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节日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作者&投稿:瞿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方节日对中国不好的影响~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他思考。“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只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看法不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截至昨晚9时40分,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

在节日上,年轻人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
在影视文化上,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加偏好国外的作品。
在饮食文化上,虽然外来食物如汉堡炸鸡冲击了很多人的食欲,但中国传统食物明显占有优势。
在思想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人思想更为开放。

扩展资料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的背后,还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外来文化对当代学生思想概念的影响。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消极文化糟粕侵害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很多传统的文化都丢失了,并且人们都非常开放,导致离婚率大大上升,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根基,这必然对我国的国家自主性和国家主权构成损害,关系到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自我道德情操的培养,甚至可能引发民族离心力而威胁国家安全。因而更应该引起警觉。
不得不说,外国文化确实绚丽多彩,我们并不排斥外国文化,我们希望的是,可以吸纳,收容外国文化,将其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千万别迷失了心智,过于地崇拜。
参考资料外来文化-百度百科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我们有没有必要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就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由来已久,而这些节日就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一种见证。怎样去证明我们存在过,怎样证明中国文化的悠久,怎样铭记那些辉煌的历史瞬间,怎样感恩过去,怎样更好的传承中国的文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我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见证,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铭记。除了...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现状
另外中国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的态度,对西方节日的争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给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个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娱乐性等的确独具魅力,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我们在发扬人类文化的时候不可本末倒置,作为一个中国人,保护和传承本国优秀节日文化传统...

中国的节日都有哪些?
1、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2、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什么意义?
孟子说过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就是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这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需要有某种文化节日的形式来表达,而春节习俗中的团聚、拜年的仪式就具有这种作用。感念上天所赋之赐,感怀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社会合作之福。六、庄严...

外国节日超过传统节日,你怎么看,简述观点
随着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将本民族重要的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逢假日放假过节,中华传统节日在国人中的影响力在加深,青年人也在逐渐回归传统节日。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古老的优秀的文化必将散发无比的魅力,相信西方人过中国节日也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问题三:怎样看待...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是什么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端午...

为啥中国人老是过外国人的节日?而外国人从不过中国人的节日?
以前是中国弱小,过外国人的节日崇洋媚外,觉得新奇,好玩,有腔调。现在不乏也有这样的因素存在着,同时也逐渐的变成我国国民的一种习惯,同时也是欧美国家文化侵略的一种体现。外国过中国节日是体现了对于中国这个亚洲的巨大的经济体的尊重和重视,并不是有意无意的要讨好中国。我觉得应该看清这一点,不...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习俗: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泰国将2021年中国春节定为法定节日,这对中国春节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泰国也是一个和中国文化交融非常多的东南亚国家。在二零二一年伊始,泰国文化部部长宣布,将2021年中国春节定为法定节日,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泰国政府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通过增加节日来促进国内的旅游业,进而带动国内群众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一举动对于中国春节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好处首先,...

从什么时候国外的节日开始在我们的国家兴起的?比如:万圣节大神们帮帮忙...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圣诞节的兴起是国教惹的祸 其实,有很多的国人对西方的圣诞节是不感冒的,但是随着众多的年轻人对过圣诞节的热衷程度来看,似乎已经到了对圣诞节叫停的必要了。中国的节日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但是已经很多了,多得让人难以承受。随着近年来情人节,愚人节...

肇源县13755859495: 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 -
象娟安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 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商家的营业额就会剧增,生产节日礼物的公司也多了商品得销售途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支持过国外节日. 另一方面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丢掉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不忘了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不过现在国家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让我们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是很不错的,不会丢了传统节日.

肇源县13755859495: 为什么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
象娟安神: 这主要是国门的对外开放,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入,其次是部分商家为利益的营销炒作,部分国人的盲目跟风等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

肇源县13755859495: 如何看待过洋节 -
象娟安神: 洋节日之风盛行,最大的推手恐怕非商家莫属.无论什么节,吸引来消费者就行.商家看中的就是洋节的“吸金力”,促销不仅仅是营利的噱头,更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让利.据华林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年,该公司推...

肇源县13755859495: 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象娟安神: 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部分是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侵袭!使得西化严重,民族文化在加速遗失中,比如圣诞节比很多古老传统很多,孩子会英语比会文言文的多,但是才华、素质、民族文化的精髓、仁义之道、孝道等,都在流失...

肇源县13755859495: 外国文化对中国是否真的造成影响
象娟安神: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进了文化交流.势必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影响和冲击.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对西方的一些观念由批判至理解甚至认同.这也是时代的潮流和交往的必然结果.

肇源县13755859495: 过西方节日有什么好处(英文版)? -
象娟安神: 第一,在现代社会,节日已不再是单纯的庆祝活动,节日的提倡是通过媒体引导下各式各样的消费显现出来的.而圣诞节、圣瓦伦汀节等西方节日无疑弥补了消费、媒体和资本这三大元素.相对于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更能刺激消费,...

肇源县13755859495: 经济角度分析中国春节国际化 -
象娟安神: 1.春节推动中国元素国际化.2.中国周边不少国家都过农历春节,是推动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3.春节成连接华人亲情纽带.4.依靠中国春节热,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春节热”是全球“中国热”的一部分,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自然结果.中国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国家,更多领域的“中国元素”将走向世界.

肇源县13755859495: 圣诞在中国是一种文化侵蚀吗?很多人过圣诞节都是盲从的,他们根本就
象娟安神: 不完全这样说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 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商家的营业额就会剧增,生产节日礼物的公司也多了商品得销售途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支持过国外节日. 另一方面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丢掉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不忘了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肇源县13755859495: 国人热衷洋节 - 传统节日受冷落为哪般
象娟安神: 国人热衷洋节——传统节日受冷落为哪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