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独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出自哪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诚是天之道: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
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孟子倡导的“以诚待人”的原则,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杜绝与扭转人际关系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欺骗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5》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中庸》对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

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领导延安整风。

二十世纪上叶,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中庸》思想受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献的发现的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5》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中庸》对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

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领导延安整风。

二十世纪上叶,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中庸》思想受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献的发现的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诚是天之道: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
  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孟子倡导的“以诚待人”的原则,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杜绝与扭转人际关系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欺骗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中庸》

《孟子·离娄上》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孟子·离娄上》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请采纳

成者天之道也诚城者人之道也是出自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

“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节选如下: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译文: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参考资料:QQ

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几年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六年级内容。原文和出处如下:《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真诚,是天的运行之道;学习做到真诚,是人的准则。真诚就能不勉强而刚刚好,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从容...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
1、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2、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翻译。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诺必寡信老子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陈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有所期诺千...
轻诺必寡信。《老子》译文:轻易地承诺一定是缺少诚信的。民无信不立。《论语》译文:老百姓没有诚信就站不住脚。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译文:不精确不诚信,就不能打动别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有所期诺,纤毫必偿...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哪里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这样的: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释义:诚信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以诚相待他人,却不能打动那个人的心,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真诚地对待...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是出自哪里? -
刀勤乳酸:[答案]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知道也到底是出自礼记还是孟子 -
刀勤乳酸:[答案] 出之礼记的中庸篇,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现在看到的已经经过秦代儒者修改过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哪里,整句是什么? -
刀勤乳酸: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啥意思 -
刀勤乳酸:[答案] 意思: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怎么来的 -
刀勤乳酸:[答案]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天之道”是指_________;“人之道”是指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
刀勤乳酸:[答案] 天之道,是指上天的法则;人之道,是指人类的法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类(普通人)的法则. 意思是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利通区17751245310: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
刀勤乳酸: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出处:《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法则.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利通区17751245310: 出自《礼记》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啥意思?求正解有100分奖励 -
刀勤乳酸:[答案]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利通区17751245310: 以下这句怎么解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刀勤乳酸:[答案] 其文出自《中庸 治国》: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