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作者&投稿:尉迟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其实白话文的发展历史很漫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白话文学。宋代的话本,明清时期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都可以见证白话文的发展历程。虽然在那个时期就有白话文学出现,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等原因,占据主流位置的仍然是文言文。

不过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因为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致力于推翻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从此成为了写作的主流。

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文言文,最终会被白话文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言文自身比较晦涩难懂以外,这就使得它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白话文简单通俗,其是以当下人们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形式,人们在交流或者写作的时候变得更为方便,使得语言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当然,白话文可以替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五四运动是个重要契机,胡适等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幸运的是,他们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收获了重大回报。

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文言文发展历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不过,毕竟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不够通俗易懂,而白话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现今这个时代,既可以感受古文的美妙,又可以享受白话文通俗易懂所带来的简单与便利,让我们有机会更直截了当的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意。

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後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新体白话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当然和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近代大都市迅速兴起,市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些社会条件有关,也和文学革命的倡导以及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但最早促成它的动因,实在出于忠实译介西方文学的需要。换句话说,新体白话是由面对民众的文学翻译逼出来的。
不但新体白话文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而且连这种文体应当横排,应当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以及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她”字的出现等等,也都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適(1891~1962)、陈独秀(1880~1942)、钱玄同(1887~1939)、鲁迅(1881~1936)等。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头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不过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又过了二三十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如黄遵宪 (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 “我手写我口”(《杂感》);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陈荣衮第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该改用白话文;王照更声明自己制定的官话字母,只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同时,他们还积极写作通俗浅显的文章。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可是直到辛亥革命(1911)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1916),《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经过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这个纲领性的意见,很快就得到陈独秀的响应。钱玄同也及时发出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号,最先把反对文言文同反对 “独夫民贼”、反对弄坏白话文章的“文妖”(《尝试集序》,1918)联系起来,并在陈、胡强调“文学革命”的时侯,第一个考虑到应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 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显示实绩。年底,李大钊(1889~1927)、陈独秀创办白话周刊 《每周评论》, 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1896~1950)、罗家伦 (1897~1967) 等创办白话月刊《新潮》。不久,鲁迅指出,白话文应该是“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杂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这就把白话文放在现代中国人口语的基础上。 白话文运动的各种口号提出以后,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学者的猛烈攻击。如古文家林纾(1852~1924)攻击白话文为“引车卖浆者言”,南京东南大学教师胡先骕(1894~1968)认为白话文“随时变迁”,后人看不懂,等等。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868~1940)等据理驳斥,引起一场关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新文学的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也相继成立。 1921年以后,胡適去“整理国故”了。胡先骕的《学衡》杂志、 章士钊(1882~ 1973)的《甲寅》周刊,为迎合封建势力复辟,先后对白话文进行反攻。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民国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这种形势下,鲁迅先后发表了《估学衡》(1922)、《答KS君》(1925)、《再来一次》(1926)等文章,大抵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书作法宝,证明鼓吹文言的“学衡”派和“甲寅”派实际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错用典故;白涤洲(1900~1934)、唐钺(1891~1986)也在《雅洁和恶滥》(1925)、《告恐怖白话的人们》(1925)等文中给以批驳,这才把那批反对派打退了。 白话文运动的成就 白话文运动的结果,是使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著作的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正统的地位。它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白话文理论的建设上:①关于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学说。 这学说的框架有3条:a.白话为文学之正宗。为打倒文言文的正统提供了历史的根据。b.用白话作各种文章。让白话文成为通用的书面语,为白话文的推行提出了奋斗的目标。c.白话文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源泉。为白话文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②关于文体改革的具体规划。主要在散文、应用文、诗歌 3个方面。第一,对散文文体改革的要求,胡適概括为 4条主张:a.要有话说方才说话;b.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c.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d.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话(《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二,对应用文文体改革的意见。钱玄同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1917)里,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主张,如改用白话(国语);选取最普通的常用字;多义字只用最普通常用的一义;不许用倒装移置的句法;“书札之款式称谓,务求简明确当。删去无谓之浮文";文中加标点符号;数目字改用阿拉伯字,“用算式书写”;改右行直排为左行横排;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印刷之体,宜分数种”等等。第三,对诗体改革的主张。分为两派。一派由钱玄同、胡適带头提倡"自由体"。另一派由宗白华(1897~1986)、闻一多(1899~1946)带头主张“格律体”。这两派对新诗的形式,都作了认真的探索。 白话文运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白话文的作品上。白话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写作实践。“五四”时期,白话论文在表现新思想、批判旧思想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適、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论文,虽在语言上有不同的风格,但在说理上都有明白、清晰、准确、富有逻辑力量的特点。这就叫那种不宜说理的文言文相形见绌。在文学上,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都开了新生面。特别是1921年,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发表,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出版,为白话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Q正传》更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中赢得世界声誉的第一部杰作。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个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运动,它在文艺语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白话文时代的开始。数千年来,中国通用的书面语没有白话文的合法地位,只有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才算正统。直到“五四”时期,才把这种反常的局面翻了过来,开辟了一个白话文学的新纪元。 这正好与中国社会在“五四”期间实现了从封建向民主的转变相适应。 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局限,白话文运动不可能迅速彻底完成它的任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政府的公文、法律,报纸的新闻等等,仍用文言或半文言。在文学作品上取得“正宗”地位的白话文,也夹杂着脱离人民口语的文言腔。但从“五四”开始,白话文的推行,已成了时代的潮流,历史之必然。30年代又进而发起大众语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报纸、公文和法律都一律采用白话文。

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後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新体白话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当然和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近代大都市迅速兴起,市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些社会条件有关,也和文学革命的倡导以及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但最早促成它的动因,实在出于忠实译介西方文学的需要。换句话说,新体白话是由面对民众的文学翻译逼出来的。
不但新体白话文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而且连这种文体应当横排,应当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以及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她”字的出现等等,也都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

可能是在广东吧?


白话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五四‘新文学之前驱’”⑹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浒传》、《金瓶梅》等等。“白话文”作为一个“口号”与“术语”的出现与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紧密联系。“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

“普通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

为什么文言文比白话文出现得早?
古代没纸,所以写东西简练。后来发现简练也是一种艺术所以逐渐形成一种风尚。即使后来有了纸,又加上了传统习惯和稳固的审美要求,也就一直使用文言文。不说中国,就是现在能说莎士比亚一样的古风英语的人仍然会受人尊敬一样。加上过去国民教育整体不足,文章只要知识分子喜欢就可以了,所以对白话文推动...

现代白话文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它是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的?_百度...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到敦煌变文、唐宋语录、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一路下来,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这一切,直至晚清才发生了逆转。其时外...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谁写的???
官方之所以把鲁迅的《狂人日记》设定为第一篇白话小说,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篇小说是最符合建国后新时代规定的白话文体系的最早的一篇小说,否则官方不可能视之前在报纸杂志上刊登的很多白话文小说为无误,毕竟在民国年间发生的事情距今并不算太晚,很多小说所发表的报纸和杂志都有迹可循,都是实实在在的...

文言文的发展阶段
1.文言文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
是在那里发现的?叫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那就赶紧随着我一起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文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过去,人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1977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登封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掘出东、西...

什么是语文?
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等等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

文言文时怎样发展到白话文的
特别是秦隶到现代文字,汉字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语体变了,而记录语言的符号没有变。 汉字这种超时代的特点,使古今汉语在书面上衔接得天衣无缝。汉语方言十分复杂,文言文千年一贯,具有超方言的作用;汉字更是有超方言的作用,文言文的这项功能汉字也能承接,汉字为其记录形式的白话文能够在全国各个方...

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l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文学革命的先声。

如东县15860053591: 古代的人书写不是用的古文吗?那为什么我们用的是白话文?白话文在什么时候开始用来书写的? -
应成牛黄:[答案] 追朔起来,早在唐代就有了,古代的评书,就是白话文了,不太称作古白话,比如红楼梦,就是古白话.现代的白话文则是从民国时开始的.古人这所以用古文而不用白话,那是因为开始是是没有纸的,商代是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周代多...

如东县15860053591: 白话文几时出现的 -
应成牛黄: 古白话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宋话本小说最早使用白话.如:<<碾玉观音>>; 明朝的<<三言>>,<<二拍>>也是古白话短篇小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也是古白话.现代白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诗歌是胡适的<<尝试集>>.

如东县15860053591: 中国的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应成牛黄: 鲁迅的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清末的时候出现

如东县15860053591: 什么是白话文 -
应成牛黄: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

如东县15860053591: 《水浒传》是不是白话小说? -
应成牛黄: 是的,这个白话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属于民间俗语,与鲁迅的白话文不是一个概念.《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著名白话小说,也是研究元明时期口语的重要语言学资料.

如东县15860053591: 白话文是谁发明的 -
应成牛黄: 都说 是 胡适 先生

如东县15860053591: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 -
应成牛黄: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

如东县15860053591: 古代人聊天都用文言文吗? -
应成牛黄: 不是.是用当时的口语.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书面语,与我们日常会话所用的口语都是有一定区别的.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更大,自然平时讲话不会用他.即使白话文,我们平时会话时也不会用它的,否则就会给人以文诌诌酸不拉叽的感觉. 至...

如东县15860053591: 什么是白话小说? -
应成牛黄: 白话小说1.发祥期:唐代 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

如东县15860053591: 古人说话和现代人说话不一样.什么时候有的白话.这种说话方法 -
应成牛黄: 楼主可能被一些小说或者电视剧给迷惑了,走进一个大众化的误区. 首先,在古代,尤其是清代以前,普通人是很难能够读书的,因此普通人对话也是白话,只有那些所谓的士族或者书香门第或者十分幸运的有书可读的寒门才满口之乎者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