,形式多样,独具一格,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30年代以浪漫主义开始创作活动。一些早期作品着重表现对未来的朦胧理想,歌颂以个人精神力量与现实对抗的浪漫主义英雄。

1840~1841年发表的自传体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札记》,标志着赫尔岑转向现实主义。这篇作品真实描写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通过3个出身不同的青年的爱情悲剧以及对他们周围人物的描写,暴露农奴主的残酷专横、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远离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无能。贵族青年别里托夫形象的塑造,丰富了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的画廊。中篇小说《偷东西的喜鹊》(1848)写一个农奴出身的女演员的血泪史,揭露了摧残人的尊严和创造才能的专制农奴制度;《克鲁波夫医生》(1847)辛辣地讽刺农奴制社会的“普遍疯狂”的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论色彩,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人物的深刻心理分析同富于激情的哲理性议论相结合,在俄国社会心理小说中别开生面。别林斯基认为他的才能的“主要力量”在于“思想的威力”,并称他为“人道的诗人”。

流亡国外期间,赫尔岑主要以政论、随笔、回忆录、书信等形式进行创作。《法意书简》、《来自彼岸》(1847~1850)等论文集,以犀利的笔锋抨击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抒发作者因目睹法国二月革命失败而引起的精神悲剧和激情,笔墨饱含血泪,情理交融,形成独具一格的抒情性政论。代表作《往事与随想》(1852~1868),是一部包含着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回忆录。作者自称这是“历史在偶然出现于它的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7卷,内容丰富,反映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半个世纪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画面上描写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把重大事件同作者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是这位思想家一生对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强信心。

赫尔岑的作品文笔生动活泼,富于感情,人物刻画鲜明、简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概括深刻的时代内容,在俄国以至全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独特的文体家著称。屠格涅夫认为“俄罗斯人中间只有他能这样写作”,“这种语言是有血有肉的东西”。

赫尔岑的许多著作在俄国长期被禁,到1905年后才准印行;在国外,19世纪70年代后期即已出版,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其主要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已陆续介绍到中国,《谁之罪》、《偷东西的喜鹊》等都有中译本。


关于青春的名言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契诃夫不管有了成就也好,还是有了虚荣心也好,不管是讽刺别人也好,还是我自己爱情的痛苦也好,总之,在欢乐与悲伤中,温暖的青春光辉仍然...

关于青春的名言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契诃夫不管有了成就也好,还是有了虚荣心也好,不管是讽刺别人也好,还是我自己爱情的痛苦也好,总之,在欢乐与悲伤中,温暖的青春光辉仍然...

求赞颂青春自由之精神的名言。
---赫 尔岑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是什么?青春的定义?
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好的加到100分!! 相求几句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
尔岑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关于青春的诗句和词语
---赫 尔岑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 ---莎士比亚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

巴金其人
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这名字怎么来的呢?那还是在法国沙多—吉里小城,他写完了处女作《灭亡》,想寄回国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李尧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相处不到一个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为了...

赞美青春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

关于名人的青春感言(要名字)谢谢
尔岑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青春 名言警句 赏析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谚语 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 谚语 时间不能“增产”,却可以节约。 谚语 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 培根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MRMY.NET收集 ...

云浮市17351845867: 中国现代读书名人名言 -
倚泽萌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

云浮市17351845867: 4句名言警句 -
倚泽萌尔: 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狄更斯《德鲁德疑案》)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远大前程》要是人家骗了你,他也不必生气,因为人人都想活,生活的门路却到处都很狭窄,所以就不能不擦碰别人.——高尔基《苦命的巴维尔》要走的东西会走的;不管你是否坐在那里保卫它,它仍然要走,肯定要走.——泰戈尔《家庭中的泰戈尔》用不着操心去装门面,不必苦心焦虑去勾心斗角,也不必为了妒忌别人和患得患失而烦恼.——马克

云浮市17351845867: 关于书籍的作文素材 -
倚泽萌尔: [关于书籍的作文素材]4月23日,春暖花开的日子,也是世界读书日——全世界书友共享的精神盛宴,关于书籍的作文素材.理论论据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

云浮市17351845867: 文学鉴赏(加分) -
倚泽萌尔: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气势磅礴,是史前社会的宝贵文献.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KG*2〗括号内为这位作家的代表作,下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

云浮市17351845867: 要坚持真理 - --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
倚泽萌尔: 要善于观察细微的地方,多去注意事物的发展.人不是一生下就能当上科学家的,著名的科学家,也要经过自己的微知著,多提问,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因此这个真理是要在努力坚持后,还有一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的鼓舞下,...

云浮市17351845867: 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名人名言及意思 -
倚泽萌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

云浮市17351845867: 新学期名言 -
倚泽萌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李大钊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