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言”“意”的关系有些什么主要观点?

作者&投稿:幸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得象需要忘言~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但是根据这个意义产生的卦象是语言产生的依据,而卦象是根据意义(圣人从天地万物中观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属于“意”,是“言”和“意”的中间环节,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辩并没有超出《系辞》的范围。但是在论述中,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递进的关系。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王弼借《庄子·外物》中的鉴蹄之喻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的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的尽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从上面的总结中,王弼最后提出了“言意之辩”的基本命题,即“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言”、“象”仅是明象得意的媒介和手段,在明象得意的过程中不能执着于“言”、“象”,因此正确对待“言”、“象”的态度就是“忘”关于“忘”,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楼宇烈把“忘”理解为”“忘记”:“言与象只是得意之一种工具,旨在得意,所以得意后就可把言、象忘去。”张立文也持相同的理解:“王弼曾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认为获得形象、存相,就可以忘掉、抛弃语言符号。”还有的学者阐释为不拘泥于具体的形象等。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王弼在“言意之辩”上的论述与《周易》有相同的结论,但是在理论意义上更具有超越性。有人指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实际上提出了两种阐释学的方法:一为“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一为“忘象乃得意,忘言乃得象”。前者强调的是“言”、“象”所具有的指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突出不拘泥于“言”、“象”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而言,这两种方法具有超越《周易》阐释的普遍意义,可分别看出王弼对“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应答。正如王晓毅所说,王弼思想中的“意”有两个层次:一是表达有形世界,包括定义解释天地万物和礼乐刑政人事等方面内容的“意”,这种“意”完全可以用语言“名”去把握定性:二是表达无形之物,即抽象本体“无”的“意”,这种“意”则不可能完全用语言去把握定性。
前文曾对王弼“言意之辩”的主要概念作了概括性的分析,明确指出王弼对于“意”的两种理解:指卦义与道、理。在说明言、象、意三者关系时,王弼认为通过“象”的可以尽意,达到意之后又要不拘泥于象,这其实是针对具体的解卦来说的。换言之,在解卦层面上,“言”借助于“象”是能够“尽意”的。另一方面,就王弼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所表达的见解看,他对于名言能否把握形上层面之"意"(道、理)则持否定的态度: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一章)
至真之极,不可得名。(《老子注》二十一章)
凡物有称有名,则非其极也。(《老子注》二十五章)
如前所述,“名”的特点在于按对象的不同特点来区分对象、分割对象,但“有分则有不兼”;“称”的特点是以主体为根据,随从说话人的意向,可“有由则有不尽”,因此,借助名言(名和称为其主要形式)往往不能够把握对象的全体。换言之,“可名”、“可称”的对象只能是可识可见的具体事物,而“混成无形”之常道尽管“不可名”而“可称”,但“道”、“玄”、“深”、“大”、“微”、“远”等称谓也只是“各有其义”,并不能“尽其极”。质言之,就“意”指形上本体(道、理)而言,王弼的立场仍然是“言不尽意”。
不过,王弼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与“言不尽意”,仍有一些区别。汤用彤曾分析道:“王弼之说起于言不尽意义已流行之后,二者互有异同。盖言不尽意,所贵者在意会;忘象忘言,所贵者在得意,此则两说均轻言重意也。惟如言不尽意,则言几等于无用,而王氏则犹认言象乃用以尽象意,并谓‘尽象莫若言’,‘尽意莫若象’,此则两说实有不同。然如言不尽意,则自可废言,故圣人无言,而以意会。王氏谓言象为工具,只用以得意,而非意之本身,故不能以工具为目的,若滞于言象则反失本意,此则两说均终主得意废言也。”此即是说,虽然“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与“言不尽意”均轻言重意,强调得意废言,但二者在对“言”的作用的评价上仍存在区别,“言不尽意”认为言在把握形上之道时几乎无用,而王弼多少肯定了言、象的工具性价值。
确如汤用彤所言,王弼在“言意之辩”的基本命题与“言不尽意”均认为“意” 是高于“言”的,“意”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当重意轻言。不过,王弼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在预设“言不尽意”的同时,又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言不尽意”。“言不尽意”是对语言表达意义世界及形上之道之可能性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则由这种怀疑和否定转向一种建设性的努力,主张通过象仍能够得意。
要言之,借助“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诸命题,王弼实际上对“言能否尽意”的问题持一种具体分析的辩证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回答“能”或“不能”,就具体解卦而言,“言”借助于“象”能够“尽意”,但在名言能否把握形上本体的问题上,则主张“言不尽意”。可以说,较之《庄子》和《易传》,王弼的如上见解把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言意关系的辨析向
前推进了一步。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扩展资料:
梅奥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完成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的,其主要内容如下: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应给予重视。
3、工人的士气或情绪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4、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处理人事管理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际关系学说

“言”和“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言”和“意”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能否准确无误地描绘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情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儒家认为“言能尽意”,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魏晋至唐宋的理论家也各执一端,分庭抗礼,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虚实、形神、意境等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认为“言”“意”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且与虚实关系、形神关系、意境关系同根异脉,血肉相连.

...............

阅读全文:

http://www1.dqpi.edu.cn/renwen/lvshuijiangtan/lidemin3.htm


人亦有言情绪 之义的意思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人之于言也亦然 意思是什么
人之于言也亦然意思是:有时人吃饱喝足了,就开始思考更深的东西,想着想着想不明白人就痛苦了。【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什么意思\/
南宋词人姜燮《白石诗说》别人容易说出来的,我就少说;别人难以说出来的,我就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去说明,这才不流于俗套。

怎样言尽而意无穷?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方中。”在说话中,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是不显露,却以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委婉含蓄的手法。委婉,或称婉转、婉曲,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是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因而也...

你如何理解"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哲理??
最常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个人关系还不错,一个直来直往一个心思缜密,偶尔有点小误会,直来直往的人想说就说不会顾忌,说完可能就忘记了。而心思缜密的人说话会小心谨慎自己小心不说还常常会细心揣摩别人的话是否话里有话,这样两个人都很累。还有一种是有些人和别人打交道总怕自己吃亏,处处...

成年人的潜台词:这些“言外之意”你一定要懂!
都是成年人了,出来混 社会 ,一定要懂一些“套路”和别人的言外之意。与人交往更要懂以下这些“潜规则”。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爽快的答应,就是拒绝;没有语气坚定地回答,就是客套;没有连贯顺利的赞美,就是觉得一般;没有正面回答,我们就不要刨根问底。你要适应,这就是 社会 ,这就是现实...

“人言可畏,人言难测”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背后有隐情的,有的事情如果突然反常就是有人在捣鬼,人如果突然反常就是要开始报复了,说话口不对心就肯定是有什么缘由的。有的时候很多事情突然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商务会谈中有些之前谈好的事情,突然对方就变卦了,就是有隐情的,可能就是因为对方或者竞争方出现了...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是什么意思?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姜白石(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转述南宋诗人姜夔的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但新诗,是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出现,迄今历史不过百年。在新诗领域里有重大突破,既容易也困难。容易的是前人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和...

在人际交往中,要明白哪些“言外之意”?
我认为要明白以下几种“言外之意”:一,你去拜访时,别人说再多座一会吧,其实就是在送客了;二,别人对你说,要不然留下来吃饭吧,也是在催促你赶紧告辞了;三,别人说,有机会再好好聊聊,其实是和你话不投机。成年人尤其要注意“听话听音”,要懂得别人的言外之意,这...

言者所以忘意,得意而妄言。吾安得夫妄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翻译什么意思...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文学中“言”与“意”的关系 -
戴码双汰:[答案]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时期“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引起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如《墨子·经下》说:“以言为尽悖,悖.”批评了怀疑或否定“言”能正确表达“意”的观点.又如《墨子·经说上》说:“执...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试阐述庄子言意之辩对中国意境说的影响 -
戴码双汰: 看下面的论文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什么是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本体论? -
戴码双汰: -------------------------------------------------------------------------------- 言以设境 ——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本体论 丁云亮 中国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的研究,有着优良传统,许多诗论家依据创作实际情况,有过精细的阐述和深刻的见解.特别是对具体诗作的...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指的是什么?可不可以简述一下各家观点? -
戴码双汰: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 -
戴码双汰:[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言外之意,虚中见实,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如《李凭箜篌引》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言有尽而意无穷.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高秋”不仅点出时令,更表现了秋高气爽的环境;“张...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 -
戴码双汰:[答案] (1)该题是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行为思路明晰,根据第一段“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的提示,依次阅读下... 阅读所示文段,找到“过河拆桥”一词的位置,阅读前后内容.根据文段中“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

海东地区17189397609: 在诗词中,物象与意象的关系 -
戴码双汰: 物象与意象 古代诗文理论中,"物象"与"意象"是两个较为常见的审美范畴,而"意象"更为当代诗论所推重. 物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如曹植《七启》:"独驰思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