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作者&投稿:潘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魏征入朝为官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不利于江山社稷,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
魏征的据理力争让唐太宗心生敬畏。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远远看见魏征走过来,太宗吓得赶忙把鹞鹰藏在怀中。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
虽然魏征有时候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但是太宗也有帝王中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非常看重魏征的正直。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药品和食物,先后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探望,还差遣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征的身体状况。甚至太宗最后一次到魏征家中探望时,看到魏征病重,竟然流下泪来。
魏征离世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赋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征碑,亲自为魏征撰写了碑文。
然而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风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为什么这个生前备受唐太宗喜欢并有些敬畏的人,死后半年,便被他砸毁了亲手撰写碑文的魏征碑?
原来,魏征死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然而,魏征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而后失败。杜正伦与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征举荐,因此怀疑魏征也结党营私。这时,曾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见势不妙,便主动高发魏征生前曾把皇帝奏疏拿给自己看。唐太宗一听龙颜大怒,终于亲手推翻了魏征碑。
唐太宗为什么要迁怒于魏征呢?原来这与太宗时期的山东贵族以及关陇集团有关。当时,魏征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而魏征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等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魏征的行为不但越权,而且有结党之嫌,令太宗无法忍受,最终在其死后爆发并采取了极端措施。

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所以才秋后算账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

李世民,唐太祖李渊第二子,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

隋末,李渊趁乱而起晋阳起兵,短短七年便震寰宇内一统山河,这其中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李世民的威望很高,太子李建成忌惮不已,再加上李渊的优柔寡断,方方面面的原因交错在一起,最后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武力夺权,发动玄武门之变,手起刀落灭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过后不久便逼迫刘渊退位,登上了九五之尊。

倘若李世民登基以后毫无作为,没有灭东突厥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称为“天可汗”,也没有下马治天下,贞观盛世,那他史书上也不过是一个杀兄弑弟逼宫造反的乱臣贼子而已。

但是,李世民终究还是对得起他这个名字的,济世安民。

所以,我特别喜欢《琅琊榜2》中,萧元启造反失败后,说的那句话:

倘若我开创了大梁的百年盛世繁华,又有谁敢说我今天错了?

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真的错了,反而被尊为何秦皇汉武比肩的赫赫明君。

但是,玄武门之变对于李唐来说还是影响极大的,因为他严重的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就算自己不是嫡长子,也可以通过武力夺权可以获取,这样武力夺权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血雨腥风,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李唐王朝。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野心勃勃争来皇位,夙兴夜寐励精图治,除了想要让他李家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除了想要这至尊权力之外,那剩余的,就是史书的那点名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中,多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自己设定为被迫的一方,又比如对待那位丢了天下也丢了性命的表叔杨广的抹黑,不都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这个名声有多看重吗?

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确实非常重要,不仅听闻魏征病逝后,说出魏征是他的镜子这样的话,更是痛哭流涕,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可为何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便翻脸无情,不仅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而且还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解除了。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他可以容忍魏征是李建成的人,不仅是因为重用魏征可以彰显自己礼贤下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更是因为魏征是个治国好手,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也可以容忍魏征多次出言直谏,毫无顾忌的以下犯上的顶撞他,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彰显他为君大度,更是因为魏征的直谏,言之有理。

但是,他不能容忍,魏征将陈奏事宜等送给了史官褚遂良看,为自己谋的一个青史留名。在这一点上,马周就是另一种选择。马周,到现在声名不显,其实他也曾在唐太宗时期多次谏言,但是此人临死前就将曾经谏言的奏本等物全部烧掉,逝世之后,陪葬昭陵,李世民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想念马周,也因此福荫子孙。

其次,魏征生前曾极力向李世民推荐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以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以大逆罪被杀,杜正伦被罢黜。而这两人恰恰都是魏征举荐的,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虽然他魏征多次谏言无所畏惧,但是有为子孙谋后路的嫌疑。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的,还有就是李世民内心对待这位名臣的失望。

最后,魏征去世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而唐太宗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去世的。众所周知,唐太宗虽然贤明,但是在老年还是有些昏庸以及好大喜功,所以在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征的墓碑这种事,如果是在壮年时应该是不会做出来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算不上是那个英明神武济世安民的天策上将了。

论迹不论心,魏征死后李世民推了墓碑,难免会有人说他睚眦必报,所以无论是抱着及时止损还是抱着认错的态度又或者是爱惜羽毛,李世民还是自己找了个台阶,为自己这次“任性”的行为买了单。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总结教训的他感叹因为没有魏征,所以才犯次打错,所以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中国人讲究个死后安宁,所以最狠的不是“我要杀了你”,而是“就算你死了,我也要挖你的坟,掘你的墓,鞭你的尸”。

魏征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否则也不会在旧主李建成死后,仍旧跻身朝堂,侍奉自己曾经的敌人。

李世民能瞄准时机,一举干掉自己的同胞兄长成功上位,可见他不但不蠢,而且足够心狠手辣!

那么两个聪明人凑到一起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我想大概不是你死我活,地覆天翻,就是权衡轻重,握手言和了吧!

作为一个合格的谋士,魏征早就谏言,希望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可惜李建成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是魏征第一次开罪李世民。

谋士,善谋的不仅仅是时局,还有人心。李建成玄武门身死,魏征本也是将死之人,可惜他太了解李世民了,换句话说,他太了解一个急切的想象天下人证明自己杀兄没有杀错的帝王的心理了。

一个杀了自己亲哥哥的帝王,如果不想走上隋炀帝杨广声名狼藉的老路,他就必须得让黎民百姓、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一个英明的皇者,唯有如此,千百年后,史书传记上他才不会是一个冷血阴险的小人。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魏征,这个难啃的硬骨头,这个建成太子昔日的军师,就成了成就李世民胸怀宽广,英明神武的好名声的跳板。

好在魏征自己也足够机智,旧主已死,大势已去,可他还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不怕死,他怕自己死的毫无意义,当他的直言不讳让李世民看到自己德行上的损伤的机会时,他没有愚蠢的举起屠刀,而是厚待之,礼遇之,充分彰显了一个英明君主应有的胸襟。

魏征也同样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找到了活下去,并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李魏双方一个是圣明烛照的天子,一个是敢死直谏的谋臣,这样的人设对大家都好,为了维系这样微妙的关系,两个人还是很拼的。

一个要挖空脑汁的去进谏,还要注意不能触碰危险的雷区而真的被砍了脑壳,一个说一不二的天子要忍气吞声,明明恨的要死,却还要做出一副“我错了”的虔诚样!

战战兢兢半辈子,终于熬到油枯灯尽,魏征松了一口气,他所有的政治主张都说完了,他所有的理想抱负也都了结了,这场英主无双,良臣当世的戏码终于无波无澜的落幕了。

可他高兴的太早了,李世民对他的恨意其实半分都没少,只不过他一直在隐忍,而魏征也很争气,没有给他抓到特别严重的把柄,所以两人相安无事了许多年。

现在魏征已死,积压在他心里的怨恨却借着侯君集谋逆的东风而爆发,就连魏征上疏之前将手书给褚遂良看也成了泄漏君王私隐的罪名。

此时的李世民,皇位做得足够稳当,多年来政绩卓著,四方来朝,史书上就算有杀兄杀弟的污点,却也不影响他是一个成功帝王的事实,他觉得人们提到他一定会说:“他杀李建成杀得对,否则哪有这贞观之治的文治武功呢?”。

虽然魏征死了,可他的后人还在,他的坟墓还在,取消婚约,砸毁墓碑,他心里的郁气一消而散。

魏家愁云惨淡,颜面扫地,这就是对魏征最好的报负!纵然魏征能说会道,可现在不过一具骷髅,他还能说些什么呢!他还能像以前一样,把堂堂帝王训的跟儿子一样么?

此时此刻,李世民估计很想仰天大笑三声吧!



唐太宗和魏徵,一个是千古名君,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一个是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一个大肚能容,虚怀若谷,一个直言敢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君臣相得,共创了一段盛唐佳话。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不已,亲临祭奠,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废朝五日”,并亲笔撰写碑文,可谓极尽哀荣。然而,不到半年,李世民又亲口下令,毁掉了魏征的碑,留下一段千古谜案。

后世史家多指责李世民,认为魏征直言正谏了一辈子,让李世民窝火不少,于是死后砸魏征碑以泄愤。其实大家都是错怪李世民,其错主要不在李世民,魏征确实犯下了很大的政治和个人错误。

唐太宗砸碑的原因《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皆有记载:初,魏徵尝荐(杜)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主,而踣所撰碑。(《通鉴》唐纪十三)

一、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魏征曾经力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因为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为太子左庶子,相当于中央军委副参谋长之类的重职;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了。魏征死后,他俩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之中,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一个谋反尚情有可原,但这两人的谋反都是魏征举荐后不久,魏征难辞其咎。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魏征此举有暗结同党之嫌。

二、犯有严重的纪律和道德错误。

更不应该的是,如果不是当廷朝议,大臣上表给皇帝是要保密的,不能私自将底稿送人传阅。而魏征把他的一些“谏争记录”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意思是让史官传诸后世。有人说太宗生气是因为怕这些东西有损自己形象,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国家是有制度的,史官就负有整理皇帝奏章资料的责任,内部的资料传递有严格的流程,保密的资料不是准大臣自己交给史官的。否则,这些资料不经皇帝核实,一一记录在案,会为后世的政治运作留下严重的分裂隐患。魏征这种做法,就是想踩着皇帝的肩膀青史留名,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有个严肃的纪律问题。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战事不利,给养供应不足,被迫撤军。唐太宗在班师回来的路上,很后悔这一次军事行动,这时他想起了魏征,就对大家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魏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赐,还以少牢的大礼祭奠魏征,重新立起推倒的墓碑,恢复了他的声誉和待遇。不过那位答许给魏征儿子的衡山公主,已经另嫁他人,无法再改正过来。

小编语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唐太宗李世民,知错过改,即使魏征有错在先,即便魏征已经去世,这是何等的胸怀?相比之下魏征私自交给史官保密资料,想留名青史,倒是有点儿不厚道了。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为何死后三天却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因为太子造反、魏征把跟李世民吵架流传出去了等等事情都跟魏征有关系了,所以在魏征死后三天就给李世民砸了墓碑了。原因一是太子造反 李世民可以说是非常信任魏征,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一国未来,都请魏征做太子的老师,可以证明李世民是希望太子可以学到魏征身上的长处,从而以后治理好国家了,等...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为何死后三天就被他砸了墓碑?
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魏征被太子造反之事牵连,其二是魏征把自己对李世民的谏言记录了下来,并且拿给了史官看。太子与魏征关系并不亲密,但是魏征举荐的人却跟李承乾关系密切。首先是杜正伦,此人是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造反,杜正伦有疏于管教之责,而杜正伦却是魏征推荐的,所以魏征也要因此背锅。

魏徵作为李建成的谋臣,是如何被李世民纳入麾下的?
魏征是建成的太子洗马,负责辅助太子政务,他作为建成最得力的心腹谋臣,他早就看清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他建议建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惜建成作为年长世民许多的大哥太厚道、太自信,他以为凭他和元吉联手,有太子的合法身份、有自己的文韬武略是能操控局面的,用不着太血腥。结果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

李世民很器重人才,为何执意要杀死单雄信这位英雄?
李世民的胸怀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宽广,两个例子:一,他为了维持明君形象,鼓励臣下提意见,而背后气得要杀掉提意见的魏征,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他装模作样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而后却砸毁墓碑,收回谥号。二,玄武门之变后,将建成和元吉势力斩草除根,老幼妇孺皆...

唐太宗有没有过失?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魏征和建成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他职务是太子洗马(就是掌握太子的图书典册),机密大事也都参与。这时候建成和世民和关系已不可调和了,从魏征看来李世民天纵神武对建成威胁很大,所以劝建成早作准备,可惜建成仁弱不想挑起血光之灾,最后在神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所杀。以上可知,魏征所求的不是对一朝一...

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
“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从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出生到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唐太宗终年仅五十岁,他是一个在隋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成熟早、功绩高、寿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 魏征(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幼年丧父,穷困失意,扔...

为什么李世民要搞“玄武门之变”?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可能后来魏征为李世民重用而成唐初重臣,史官因此而掩饰他为李建成办事的情况,所以不怎么记载他在东宫的作为。二是可能魏征在李建成手下真的没有受到很大的重用,所以无所作为。若情况属于后者,则更可见李建成在用人上与李世民的差距来。 即使李建成有重用魏征,而东宫中可称道的谋士唯魏征、...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求答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提升魏征的权限,因为新任谏议大夫就只有魏征,有一天,世民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以封仆射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认为国家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给饥饿的人容易准备食物一样是不难的,主张偃武修文,并吹牛说像...

玄武门之变后的魏征
当初,太子洗马魏征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建成败亡后,世民传召魏征,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大家都为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举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心腹文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

富民县13087907464: 李世民为什么要亲自砸掉魏征的墓碑? -
虫浦通滞: 怀疑魏征故意搏取清正的名声.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

富民县13087907464: 唐太宗为什么砸毁魏征的墓碑 -
虫浦通滞: 这个问题比较长,首先要说魏征死之前的任职是太子太师,魏征死于贞观十七年正月而太子李承乾某犯案被捅出来是在贞观十七年三月到四月之间,要说魏征对于此事他一点也不知道恐怕没人信而魏征却对此事从未说起,再来看看当时是太子左...

富民县13087907464: 魏征死后为何被唐太宗砸墓碑? -
虫浦通滞: 魏征跟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然而,也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剩余0字)

富民县13087907464: 唐太宗为何要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
虫浦通滞: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

富民县13087907464: 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碑呢? -
虫浦通滞: 其实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人,看他对自己的亲兄弟和父亲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他对魏征的隐忍以及所所谓的明君形象不过是对于隋炀帝的前车之鉴的害怕罢了,本质上他和隋炀帝完全一样.如果前边没有隋炀帝这样的人物给他当镜子,他就是隋炀帝翻版.

富民县13087907464: 论剑历史网 - www.lishi51.com 唐太宗为什么要毁魏征的墓碑?有什么隐情么 -
虫浦通滞: 理由有3 一:魏征爱慕虚荣,在他生前唐太宗因为权谋要忍,死后就可以不用了,当然这点他错了,所以在没都久后又重修了. 二:谋反事件,他很不巧的死在谋反案时,他2月死,7月太子就反了,他可是太子的老师啊.而且他推建的人很多也都参与谋反了. 三:逆反心理, 也是证明魏征爱慕虚荣的事,他死时把他上的密奏和谏言公开了使得人人皆知,这让李世民大为光火,要知道同期的马周死时是把谏言和密奏都烧了没公开的没有留,其实上述事件中,第三件才是最重要的事件,这事使李世民觉得魏征有私心.

富民县13087907464: 魏征的墓穴为什么最后被李世民砸 -
虫浦通滞: 太宗老年后因为太子李承乾反叛而迁怒于魏征.当初魏征对李承乾赞誉有加.没想太子后来谋反了,太宗才勃然大怒,认为魏征看人不准.大概是这样.详细可以查阅<资治通鉴>

富民县13087907464: 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虫浦通滞: 因为魏征推荐的好几个人才犯了错误,比如魏征曾经说侯君集是宰相才,结果这个人谋反了.加上以前唐太宗以前在魏征那里受了许多气(魏征的直谏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忍的,太宗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长孙皇后(非常贤明,对魏征的直谏非常欣赏,曾以非常高明的方式,劝太宗不要生魏征的气)又死了好些年,正好一两个人提到魏征的不好,所以~~~~~ 在征高丽失败后,太宗又觉得自己错了.碑又竖起了.

富民县13087907464: 唐太宗有没有在魏征死后扒坟抛尸? -
虫浦通滞: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富民县13087907464: 历史上的魏征被唐太宗称为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又做了什么事?谈谈你的感想. -
虫浦通滞: 魏征死后,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为其撰写碑文.但是魏征尸骨还没有彻底凉透,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让人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还自己亲手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