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胡廉洁修身对我们启示有哪些?

作者&投稿:丘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廉洁思想对我们的廉洁修身有何启示?~

  我国历史悠久,思想文化传统极为丰富,其优秀部分,几千年来起着铸造民族灵魂的作用,至今虽时过境迁,但有些部分仍能为我们建设现代社会所吸纳服务。例如:关于提高人们道德品质的修身理论,就十分具有现代意义。所谓修身,就是要求人们自觉的通过学习和反省,培植自己的良好品德,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由此推己及人,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然后去从政治理国家,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再平定天下,或者使天下达到太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所谓的国家,是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封国;天下,是指授封诸侯的周朝天子所统领的全中国。对此,先哲曾参(孔子的学生)在《大学》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说人有一种天赋善良的德性叫“明德”,应该自觉地去彰明它,即“明明德”;这种明德因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各种不正当思想或物欲的诱惑而污染,应不断地自我更新,叫“在亲民”,亲民即新民。由此而推及他人,达到最好的境地,叫“止于至善”。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当时是指15岁以上的大人之学。此即大学的宗旨,在于恢复光明的德性,成就道德更新的民众,以达到最完善的境地。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是求得知识,包括对人天赋道德的认知;诚意是思想意念真诚,没有虚假;正心是心志端正,没有邪念;修身是修养自身的道德;齐家是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是治理国家;平天下是平定天下。其具体次序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第十一章)这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属于思想认知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属于实践方面,而其最重要的是修身。他说修身是一切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儒家之所以提出修身这一原则,是缘于以人为本,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社会上一切事情都要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孔子提出仁人的思想即是如此,他说:“仁者,爱人。”人对人应该互相关心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于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自己要立身于社会,也要使别人立身于社会,自己要通达于社会,也要使别人通达于社会,能以自身理解别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人们的天赋本性是相同或相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对于从政治国者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自己率先做到了,再要求别人。自己要以身作则,作为人们行为的楷模,发挥思想的教育作用,如此必能令行禁止,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治思想,德治并不是不要法律,而是以德政教化为主,辅之以法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大学》中,他们把这种主张称为“絜矩之道”。絜,是衡量,矩,是衡量东西的方型尺子,是说以自身为尺度去衡量别人,用这种道理去理解别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第一章)对于一个当政者来说,若厌恶在上者的无礼,就不能以此态度对待在下者;若厌恶在下者的某些行为,就不能以此对待在上者;若厌恶前面人的某些行为,就不能以此施加于后面的人;若厌恶后面人的某些行为,就不能用此对待前面的人,依此类推,这就是以己度人的絜矩之道。这是说不论你的地位在上还是在下?在前还是在后?在左还是在右?凡是自己不愿意或厌恶的行为,都不要施加于别人。
  人们虽具有天赋的良好本性,但在后天的现实生活中,又会产生各种不正当的思想和欲望,从而发生许多错误或罪恶的行为,修身就是要人认识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和行为的危害性,自觉地去克服,恢复人自身的天性。如何去克服呢?提出了“诚”,什么叫“诚”?真实无妄之谓,即真实,没有虚假。先哲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中庸》一书又赋予“诚”以普遍的意义,他认为人们生活的社会和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诚,所谓“不诚无物”(《中庸》第二十五章),没有真诚就没有事物,所以人也应该真诚,一个人只有真诚了,才能明白道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由诚实而达到明白道理,这是人的天性,由明白道理而达到诚,这是由于教化。诚实了也就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了,也就诚实了。诚的功用是能够“尽性”,即能充分发挥人的本性,能发挥人的本性,也就能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发挥事物的本性,也就能参加到赞助天地万物发育成长的行列中去,与天地并列而为三了。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这是说能发挥人的本性,用发挥人本性的方法去治理人,用发挥事物本性的方法去治理事物,使万物各得其宜。
  “诚”,对客观事物来说,它是个自在的东西,在于人们去认识,人是有思想的,对人来说,要做到诚,并不容易。一是对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二是对自己也要诚实,不自欺;只有不自欺,对人才能诚;要不自欺,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即“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七章)意念真诚,不要自欺,好像厌恶污秽的恶臭,喜好美好的颜色那样,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所以有道德的人,必须审慎地对待自己独处时的思想。一个人独处时,自己想什么,总以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事实上别人看自己“如见肺肝然”,看到了你的五脏六腑,清清楚楚。他举例说,小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做了许多坏事,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把坏事情隐藏起来,把好事显露出来给人看,可是在别人看来,已经看到了你的肺肝,掩盖是没有用的。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你心中的意念,必然要表现出来,所以君子修身必须重视自己独处时的意念是否真诚,若有一丝一毫的不善之念,就应立即克服,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而隐瞒下来,欺骗自己。
  人的思想要达到真诚,必须在人们眼还没有看到的地方,耳没有听到的时候,进行省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有道德的人要达到真诚,即使在人们没有看见时,也要谨慎戒惧,在人们没有听到时,也要恐慌畏惧,人们的意念没有比在幽暗时最为明显,没有比细微时最为显著,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
  这就是“慎独”的观念,它强调人不要自欺。人在面对众人时还有几分畏惧,但在对待自己时,往往得过且过,明知自己不对,自己原谅自己,所以克服自欺比欺人更难,许多人开始由于自欺,进而欺人,一步一步走入错误的道路。
  儒家这一套修身理论,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人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包括道德、文化、知识技能等。道德需要修养,知识技能需要学习。它的积极意义是认识到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个人的一切生活行为,必须考虑到社会,把个人与社会看作一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才能立身于社会。从高处讲,人应该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并以自身的模范行为积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低处讲,人应该有一个自身的道德底线,什么事可以做,而什么事则绝不能做,由此而树立一个人生的理念,“达可兼济天下”,事业显达时可以服务于社会;“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处境困苦时可以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而不随波逐流。
  人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是诚信问题,人对人是否要讲诚信?即诚实信用,不欺诈,说到做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承认这是一条人际交往的共同准则,但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对自己有利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遵守这一原则的,也就是说部分地遵守这一原则,完完全全、自觉地遵守这一原则,并非易事。有些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却有意或无意地在欺骗别人,欺骗别人时,总以为设计精巧,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结果被拆穿后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诚信,首先要不自欺,对自己要诚实,对自己诚实了,对他人自然而然也就诚实了。所以人是否以诚对己,以诚待人,乃是人立身处世的一大原则。
  还有,人们遇到困难时,是否有勇气克服?做了错事是否有勇气承认?进行自省,知过必改。在公义和私利发生矛盾时能否去除私心、坚持公义?面对财利的诱惑,是否动心?在可取与不可取之间,能否廉洁自律而不取?面对罪恶势力的危害能否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等等。有道德修养的人与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则大有不同。有道德修养的人,他在精神上已经筑起了一条坚固的道德防线,能够应付各种艰难险阻;而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可能在某些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在某些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上当受骗,同流合污,甚至导致身败名裂。
  现在我们强调以法治国,但并不是不要道德,道德和法律各有不同的作用,法律是人行为的底线,有强制性,违反了就要受到惩处。而道德则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它能起法律起不到的作用,法律只是禁止人们为恶,而道德是劝导人们为善,以防患于未然,它是治本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必定既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也是一个道德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获得思想自由的人,因为他自觉地遵守社会法律,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完全是出于他自觉的认识,不是受别人的强迫命令。社会愈发展,人的认识能力越深刻,人们的自由程度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日期:2006-4-24 15:25:57 来源: 次数:




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孔夫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大步走向现代文明与进步,个人的修养只有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廉洁修身不给别人以口舌!


关于节俭与廉洁的诗句
廉洁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比任何财富更重要的财富. 勤以修行,俭以修德,勤俭足以持家; 廉以修身,洁以养性,廉洁必可兴邦. 莫以廉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bai空荡荡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

描写廉洁的词语
俭以养廉 俭:节俭;廉:廉洁。 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廉泉让水 廉:廉洁;让:谦让。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出处:《南史·胡谐之传》:“...7、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8、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情,情则无...

校长微信群转了什么被党内警告全校大会作检讨?
对自身要求不严的问题,违背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廉洁自律规范。在宜都市深入推进“转作风、抓落实”的背景下,此事在系统内甚至社会上会造成较坏影响。最终,纪检组及时向宜都市纪委监委和市教育局党组汇报,对胡某作出了党内警告处分。来源:网易新闻 ...

我要做清官
“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最高标准。廉吏杨震在治家方面

有关学以修身 习以养德阳的作文
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做一个君子,也许是一个自我挑战。比如,我们明知道垃圾食品不能吃,可偏偏要吃;明知道不能玩游戏,可偏要玩;明知道要好好学习,可就是不虚心认真。这些不良行为已成为我们成长的病虫,我们一定要消灭它们,真正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中学生,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现代的廉政故事,明天就要,快啊!!!
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

家长演讲家风家教演讲稿
今年4月,德宏州启动了以“讲家史、立家规、传家风”为主题的家规家训家风建设,号召全州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学生,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行动起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挖掘德宏各民族家规家风、乡规民约、官德箴言精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家风建设以“最美家规家训”征集...

贪婪侥幸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要至心恳切地忏悔,就像百年都没有洗过的脏衣服,可以一天就把它洗干净了;又像千年蒙尘的古镜,可以一下子就把它擦拭出原来就具有的光明啊!所以...16、廉洁从政三大忌:揽功、贪色、争名利。 17、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18、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9、大节不可失,...

开学老师寄语
这是源于您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学生的关照与爱护;对我们的良苦用心。难道,我不会感到自豪吗?当然,我会,我绝对会。 老师,您就像春蚕吐丝一般;就像蜡烛一般,燃烧了自己,奉献给我们这些祖国花儿;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一般。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我。 还记得那时一节上廉洁修身的'课吗?您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地震中的...

曾国藩感动历史人物
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胡廉洁修身对我们启示有哪些? -
卜卢沙利: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开平区15010622184: 求一篇从孔子的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 1000字 -
卜卢沙利:[答案] 修养 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道理. 只有中国才有这玩艺(功夫). 西方哲学到了现象学存在论那里才有所提及. 儒家由孔子正式创立,至清末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孔子尊奉周文化,儒家的一部分基本经典如《诗》《书》《礼》《乐》《易》...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 -
卜卢沙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的思想和故事对人们有什么启示和影响 -
卜卢沙利:[答案]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谈论人生修养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卜卢沙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给后人哪些启示? -
卜卢沙利: 孔子讲究孝道.提倡仁爱.主要是提高个人的品德与修养.为实现大同社会做铺垫.望采纳.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的处世之道 对你有什么启示 -
卜卢沙利: 政治思想主张1他提出仁的学说2主张爱人3为政以德4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谦虚好学4温故知新 我觉得应该是第2道题请采纳

开平区15010622184: 孔子在学习与做人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
卜卢沙利: 以仁待人,谦虚好学,为政以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