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辛弃疾这首诗的上片,写了哪些事,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投稿:长沙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鹧鸪天 辛弃疾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上片,写了那些事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 “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写了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张安国并带义军南下时突破金兵防线,与金兵战斗的往事.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事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了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张安国并带义军南下时突破金兵防线,与金兵战斗的往事.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2)词的上片中有两个动词“拥”“飞”,你认为妙在何处?
一“拥”一“飞”些动作,战斗的勇猛,进军的神速,极富表现力.
(3)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何理解这一“追”一“叹”的深韵?
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痛,一“追”一“叹”,饱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多少理想,多少悲痛,多少无奈啊!雄才大略、文武双全,却无用武之地,此大悲大痛.
(4)“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作者却说它不如“种树书”,这里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让这位有志之士感慨万千,无可奈何.
(5)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说说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少年时有抗金壮志,并驰骋沙场,“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屡建奇功.他梦寐以求的是指挥百万雄师,收复失地,所以醉里、梦里都是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军旅生活.梦想跨“的卢”快马,携“霹雳剑”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但却一直不被重用,只落得“可怜白发生”的愤懑!
。。。。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
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
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 辛弃疾这首诗的上片,写了哪些事,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卓清瑞亿:[答案]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 代人赋 的上阕描绘了什莫样的景象 -
卓清瑞亿: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上片写了哪些事件 -
卓清瑞亿: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 辛弃疾 壮岁 阅读答案 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事件 -
卓清瑞亿: 写了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张安国并带义军南下时突破金兵防线,与金兵战斗的往事.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事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了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张安国并带义军南下时突破...

余杭区15935472677: 辛弃疾的鹧鸪天 代人赋 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 -
卓清瑞亿: “晚日寒鸦”“柳塘新绿”是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乍暖还寒的初春,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寒气渐浓,乌鸦聒鸣飞掠而急归巢窝.一片萧瑟.近观池塘边柳树已有些许绿意,温馨柔美.一为哀景一为乐景,但都借景抒情衬托悲情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上片描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
卓清瑞亿: 辛弃疾《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上片描绘了词人病体中所见的盛夏景色.起句“枕簟溪堂冷欲秋”一派秋凉,晚闲,有心如止水的况味.后两句中,红莲、白鸟本该色彩鲜艳相映衬,却是一个带出“醉”,一个寻来“愁”,全是作者本人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自己病体无力,愁绪似醉,于是红莲也便似醉;自己两鬓发白,独自无言,僵卧溪堂,于是鸥鹭也会白羽如发,伫立愁苦.以此比拟自己的境况自然而贴切,意象清丽而生动.附:《鹧鸪天》 【宋】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代人赋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卓清瑞亿: 原文:鹧鸪天代人赋词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上阕描写的景象: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
卓清瑞亿: 写了初春的雅致景色,和诗人被贬职后的忧伤,从而借酒消愁 !上片写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

余杭区15935472677: 寻辛弃疾的《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的相关介绍 -
卓清瑞亿: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

余杭区15935472677: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 -
卓清瑞亿: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