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是否真有其人?

作者&投稿:春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是否真有包拯这个人~

历史上真有包拯这个人。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扩展资料: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死后葬于包拯墓。
包拯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
包拯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拯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扩展资料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
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个人。

包拯,999年在庐州合肥出生,他的字叫做希仁。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也是一代清官。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

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扩展资料:

包拯仕途之初,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

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

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

果然,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只好招供认罪。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1、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
  2、人物简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3、人物形象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包拯在开封做了一年多的开封府尹,肯定解决过不少民事纠纷,但是说他断案如神,甚至达到"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的地步,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肤色和正常人一样,并非黑脸。中国人就是喜欢惩恶扬善,把所以恶名和坏的事物加在一起就有了曹操,把所有好名声和好的事物加在一起就有了包公。其实北宋时人才济济,前有赵普 吕端 寇准,后有欧阳修 司马光 苏轼 王安石,相对而言,包拯的能力显得就很一般,连同时期的范仲淹都比不了。包拯在行政能力上不如寇准 范仲淹 王安石,文学上不及“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连最名不见经传的曾巩也比不上。随着民间传说和戏曲,包公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不得不感慨民间信仰力量之强大。
这是历史。。。。。。

当然有这个人 事迹嘛 狸猫换太子


历史上有真的包拯吗?如果有,他是怎么死的?
包拯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说是从维护和强化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企图用抑制和相对减轻剥削的方法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统治的。但他的某些主张和作法,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宋、元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包青天真的有这个人吗
他在任期间,不仅严惩贪官污吏,还致力于改革吏治,减少税收,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后人演绎成小说、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形象之一。总的来说,包青天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的清廉公正、明察秋毫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

古代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此人,他就是包拯。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

宋朝真的有包拯、张德林、王延龄、太后刘娥、雨柔姑娘吗?
他们是:王曾、王钦若这两位宰相,王曾身材修长、稳重严谨等方面和王延龄相似;王钦若比较喜欢玩弄权术、脸上有疣、爱惜人才等方面跟王延龄很相似,所以,王延龄只是王曾、王钦若两位宰相的艺术加工形象。至于雨柔姑娘是不是历史上真有此人此事,实在是不好确定。但是,历史记载的包拯有两个儿子,一个...

历史是否真的有包拯(包青天)此人?
有 但是不那么聪明 而且依旧很正直廉明 而且赵祯后期清官包拯为首位。《宋史》这样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古代的包青天真的有吗?
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个人物么?
有的.真的是宋朝的官,只不过可能不是传说中那样额头上有个半月痕的.也可能没有传说中那么黑.不过确实是铁面无私的代表.是个好官

包拯真的存在吗?为何历史没有他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那么,这些区别都在什么地方呢?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

历史上真有包拯这个人吗
有是肯定的,绝对不会错的,但是八王爷赵德芳是没有的,虽然野史有记载,但是正史以及宗族是没有记录的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人物包拯有这个人吗? -
丁瑞晴达: 有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谥孝肃,汉族,北宋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1]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东至县15770258565: 包公(原名包拯)是不是清官? -
丁瑞晴达: 历史上确有包公其人,他是安徽人,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做官,坐守开封府,现开封有包公祠,里面有很多石碑,上面记载着他的一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是一顶一的清官.现在开封政府又在兴建开封府,供后人缅怀.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有没有包拯
丁瑞晴达: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号:包青天;包家;黄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籍贯:安徽合肥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属相:猪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真的有包拯吗???? -
丁瑞晴达: 包拯是真实存在的,开封府府尹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有包拯这个人吗? -
丁瑞晴达: 当然有了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真的有真假包公吗? -
丁瑞晴达: 没有的,包拯只有一个.没有说有真假包工之说.所谓的真假包工完全是戏剧成分,千万不要相信.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包拯包青天”这个人?
丁瑞晴达: 有 但是包拯在民间的形象被传扬扩大及神话了很多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有包拯这个人吗?
丁瑞晴达: 包青天即包拯包拯(999—1062),汉族,宋朝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东至县15770258565: 包青天是虚构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
丁瑞晴达: 包拯确有其人.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东至县15770258565: 历史上的包拯是否真有其人? -
丁瑞晴达: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